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一开始我还“带着问题阅读”,盼望作者能够反刍提到的概念(小至康德的崇高怎么与黄河或是乡土的意象嵌合,大至什么是大地的“上升”),直到后来,我会想既然作者拒斥的是在精英们的“现代性想象”里的城市光景,那么她反复强调第三世界/民众的“精神”是不是也遵循同样的乡愁逻辑呢?到最后我也没想明白为什么刘慈欣能为大地的正当性(毋宁说是本位)辩护,或是科幻作品里的寂寞要怎么融入昂扬向上的群体性。
纪念
第二章问题意识好,第四章我开始正襟危坐,第五章我竟然有被震动的感觉。整体来看虽然有些需要推进思辨的地方点到为止,但是作者的共情能力却非常好,使得她书写农民工人问题的时候毫无知识分子的俯视抑或浪漫化的想象,既没有空洞的批判也没有残忍的抒情。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五章写刘慈欣,竟然勾连了“游击战”和“先锋队”(新人),置入50-70年代文学脉络里,真是神来之笔,搞得我一个对科幻没兴趣的人都非常想去读刘慈欣。
全书关于中国乡土的现代性想象,建立在国人对乡土的感知和实践,是以怎样的来龙去脉形成经验地图的。在讨论乡村与城市时常有二种刻板印象:一是,城市高于乡村的文化等级观念,以及乡村的问题只有靠现代化和城市化才能解决的发展主义思路;二是,将乡村视为神秘和原始的浪漫主义思路。知识分子在书写着“返乡”,农民工则在讲述着“进城”。二者在谈的乡愁可分为两类:一是,想象的乡愁,一种浪漫主义,是在感受到过分理性化和技术化的现代生活弊病之后对于过去的回望;二是,现实的乡愁,一种现实主义,是对真实的故乡的牵挂。值得反思的是当下:充满乡怨的新青年凭借在大城市学来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反击父辈,但其真正身份是渴望阶级上升却无望的都市新穷人,以及因此产生的进退两难的落叶无根困局。
分析得比较充分,给我很多启示。尤其是对《黄河大合唱》的分析。但读完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不够“痛快”,或许还可以继续拓展。
现代部分的两个例子有些寡淡,当代部分的震撼感更强。经验史的序和结语与李欧梵费孝通刘小枫的对话很明晰。现代中国的西部想象,范长江的现代经济视角是作者旨于批判的第一种发展主义的城乡理解思路,陈学昭的欧洲田园梦想象则近于第二种批判:浪漫主义的范式。黄河符码的转换,在古今、中日、国共(对比黄帝)的对照中,揭示了乡土现代性的可能。城乡交叉地带既呈现了路遥将乡土融于“现代”的诉求与实践,又从柳青到陕军东征的谱系疏理中展现了“土”的现代性质素在八十年代认知范型受到压抑,从微观到宏观。乡愁与乡怨一章更像文化批评,分析新工人与新穷人,区别想象的和现实的乡愁,收尾时将刘慈欣视为一种新乡土美学的尝试,最后一章更是接续上十七年传统,为之一惊。发掘乡土现代性,打破启蒙范式和对乡土超稳定结构的固化理解,立场愈发鲜明。
选题、取材都挺有意思的小册子。“就‘中国乡土的现代性想象’而言,它包含着三个面向:‘现代性’不只发生在都市,更发生在乡土;乡土不光有‘土’,更有‘现代’;中国的现代性历程中一直包含着对于‘乡土’的关怀,哪怕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之后依然未曾断绝。”对现当代文学了解有限,所以论述看得比较粗,但感觉采取的论证方法是有效的——一个启发:做城市主题文学作品的研究,要足够了解这个城市的底色和至少近百年的文化传统。
将乡土转化为大地,透过中国革命的棱镜折射出其中的现代品质,以对抗已然僵化的乡土偏见和此前单一的现代价值。雅琳姐这本书是一次再度召唤乡土现代性/革命现代性的可贵尝试。
很有启发的一个角度,叙述的也很清楚。主要是作者这么年轻……最近读到了对刘慈欣的小说不同角度的解读,大开眼界,是时候重读三体了
年初原本要去长沙与雅琳一起做个活动,可惜新冠突然来袭……
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五章关于路遥与刘慈欣的论述。不过作者忽略了一则关键材料。刘慈欣曾希望模仿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写一本关于农民工成为宇航员的《非凡的世界》,因为“最低的尘埃也有飞向太空的可能”,但动笔三年积累十几万字的稿子还是废弃了,因为实现这一目的太难了。所以,上升的大地仍然受制于现实的引力,乡土的现代性无法只依靠想象来滋养。
中间几章写得挺有意思,挺有感觉,但对于西北和刘慈欣的分析就有些牵强附会。
推荐给了对研究方向迷茫的现当代硕博
看过第四章“乡愁”与“乡怨”:两种“返乡”写作 这一篇,姑且标记为看过吧,因为应该不会去看。对于相同现象的解读有着显著的差异,以致于阶段性结论不太能认同,主要在于作者认为年轻人将乡村或者家乡亲戚树立为假想敌,但我可能更倾向于只是想要一个不被强迫、干涉的生活,对于善意的应对其实并没有敌意,而是部分反映出的哪里都有的落后特质甚至恶意。而同意的点在于无论是讨厌的还是理想的部分,其对象其实都是人和社会的品质、特质,这些特征并不与城市和乡村真正关联,只是如果简单粗暴地将乡村打上非现代的标签,将自己标榜为现代,就会失去很多察觉到本质和反思自我的机会。(并且长久以来也不觉得现代是什么绝对的好东西不如说也可能成为另一种霸权)
很有启发。
略为可惜,缺少一个统摄性的话语分析框架
阅读笔记上我写:“操,汉字还能这么用”。
刚好是自己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作者关于研究这一中国本源的乡土文脉以及革命性的先进思想的讨论,以及由此相关的各种文献 文学作品 革命经验 中国科幻的流行等的引述 思考等。让我也展开了新的想象,有没有真正说服性结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唤醒了我们对于历史 经验 文化 乡土 现代文明等的贯穿认识,以及未来如何将这一思考和问题带着解决和创新的 以自己自洽的方式 对待身后的土地和自我未来的召唤。
最近有被惊艳到的感觉,都来自惊艳的经验史哈哈。用讲故事的方式切入甚至论述整个问题,着眼的是零碎的日常经验,跨越着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沟通那些从历史化过去到当下社会现实的共同关注,从而对现代性内涵进行新的补充和建构。 喜欢还是因为作者是年轻的90后学者,之前看到她讨论“新女性写作专辑”的文章就一下子喜欢上了她,笑容好甜,语言像小说一样简单干净,做着敏感新颖又活泼的研究,真是让人羡慕喜欢的同辈人。 “如果说流行的后现代学术是以经验解构大叙事、大框架的话,那么经验史的态度就是建构,是对以片段通往整全的可能性的探寻”
刘慈欣那篇特别好
> 上升的大地
15 有用 无属格从句 2020-08-08 23:53:34
一开始我还“带着问题阅读”,盼望作者能够反刍提到的概念(小至康德的崇高怎么与黄河或是乡土的意象嵌合,大至什么是大地的“上升”),直到后来,我会想既然作者拒斥的是在精英们的“现代性想象”里的城市光景,那么她反复强调第三世界/民众的“精神”是不是也遵循同样的乡愁逻辑呢?到最后我也没想明白为什么刘慈欣能为大地的正当性(毋宁说是本位)辩护,或是科幻作品里的寂寞要怎么融入昂扬向上的群体性。
4 有用 香葱同学 2020-08-12 12:58:22
纪念
4 有用 紫曦 2020-12-16 19:43:51
第二章问题意识好,第四章我开始正襟危坐,第五章我竟然有被震动的感觉。整体来看虽然有些需要推进思辨的地方点到为止,但是作者的共情能力却非常好,使得她书写农民工人问题的时候毫无知识分子的俯视抑或浪漫化的想象,既没有空洞的批判也没有残忍的抒情。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五章写刘慈欣,竟然勾连了“游击战”和“先锋队”(新人),置入50-70年代文学脉络里,真是神来之笔,搞得我一个对科幻没兴趣的人都非常想去读刘慈欣。
2 有用 阿梦 2020-12-02 17:16:50
全书关于中国乡土的现代性想象,建立在国人对乡土的感知和实践,是以怎样的来龙去脉形成经验地图的。在讨论乡村与城市时常有二种刻板印象:一是,城市高于乡村的文化等级观念,以及乡村的问题只有靠现代化和城市化才能解决的发展主义思路;二是,将乡村视为神秘和原始的浪漫主义思路。知识分子在书写着“返乡”,农民工则在讲述着“进城”。二者在谈的乡愁可分为两类:一是,想象的乡愁,一种浪漫主义,是在感受到过分理性化和技术化的现代生活弊病之后对于过去的回望;二是,现实的乡愁,一种现实主义,是对真实的故乡的牵挂。值得反思的是当下:充满乡怨的新青年凭借在大城市学来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反击父辈,但其真正身份是渴望阶级上升却无望的都市新穷人,以及因此产生的进退两难的落叶无根困局。
2 有用 Monster 2020-08-10 08:59:25
分析得比较充分,给我很多启示。尤其是对《黄河大合唱》的分析。但读完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不够“痛快”,或许还可以继续拓展。
1 有用 桑葚纸嘉 2020-12-27 14:30:09
现代部分的两个例子有些寡淡,当代部分的震撼感更强。经验史的序和结语与李欧梵费孝通刘小枫的对话很明晰。现代中国的西部想象,范长江的现代经济视角是作者旨于批判的第一种发展主义的城乡理解思路,陈学昭的欧洲田园梦想象则近于第二种批判:浪漫主义的范式。黄河符码的转换,在古今、中日、国共(对比黄帝)的对照中,揭示了乡土现代性的可能。城乡交叉地带既呈现了路遥将乡土融于“现代”的诉求与实践,又从柳青到陕军东征的谱系疏理中展现了“土”的现代性质素在八十年代认知范型受到压抑,从微观到宏观。乡愁与乡怨一章更像文化批评,分析新工人与新穷人,区别想象的和现实的乡愁,收尾时将刘慈欣视为一种新乡土美学的尝试,最后一章更是接续上十七年传统,为之一惊。发掘乡土现代性,打破启蒙范式和对乡土超稳定结构的固化理解,立场愈发鲜明。
1 有用 咚咚 2020-11-18 23:07:17
选题、取材都挺有意思的小册子。“就‘中国乡土的现代性想象’而言,它包含着三个面向:‘现代性’不只发生在都市,更发生在乡土;乡土不光有‘土’,更有‘现代’;中国的现代性历程中一直包含着对于‘乡土’的关怀,哪怕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之后依然未曾断绝。”对现当代文学了解有限,所以论述看得比较粗,但感觉采取的论证方法是有效的——一个启发:做城市主题文学作品的研究,要足够了解这个城市的底色和至少近百年的文化传统。
1 有用 花也怜侬 2020-08-11 20:32:59
将乡土转化为大地,透过中国革命的棱镜折射出其中的现代品质,以对抗已然僵化的乡土偏见和此前单一的现代价值。雅琳姐这本书是一次再度召唤乡土现代性/革命现代性的可贵尝试。
1 有用 薛定谔的鸽 2020-08-21 17:48:08
很有启发的一个角度,叙述的也很清楚。主要是作者这么年轻……最近读到了对刘慈欣的小说不同角度的解读,大开眼界,是时候重读三体了
1 有用 青年哪吒 2020-12-16 10:22:58
年初原本要去长沙与雅琳一起做个活动,可惜新冠突然来袭……
2 有用 夏季群岛 2021-04-16 00:22:52
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五章关于路遥与刘慈欣的论述。不过作者忽略了一则关键材料。刘慈欣曾希望模仿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写一本关于农民工成为宇航员的《非凡的世界》,因为“最低的尘埃也有飞向太空的可能”,但动笔三年积累十几万字的稿子还是废弃了,因为实现这一目的太难了。所以,上升的大地仍然受制于现实的引力,乡土的现代性无法只依靠想象来滋养。
1 有用 喔喔小水枪 2020-12-24 10:31:17
中间几章写得挺有意思,挺有感觉,但对于西北和刘慈欣的分析就有些牵强附会。
1 有用 斐济猫 2021-03-17 23:02:10
推荐给了对研究方向迷茫的现当代硕博
1 有用 山风 2022-02-06 23:07:48
看过第四章“乡愁”与“乡怨”:两种“返乡”写作 这一篇,姑且标记为看过吧,因为应该不会去看。对于相同现象的解读有着显著的差异,以致于阶段性结论不太能认同,主要在于作者认为年轻人将乡村或者家乡亲戚树立为假想敌,但我可能更倾向于只是想要一个不被强迫、干涉的生活,对于善意的应对其实并没有敌意,而是部分反映出的哪里都有的落后特质甚至恶意。而同意的点在于无论是讨厌的还是理想的部分,其对象其实都是人和社会的品质、特质,这些特征并不与城市和乡村真正关联,只是如果简单粗暴地将乡村打上非现代的标签,将自己标榜为现代,就会失去很多察觉到本质和反思自我的机会。(并且长久以来也不觉得现代是什么绝对的好东西不如说也可能成为另一种霸权)
1 有用 Nelly.L 2022-01-22 23:10:38
很有启发。
1 有用 子不语 2021-12-27 15:05:43
略为可惜,缺少一个统摄性的话语分析框架
1 有用 风浪里 2022-01-05 00:46:34
阅读笔记上我写:“操,汉字还能这么用”。
3 有用 YoYo怪 2021-10-22 23:11:14
刚好是自己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作者关于研究这一中国本源的乡土文脉以及革命性的先进思想的讨论,以及由此相关的各种文献 文学作品 革命经验 中国科幻的流行等的引述 思考等。让我也展开了新的想象,有没有真正说服性结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唤醒了我们对于历史 经验 文化 乡土 现代文明等的贯穿认识,以及未来如何将这一思考和问题带着解决和创新的 以自己自洽的方式 对待身后的土地和自我未来的召唤。
3 有用 陈闯闯 2021-11-04 16:17:05
最近有被惊艳到的感觉,都来自惊艳的经验史哈哈。用讲故事的方式切入甚至论述整个问题,着眼的是零碎的日常经验,跨越着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沟通那些从历史化过去到当下社会现实的共同关注,从而对现代性内涵进行新的补充和建构。 喜欢还是因为作者是年轻的90后学者,之前看到她讨论“新女性写作专辑”的文章就一下子喜欢上了她,笑容好甜,语言像小说一样简单干净,做着敏感新颖又活泼的研究,真是让人羡慕喜欢的同辈人。 “如果说流行的后现代学术是以经验解构大叙事、大框架的话,那么经验史的态度就是建构,是对以片段通往整全的可能性的探寻”
1 有用 淡淡的潜水艇 2022-05-26 20:35:14
刘慈欣那篇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