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中图网
副标题: 全三部
原作名: Die Schlafwandler
译者: 流畅
出版年: 2020-9
页数: 920
定价: 19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七楼书店·火烈鸟文库
ISBN: 9787218143002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
一部被中国读者期待了几十年,令无数翻译家望而生畏的重量级作品!
·
本书的出版,是中国近二十年间文学翻译和出版领域的重大事件!比肩《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的巨著,启 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经典,昆德拉、富恩特斯竞相效仿的榜样!
·
乔伊斯、茨威格、托马斯·曼、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荣格、汉娜·阿伦特、维特根斯坦、里尔克、穆齐尔、卡内蒂、卡尔·克劳斯……本书作者拥有以上阵容强大的朋友圈,却一直被文学史忽视。几十年来,本书几乎成了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
·
一个推崇昆德拉的小镇文学青年,以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翻译而成!
·
在价值崩溃的黑夜,每个人都是梦游者。
·
没有人能在黑暗中看见另一个人。
★名家推荐★
·
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人》是我反复称赞的一部作品,它包含了后普鲁斯特小说所有可能性的萌芽。
——米兰·昆德拉
·
...
★编辑推荐★
·
一部被中国读者期待了几十年,令无数翻译家望而生畏的重量级作品!
·
本书的出版,是中国近二十年间文学翻译和出版领域的重大事件!比肩《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的巨著,启 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经典,昆德拉、富恩特斯竞相效仿的榜样!
·
乔伊斯、茨威格、托马斯·曼、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荣格、汉娜·阿伦特、维特根斯坦、里尔克、穆齐尔、卡内蒂、卡尔·克劳斯……本书作者拥有以上阵容强大的朋友圈,却一直被文学史忽视。几十年来,本书几乎成了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
·
一个推崇昆德拉的小镇文学青年,以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翻译而成!
·
在价值崩溃的黑夜,每个人都是梦游者。
·
没有人能在黑暗中看见另一个人。
★名家推荐★
·
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人》是我反复称赞的一部作品,它包含了后普鲁斯特小说所有可能性的萌芽。
——米兰·昆德拉
·
我对赫尔曼·布洛赫怀有崇高的敬意,他的《梦游人》是一部令人钦佩的作品。
——托马斯·曼
·
《梦游人》是本世纪少数真正具有原创性和思想性的小说之一。
——斯蒂芬·斯彭德
·
赫尔曼·布洛赫是乔伊斯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
——乔治·斯坦纳
·
赫尔曼·布洛赫属于伟大的20世纪小说家之列,他们以几乎超出认知的方式改变了19世纪这一经典的艺术形式。
——汉娜·阿伦特
·
赫尔曼·布洛赫作为作家的声望建立在小说《梦游人》和《维吉尔之死》上。单凭这两部小说,就必须将他归在20世纪最重要小说家的行列。
──《赫尔曼·布洛赫传》作者 埃内斯汀·施兰特
·
★内容简介★
·
《梦游人》是布洛赫的首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28年至1931年间,是一部开辟了现代小说新方向的巨著。小说分为三个部分,从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开始,到1918年他退位为止,跨越了威廉二世的整个统治生涯,展现了现代世界的价值崩溃的进程。
·
小说第一部《1888年:帕塞诺夫或浪漫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一个阶段,传统的价值观开始衰落,但依旧是确定的。主人公约阿希姆·冯·帕塞诺夫遵循长子继承庄园、次子从军的传统,成为一名中尉,而其好友贝特兰德则背离传统价值,退伍后成为一名商人。后来,约阿希姆因其兄长死于一场决斗而退出军队,回家顶替兄长接管庄园,并在妓女卢泽娜和隔壁庄园主的女儿伊丽莎白之间周旋挣扎,尽管感到无助,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依附于传统的价值系统,与门当户对的伊丽莎白结婚。
·
小说第二部《1903年:埃施或无政府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二个阶段,价值已经蒙上面纱,陷入混乱状态,人只能盲目地抓住一切他视为价值的东西。主人公埃施在科隆丢掉了簿记员的工作,怒火中烧,试图向警察局检举同事南特维希,最后却寄出了一封举报贝特兰德的信。在这中间,工会领导人马丁·盖林格给埃施在曼海姆的码头找了一份仓库办事员的差事,埃施在那里认识了海关检查员科尔恩,后者想把自己的妹妹埃尔娜嫁给他,他则为了将飞刀表演者的女搭档伊隆娜从危险的表演中“拯救”出来而辞掉工作,组织起了女子摔跤比赛。事业再次挫败后,埃施回到了科隆,与他的旧相识、酒馆老板娘亨特延大嫂结婚,试图以此使混乱的世界恢复秩序。
·
小说第三部《1918年:胡格瑙或现实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三个阶段,人在不受价值束缚的世界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主人公胡格瑙逃离军队,在摩泽尔小城“度假”,遇到小城军队指挥官约阿希姆·冯·帕塞诺夫少校和当地一份报纸的发行人埃施,他冒充一家子虚乌有的集团的代理人,买下埃施的报纸,却在战争末期的动荡与混乱中杀死了埃施,并胁迫埃施太太与自己发生关系,之后过上了小资产阶级商人的安稳生活。与这一主要情节平行的,还有小城里一位律师的妻子汉娜·文德林、在埃施家里的孤儿玛格丽特、曾被埋在战壕里的泥瓦匠格迪克,以及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和伤员的故事。此外,还穿插着十篇论述“价值崩溃”的随笔和十六篇“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前两部中连贯的叙述在第三部中被这种“复调叙事”打破,哲理随笔、抒情散文、诗歌、戏剧、报刊文章、商业信函等文体轮番上阵,这种同一主题下的变奏丰富了小说形式的可能性,也暗合了小说所要展现的在不同理性层面走向价值崩溃的主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的叙述者贝特兰德·米勒博士也是“价值崩溃”随笔的作者,由于随笔中涉及了三部曲中的其他人物,因而他也是整个小说的“作者”,布洛赫就这样使整个小说相对化了。
作者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
赫尔曼·布洛赫(Hermann Broch,1886.11.1—1951.5.30),奥地利小说家,与卡夫卡、穆齐尔、贡布罗维奇一起被昆德拉誉为“中欧最伟大的四位小说家”。布洛赫生于维也纳,父亲是纺织厂老板,母亲是犹太富商的女儿,他在20岁时接管父亲的纺织厂,后结识卡尔·克劳斯、托马斯·曼、茨威格、罗伯特·穆齐尔、埃利亚斯·卡内蒂、爱因斯坦等人,40岁时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心理学和哲学,45岁时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梦游人》,1938年流亡美国,1944年成为美国公民,晚年主要从事群众心理学研究,1950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次年心脏病发作,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去世。主要代表作有小说《梦游人》《维吉尔之死》《未知量》《着魔》《无罪者》,随笔《小说的世界图景》《对于音乐的认知问题的思考》《詹姆斯·乔伊斯和当代》,以及历史文化论著《胡戈·...
【本书作者】
赫尔曼·布洛赫(Hermann Broch,1886.11.1—1951.5.30),奥地利小说家,与卡夫卡、穆齐尔、贡布罗维奇一起被昆德拉誉为“中欧最伟大的四位小说家”。布洛赫生于维也纳,父亲是纺织厂老板,母亲是犹太富商的女儿,他在20岁时接管父亲的纺织厂,后结识卡尔·克劳斯、托马斯·曼、茨威格、罗伯特·穆齐尔、埃利亚斯·卡内蒂、爱因斯坦等人,40岁时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心理学和哲学,45岁时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梦游人》,1938年流亡美国,1944年成为美国公民,晚年主要从事群众心理学研究,1950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次年心脏病发作,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去世。主要代表作有小说《梦游人》《维吉尔之死》《未知量》《着魔》《无罪者》,随笔《小说的世界图景》《对于音乐的认知问题的思考》《詹姆斯·乔伊斯和当代》,以及历史文化论著《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和他的时代》等。
·
【本书译者】
流畅,1992年生于广东汕头,现居上海。喜爱小说,以翻译为生。因推崇米兰·昆德拉,矢志翻译对其影响至深的赫尔曼·布洛赫。译有《赫尔曼·布洛赫传:不情愿的诗人》《未知量》《梦游人》,以及库尔齐奥·马拉帕尔泰等作家的作品。
目录 · · · · · ·
第二部 1903年:埃施或无政府主义
第三部 1918年:胡格瑙或现实主义
"梦游人"试读 · · · · · ·
卢泽娜被约阿希姆在餐厅里表现出来的那种传统的拘谨客气迷住了,她愉快得甚至忘了自己对他穿便服出现感到的失望。那是一个凉爽的雨天;但她不想放弃自己的安排,所以在午餐过后,他们乘着马车穿过夏洛滕堡驶向哈维尔河。卢泽娜在马车里已经摘下了约阿希姆的一只手套,现在他们沿着河边的小径散步,她拉起他的手臂,挽着。他们缓步前行,穿过一片景色,这片景色在寂静中满怀期待,然而能够...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但走着走着,卢泽娜出人意料地弯腰俯向他放在她手中的手在他还没来得及抽开的时候,吻了一下。他望着那噙满泪水的双,望因吸泣而抽的双唇,总算说道:“当你在楼梯上遇到我的时候,我说,卢泽娜,我说,他是得不到你的,永远得不到。而此刻你就在这里……”但她并没有抬起嘴巴,迎接那预期的一吻,而是近乎贪婪地再次俯向他的手,当他试图把手抽开的时候,她就用牙齿咬,不过并不用力,只是像一只小狗在玩要一样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咬,接着,她满意地看着那个印记,说道:“现在我们,接着走吧。下雨,没关系。”雨静静地落在河里,在柳叶上发出轻柔的沙沙声。一只小船半沉在河岸附近;在一座小木桥下,一股细流更加迅速地倾入平静的河流中,而约阿希姆同样觉得自己漂走了,仿佛那种充盈着他的渴望是他心中的一股柔和、轻盈的溢出物,一股呼吸的洪流,望与心上人的呼吸混合在一起,迷失在无限安宁的海洋里。夏天仿佛融化了,雨水显得很轻盈,从树叶上沥沥地滴落下来,垂悬在草叶上,晶莹剔透。一片柔和的雾纱在远处升起,当他们转身的时候,雾已经在身后将他们包裹住,因而他们走着却像是站在原地不动。雨下得更大了,他们躲到了树下,树下的土地依然是干燥的,这片遭到禁的夏天残骸在周围得到释放的事物中几乎显得可怜巴巴。卢泽娜摘下帽针,这不仅是因为它们的拘束令她厌烦,而且也是为了避免针尖扎到约阿希姆,她脱下帽子,背靠着他,仿佛他是一株能够庇护她的树。她向后仰起头,而他则把头垂下,他的双唇触到了她的额头以及额前漆黑的鬈发。他没有看到她额头上淡淡的、有点愚蠢的沟纹,或许是因为他靠得太近,没法看出来,又或许是因为视觉已经彻底融化为感觉。她感觉到他的双臂环抱着她,他的手握在她手里,她觉得自己仿佛在一棵树的枝权间,而他在她额头上的呼吸就像雨水在树叶上淅淅作响;他们纹丝不动地站着,灰蒙蒙的天空与水流融为一体,小岛上的柳树仿佛漂浮在一片灰蒙蒙的虚幻的海上,不知道是上面那一片还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8页 -
生活的某根支柱动摇了,虽然一切仍保持在原来的位置,因为各个部分相互支撑,然而,在隐约希望这一平衡的圆拱坍塌,将所有的动摇和不确定都埋葬的同时,他也害怕这个希望会成真,他心里越来越渴望持久、安稳与平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梦游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梦游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7 条 )
> 更多书评 47篇
-
在小说中得到发展的不是人物,而是人物身上的非理性。 主人公约阿希姆,即梦游人(的第一种症状)。他并非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他封闭于自身幻觉之中,凭借幻想和盲目来触碰、理解一切。人生经历化约为一桩桩降临到他头上的外部事件,不断促生他的浑噩和无助。梦游状态,即非理性的僵化状态,精神世界不再有能力随着新事物成长和变化,在旧世界和新世界的秩序更替之间,梦游人既知晓旧世界必死,却又想象不出在此之外的未来,进入... (1回应)
2020-08-29 09:04:18 12人喜欢
在小说中得到发展的不是人物,而是人物身上的非理性。
主人公约阿希姆,即梦游人(的第一种症状)。他并非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他封闭于自身幻觉之中,凭借幻想和盲目来触碰、理解一切。人生经历化约为一桩桩降临到他头上的外部事件,不断促生他的浑噩和无助。梦游状态,即非理性的僵化状态,精神世界不再有能力随着新事物成长和变化,在旧世界和新世界的秩序更替之间,梦游人既知晓旧世界必死,却又想象不出在此之外的未来,进入新世界只能被理解为一次堕落。(可对比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中的杀人犯莫斯布鲁格尔的非理性)
小说末尾,约阿希姆“醒来”的征兆微弱一闪:他对新婚妻子伊丽莎白生出了同情,敦促她逃离婚姻。(伊丽莎白的脸曾在他眼中恐怖地溶化在周遭风景中,失去人类特征,那是小说中非人的目光将一个具体的生命扭曲为一个非人的决定性时刻。)但他和妻子最终还是留在了旧世界中,约阿希姆认为这是上帝对由魔鬼操纵的尘世的胜利,但他感到他俩置身的天国充满“外太空的寒冷”。这使人僵死的寒冷也许是约阿希姆能够继续保持梦游状态的唯一空间,在此,人性的波动消逝了,一件代表旧世界传统和秩序的制服是他唯一的凭靠之物,在它的包裹中,他睡着了,可以相信,他将永远不再醒来。
1回应 2020-08-29 09:04:18 -
林培源 (写小说的读书人)
但走着走着,卢泽娜出人意料地弯腰俯向他放在她手中的手在他还没来得及抽开的时候,吻了一下。他望着那噙满泪水的双,望因吸泣而抽的双唇,总算说道:“当你在楼梯上遇到我的时候,我说,卢泽娜,我说,他是得不到你的,永远得不到。而此刻你就在这里……”但她并没有抬起嘴巴,迎接那预期的一吻,而是近乎贪婪地再次俯向他的手,当他试图把手抽开的时候,她就用牙齿咬,不过并不用力,只是像一只小狗在玩要一样轻轻地、小心翼...2020-08-30 15:32:13 7人喜欢
但走着走着,卢泽娜出人意料地弯腰俯向他放在她手中的手在他还没来得及抽开的时候,吻了一下。他望着那噙满泪水的双,望因吸泣而抽的双唇,总算说道:“当你在楼梯上遇到我的时候,我说,卢泽娜,我说,他是得不到你的,永远得不到。而此刻你就在这里……”但她并没有抬起嘴巴,迎接那预期的一吻,而是近乎贪婪地再次俯向他的手,当他试图把手抽开的时候,她就用牙齿咬,不过并不用力,只是像一只小狗在玩要一样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咬,接着,她满意地看着那个印记,说道:“现在我们,接着走吧。下雨,没关系。”雨静静地落在河里,在柳叶上发出轻柔的沙沙声。一只小船半沉在河岸附近;在一座小木桥下,一股细流更加迅速地倾入平静的河流中,而约阿希姆同样觉得自己漂走了,仿佛那种充盈着他的渴望是他心中的一股柔和、轻盈的溢出物,一股呼吸的洪流,望与心上人的呼吸混合在一起,迷失在无限安宁的海洋里。夏天仿佛融化了,雨水显得很轻盈,从树叶上沥沥地滴落下来,垂悬在草叶上,晶莹剔透。一片柔和的雾纱在远处升起,当他们转身的时候,雾已经在身后将他们包裹住,因而他们走着却像是站在原地不动。雨下得更大了,他们躲到了树下,树下的土地依然是干燥的,这片遭到禁的夏天残骸在周围得到释放的事物中几乎显得可怜巴巴。卢泽娜摘下帽针,这不仅是因为它们的拘束令她厌烦,而且也是为了避免针尖扎到约阿希姆,她脱下帽子,背靠着他,仿佛他是一株能够庇护她的树。她向后仰起头,而他则把头垂下,他的双唇触到了她的额头以及额前漆黑的鬈发。他没有看到她额头上淡淡的、有点愚蠢的沟纹,或许是因为他靠得太近,没法看出来,又或许是因为视觉已经彻底融化为感觉。她感觉到他的双臂环抱着她,他的手握在她手里,她觉得自己仿佛在一棵树的枝权间,而他在她额头上的呼吸就像雨水在树叶上淅淅作响;他们纹丝不动地站着,灰蒙蒙的天空与水流融为一体,小岛上的柳树仿佛漂浮在一片灰蒙蒙的虚幻的海上,不知道是上面那一片还是下面那一片海。但紧接着,她看到自己外套的袖子湿漉的,便柔声低语地说他们得回去了。 引自第38页 回应 2020-08-30 15:32:13 -
信然 (Nothing good came free.)
《梦游人》中,布洛赫关于时尚文化的阐述,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非常惊喜的一个细节。对于文化现象的观察,他真的是入木三分。在第一部里,关于“制服”,他写道: “从前,只有牧师的外衣标志着一个人脱离他的同类,代表某种更高的东西,即使制服和官员的长袍也并不能完全遮住平民的特征,而当信仰巨大的狭险消失后,官员世俗的长袍就必须取代宗教的外衣,社会必须通过世俗的制服划分世俗的等级,并且获得一种宗教的绝对权...2020-08-30 11:41:44 8人喜欢
《梦游人》中,布洛赫关于时尚文化的阐述,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非常惊喜的一个细节。对于文化现象的观察,他真的是入木三分。在第一部里,关于“制服”,他写道:
“从前,只有牧师的外衣标志着一个人脱离他的同类,代表某种更高的东西,即使制服和官员的长袍也并不能完全遮住平民的特征,而当信仰巨大的狭险消失后,官员世俗的长袍就必须取代宗教的外衣,社会必须通过世俗的制服划分世俗的等级,并且获得一种宗教的绝对权威。而因为世俗权力上升至绝对权威,其结果总是导致浪漫主义,所以,那个时代真正的、典型的浪漫主义就是对制服的狂热崇拜,其中隐含着一个关于制服的超越时空的观念,这个观念并非真正存在却如此有力,以至于比任何世俗行业都更彻底地掌控着人类,它并不存在却威力巨大,以至于把穿制服的人变成了制服的所有物,而不是民间意义上的职业人士;这或许只是因为穿上制服的人心满意足地觉得自己正在发挥他那个时代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也保障了他自身生活的安稳。”——《梦游人 ①》 P16
“因为制服给它的穿着者在他的个人和世界之间提供了一道明确的分界线;它就像一个坚硬的罩壳,人的个性和世界对着它猛烈而清楚地击打,并且凭着它区分彼此;制服真正的作用就是在世上规定和彰显秩序,扼制生活的混乱和不稳定,正如它隐藏了身体里的任何柔软和流动的东西,覆盖了士兵的内衣和皮肤,并且决定了站岗的哨兵必须戴着白手套。因此,当一个人在早晨扣上他制服上的最后一粒纽扣,他就获得了更厚的第二层皮肤,感到自己恢复了更本质、更稳固的存在。” 《梦游人 ①》 P17
/
在第三部里,汉娜·文德林是我颇为喜欢的一个角色,布洛赫对她的描写也很用心,这是其中一句:
“她对时尚有直觉,一直都有;她预见一种时尚,有点像某些人不用看时钟,就知道自己会在某个时间醒来。一直以来,时尚杂志对她来说都只是一种迟来的证实。”——《梦游人③》 P67
回应 2020-08-30 11:41:44 -
信然 (Nothing good came free.)
“我们这种扭曲的生活还是真实的吗?这种恶性肿瘤般的真实还是活生生的吗?我们大举趋向死亡的戏剧性姿态以耸耸肩膀告终——人们死去而不知原因;他们抓不住任何真实便堕入虚无;但他们却被一种属于他们的真实性所围则杀载,因为他们理解其因果关系。”——《梦游人③》P47 “每个人在童年结束,开始意识到自己注定要孤立无援地走向自己的死亡时,都会有一股异乎寻常的压抑落到身上,这股异乎寻常的压抑不妨称作是对上帝的恐惧...2020-08-29 22:14:01 6人喜欢
“我们这种扭曲的生活还是真实的吗?这种恶性肿瘤般的真实还是活生生的吗?我们大举趋向死亡的戏剧性姿态以耸耸肩膀告终——人们死去而不知原因;他们抓不住任何真实便堕入虚无;但他们却被一种属于他们的真实性所围则杀载,因为他们理解其因果关系。”——《梦游人③》P47
“每个人在童年结束,开始意识到自己注定要孤立无援地走向自己的死亡时,都会有一股异乎寻常的压抑落到身上,这股异乎寻常的压抑不妨称作是对上帝的恐惧,在它的驱使下,人们会四处寻找一个能够与之手牵着手走向黑暗入口的同伴。”《梦游人 ②》P45
“有一种真正的情感,我们称之为永恒。对于人类而言,因为没有一种积极的永恒,所以必须有一种消极的永恒,这永恒可以称之为'永不再见'。”——《梦游人 ①》 P116
——看完这本巨作是一种什么感觉?就像是一个世纪那么漫长,但是回过神来也才过了两日。布洛赫在这本非常具有前卫(现在看来仍是)的小说里吸纳入太多的东西:宗教文化、时尚文化、哲学、科学、战争……第三部堪称是形式之最,四百多页里塞入了八十八个章节,包括小说的一般形式,也混入了独立的诗歌和戏剧、甚至还有偏学术性的哲学讨论章节。
1888年,1903年,1918年,随着他所设置的时间节点,无数的支线和无数的人物,就像许多细线一样,最终因为历史的一个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汇聚到了一起。战争,加上西班牙大流感,接着是死亡(布洛赫并没有刻意渲染死亡)。所有的人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持续梦游,找到爱情,失去爱情,找到理想,失去理想………但最终敌不过时间与现实。有时真不喜欢胡格瑙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PS:看完只会更佩服译者,作为一个90后,能将此巨著翻译出来,而且如此出色,实属不易。除去天赋,还必须要有极强的毅力才能翻译完。这本书,布洛赫于1931年写成,90年过去了,才有中译本。
回应 2020-08-29 22:14:01
-
烤地瓜的阿狸 (在每年冬夏至和春秋分交换记忆)
理性所能做的只是将其(非理性)分解成原子。人们在说“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根本不是人”的时候,是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价值系统想要存在,就必须有不能再少的非理性残余,它能防止理性陷入一种自杀式的独立自主,陷入一种“超级理性”,从价值系统的角度来看,这种“超级理性”比非理性更讨厌、更“邪恶”、更“有罪”:因为与可塑的非理性相反,通过辩证法和推理演绎产生的纯粹理性,在变得独立自主的同时也凝固了,无法...2021-04-02 13:26:57
理性所能做的只是将其(非理性)分解成原子。人们在说“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根本不是人”的时候,是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价值系统想要存在,就必须有不能再少的非理性残余,它能防止理性陷入一种自杀式的独立自主,陷入一种“超级理性”,从价值系统的角度来看,这种“超级理性”比非理性更讨厌、更“邪恶”、更“有罪”:因为与可塑的非理性相反,通过辩证法和推理演绎产生的纯粹理性,在变得独立自主的同时也凝固了,无法进一步塑造,这种僵化取消了它自身的逻辑性,使它面临无限的逻辑边界ー当理性变得独立自主,它就是彻底邪恶的,因为取消了价值系统的逻辑性,也就是摧毁了系统本身;它拉开了系统崩溃和最终坍塌的序幕。 引自第438页 回应 2021-04-02 13:26:57 -
烤地瓜的阿狸 (在每年冬夏至和春秋分交换记忆)
从康德的意义上讲,非理性和意识一样,是伴随随一切范畴的工具,它是生活的绝对,连同其全部的本能、意图和情绪,与思想的绝对平行:非理性不仅支撑着每个价值系统一一因为假定一种价值(价值系统就是以此为基础)这一自发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ー一而且还贯穿了每个时代的普遍感觉,这种感觉确保了价值系统的普遍性,在其起源和性质两方面都不易受到理性证明的影响。竖立在所有原子化的事实周围,使它们的内容可信的...2021-04-02 13:20:30
从康德的意义上讲,非理性和意识一样,是伴随随一切范畴的工具,它是生活的绝对,连同其全部的本能、意图和情绪,与思想的绝对平行:非理性不仅支撑着每个价值系统一一因为假定一种价值(价值系统就是以此为基础)这一自发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ー一而且还贯穿了每个时代的普遍感觉,这种感觉确保了价值系统的普遍性,在其起源和性质两方面都不易受到理性证明的影响。竖立在所有原子化的事实周围,使它们的内容可信的那种强有力的认知阐释工具,与另一种使人的行为可信的不那么强有力的伦理阐释工具有着相同的功能;它们构成了被理性抛开的桥梁,跨越不同的层面,只为了一个目的:引导尘世的存在脱离其本质的非理性,脱离“邪恶”,通过一种更高、更“合理”的意义到达终极的形而上的价值,这种价值通过它的推理演绎结构帮助人与自己的行动、与万物和世界确定一种适宜的关系,但同时也使他能够再次找到自己,从而使他眼见的景象不再是无常的、转即逝的。 引自第437页 回应 2021-04-02 13:20:30
-
烤地瓜的阿狸 (在每年冬夏至和春秋分交换记忆)
理性所能做的只是将其(非理性)分解成原子。人们在说“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根本不是人”的时候,是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价值系统想要存在,就必须有不能再少的非理性残余,它能防止理性陷入一种自杀式的独立自主,陷入一种“超级理性”,从价值系统的角度来看,这种“超级理性”比非理性更讨厌、更“邪恶”、更“有罪”:因为与可塑的非理性相反,通过辩证法和推理演绎产生的纯粹理性,在变得独立自主的同时也凝固了,无法...2021-04-02 13:26:57
理性所能做的只是将其(非理性)分解成原子。人们在说“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根本不是人”的时候,是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价值系统想要存在,就必须有不能再少的非理性残余,它能防止理性陷入一种自杀式的独立自主,陷入一种“超级理性”,从价值系统的角度来看,这种“超级理性”比非理性更讨厌、更“邪恶”、更“有罪”:因为与可塑的非理性相反,通过辩证法和推理演绎产生的纯粹理性,在变得独立自主的同时也凝固了,无法进一步塑造,这种僵化取消了它自身的逻辑性,使它面临无限的逻辑边界ー当理性变得独立自主,它就是彻底邪恶的,因为取消了价值系统的逻辑性,也就是摧毁了系统本身;它拉开了系统崩溃和最终坍塌的序幕。 引自第438页 回应 2021-04-02 13:26:57 -
烤地瓜的阿狸 (在每年冬夏至和春秋分交换记忆)
从康德的意义上讲,非理性和意识一样,是伴随随一切范畴的工具,它是生活的绝对,连同其全部的本能、意图和情绪,与思想的绝对平行:非理性不仅支撑着每个价值系统一一因为假定一种价值(价值系统就是以此为基础)这一自发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ー一而且还贯穿了每个时代的普遍感觉,这种感觉确保了价值系统的普遍性,在其起源和性质两方面都不易受到理性证明的影响。竖立在所有原子化的事实周围,使它们的内容可信的...2021-04-02 13:20:30
从康德的意义上讲,非理性和意识一样,是伴随随一切范畴的工具,它是生活的绝对,连同其全部的本能、意图和情绪,与思想的绝对平行:非理性不仅支撑着每个价值系统一一因为假定一种价值(价值系统就是以此为基础)这一自发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ー一而且还贯穿了每个时代的普遍感觉,这种感觉确保了价值系统的普遍性,在其起源和性质两方面都不易受到理性证明的影响。竖立在所有原子化的事实周围,使它们的内容可信的那种强有力的认知阐释工具,与另一种使人的行为可信的不那么强有力的伦理阐释工具有着相同的功能;它们构成了被理性抛开的桥梁,跨越不同的层面,只为了一个目的:引导尘世的存在脱离其本质的非理性,脱离“邪恶”,通过一种更高、更“合理”的意义到达终极的形而上的价值,这种价值通过它的推理演绎结构帮助人与自己的行动、与万物和世界确定一种适宜的关系,但同时也使他能够再次找到自己,从而使他眼见的景象不再是无常的、转即逝的。 引自第437页 回应 2021-04-02 13:20:3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Vintage (1996)9.4分 17人读过
-
Suhrkamp Verlag (2007)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Suhrkamp (1978)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დიოგენე (2015)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附录——经典书目 (混乱时代:预言经典)【中】 (迎风追)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 (无心恋战)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
- 豆瓣五星图书【纯文学】 (爱玛·包法利)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梦游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19 有用 Palomar 2020-09-04 19:45:11
有幸成为较早一批读者。感谢译介。
77 有用 #豆瓣快死了# 2020-08-27 00:41:33
还没看完,本来计划仔细读完再来写短评,但听说有人喷印刷,我就坐不住了。实在是太爱这本书的制作了,纸面细腻又轻盈,集优点于一身,比欧美简装书质感好,又比国内常见的要亲和,买之前真的很害怕又厚又重三大本,收到后却异常惊喜。字样间距也舒适,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担得起《梦游人》。不是压手的书不代表没有沉甸甸的心血,这个价买来不亏。
34 有用 叮叮当当 2020-08-25 09:20:17
看完书,对邱华栋的评价深以为然:《梦游人》的独特个性,恰恰就在于小说在向哲学接近、在向思考靠近、在向精神性的层面靠近的同时,展开了平面无限扩大的叙事。因此,它成了由情节和故事取胜的小说类型向内向式的精神性小说转折的基石,这是《梦游人》带给20世纪小说史的贡献。
112 有用 齿轮 2020-08-21 10:38:05
这种译作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23 有用 程灵胡 2020-09-04 19:45:07
Z。不用一个月,应该就能看完,短评写不够,已在更长评。
0 有用 梦中晴雯 2022-06-24 09:45:48
译者在豆瓣喷人
1 有用 远子 2022-06-16 21:25:06
一部描述西方传统价值如何在从浪漫主义到无政府主义再到现实主义(即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衰变中一步步走向崩溃的史诗。故事从完整过渡到破碎,人物从多向度走向单向度,小说的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应该说,我从未读过构思如此严谨的小说,作为一个范本,它足以击碎那些坚持认为小说人物总是会摆脱作家而自行生长的神秘主义套话。不过,我相信布洛赫的魅力还是要放到文学的框架里来讨论,计较其哲学思想的分量很可能是舍本逐末。也正... 一部描述西方传统价值如何在从浪漫主义到无政府主义再到现实主义(即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衰变中一步步走向崩溃的史诗。故事从完整过渡到破碎,人物从多向度走向单向度,小说的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应该说,我从未读过构思如此严谨的小说,作为一个范本,它足以击碎那些坚持认为小说人物总是会摆脱作家而自行生长的神秘主义套话。不过,我相信布洛赫的魅力还是要放到文学的框架里来讨论,计较其哲学思想的分量很可能是舍本逐末。也正因为此,我最钟爱的是没有直接表述思想的第一部——也可能因为它离我目前想要写的那种小说最近。看完便能理解昆德拉对布洛赫的崇拜,本书第三部的复调式结构无疑是昆德拉大多数作品的创造性源泉。也就是说,成为优秀的作家,有时只需要认准一位大师。 (展开)
0 有用 梦原望 2022-06-10 21:03:49
6.5 想在作品里寻找哲学不代表要大段的在需要留白无关空间内大量使用个人观点来填充,前两部分的回溯浪漫主义/仿写经典文学都相当好,文法极为跳脱不过主旨还可捕获得到,游离在松散结构中的诸多意象还是可以归为一个指向内心世界与外部社会图景的主题的。然而到了第二部末尾故事整体却随着断裂的线索一样在迷之界限中不停跳跃,实在是枉费了之前所有的努力。艺术的深处所指依然不能借着这份割裂来完成从明确目标所向到具备更... 6.5 想在作品里寻找哲学不代表要大段的在需要留白无关空间内大量使用个人观点来填充,前两部分的回溯浪漫主义/仿写经典文学都相当好,文法极为跳脱不过主旨还可捕获得到,游离在松散结构中的诸多意象还是可以归为一个指向内心世界与外部社会图景的主题的。然而到了第二部末尾故事整体却随着断裂的线索一样在迷之界限中不停跳跃,实在是枉费了之前所有的努力。艺术的深处所指依然不能借着这份割裂来完成从明确目标所向到具备更广阔视野的哲思的转变。就第三部分的表现而言,此类创作者更接近于加缪和伏尔泰,即写出的东西都是利用小说的形式进行自我思想输出的“伪小说”,当然说这种形式构建太表面化也不太对,至少还可以拿它接触到深度的几处来标榜品味,比方说《夜》里那个疑惑庸俗宴会上居然会有读《梦游者》的人的小说家→_→ (展开)
0 有用 狄狄 2022-05-30 16:31:03
布洛赫对价值秩序的瓦解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敏感,堪称描写“不稳定性”的大师——无论是一个价值体最初的轻微摇晃,还是中间的大规模碎裂,抑或是作为终局的全然崩溃,他皆能精确测知种种“不稳定性”的不同振幅。构成《梦游人》的这三部小说,给人一种同样的故事讲述了三遍的感觉,只是一遍比一遍表现得剧烈。三部曲在结构和思想的复杂性上不断向上跃升,而价值秩序则向下跌落,直至触及虚无。最终,一个以单一目的作为行动方向的时... 布洛赫对价值秩序的瓦解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敏感,堪称描写“不稳定性”的大师——无论是一个价值体最初的轻微摇晃,还是中间的大规模碎裂,抑或是作为终局的全然崩溃,他皆能精确测知种种“不稳定性”的不同振幅。构成《梦游人》的这三部小说,给人一种同样的故事讲述了三遍的感觉,只是一遍比一遍表现得剧烈。三部曲在结构和思想的复杂性上不断向上跃升,而价值秩序则向下跌落,直至触及虚无。最终,一个以单一目的作为行动方向的时代出现了,人们崇尚一种完全剥除了任何装饰性成分的逻辑,以一种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方式行事。置身于其中的人们徒劳地在混乱当中寻找着“坚定”和“明确”,但最后能捏在手里的只是幻影。布洛赫的小说几乎是在一种绝对的冷静中写就的,哪怕是在呈现一个不再有任何价值牵绊着人的行为的世界,我们也感觉不到他的失落和哀伤。 (展开)
0 有用 lettertou 2022-05-17 00:36:17
读的是明诚致曲的译本,猜测译者自我发挥挺大的,但译得很雅也比较流畅…对布洛赫的描述什么的不做评价,因为无法辨认其中有多大译者发挥(确实是很雅,哲思的内容译得过于诗意)。就故事来说,结合昆德拉的评述,最大的收获是,我搞明白为啥厌烦探讨现代性的短篇里的都市人了:不是现在这些短篇的问题,混沌是现代社会的老问题。按昆德拉的观点,作者能先于历史发现这种存在状态可能性,还是极有代表性的三种,确实很牛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