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一统 短评

热门 最新
  • 43 三清喵 2021-04-21 22:53:22

    本书的核心观点,即北宋的建立是一系列军事胜利的结果,宋人乐道的“兵不血刃”与今人所谓的“重文轻武”均是错误的。然而,类似观点大陆学界不早就提出了么?譬如陈峰先生,一向主张“崇文抑武”。龙氏将北宋的内部政争与外部战争结合,思路的确不错,可是政争讨论不出张其凡、顾宏义二公,战争讨论基本是通史教材的流水账。50页王曾瑜老新著是军制而非兵制,李天鸣旧作貌似是60年代而非80年代。252页称无法得知宋太祖对燕晋态度,敢问《长编》卷17以“燕晋未复”拒绝“太平”尊号安在?同书卷19“别置封桩库”何为?276页引赖大卫语,称辽无燕云十六州即难以生存,难道后晋之前契丹岌岌可危嘛?289页称宣政使是太监的职位,宋代似乎常用宦官。作者对大陆宋史貌似并不熟悉,如宋初疑案争议、积贫积弱争议,均未见前沿成果。😹

  • 10 陆钓雪de飘飘 2021-04-13 21:22:37

    本书所讨论的四位皇帝,分别展现了对战争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四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周世宗几乎完全是一位马上皇帝,宋太祖武功卓著,同时也开始有效地运用政治权力,宋太宗在军事和政治上均较失败,而宋真宗则从政治安全出发,最终解决了宋初建国的军事问题。或许并不意外的是,宋太祖相较于其余三人,站在了头和肩的位置。他并不是毫无瑕疵,也并不总是取胜,但他有能力,也足够幸运,成功地在混乱危险的局面中建立了长久存续的制度。周世宗用战争解决了自己的政治问题,宋真宗仅需要解决他的军事问题,而太宗则是最令人惊奇的统治者。太宗成功地得到并维持了皇位,却犯下了严重的军事和政治错误。尽管有这些错误,而王朝依然稳固,这一事实无疑证明了宋太祖及宋朝行政官员的能力和作用。虽然这些皇帝的个人特点很重要但重思构建一个稳定政府的过程同样重要

  • 8 霜闕〆 2021-04-05 23:30:52

    还是政治史、外交史的色彩更为浓厚,对于军事进程并没有作者更独特分析,可以读读导言、结论以补充一些认识。军事与政治的分合是个有意思的课题,只不过这本书似乎只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组织了一些观点以及史事的叙述,谈不上太深入研究。ps.豆瓣内容简介基本上就是营销号口吻下乱来的,三条推荐语也不贴切……

  • 12 库库子 2021-04-12 19:57:43

    有史料误读,好在并不影响立论。内容充实,观点也比较密集,值得一看。译者很认真。不过一些小细节的确不应该错,如太宗成了太祖,南唐成了后唐,北汉成了后周。

  • 6 Folie a Deux 2021-05-19 00:03:57

    走出内卷并且获得合法性的唯一出路:把蛋糕做大🐶

  • 5 赫舍哩志宁 2021-04-13 15:12:39

    讲的是铁血强宋不是一开始就是贴血强送的故事😏

  • 2 饿霸地煮 2021-04-13 20:03:25

    宋朝建国的政治和军事过程经历了五十年一系列不确定事件组成。从周世宗开始按照五代丛林法则,周世宗必须通过武力确立自身政治合法性,他南征北战,并且作为马上皇帝死在征服的道路上。宋太祖的篡权非常顺利,但他避免了五代的覆辙,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强大的统帅,先南后北的军事战略,准确也灵活,四十四天灭蜀和平定南唐皆是其准确利用外交军事战术欺骗偷袭压制的结果。其次宋太祖不断与手下将军建立姻亲关系,以共富贵换取其军权,保障了政权的稳定。与其相较,宋太宗显得拙劣,政治合法性的脆弱,让其屡次兴兵伐辽,均告惨败,军事的失败导致其对内实行政治迫害杀死侄子弟弟,并且努力兴科举维持脆弱的统治。宋真宗是宋朝第一次平稳过度,他没有政治压力,可以用现实的目光制定现实的政策,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奠定一百年的和平,这一刻,宋朝完成建国

  • 1 扭腰客 2021-07-19 13:25:31

    “积贫积弱”一直是教科书为宋朝描绘的刻板印象,但其实彼时辽、金、西夏、吐蕃、大理均是一副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态势,犬牙交错、互有推拉再正常不过

  • 1 王食欲 2021-07-06 18:06:21

    史料误读情况较多,而且理论框架太粗糙。

  • 0 后浪 2021-04-22 10:23:46

    全面解读宋朝开国大战略,探究宋初由武功到文治的关键转折

  • 0 虾米 2021-04-19 10:34:26

    作者认为“杯酒释兵权”不管这个事情是否存在,其背后所暗示的宋初以文代武的意识形态是后世赋予的。从一开始,周世宗和宋太祖就一直在加强政权的军事化而非文治化。后者把周世宗形成的武将与皇帝的私人忠诚网络通过联姻等手段制度化,从功能上实现了王朝和某位皇帝个人之间的关键分离,避免重蹈周世宗的悲剧。宋太祖统合军事和政治的天才无人能及,而宋太宗简直一无是处,两方面吃不开的他只好通过科举寻找另外的支持。作者毒舌地说宋太宗最大的成就就是确保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而他留下的官僚制度和士人文化只是无心之举。宋朝的以文代武并非预先设计的蓝图,而是与辽的战争陷入长期僵局的产物,澶渊之盟之后大规模军事动员已无必要。作者认为宋辽势均力敌,没有宋军事积弱之说,以及澶渊之盟对宋是否“国耻”的讨论,都是很好的看点。

  • 1 匪廢費·老🐰 2021-06-05 23:06:06

    沒有軍事實力,拿什麼砝碼來政治談判?這是一本透過戰爭與政治的關係重審、質疑、改寫甚至否定趙宋立國史「重文輕武」(出現在17世紀小說中的術語)刻板印象的力作,在後世「國恥」話語體系的後見之明那段被遮蔽的歷史該如何重構?論述宋初的軍事力量、遼國的政治視角和四位皇帝的個性均令人耳目一新。謝@hinabookhqt 📚 #讀而益#076

  • 0 bookbug 2021-05-15 09:03:34

    所谓战难,和亦不易。有宋一朝的重文轻武并非无缘无故,亦非自始自终,恰恰是建立在宋初乃至后周一系列对北汉南唐后蜀以及契丹的武功之后的矫枉过正,是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澶渊也不是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而是宋辽双方兵戎角力与政治博弈后的共同均势和诉求,是宋初一百年相对太平所以兴国的安居乐业之基石。长远来看,战争永远是一切政治与外交的基础,强权即政治,弱国无外交,放之四海千年而皆准。

  • 2 死透气了 2021-04-08 09:22:41

    内容非常硬核,暂时没有能力读懂,但书是好书。

  • 1 苏斯洛夫 2021-04-08 21:29:02

    用军事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用政治手段解决军事问题,用外交手段解决生存问题。

  • 0 惠山老翁 2021-04-16 17:26:52

    总体比较无聊的一本,书里有两点值得关注,一个是“先南后北”战略的虚假性,本质上从后周到北宋并无一始终一贯的统一战略;另一个则是对太宗弑兄登位原因的推测:龙沛认为太祖一直在向太宗释放其有希望接班的信号以获取他的效忠,但当太祖的统一战争行将结束并表露出迁都洛阳的意向时,令任开封尹的太宗发现自己的继承权已被剥夺,于是谋划篡位,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角度。另外,龙沛认为真宗时期宋对辽的赢面正越来越大,并迫使辽更加深入宋境来换取一个“长期和平条款”,但感觉这与他所批判的“先南后北”一样又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叙事建构”。

  • 0 後楽斎主人 2022-03-28 23:22:09

    是书名为“宋初的战与和”,然若剔除有关战与和的描写,余下部分倒颇有妙论。😂

  • 1 雾凇 2022-04-04 15:46:18

    讨论的是954-1005年之间的宋朝建立过程,通过对期间系列战争过程的回顾和梳理,强调军功在该过程不可缺少的作用,而非宋朝初期就“重文轻武”。并且,整个过程也是因时因地制宜、经过权衡随时调整的动态过程,并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所谓“先南后北”的总策略。 同时,分别分析了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四代皇帝之间的权力更替和策略转变,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个人能力的差异,他们的策略从最初主要依靠军事力量转变为主要依靠政治权力,武功创业到文治守业,完成了从五代的分裂到宋朝的重归一统的过程。

  • 0 陈钢 2022-03-21 21:00:26

    从后周周世宗写到宋真宗的澶渊之盟。

  • 0 lunar 2022-02-20 23:32:50

    赵匡胤作为开国之君,终结了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旧秩序,确有超人的能力和格局。本书关于战争的史料引用有些欠妥,动不动歼敌数万,虽说原文可能确实如此,但满眼尴尬。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