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它的误读是从赵师侠的"风景不殊"的感叹开始? 后世真正传承了《东京梦华录》精神的著作,并非全面模仿其体例的《梦粱录》,也许竟是“真事隐去”的《红楼梦》。孟元老深恐读者无法领会书中隐曲,在《序文》中借“后生”之口留下不合理的质疑,在正文中留下“元宵节”这样反常的记录。遗憾的是,这种过于委婉的隐微写作手法,到底使得《东京梦华录》成为一本被误读的书,对它的误读,也许从赵师侠希望以此书唤起“西北寓客”“风景不殊”的感叹就开始了。如果读不出《东京梦华录》繁华之下的历史教训,何止“克复神州”将是空梦,就连偏安江南也只能成为另一场华胥之梦。
赵师侠是宗室,只希望以此书唤起“西北寓客”“风景不殊”的感叹啊,可能没有领会到幽兰居士批评当权者的用意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