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 短评

热门 最新
  • 0 雲軾 2023-03-03 00:01:23 上海

    感动!

  • 0 盛京读书人 2023-01-28 09:37:54 辽宁

    从“艺术终结论”谈起,谈到平民与平民化,真实、原创性和世界,21世纪的艺术与资本,标准问题:好作品与坏作品,“新”与“旧”,水墨画与其他,艺术与“疾病”,艺术的尺度:“人”与“非人”等。

  • 0 真好 2024-02-12 15:12:26 江苏

    因为论文关系,读过大量的座谈会类文章,可以说大多数的对谈限于谈话人的水平,主题,乃至公开性都趋于表面,往往对谈问题越尖锐,回答越模棱两可。但这本书所展示的对谈却展现出了一种私密性,一种更随意轻松的思想碰撞的过程,该过程不仅提供了优质的信息也启发读者发问。

  • 1 surferosa 2020-11-16 21:57:19

    原有功能消失,艺术品才能跟文明相关。它不再具有实用功能。当然可以在书上讲它的实用功能,但是陈列的时候绝对不会让一个人把它当成酒器来喝酒,这就庸俗化了。艺术品怎么可以随便处置呢,这是不可以的。一定要把原有实用功能的部分全部去掉。是把它放到“真”的序列里去没错,但是没有把它放在真实关系里面,而是切断了它跟真实的各种联系,用最大的努力去消灭它的实用联想。这是一个基本的关系,这就是功能转换的方式。 一旦功能转换之后,它才跟唯一性发生关联。首先它必须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是跟唯一性建立绝对的联系。然而功能一旦被人为地去掉,把它变成另外一个没有实用性的东西,它就变成非常主观的审美对象或研究对象,人得以借此而想象那个历史。 从一种刁钻的角度解答关于艺术品的“真”的焦虑。

  • 1 夏灵灵 2020-07-06 16:03:39

    “哈姆雷特复完仇后,他自己也要死了;他就对霍拉旭讲,我们从此就告别了,但你要活在人间,去讲述我的故事。…… 我没有勇气成为哈姆雷特,但是我会去研究那些人,会通过这种方式过一种间接的生活。” “当年我们都喜欢艺术,都看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的《亲爱的提奥》。这些书都是人手一册,大家看得泪眼朦胧,觉得得要做这样的艺术,要过这样的生活。现在中国艺术家没有人有这样的生活了。反而,我们现在写文章、做学术的人,…倒是有点像梵高。” 焦灼的等待/车的到来/把我拉到/更焦灼的站台。 艺术与疾病,创作与写作对抗生活中的“烦”和“无聊”。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继续读书吧。

  • 0 御水凌风 2021-07-01 18:32:12

    谈得太好了,看着过瘾

  • 0 2020-10-10 12:12:12

    非常有趣的对话,领域和经历的差别交汇出许多题外的精彩,是读过几段便想一气继续下去的书。

  • 0 阿页 2021-10-04 15:04:38

    第一次感觉对谈录可以如此好看,由于兴趣的原因,感觉前面的现代部分的章节比后面好看。

  • 0 佩铉Y 2020-07-22 08:58:52

    艺术、历史、哲学、政治,三位学者文人的头脑风暴,获益颇多!

  • 0 也野冶 2022-09-08 17:26:20 北京

    看的第一本艺术对谈录,就爱上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