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一生
原作名: THE DRIVE FOR SELF
译者: 美同
出版年: 2020-6
页数: 423
定价: 6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9642196
内容简介 · · · · · ·
《人生的动力: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一生》是迄今为止首部对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做全景式描述的权威著作。作者不仅详实地描述了阿德勒的童年、求学经历、与弗洛伊德的纠葛、个体心理学创立和传播的过程,还深入分析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对阿德勒产生影响的 重要人物,让我们得以全面、客观 地了解阿德勒乐观、奋斗的一生。更让人惊喜的是,本书详细介绍了阿德勒在不同历史时期发表的论文和书籍,清晰地梳理出个体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是研究个体心理学这一对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心理学体系的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 · · · · ·
爱德华·霍夫曼(Edward Hoffman, Ph.D.)
密歇根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纽约叶史瓦大学客座心理学教授、执业临床心理学家,在纽约拥有一家私人心理诊所。他在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著述多达15本以上,其中包括获奖作品《亚伯拉罕·马斯洛传》以及《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马斯洛生前未出版作品。
近年来,霍夫曼博士多次受邀到中国的复旦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做演讲。他还在财新网(caixin.com)担任专栏作家,定期发表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帮助大家更好地生活。他热爱旅行、游泳和吹笛子,目前和妻子以及两个孩子住在纽约。
目录 · · · · · ·
序言
前言
第 1 篇
第1章 维也纳的童年生活 / 3
第2章 一名激进派医生的成长 / 23
第3章 独立执业 / 37
第4章 与精神分析结缘 / 53
第5章 与弗洛伊德决裂 / 71
第6章 个体心理学的诞生 / 93
第7章 世界大战 / 109
第8章 心理学的革命 / 125
第9章 红色维也纳 / 145
第10章 驰誉世界 / 161
第 2 篇
第11章 社会巨变中的新世界 / 179
第12章 享誉美国 / 205
第13章 回到欧洲 / 219
第14章 重返美国 / 233
第15章 个体心理学的普及者 / 249
第16章 移居纽约 / 277
第17章 新作迭出与大众政治 / 295
第18章 大萧条中的高歌猛进 / 321
第19章 美国与欧洲的变迁 / 343
第20章 一位父亲的痛苦 / 365
后记 个性的陷阱 / 385
阿德勒著作列表 / 391
致谢 / 393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平年表 / 39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奇怪的是,他没有打招呼,只是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厅里。然后,一脸灿烂的阿德勒终于语气夸张地、慢吞吞地说道:“我有了一个新的追随者。你们猜是谁?” 戴维斯和普丽西拉一脸迷茫地耸了耸肩。然后,阿德勒满脸笑容、一字一顿地回答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20章 一位父亲的痛苦 / 365 -
……第二天早上,人际关系学院院长邀请阿德勒共进早餐,并带着些许调侃的语气对后者说:“嗯,我觉得你昨晚肯定做了个好梦。”谁料阿德勒一口顶了回去:“我从来不做梦!” 后来,这名院长拿这件事跟他的同事们开起了玩笑,但阿德勒这样讲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当时认为,一旦了解了内心中所存在的冲突,我们的梦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不过,最近的实验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阿德勒的这一观点直接与弗洛伊德相悖,在后者眼里,人类潜意识当中所蕴含的能量要大得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20章 一位父亲的痛苦 / 365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人生的动力"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生的动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人们几乎总是需要对外部世界拥有某种掌控感

> 更多书评 9篇
-
天略图书 (为读者提供价值)
……奇怪的是,他没有打招呼,只是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厅里。然后,一脸灿烂的阿德勒终于语气夸张地、慢吞吞地说道:“我有了一个新的追随者。你们猜是谁?” 戴维斯和普丽西拉一脸迷茫地耸了耸肩。然后,阿德勒满脸笑容、一字一顿地回答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2020-06-19 14:28:52 1人喜欢
-
因此,阿德勒在《论神经症的性格》一书中强调说,在童年时代,我们都会产生关于生活的无意识信念或虚构念头,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对早期自卑感的态度。阿德勒把这一过程称作虚构目的论(fictional finalism)。他认为,为了有效克服这种痛苦的软弱感,体验掌控所带来的满足,每个人都制定了自己的人生策略或人生脚本。其中一些孩子的虚构目标可能是学有所成,通过智力优势来获得成就感,即阿德勒所说的优越感(superiority)。另...
2022-08-06 11:00:34
因此,阿德勒在《论神经症的性格》一书中强调说,在童年时代,我们都会产生关于生活的无意识信念或虚构念头,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对早期自卑感的态度。阿德勒把这一过程称作虚构目的论(fictional finalism)。他认为,为了有效克服这种痛苦的软弱感,体验掌控所带来的满足,每个人都制定了自己的人生策略或人生脚本。其中一些孩子的虚构目标可能是学有所成,通过智力优势来获得成就感,即阿德勒所说的优越感(superiority)。另一些孩子的虚构目标可能是成为优秀的运动员,通过体力优势来获得优越感。不过,阿德勒也坚持认为,即便在成年期,我们也是在无意识中被这样的引导性目标(guiding goals)所驱策。 引自 第6章 个体心理学的诞生 / 93 回应 2022-08-06 11:00:34 -
然而对阿德勒来说,我们的首要驱力是获取优势和权力,这一冲动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得了神经症,我们就会无意识地操纵他人,以此来间接地,甚至是偷偷地表达这一冲动。例如,阿德勒深刻地描述了这一倾向的常见例证一病人角色(sick role),即把疾病用作支配和控制手段的人。他还暗示,习惯性的迟到(让他人不得不等待)也可以被视作一种类似的无意识控制行为。
2022-08-06 10:59:06
-
因此,阿德勒在《论神经症的性格》一书中强调说,在童年时代,我们都会产生关于生活的无意识信念或虚构念头,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对早期自卑感的态度。阿德勒把这一过程称作虚构目的论(fictional finalism)。他认为,为了有效克服这种痛苦的软弱感,体验掌控所带来的满足,每个人都制定了自己的人生策略或人生脚本。其中一些孩子的虚构目标可能是学有所成,通过智力优势来获得成就感,即阿德勒所说的优越感(superiority)。另...
2022-08-06 11:00:34
因此,阿德勒在《论神经症的性格》一书中强调说,在童年时代,我们都会产生关于生活的无意识信念或虚构念头,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对早期自卑感的态度。阿德勒把这一过程称作虚构目的论(fictional finalism)。他认为,为了有效克服这种痛苦的软弱感,体验掌控所带来的满足,每个人都制定了自己的人生策略或人生脚本。其中一些孩子的虚构目标可能是学有所成,通过智力优势来获得成就感,即阿德勒所说的优越感(superiority)。另一些孩子的虚构目标可能是成为优秀的运动员,通过体力优势来获得优越感。不过,阿德勒也坚持认为,即便在成年期,我们也是在无意识中被这样的引导性目标(guiding goals)所驱策。 引自 第6章 个体心理学的诞生 / 93 回应 2022-08-06 11:00:34 -
然而对阿德勒来说,我们的首要驱力是获取优势和权力,这一冲动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得了神经症,我们就会无意识地操纵他人,以此来间接地,甚至是偷偷地表达这一冲动。例如,阿德勒深刻地描述了这一倾向的常见例证一病人角色(sick role),即把疾病用作支配和控制手段的人。他还暗示,习惯性的迟到(让他人不得不等待)也可以被视作一种类似的无意识控制行为。
2022-08-06 10:59:06
-
特别是,在这些年里,阿德勒开始深人思考他后来称之为“器官缺陷”(organ inferiority)的对成年人的个性和习惯行为的影响。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游乐园里的很多表演者都曾在幼年时存在先天缺陷,而后又通过锻炼成功地克服了它们。这些患者的经历无疑会让阿德勒回想起自己幼时对身体强壮的渴望。几年后,阿德勒对这一努力超越此类困境的现象的思考就逐渐成为了他的补偿(compensation)和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理论...
2022-08-05 23:28:48
-
因此,阿德勒在《论神经症的性格》一书中强调说,在童年时代,我们都会产生关于生活的无意识信念或虚构念头,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对早期自卑感的态度。阿德勒把这一过程称作虚构目的论(fictional finalism)。他认为,为了有效克服这种痛苦的软弱感,体验掌控所带来的满足,每个人都制定了自己的人生策略或人生脚本。其中一些孩子的虚构目标可能是学有所成,通过智力优势来获得成就感,即阿德勒所说的优越感(superiority)。另...
2022-08-06 11:00:34
因此,阿德勒在《论神经症的性格》一书中强调说,在童年时代,我们都会产生关于生活的无意识信念或虚构念头,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对早期自卑感的态度。阿德勒把这一过程称作虚构目的论(fictional finalism)。他认为,为了有效克服这种痛苦的软弱感,体验掌控所带来的满足,每个人都制定了自己的人生策略或人生脚本。其中一些孩子的虚构目标可能是学有所成,通过智力优势来获得成就感,即阿德勒所说的优越感(superiority)。另一些孩子的虚构目标可能是成为优秀的运动员,通过体力优势来获得优越感。不过,阿德勒也坚持认为,即便在成年期,我们也是在无意识中被这样的引导性目标(guiding goals)所驱策。 引自 第6章 个体心理学的诞生 / 93 回应 2022-08-06 11:00:34 -
然而对阿德勒来说,我们的首要驱力是获取优势和权力,这一冲动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得了神经症,我们就会无意识地操纵他人,以此来间接地,甚至是偷偷地表达这一冲动。例如,阿德勒深刻地描述了这一倾向的常见例证一病人角色(sick role),即把疾病用作支配和控制手段的人。他还暗示,习惯性的迟到(让他人不得不等待)也可以被视作一种类似的无意识控制行为。
2022-08-06 10:59:06
-
特别是,在这些年里,阿德勒开始深人思考他后来称之为“器官缺陷”(organ inferiority)的对成年人的个性和习惯行为的影响。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游乐园里的很多表演者都曾在幼年时存在先天缺陷,而后又通过锻炼成功地克服了它们。这些患者的经历无疑会让阿德勒回想起自己幼时对身体强壮的渴望。几年后,阿德勒对这一努力超越此类困境的现象的思考就逐渐成为了他的补偿(compensation)和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理论...
2022-08-05 23:28:48
1 有用 常绿乔木™ 2020-07-07 22:09:54
很久没有读和阿德勒有关的书了,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对如今的人们有很多启发,看看《被讨厌的勇气》有多火就知道了,他是如何发展出这样的理论的?这本书里有答案,在37岁以前,他还没有一点“个体心理学”思想的影子,42岁意识到人生奋斗的动力来自于自卑感,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学会,随后的发展突飞猛进,只可惜在67岁就去世来了。回望他的一生,会发现他的每一步发展都很清晰,但在当时,并不是如此,也许这就是人的命运(就... 很久没有读和阿德勒有关的书了,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对如今的人们有很多启发,看看《被讨厌的勇气》有多火就知道了,他是如何发展出这样的理论的?这本书里有答案,在37岁以前,他还没有一点“个体心理学”思想的影子,42岁意识到人生奋斗的动力来自于自卑感,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学会,随后的发展突飞猛进,只可惜在67岁就去世来了。回望他的一生,会发现他的每一步发展都很清晰,但在当时,并不是如此,也许这就是人的命运(就像这起起伏伏变幻莫测的大盘)。 (展开)
0 有用 smile 2021-07-25 16:17:07
艺术家、天才、思想家、发明家、探险家,他们是人类的真领袖,他们是世界历史的推动力。阿德勒断言,我们对社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我们所接受的早期教育。小时候感受过友善和关爱的人,长大后也会成为珍惜友情和爱的有共情力的人。那些曾经被父母冷落或拒绝的人,成年后也会变得冷漠和愤世嫉俗。所有心理疾病都源自幼儿期的某些错误。娇生惯养的孩子总是试图在日后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同时也不是好的婚姻伴侣。很久以来,我一... 艺术家、天才、思想家、发明家、探险家,他们是人类的真领袖,他们是世界历史的推动力。阿德勒断言,我们对社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我们所接受的早期教育。小时候感受过友善和关爱的人,长大后也会成为珍惜友情和爱的有共情力的人。那些曾经被父母冷落或拒绝的人,成年后也会变得冷漠和愤世嫉俗。所有心理疾病都源自幼儿期的某些错误。娇生惯养的孩子总是试图在日后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同时也不是好的婚姻伴侣。很久以来,我一直认为,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能归为三类。一类是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一类是与工作有关的问题,一类是与爱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总是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身不由己,烦恼不已。只知道一个人从哪里来无法让我们预知他的行为,但如果我们知道他要去哪里,我们就能预言他会采取怎样的步骤和行动来达到目的。 (展开)
0 有用 Andre 2021-07-17 17:41:57
第一本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好看的人物传记。the drive for self 个体心理学,后记里说,有些讽刺的是,个体心理学可能真的只是阿德勒一个人的心理学,因为在他逝世后已无后人能够代表阿德勒发展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补偿与过度补偿,出生次序与人格,自卑与自尊,社会关系与职业成就,价值观等。尽管如此,在我看来它的这些光芒影响到了后来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等的发展。理念也为教育,社会制度等发展而提出了... 第一本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好看的人物传记。the drive for self 个体心理学,后记里说,有些讽刺的是,个体心理学可能真的只是阿德勒一个人的心理学,因为在他逝世后已无后人能够代表阿德勒发展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补偿与过度补偿,出生次序与人格,自卑与自尊,社会关系与职业成就,价值观等。尽管如此,在我看来它的这些光芒影响到了后来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等的发展。理念也为教育,社会制度等发展而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看到阿德勒因女儿在俄国失去音讯深感不安,后来六十九岁心脏病猝死而感到惋惜,彻夜难眠。里面揭示了很多心理咨询的常见问题以及以阿德勒的视角解决。是现代心理咨询的启蒙,也是先驱。 (展开)
4 有用 LEK 2020-08-04 22:28:42
前面两章真是枯燥无味,但是当你读到阿德勒写情话给他未来的妻子时,你就会有渐入佳境的感觉了
0 有用 RickyZhang 2020-07-09 19:13:49
喜欢阿德勒或者正面管教的朋友一定要来看看,如果对阿德勒不太熟悉的话还是去看《自卑与超越》更直接点
0 有用 收望麦田 2022-08-09 17:57:22
竟然用了4个月断断续续才读完。期间经历了换城市生活两次生化妊娠春到夏再到立秋更加理解阿德勒乐观的重要。书中第19章开头引用的阿德勒话“勇气、乐观、常识与内心的安宁,将使我们能够同样坚定地面对顺境与逆境。”不过乐观也要客观,阿德勒最后猝死于心脏病发作于自身乐观对于身体的忽视也有关系吧。看完整本书仿佛看到了一位和蔼可亲、幽默、健谈不分阶级会见患者的医者教育者以及心理学家…中年经历一战晚年二战开始去世前... 竟然用了4个月断断续续才读完。期间经历了换城市生活两次生化妊娠春到夏再到立秋更加理解阿德勒乐观的重要。书中第19章开头引用的阿德勒话“勇气、乐观、常识与内心的安宁,将使我们能够同样坚定地面对顺境与逆境。”不过乐观也要客观,阿德勒最后猝死于心脏病发作于自身乐观对于身体的忽视也有关系吧。看完整本书仿佛看到了一位和蔼可亲、幽默、健谈不分阶级会见患者的医者教育者以及心理学家…中年经历一战晚年二战开始去世前都未联系上自己的大女儿依旧在演讲途中或许用他自身经历实践人最大的动力来自社会兴趣他者服务意识。致敬这位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为教育为文明作出的贡献。“我要说最后一项考验——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它不会让这样的人感到害怕,他们确信子女将延续他们的生命,并且知道自己已经为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展开)
0 有用 消失百天的日子 2022-02-27 15:14:18
有点枯燥
0 有用 Shawn野人参 2022-01-22 10:56:22
这本书内容平平,像揉皱了的打印纸那么平。作用类似于板蓝根,多少有点用处,但是治病却总是不甚聚焦。 书中阐释阿德勒理论的内容太少,描绘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细节很多(也有裨益,只是点的是粤菜,总是给你上泡菜的感觉),身边同时代的人物描写很多。或许是过多了。 阿德勒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没有立起。脑神经的海洋里,多了一些与阿德勒有关的,但可有可无的散乱扰动。
0 有用 蒜苗地 2021-08-17 00:32:07
设计太多政治内容,脑子不够用!
0 有用 smile 2021-07-25 16:17:07
艺术家、天才、思想家、发明家、探险家,他们是人类的真领袖,他们是世界历史的推动力。阿德勒断言,我们对社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我们所接受的早期教育。小时候感受过友善和关爱的人,长大后也会成为珍惜友情和爱的有共情力的人。那些曾经被父母冷落或拒绝的人,成年后也会变得冷漠和愤世嫉俗。所有心理疾病都源自幼儿期的某些错误。娇生惯养的孩子总是试图在日后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同时也不是好的婚姻伴侣。很久以来,我一... 艺术家、天才、思想家、发明家、探险家,他们是人类的真领袖,他们是世界历史的推动力。阿德勒断言,我们对社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我们所接受的早期教育。小时候感受过友善和关爱的人,长大后也会成为珍惜友情和爱的有共情力的人。那些曾经被父母冷落或拒绝的人,成年后也会变得冷漠和愤世嫉俗。所有心理疾病都源自幼儿期的某些错误。娇生惯养的孩子总是试图在日后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同时也不是好的婚姻伴侣。很久以来,我一直认为,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能归为三类。一类是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一类是与工作有关的问题,一类是与爱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总是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身不由己,烦恼不已。只知道一个人从哪里来无法让我们预知他的行为,但如果我们知道他要去哪里,我们就能预言他会采取怎样的步骤和行动来达到目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