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失忆 短评

热门
  • 232 徐音雪 2020-10-20 21:26:37

    四十年,一本书,好多地方想要摘抄下来的,好多地方会哑然失笑,是可以重读好多遍的一本,是“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这样。

  • 137 2020-07-07 16:51:42

    如果我们现在还记得过去发生了什么,只因为曾经有人把它记录了下来。记录比个体的生命长久。但记录总是与记录的篡改和销毁相伴,古罗马有“除名毁忆”的酷刑,书的附近是火堆,创造与破坏、文明与野蛮之间近在咫尺。曾有一些人以勇气、智慧和良善,在黑暗的历史之海上筑起一道堤坝,詹姆斯带你穿过一片“石油大火”去认识他们。他用了四十年和一本书来提醒你:当你也需要的时候,它们就在那儿,假如你也记得,假如你没忘记。

  • 97 这就有意思了 2020-10-16 11:32:44

    微博看到评论说詹姆斯旁征博引,结论快速有力,目的是浇自己胸中块垒。就是这样。我想这也是抵抗集体失忆唯一的办法,个体的人先在私人层面上守住真实的记忆。看完了意识到自以为掌握的很多历史人物事件,只相当于黑暗里面一小块照亮的地方,詹姆斯让我看到更深广的黑暗,他好像在那里面用力凿出了一个个小孔,每个小孔透出一点点光,让人想要去了解更多。读完他对某个作家的评论,常常会进一步产生阅读更多相关作品的愿望。这是一部布满了令人赞叹的金句和超链接的作品,“他总能推荐一本书,让你想要跋山涉水去寻找。”

  • 111 废废的日与夜 2020-11-04 21:58:48

    要不是看到媒体这么铺天盖地,才不买中文版呢!英文版无删节不香吗?又不是四级没有考过~~~¯\_(ツ)_/¯

  • 89 特别丧 2021-03-18 19:56:10

    中文版删掉了十二位名人,真是诠释这本书主旨的最佳行为艺术了。

  • 41 西窗随笔 2020-10-20 16:13:52

    犀利、毒辣,一针见血。超大的阅读量,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见解。仇恨希特勒,讨厌萨特,痛恨文化的荒漠。对衰落的人文传统无限的眷恋,用四十年和一本书,试图把文化留下来。开始还摘抄,后来抄不动了,只想找个时间重读一遍,然后再读一遍。十月份最佳书籍。

  • 34 文学车间 2020-09-04 11:37:24

    “既不知灯火何时熄灭,不妨便读到黑暗来临。”

  • 25 海风中失落 2020-10-31 14:48:54

    按需。如果有更好的翻译,会想换个版本。

  • 18 ly的读享生活 2020-10-24 13:58:28

    从A到Z,仿佛按部就班,然后,我才发现,这是一种错觉。它根本无意于堆积信息,更不屑于建造人工的宫殿,每篇短文都像是思辨的武器,这些“砖块”顺手叠放,延伸成了交错的路线,呈现复杂的世纪图像。凭借着如何做和做什么的独特兴趣,关联着自我的美学甚至是自我的意志。源自于作者在40年的时间里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对于极权主义的极度警惕,对于个人声音的高度关注,以及亲身验证过的对文学权利和义务的信念。这本书,放在枕边,近一个月,每天几篇,一点一点地阅读,以后仍然会,一次一次地阅读。这是对作者恰如其分的敬意。可列个人年度书单前三(不喜欢写总结,心里默默排位)。

  • 26 inter alia 2021-05-04 16:23:53

    高级一些的知乎逗机灵体,不太了解的作家和人物觉得还好,和自己研究领域稍有相关的就会立马发现他偶尔会胡说八道,甚至是毫无根据或扭曲事实地胡说八道。作者对中文版删减了的人物偏见极深,胡说八道最为严重,删减了反而帮作者遮了丑,否则他右翼保守白男姿态就更加暴露无遗了。

  • 11 除非 2020-10-30 17:38:22

    看到名字,你很难不被它吸引,捧在手里挪不开目光,注定要读完的一本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厚书大书,吸引你的是行文的优美睿智人文诗性。读着读着,你不会觉得它厚,甚至想要它更厚些,最好是一趟没有终点的阅读之旅,在你读完后尤其如此。从A到Z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展现他们又不囿于他们,抵抗,遗忘,书写是他们的共同主题。令人心痛的是(也令作者心痛)一种通识的愉悦,自发的普世主义,对万事万物好奇的人文主义再度分裂成不同的专业,到处都有江湖术士装神弄鬼服务于意识形态。"退让早已经开始,结局也早已经注定。"在今天读到这本书,看看我们所处的现实,你会觉得讽刺。像我们这些普通人看着灾难步步临近,有多少人是苏菲·绍尔、让·普雷沃?唯有提醒自己"不可忘记。"

  • 12 字母大大 2020-10-30 10:45:14

    对20世纪整个百年中欧洲人文主义进程和构成做出贡献的人物的百科图谱式的介绍和评述。其目的不是为了编成一本百科人物合集(但实际上和人物合集没区别),其目的是在这些人物和思想之间去展现那种联系,从而真正的继承和发展已经逐渐被忘却的人文精神。 该精神不在一文一人的独家描述中,而是存在于各个特色人物的相互关联和空白里,这是我们一直被忽视的地方!也是文化失忆的核心所在。 作者努力在重现和记忆这些已经快被遗忘的瞬间,而告诉读者我们不该忘记! 因为只有文化不失忆,人文才能有价值!

  • 23 姽婳 2021-01-06 16:57:53

    在吹毛求疵的苛求了一堆文人在德占期间的表现的同时,仍旧可以不带道德色彩的谈论山本五十六;砍在别人身上的刀子果然是不痛的。

  • 9 乌龙奶茶加波霸 2020-11-05 12:47:34

    绝妙的笔触与辛辣的点评,很爽。中国就是没这种东西

  • 12 欢乐分裂 2021-02-10 20:02:23

    4.5;删减与部分译文减半星,但无损原著的巨大魅力。回放重溯20世纪人文主义图景的长篇鸿制,涉及领域广博,几乎涵盖人类生活和命运的泰半话题——从思想交锋到历史巨变,从文学使命的流变到哲学引领的暗线,从科学技术到人文艺术,从被遗忘的天才到背负黑历史的文化明星,人类群星闪耀时,见证政治风云变幻如何侵入文本层面的叙事,历数二战如何笼罩过往将来。 写作功力委实深厚,知识储备令人咋舌,绝非寻常人物小传,而以人为切入点,笔墨经常宕开,勾连历史线索发掘其内里本质关联,寻找万千碎片中逻辑与秩序,生发出独到深刻的全局式观点——因而人物/事件形成有机交融。 所涉虽庞杂,然而作者对极权主义的警醒始终长存;知识分子在战争中以及战后的立场态度,亦是作者重点评论对象(黑名单又长又硬气),讽谑笔力强劲。

  • 17 江承宇Yu 2020-12-24 09:54:42

    这本书不是宝库,它是星图。当你被引文中的一句话,作者的一个观点甚至只是照片中的一双眼睛所打动时,星辰大海就在前面等着你了。

  • 9 蜜瓜菠萝包 2020-11-05 20:33:53

    读多了会产生错觉,误认为为了xx作家而学习xxx语是最稀松平常和简单不过的事情(当然之于CJ大概真的如此)。写菲茨杰拉德的那篇最喜欢!是我读到过最好的评论司各特的文字。

  • 13 大风起 2020-11-06 19:55:58

    对抗遗忘和愚蠢的清醒丸,可以按图索骥“获得智慧”的索引录,充满诚意和反思的备忘集,这样的书不是越多越好吗?虽然,大部分人我并不认识,这正说明了问题。

  • 8 Mono 2020-11-13 14:18:37

    “这是散文的趣味——有如漫无目的的散步,信步踏行,纵目游观,这里一笔、那里一笔,乍看好像是散落的珠玉,到末了再勾回一笔,将散珠串回。”张大春这段话也非常适合克莱夫·詹姆斯。

  • 9 我爱古诗词 2020-12-14 23:13:13

    伯特兰·罗素写了一本杰作——《西方哲学史》——以及其他许多杰作,其中有一些非常诱人:布赖恩·马吉编辑的波普尔入门手册本身比它介绍的主题更有趣,但caveat lector(读者请注意):生活在等着你,而阅读别人写的关于生活的书只会让你远离生活。叔本华告诫你别读太多书,你在读这段告诫时已经是远离生活了,更不用说读二手文本,也就是别人转述叔本华如何告诫你不要让读书成为你和生活之间的壁垒。在哲学中,无穷倒退意味着有人犯了逻辑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则意味着有人正在逃避现实。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