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接点》的原文摘录
-
一个人确立自我的过程,是把自己难以接受的事物排除在外的过程。人到中年,在一定程度上功成名就,而这种功名是一种片面地限制自我的结果。荣格认为,人的中年是从三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开始的。此时人们会注意到之前被自己所忽视的那些方面的存在,而从开始考虑如何将其吸取进来的时候,中年危机便开始了。之前所排除的东西,都是出于各种理由才被排除的,现在却要取回了。按照荣格的说法,这种做法不可能被社会及自然认可。这样,这些人会立刻陷入困境,甚至有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荣格进一步说,所以“问题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并不在于解决。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不断地去面对问题” (查看原文)
-
他把本来在心理学视线外的老与死这样的问题引入了心理学,从而明确了中年后,也就是人生后半期的心理学课题。。。。。。弗洛伊德派的埃里克森采纳了荣格的学说,并提出了包括人的整个生涯在内的“生命周期”论。。。。。。我们尊重也相信,人的成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存在独自的人生课题。可我不主张把这个方法看成绝对真理和科学事实。荣格所说的“个性化”,仅仅是说对人的观察,从人出生开始——也包括人的前半生——就应该重视个人之间的差异。心理咨询师要懂得“二律背反”的意义,并且要始终意识到它的存在。 (查看原文)
-
在非近代社会,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无论个人成长的差距如何,全部集体升级为成人。。。。。。(现代社会)如果从重视个人这一点出发,类似的集体行动是不能实现的。现代社会的特征是,每一个个人得找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去体验人生各时期的过渡仪式。可当这类活动进行的不顺利时,内在的不协调,却时常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外部“事件”。
我们这些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去面对那些被认为在“事件”中扮演反面角色的人们。可以说,我们是使这些“过渡礼仪”顺利进行的推手。可我们不像非近代社会的僧侣那样,在礼仪的进行中具有“圣职者”(神、佛)的地位。所以我们的工作自然会有很多困难。 (查看原文)
-
人类的精神性疾病可以表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对这个社会和文化在观念上的某些偏见,能起到一个敲响警钟的作用。在跟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患者的接触过程中,我越发认为,这种疾病实际上是对近代“科学万能论”的一种强烈抗议的产物。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患者,在拼命地抗辩一种生活方式,即那种把所有的存在都明确地进行区分,以保持“秩序”的生活方式。 (查看原文)
-
根据这个故事来看,这种延长寿命的方式并不能说给人带来了多少幸福,而其特征则是,人三十岁之前的人生是自己的,到壮年为止都活得像个人。可在变老的过程中,就逐渐呈现出动物的身影。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这是对欧美文化中能永远保持强壮,或想永远保持强壮那种错觉的讽刺性批判。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