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读书》创刊四十周年,《读书》杂志函请长期支持《读书》的作者、编者撰稿,希望用他们的记忆,来重现这本杂志与改革开放同步的深长侧影。
这本《我与〈读书〉》,正是根据本次征文,分类辑录而成。全书共收文章七十七篇,内分三辑:辑一为本书主体,五十七位老中青、各领域的作者们,琴箫剑气,各有擅场;辑二为谢世作者与前辈编者类似主题的旧文,汇编十二题,是为“不能忘却的记念”;辑三是《读书》历任主编或执行主编的回忆文章,提供自内而外的视角,别有一番意蕴。
《读书》杂志,1979年4月创刊,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其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也有我一篇。勾起许多想念。
想起十多年前,每每翘课或周末,从城西公交转地铁再步行,在王府井大街北行,过商务印书馆、首都剧场,至美术馆东街入三联韬奋书店,总处于一种“朝圣”般的心境……《读书》既是一本杂志,更是一个符号。
很神奇,八九十年代那群作者的文笔明显好于后一半,后来的作者有几篇感觉跟旺晖差不多,看来文风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读书》无疑仍是最好的杂志,在这个时代很难得。最后,因为这本书里的文章又买买买买了一堆书。
最喜欢吴晓东老师那篇,他的文章真是从没让我失望过。
必须5星。
很不错
《读书》创刊四十周年,《读书》杂志函请长期支持《读书》的作者、编者撰稿,希望用他们的记忆,来重现这本杂志与改革开放同步的深长侧影。 这本《我与〈读书〉》,正是根据本次征文,分类辑录而成。全书共收文章七十七篇,内分三辑:辑一为本书主体,五十七位老中青、各领域的作者们,琴箫剑气,各有擅场;辑二为谢世作者与前辈编者类似主题的旧文,汇编十二题,是为“不能忘却的记念”;辑三是《读书》历任主编或执行主编的回... 《读书》创刊四十周年,《读书》杂志函请长期支持《读书》的作者、编者撰稿,希望用他们的记忆,来重现这本杂志与改革开放同步的深长侧影。 这本《我与〈读书〉》,正是根据本次征文,分类辑录而成。全书共收文章七十七篇,内分三辑:辑一为本书主体,五十七位老中青、各领域的作者们,琴箫剑气,各有擅场;辑二为谢世作者与前辈编者类似主题的旧文,汇编十二题,是为“不能忘却的记念”;辑三是《读书》历任主编或执行主编的回忆文章,提供自内而外的视角,别有一番意蕴。 (展开)
> 更多短评 7 条
刘元旦 (能做的事只是长途跋涉的返璞归真)
2020-09-02 09:38
历史并不按照读书人的设计往前走,虽然读书人在本能上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设计和影响历史的发展方向,并且会不自觉地夸大自己这些努力的功能,不过历史并不会顺从任何主体的意志,它任人指点、任人打扮,却不会跟着任何人走。……人民群众是无数人群所产生的具有制衡关系的合力。与历史同在,说到底就是与这种时刻变动着的张力关系同在,体验它、谨慎地呈现它,并且随着它的变动不断地修正自己与它的关系,这是一个需要极大努力才能实现的复杂过程。——孙歌
> 6人在读
> 17人读过
> 101人想读
订阅关于我与《读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王璞 2020-10-10
也有我一篇。勾起许多想念。
1 有用 Clément L™ 2020-11-11
想起十多年前,每每翘课或周末,从城西公交转地铁再步行,在王府井大街北行,过商务印书馆、首都剧场,至美术馆东街入三联韬奋书店,总处于一种“朝圣”般的心境……《读书》既是一本杂志,更是一个符号。
1 有用 麦德 2020-12-15
很神奇,八九十年代那群作者的文笔明显好于后一半,后来的作者有几篇感觉跟旺晖差不多,看来文风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读书》无疑仍是最好的杂志,在这个时代很难得。最后,因为这本书里的文章又买买买买了一堆书。
0 有用 刘元旦 2020-10-10
最喜欢吴晓东老师那篇,他的文章真是从没让我失望过。
0 有用 比之匪人 2020-11-14
必须5星。
1 有用 麦德 2020-12-15
很神奇,八九十年代那群作者的文笔明显好于后一半,后来的作者有几篇感觉跟旺晖差不多,看来文风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读书》无疑仍是最好的杂志,在这个时代很难得。最后,因为这本书里的文章又买买买买了一堆书。
0 有用 比之匪人 2020-11-14
必须5星。
0 有用 重读B音节 2020-11-11
很不错
1 有用 Clément L™ 2020-11-11
想起十多年前,每每翘课或周末,从城西公交转地铁再步行,在王府井大街北行,过商务印书馆、首都剧场,至美术馆东街入三联韬奋书店,总处于一种“朝圣”般的心境……《读书》既是一本杂志,更是一个符号。
0 有用 三联韬奋书店 2020-10-12
《读书》创刊四十周年,《读书》杂志函请长期支持《读书》的作者、编者撰稿,希望用他们的记忆,来重现这本杂志与改革开放同步的深长侧影。 这本《我与〈读书〉》,正是根据本次征文,分类辑录而成。全书共收文章七十七篇,内分三辑:辑一为本书主体,五十七位老中青、各领域的作者们,琴箫剑气,各有擅场;辑二为谢世作者与前辈编者类似主题的旧文,汇编十二题,是为“不能忘却的记念”;辑三是《读书》历任主编或执行主编的回... 《读书》创刊四十周年,《读书》杂志函请长期支持《读书》的作者、编者撰稿,希望用他们的记忆,来重现这本杂志与改革开放同步的深长侧影。 这本《我与〈读书〉》,正是根据本次征文,分类辑录而成。全书共收文章七十七篇,内分三辑:辑一为本书主体,五十七位老中青、各领域的作者们,琴箫剑气,各有擅场;辑二为谢世作者与前辈编者类似主题的旧文,汇编十二题,是为“不能忘却的记念”;辑三是《读书》历任主编或执行主编的回忆文章,提供自内而外的视角,别有一番意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