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听地址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12154265/341698054
购买指路 http://tbzl000560.cn/MuRtX1
后浪电影学院于近期推出了新媒体理论的开山之作《新媒体的语言》。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对本书诞生做出诸多贡献的两位老师,和本书编辑一起,聊聊“新媒体”的来龙去脉,以及未来的无限可能。
对话嘉宾
李迅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车琳 《新媒体的语言》译者,电影研究者,策展人
舟忆 电影图书编辑
# 话题 #
- 以VR为代表的新媒体,继承了哪些旧媒体的逻辑?
- 近年来,国际电影节有哪些有趣的VR新作?
- 有哪些数字影像创作的新趋势?
- 数字电影、数据库概念如何影响电影创作?
- 未来的电影创作如何突破?
- 疫情下,产生了怎么样的新媒体作品?
- 在未来,我们与影像的关系会如何变化?
TALK REVIEW
精彩回顾
…… 车琳:我们可以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就是赫尔佐格的《忘梦洞》,一方面赫尔佐格非常强调这个片子在3D中拍,在3D中看,一方面是你刚刚提到的,洞穴中的火光会形成,一个移动的光源,会形成对于影像的一个光照上的动感。绘图的岩洞的墙壁是有起伏的,这种动态起伏会非常深入都融合到当时的创作者或者说艺术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在绘图的过程中,对于不同部分的选择,比如说凸起的牛角,他会放在凸起的岩壁上,或者说一些动态,它会通过墙壁的起伏的动势来体现出动态的不同的可能性。 其实在VR诞生的好几千年之前,人类就有追求综合性体验的这种意识,所谓的“整体艺术”“整体电影”到现在的“整体XX”这样的整体性。从壁画到教堂的穹顶画,这也是一种整体的沉浸式的观感的绘图方式之一。


在《死亡搁浅》这个游戏中,玩家一会儿看到精妙绝伦的大电影,一会儿又变成一个送快递的。玩家要在这个游戏的实践中度过一个时间性的体验,跟随故事的脉络,在感知与行动之间来回切换。这种切换一方面继承了原有的审美方式和传统,一方面又赋予观众行动性。这是游戏化玩家和电影化观者身份切换体验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
李迅:叶卡捷琳娜大帝去视察,她看到各种欣欣向荣、兴高采烈的场面,实际上,这些都是奉承她、糊弄她的人做的各种各样的——我们电影中叫作——景片的东西,为了让叶卡捷琳娜大帝形成了一种沉浸感:“我沉浸在一片美好之中”。
“沉浸感”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对标一下迪斯尼的主题乐园,或者环球的主题乐园。他们会把《阿凡达》《星球大战》做成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不像以前的旅游者可能只是进去看看。我印象里应该有加勒比海盗或者未来的阿凡达系列,它就邀请游客进来做角色扮演,游客成为影片中的某个角色,有和主人公一样的旅程,但这种旅程设计和影片又不完全一样。这种沉浸感就会既陌生又熟悉还带点惊喜。我们会看到,最早让皇帝快乐和娱乐的沉浸方式,在当代的消费娱乐中是能够找到对标物的。


如果沉浸娱乐往艺术方向走走,今年比较兴起的沉浸戏剧,也是一个让观众主动参与的戏剧形式。对于沉浸戏剧来说,沉浸当然是第一位的,如果观众能够在沉浸中决定故事路线的发展,让观众有进一步操作和创作叙事的可能,这就在交互上有了发展。当然这种形式也常被人吐槽,有人会觉得无论是沉浸戏剧还是互动电影,观众也只是简单地去选择被预先设计好的内容。这些方式都需要有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从而让观众自由度得到实现。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