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观的社会史 短评

热门
  • 6 Sarcophagus 2020-11-24 09:16:04

    可能被埋没的好书,简约而不简单,看似单薄的体量之下,问题的切入角度和史料采选都很饱满。仿佛20年前那篇《论抽象社会》论文,无数动机浓缩交错,等待被扩充,但并不稀释。

  • 4 🐎🦷 2020-08-05 16:53:36

    “如同人的成熟过程一般,通过对现代儿童观暗淡深渊的注视,我们的儿童视角也在一步步接近成熟。儿童视角的开拓不是出于对强力的追求,而是与生命的暗淡、悲惨和羸弱共在。”

  • 0 エルロスヘ 2022-02-10 08:11:03

    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和观点但没有深入讨论,体量太小

  • 0 好景都似梦游 2021-11-10 18:12:07

    母爱在那时并不是一种天然的感情,儿童也不是家庭的中心

  • 3 大甜甜~~ 2021-10-14 11:23:19

    对学术领域的先行研究进行总结,尤其需要文本细读的精神,北本正章此书正是最典范的代表。目前相关研究中最遗憾的是,当时英国人对婴儿总是采用捆绑装束,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学界始终只是猜测。学界提出的为了隔离疫病,或者塑造骨骼的说法,都还只是猜测,没有决定性的证据。在18世纪,我相信对当时的英国人而言一定是有一种大家默认的社会规则来解释这个问题的,可惜时过境迁之后,尤其后面儿童主义观点崛起以后,这个问题一下子就从社会行动中被抹去了,以至于今天学界竟然对此非常茫然。前些天听刘老师转述,一个年轻人问,为什么许三观要吃猪肝?其实就是现在年轻人根本连卖血都没见过了,所谓猪肝补血之类的说法早已经成了陈年咒语一般。儿童史研究极为有趣,也极为艰难,因为需要穿越历史的巨大屏障。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确实都足够有趣。

  • 1 Douglas 2022-11-20 17:39:14 江苏

    这是一本倾向于对既有理论的介绍、总结和反思的小书。方法论挺多而,但所涉及到的具体实例及论述却很少

  • 0 xxtmz_saint 2022-04-14 19:16:57

    对儿童社会史研究的一个brilliant literature review。

  • 0 LitLia 2022-10-22 09:25:41 北京

    起初是看到老师推荐,说研究综述做得好(“能够以一种逻辑线索把前人研究全部理顺,同时给出一个适当的判断”)。 这本书有点虎头蛇尾。闪光点多,而且足够闪耀,但细碎而凌乱。 开篇信息量大,结合历史上社会结构的演变中来分析“家庭”和“教育”从而来看“儿童”这个概念从“被发现“到后来的变化。第一章(体量有小半本)我细细读了好几遍,后边两章几乎不用读了,都是车轱辘话。 优点是案例典型且有趣,每次提出观点都有充分的丰富的史料证据,并佐以分析,令人觉得很有道理。缺点是啰嗦,观点有大量重复,而且翻译有些语句不通顺。

  • 0 cacaoyuzu 2022-12-06 15:19:49 上海

    “儿童视角的开拓不是出于对强力的追求,而是与生命的黯淡、悲惨和羸弱共在。”

  • 0 2022-04-23 13:04:04

    结构乱逻辑也乱,不停提出问题但不论证。

  • 0 HERE 2024-01-25 17:14:57 北京

    虽然作者强调了研究中的史学转向,不再局限于宏观叙事。实际内容结合了传统历史学和新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书中从育儿书的变化探讨儿童观的发展很有趣,是我之前没想到过的研究点。也许可以做一些育儿书的翻译史研究?ps日本学者研究近代英国儿童观的社会史,由中国学者翻译。这也算是“发现儿童”的体现了吧?

  • 0 可可豆 2024-01-08 20:38:36 辽宁

    很有启发性,想接着看中国儿童观的社会史

  • 0 白沙若水 2023-09-04 22:38:47 浙江

    “儿童视角的开拓不是出于对强力的追求,而是与生命的黯淡、悲惨和羸弱同在”。

  • 0 🥺 2024-08-30 23:47:03 北京

    论述语言太绕,一段话读懂很费劲,但视角和一些没有展开的观点很有启发,以后可以再看,大概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

  • 0 黏不甜 2023-10-14 21:19:15 上海

    绪论是中国学者很缺少的那种底层逻辑梳理

  • 0 Turnsole 2023-05-07 12:20:39 上海

    1、解释清楚了新历史学,也就是年鉴学派。日本学者概述观念的能力也超彪悍。2、产业革命的兴盛依靠童工,马克思著作中也有大量对童工悲惨生活的论述。所以剥削观念的最终起源于对妇女、儿童的劳动剥削上。3、家政学从男性向女性的转移。

  • 1 莫里斯 2021-01-24 12:54:01

    结构有点乱啊,不过有收获。最大的感受:母爱有可能不是人的本能。母爱可以是文化、社会变迁的塑造之物。书里很多史料,看到英国社会中不同历史阶段的儿童观,早期儿童是有原罪的,是消耗品,多死多产的社会,母亲每一次生产都意味着拿性命去交换,没有现代社会所想象的幸福和期待感,婴儿期死亡率高,有幸存活,养到7,8岁就拿出去寄养当学徒。在那个时代生下来的儿童,即使运气好没有被丢弃,而以某种方式长大了,也不得不度过严酷且短暂的人生。 宗教变革后的清教徒儿童观,开始看见儿童,但走的是”严慈“风格。清教徒家庭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养表现出对陶冶儿童可能性的极大期望。但这种期望是单向投射,在无人情的强制要求下,形成了儿童绝对的服从和形式上的礼仪恭顺。 社会如何看待儿童,决定了儿童被对待和被养育的方式。

  • 0 Rhinover 2021-08-15 16:17:51

    “儿童”是一个逐渐被发现的过程,从作为需要被教育约束的对象,到成为成人自身的对立面和镜像。所以反过来看,那什么改培训父母,可能真不是瞎搞的~~

  • 0 想名字困难户 2024-04-24 17:41:33 江苏

    和另一本童年与生活一起读 有观点重合的部分 但是这本也太犀利了吧 些许冷酷 好多内容还要细读 可以延展研究的内容还很多 儿童史真的进来就扎进去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