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读《安详辞世》后,苦寒冬夜,读过下册,波伏瓦铺陈得有些絮叨,仿佛锅台边的老祖母,手下不停也偶尔回头看定我,她或许只是在讲自己,但血脉相亲,我知也是在讲我。
断断续续读了四个月。尝试介绍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老年人的地位:因为政治,宗教,习俗等原因老年人可以享受一定的社会地位。然而不同阶级的老年人显然晚年生活可以很不同,尽管个人层面对于老年这件事的喜恶是主观且因人而异。最终作者认为老年人的处境源自于社会将“劳动”视为人的价值所在,而将不再劳动的人视为“废物”。也算是落脚到一个很震撼人心但又很飘忽的点了。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第一,本书是法国作家波伏娃的作品。它总结归纳了老年人被社会排斥的现象并探讨了老年人的心境变化。第二,人类社会一直存在对老人的恶意。虽然开化程度与文明程度越高,老年人的地位就越高,但对老年的厌恶和蔑视始终存在。一个社会要照顾好老年人需满足两个基本点: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为他们提供认可。第三,作者让我们对老年人更有同理心。这不仅是对已然处于老境之人的同理心,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想象。我们经由他们的衰老与死亡来想象自己的老境。第四,老年的生理状况会让人有强烈的挫败感,但一个老人也仍是他曾经的那个人。他的老年大部分有赖于其盛年,如果有开放的心态和相对稳定的财产收入,他的晚年就不会太悲惨。人生中的束缚与异化一直存在,一个人年老之后反而有可能摆脱掉束缚与异化,获得一种解放性的力量。
啊 “你可知道最大的恶是什么吗?就是活过五十五岁以上。”屠格涅夫/没有想象中有趣,过多的从民族志和文学角度描述了老年。确实是由外向内,又由内向外透视。最后结论竟落回了社会制度上(与其期盼制度不如早点死掉)看了这本书对《老头》这部纪录片反而多了许多理解。总而言之,还是早点死掉的好。
挺佩服波伏娃,当社会对老年问题漠视甚至不愿面对的时候,她愿意站出来反思这里的问题。
波伏娃认为,看一个社会如何对待老年人,能够看出这个社会的原则和目的。如果一个社会因为老年人不再有生产力了,就把他们视为负担,老年人在社会中,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价值,找不到自己存在的理由,那么,这个社会的最高原则很可能就是追求利益。在波伏娃看来,这样的社会系统需要作出改变。
没法细读,老年是生理的,是心理的,也是隐喻的,当我们不再拥有或者说不再相信能动性的时候,可能性不再向我们敞开,人就老了,由此来说很多人三十年甚至更早可能就已经老了……
202204 坦白講,讀這本書的感受並不是很好,倒不是波伏娃的原因。我想波伏娃已經盡了全力去相對客觀地描述老年的種種境況,就算在這樣的氛圍下,依然給人一種壓抑,沉悶甚至絕望的感覺。老年是介於健康和生病的中間狀態,老年就會退化,老年就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會被拋棄,甚至老年的奮鬥也會被當做可笑和諷刺,甚至死亡比老年更有意義…… 這是整個社會的現狀,並沒有很好的對策,而波伏娃最後的結論也僅僅是希望把“老年“當作“人“對待。確實,淒涼了些。
波伏娃,为准备自己的未来老年生活,做了很多文献调研和阅读整理。对于不同性别,从身体角度对衰老的感知有很大区别的,其感知受文化因素严重影响。ANYWAY,男人或女人,衰老都是第一不堪的。
时间与活力
跟《第二性》的论述思路一样,但这本书更多地在列举实例。
这本书放在今天来看仍旧是不过时的。波伏娃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入手,逐步厘清人们对于老年这一议题的文化变迁史。放眼世界前现代的医疗水平与经济条件决定了人均寿命短暂,儿童与老人不被看作是独立的人,甚至被视作了可以被遗弃的对象。现代发明了童年和老年,私有制确保了老年人在经济与法律上的独立自主,但是这种独立自主是缺乏社会系统支持的假独立、真孤立。老而孤立,老无所养。没有养老金,养老金不够花,成了新的社会常态。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老年人多充满恶意,从权力与财富传承角度来说,年轻人总面临着弑父这一冲动与抉择。老年人的性欲等生理与心理需求一直是被污名化的。而就个体感受来说,即便健康情况良好,老年人仍旧受困于:有限的未来、僵固的过去,老人对未来的愿景不是已经实现,就是已经放弃,再没有什么事需要他们。
博论参考,补标
信息很碎,涵蓋方面很多,其實不太好讀。能看出波伏娃這本書的奠基作用,其中的很多議題至今還在被展開和被討論。印象最深的是老幼情誼和兩性關於退休截然不同的反應
sd#老年人很难摆脱塑造他们的过去,对于智力活动失去欲望,觉得自己的世界已经萧条,在无知中获得优越感,生物性衰老还是排斥老人造成的
得到听书 1. 波伏娃在本书分析了,人类社会古往今来对老人的恶意。她希望,社会能够有所改变,所有人能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还能蓬勃发展。 2. 一个社会要照顾好老年人,不外乎这样两个基本点: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为他们提供认可。 3. 对人生抱有厌恶和悲观情绪的人,到老年痛苦会加剧;热爱人类、更乐观的人,更容易对付老年带来的厄运。
老人老事,洋洋洒洒。古往今来,各种阶级各种行业说了个遍,看得时而迷茫时而害怕,有钱有权老了也难痛快,何况穷人。失能失势,人生的舞台已经快要下场,终日咀嚼回忆,反刍过去,不再劳动好像就会被当成没有价值的物体看待了。生命的对立不是死亡,而是老年,在日复一日的衰落中,仍能被当作人一样在社会中生存,生活,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四星半 回首望皆是虚无,抬头看遍是混沌。
几乎只有史料的铺陈而无启发性的理论。(补标)
我觉得直接改变了我对老年人的态度以及引发我思考自己将要如何度过接下来的人生以应对老年生活。
> 論老年
12 有用 娜仁花 2020-11-27 10:28:26
读《安详辞世》后,苦寒冬夜,读过下册,波伏瓦铺陈得有些絮叨,仿佛锅台边的老祖母,手下不停也偶尔回头看定我,她或许只是在讲自己,但血脉相亲,我知也是在讲我。
8 有用 士多啤梨 2021-06-16 22:34:59
断断续续读了四个月。尝试介绍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老年人的地位:因为政治,宗教,习俗等原因老年人可以享受一定的社会地位。然而不同阶级的老年人显然晚年生活可以很不同,尽管个人层面对于老年这件事的喜恶是主观且因人而异。最终作者认为老年人的处境源自于社会将“劳动”视为人的价值所在,而将不再劳动的人视为“废物”。也算是落脚到一个很震撼人心但又很飘忽的点了。
4 有用 哆啦大胖 2022-10-06 15:58:28 辽宁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第一,本书是法国作家波伏娃的作品。它总结归纳了老年人被社会排斥的现象并探讨了老年人的心境变化。第二,人类社会一直存在对老人的恶意。虽然开化程度与文明程度越高,老年人的地位就越高,但对老年的厌恶和蔑视始终存在。一个社会要照顾好老年人需满足两个基本点: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为他们提供认可。第三,作者让我们对老年人更有同理心。这不仅是对已然处于老境之人的同理心,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想象。我们经由他们的衰老与死亡来想象自己的老境。第四,老年的生理状况会让人有强烈的挫败感,但一个老人也仍是他曾经的那个人。他的老年大部分有赖于其盛年,如果有开放的心态和相对稳定的财产收入,他的晚年就不会太悲惨。人生中的束缚与异化一直存在,一个人年老之后反而有可能摆脱掉束缚与异化,获得一种解放性的力量。
7 有用 Herring 2020-11-14 22:49:31
啊 “你可知道最大的恶是什么吗?就是活过五十五岁以上。”屠格涅夫/没有想象中有趣,过多的从民族志和文学角度描述了老年。确实是由外向内,又由内向外透视。最后结论竟落回了社会制度上(与其期盼制度不如早点死掉)看了这本书对《老头》这部纪录片反而多了许多理解。总而言之,还是早点死掉的好。
2 有用 不公正的法官 2022-12-21 14:18:07 北京
挺佩服波伏娃,当社会对老年问题漠视甚至不愿面对的时候,她愿意站出来反思这里的问题。
1 有用 心若无涯 2022-10-04 21:25:44 浙江
波伏娃认为,看一个社会如何对待老年人,能够看出这个社会的原则和目的。如果一个社会因为老年人不再有生产力了,就把他们视为负担,老年人在社会中,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价值,找不到自己存在的理由,那么,这个社会的最高原则很可能就是追求利益。在波伏娃看来,这样的社会系统需要作出改变。
9 有用 蓟川 2022-03-08 22:46:27
没法细读,老年是生理的,是心理的,也是隐喻的,当我们不再拥有或者说不再相信能动性的时候,可能性不再向我们敞开,人就老了,由此来说很多人三十年甚至更早可能就已经老了……
5 有用 Brill8023 2022-01-22 16:57:24
202204 坦白講,讀這本書的感受並不是很好,倒不是波伏娃的原因。我想波伏娃已經盡了全力去相對客觀地描述老年的種種境況,就算在這樣的氛圍下,依然給人一種壓抑,沉悶甚至絕望的感覺。老年是介於健康和生病的中間狀態,老年就會退化,老年就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會被拋棄,甚至老年的奮鬥也會被當做可笑和諷刺,甚至死亡比老年更有意義…… 這是整個社會的現狀,並沒有很好的對策,而波伏娃最後的結論也僅僅是希望把“老年“當作“人“對待。確實,淒涼了些。
0 有用 门前老槐 2022-10-04 22:28:43 北京
波伏娃,为准备自己的未来老年生活,做了很多文献调研和阅读整理。对于不同性别,从身体角度对衰老的感知有很大区别的,其感知受文化因素严重影响。ANYWAY,男人或女人,衰老都是第一不堪的。
0 有用 请叫额聂小仙儿 2022-10-04 12:33:04 山东
时间与活力
0 有用 Asttro 2023-12-16 10:24:30 广东
跟《第二性》的论述思路一样,但这本书更多地在列举实例。
0 有用 阿梦 2024-08-15 00:09:10 浙江
这本书放在今天来看仍旧是不过时的。波伏娃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入手,逐步厘清人们对于老年这一议题的文化变迁史。放眼世界前现代的医疗水平与经济条件决定了人均寿命短暂,儿童与老人不被看作是独立的人,甚至被视作了可以被遗弃的对象。现代发明了童年和老年,私有制确保了老年人在经济与法律上的独立自主,但是这种独立自主是缺乏社会系统支持的假独立、真孤立。老而孤立,老无所养。没有养老金,养老金不够花,成了新的社会常态。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老年人多充满恶意,从权力与财富传承角度来说,年轻人总面临着弑父这一冲动与抉择。老年人的性欲等生理与心理需求一直是被污名化的。而就个体感受来说,即便健康情况良好,老年人仍旧受困于:有限的未来、僵固的过去,老人对未来的愿景不是已经实现,就是已经放弃,再没有什么事需要他们。
0 有用 食菠萝 2024-04-14 20:25:45 江苏
博论参考,补标
0 有用 鹭纳醍 2023-06-15 16:01:28 北京
信息很碎,涵蓋方面很多,其實不太好讀。能看出波伏娃這本書的奠基作用,其中的很多議題至今還在被展開和被討論。印象最深的是老幼情誼和兩性關於退休截然不同的反應
0 有用 X 2023-01-18 17:44:21 浙江
sd#老年人很难摆脱塑造他们的过去,对于智力活动失去欲望,觉得自己的世界已经萧条,在无知中获得优越感,生物性衰老还是排斥老人造成的
1 有用 Jimmy47 2023-02-04 10:07:46 黑龙江
得到听书 1. 波伏娃在本书分析了,人类社会古往今来对老人的恶意。她希望,社会能够有所改变,所有人能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还能蓬勃发展。 2. 一个社会要照顾好老年人,不外乎这样两个基本点: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为他们提供认可。 3. 对人生抱有厌恶和悲观情绪的人,到老年痛苦会加剧;热爱人类、更乐观的人,更容易对付老年带来的厄运。
0 有用 𝙅 2025-04-24 23:51:36 北京
老人老事,洋洋洒洒。古往今来,各种阶级各种行业说了个遍,看得时而迷茫时而害怕,有钱有权老了也难痛快,何况穷人。失能失势,人生的舞台已经快要下场,终日咀嚼回忆,反刍过去,不再劳动好像就会被当成没有价值的物体看待了。生命的对立不是死亡,而是老年,在日复一日的衰落中,仍能被当作人一样在社会中生存,生活,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1 有用 momo 2022-02-13 18:03:51
四星半 回首望皆是虚无,抬头看遍是混沌。
0 有用 伊古草 2024-08-21 14:01:07 四川
几乎只有史料的铺陈而无启发性的理论。(补标)
0 有用 1234567 2025-01-26 22:11:12 四川
我觉得直接改变了我对老年人的态度以及引发我思考自己将要如何度过接下来的人生以应对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