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全文摘自译后记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文艺作品中,女人感情过剩、缺乏理性以及在种种方面劣于男性几乎是理所当然、不言自明的公理;对女性的好意通常只是骑士精神、绅士风度,或者父亲般、恩人般的屈尊俯就。1884年出版的《平面国》却毫不遮掩地描述女性“极为悲惨的生活”并呼吁允许她们接受教育。我不能不佩服作者的高尚品性和超前见识。
事实上,艾勃特虽身为神职人员却绝非保守之人。他一向关心穷人和妇女权益。1868年,一位颇有地位的宗教界人士向伦敦市长投诉,指控艾勃特布道时“煽动穷人与富人对立”。艾勃特的回应是:“虽然我们可以对基督将在世上建立的未来王国保持乐观,但显然也应该容许人们对悲惨的现状表达深刻的不满”。1870年,英国法律首次允许女性担任校董会董事,艾勃特立刻积极帮助两位女权主义者——艾米丽·戴维斯和伊丽莎白·加勒特·安德森参选。她们也在他的帮助下双双当选。1887年,艾勃特签署请愿书呼吁剑桥大学打破传统招收女学生。1897年剑桥大学就是否应授予女生学位的问题举行投票,他投了赞成票(这项动议最终获661票赞成和1707票反对,未能通过)。
作者艾勃特是不折不扣的为女性群体发声的人,作者在书中对于女性的描写完全是反讽。
只是求求不要看到第四章就不看了,冲过来打一星,不要埋没作品,不要侮辱作者。
最赞回应
我寻思里面的那种写法和口吻不是讽刺看轻和限制女性的社会吗
作者明显在反讽,很好奇连这都理解不了的人是怎么能理解这本书的
前提:楼主不认为所有女性都是女拳,本讨论只作为对于只看到第四章便认为作者厌女而放弃阅读的男性女性的提醒,谢谢。
第四章整个看起来貌似都是对女性的羞辱,充满着对女性的轻视和贬低。
直到看到最后一段,作者说,女性过的是“悲惨的生活”,说对女性来说“希望是不存在的”,说“连进化规律都不愿意同情女人”。
于是我明白了,他并不是厌女,而是在记录现状,并且反讽这种不平等。
点了
前提:楼主不认为所有女性都是女拳,本讨论只作为对于只看到第四章便认为作者厌女而放弃阅读的男性女性的提醒,谢谢。
谢谢科普
我寻思里面的那种写法和口吻不是讽刺看轻和限制女性的社会吗
第四章整个看起来貌似都是对女性的羞辱,充满着对女性的轻视和贬低。
直到看到最后一段,作者说,女性过的是“悲惨的生活”,说对女性来说“希望是不存在的”,说“连进化规律都不愿意同情女人”。
于是我明白了,他并不是厌女,而是在记录现状,并且反讽这种不平等。
作者明显在反讽,很好奇连这都理解不了的人是怎么能理解这本书的
点了
这本书写在19世纪,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很正常,整体看完并不觉得作者厌女,他对女性的看法绝对在当时走在时代前沿了。能够看到和记录已经是进步。(本人女性
从来不考虑时代背景的局限性,用现代人的价值标准来要求死了几个世纪的男性知识分子,真心建议去看目前还在世的作者的书,方便大家进行批判🤗
别的低星评论我都可以理解。唯独指责作者厌女的一星评论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一星评论让我怀疑,ta真的读完了这本书吗?而且这本书又不厚,只有区区十万字。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