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和老师搞师生恋,还是婚外情,未成年意外怀孕,第一次打胎之后间隔三个月又中招,医生姨妈为她考虑警告老师,这渣男投河自尽完全是咎由自取,叙事者“我”对这件事的情感立场,好像挺缅怀的??
2、家里的弟弟平治考上状元,算得上是这个家里歹竹出好笋,最后治理洪水殉职死了,“我”和姐姐觉得其余九个人不施救,不是事故而是谋杀,还想告他们冷酷无情见死不救…悲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拉人垫背这好像有点无理取闹了吧…
3、用精神病为子辰故意杀人脱罪,才一年多就能以放假的名义把他接回家还搞家庭聚会,命案还可以这么操作?是我孤陋寡闻了…(联想到孙小果的案子,好像也是那些年暗箱操作的常用手法,不过最后真得了精神病真是大快人心!!)
最赞回应
同意。又不是作者的三观,是小说中人物的三观,不代表作者就是支持的。
我觉得那是作品中的“她”说的话,作品的主角她也是身陷囹圄的人,她的思维是去美化那位老师的。就像房思琪,骗自己爱上了老师。这是作品中的主角的想法,而不是作者的想法。
这个故事里只有弟弟死得冤,不是说他真的可能被见死不救,就是单纯说他的死不是活该。
那个中学语文老师,我能理解他和女孩是“真爱”,但是让未成年少女三个月连打两胎,除了蠢就是坏。他自杀我甚至想拍手叫好。
还有那个父亲,我能理解他为了活命和另一个女人抢夺木板,但他还抢了女人背在身上的粮票,在我看来这个举动就不单纯的是想要活命了,他这简直是谋财害命。
那个子辰,应该是真的有躁郁症,杀了女朋友,他妈居然还说他不值得为了一个比他大又没他好看的女的杀人。人家女孩子都死了,还要被指责老丑不值得,真是恶心人。
这篇我不喜欢,完全是在男性角度思考,共情男性,并且美化犯罪了。
读到“我”觉得男老师很深情,以死保护“我”,就觉得好圣母玛丽苏。跟实际脱节。而且外甥是把女朋友给杀了,完全没有一点值得同情的地方,作者却还在后面展现外甥的“深情”,说他念叨被杀的女友,想和她结婚。
后面几篇还不错,如果都是第一篇这样,我会打一个低分。
同意,而且书里说老师投河自尽是因为他爱惜羽翼,追求完美,不忍把这段感情染上不洁?一个真正爱惜羽翼的男人不应该出轨吧!这是什么三观,我不喜欢这一篇。
这篇我不喜欢,完全是在男性角度思考,共情男性,并且美化犯罪了。
读到“我”觉得男老师很深情,以死保护“我”,就觉得好圣母玛丽苏。跟实际脱节。而且外甥是把女朋友给杀了,完全没有一点值得同情的地方,作者却还在后面展现外甥的“深情”,说他念叨被杀的女友,想和她结婚。
后面几篇还不错,如果都是第一篇这样,我会打一个低分。
我觉得那是作品中的“她”说的话,作品的主角她也是身陷囹圄的人,她的思维是去美化那位老师的。就像房思琪,骗自己爱上了老师。这是作品中的主角的想法,而不是作者的想法。
反正观感不好,跟后几篇相差很大。我看很多人都是这个同感。
嗯嗯,我还正在看,期待后几篇。
只是个人看法,作品中的“我”或许也是被“基因”禁锢着的人,所以“我”的看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一个作者的观点不至于同一本书里的都差别大嘛,所以就觉得应该是代入的角度问题。
同意,而且书里说老师投河自尽是因为他爱惜羽翼,追求完美,不忍把这段感情染上不洁?一个真正爱惜羽翼的男人不应该出轨吧!这是什么三观,我不喜欢这一篇。
这个故事里只有弟弟死得冤,不是说他真的可能被见死不救,就是单纯说他的死不是活该。
那个中学语文老师,我能理解他和女孩是“真爱”,但是让未成年少女三个月连打两胎,除了蠢就是坏。他自杀我甚至想拍手叫好。
还有那个父亲,我能理解他为了活命和另一个女人抢夺木板,但他还抢了女人背在身上的粮票,在我看来这个举动就不单纯的是想要活命了,他这简直是谋财害命。
那个子辰,应该是真的有躁郁症,杀了女朋友,他妈居然还说他不值得为了一个比他大又没他好看的女的杀人。人家女孩子都死了,还要被指责老丑不值得,真是恶心人。
我觉得作者就是要描述这些别别扭扭的观点。倒也不想美化什么。
轻怕哈~
同意。又不是作者的三观,是小说中人物的三观,不代表作者就是支持的。
没毛病啊,我看不惯的也是书里描述的人物,又不是作者的
不理解那个语文老师为啥不戴套?当然出轨搞师生恋也不是啥好事!看的让人生气
这一篇小说有种八十年代看故事会的感觉,情节,技巧暮气重重。
外甥都要进去了,“我”还跟没事人一样,姐姐的痛苦“踢行李”,说“不去了”跟演出来的一样,好像出事的不是自己儿子。另外那个女医生多年后的大段解密,说是自己威胁那个语文老师了,情节推动太生硬,毫无技巧可言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