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
译者: 洪慧芳
出版年: 2020-8-18
页数: 304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1719253
内容简介 · · · · ·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很多家庭中,这种关系经常出问题,令人痛苦,甚至很难再回归正常。
这是一个从业20年的资深心理治疗师的畅销儿童心理学巨著,在英国掀起巨大轰动,全英家长热烈讨论,甚至没有孩子的人都迫不及待地买来,用于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简单一句话:它用育儿理论讲透了亲子关系,以及围绕着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所有人际关系,让我们更自在地活在关系里。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也许你是一位工作忙碌的父母,你的孩子仿佛从不入睡,总是在哭闹或尖叫,敲打平底锅,戳插座,喊着要更多的糖,看更多的电视。这些让你感到疲倦和绝望,很难保持冷静和理智。你是一位好家长,但还可以变得更好:菲利帕·佩里的这本畅销书,将帮你打开育儿的新视野。
与一般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很多家庭中,这种关系经常出问题,令人痛苦,甚至很难再回归正常。
这是一个从业20年的资深心理治疗师的畅销儿童心理学巨著,在英国掀起巨大轰动,全英家长热烈讨论,甚至没有孩子的人都迫不及待地买来,用于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简单一句话:它用育儿理论讲透了亲子关系,以及围绕着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所有人际关系,让我们更自在地活在关系里。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也许你是一位工作忙碌的父母,你的孩子仿佛从不入睡,总是在哭闹或尖叫,敲打平底锅,戳插座,喊着要更多的糖,看更多的电视。这些让你感到疲倦和绝望,很难保持冷静和理智。你是一位好家长,但还可以变得更好:菲利帕·佩里的这本畅销书,将帮你打开育儿的新视野。
与一般的“亲子教养书”不同,这本书并没有把养育孩子当作令人生畏的杂事。孩子不是一堆有待处理的麻烦,也不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育儿是一种关系,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归根结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而且也会使你自己变得更好。
它的阅读体验并不轻松,正如作者所说,书里的内容会让你觉得很难受,很不舒服,甚至很生气,要牺牲你的自尊来阅读。因为它会让你直面自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所犯下的种种错误。
任何父母都会为了孩子奉献自己,但美好的愿望也许不会带来理想的结果。父母的心愿就是让孩子幸福快乐,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在无心之中伤害了孩子。
这本书会剖析我们在亲子教养方面犯下的错误,尤其是那些我们从来不想犯的错,这些错误的深层心理根源,以及有了过错之后我们如何弥补,修复裂痕。
这本书将帮你:
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亲子教养方式。
看清亲子关系是如何变质的,以及如何让它恢复正常。
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学会用心倾听,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
打破恶性循环,及时补救与修复裂痕,避免把你以前吃过的苦复制到孩子身上。
学会处理自己与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
学习如何与婴儿、儿童、青少年和长大成人的孩子相处,让亲子关系变成孩子一生的力量之源。
这本书充满了睿智和明智的建议,是每个父母都想读的书,也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拥有的书。
作者简介 · · · · · ·
菲利帕·佩里
担任心理治疗师二十年,也是《红》杂志的答问专栏作家,自由写作者,电视与广播节目的主持人。
她参与制作了几部纪录片,包括为BBC Radio4制作的《儿童说谎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Children Who Lie)、《情感时代》(The Age of Emotion)、《屈辱》(Humiliation),以及为BB的《性与谎言》(Sex,Lies & Love Bites:The Agony Aunt Story)、《如何成为超现实主义者》(How To Be A Surrealist With Philippa Perry),另外著有《心理治疗图解》(Couch Fiction:A Graphic Tale of Psychotherapy)、《如何维持情绪健康》(How to Stay Sane),现与身为艺术家的...
菲利帕·佩里
担任心理治疗师二十年,也是《红》杂志的答问专栏作家,自由写作者,电视与广播节目的主持人。
她参与制作了几部纪录片,包括为BBC Radio4制作的《儿童说谎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Children Who Lie)、《情感时代》(The Age of Emotion)、《屈辱》(Humiliation),以及为BB的《性与谎言》(Sex,Lies & Love Bites:The Agony Aunt Story)、《如何成为超现实主义者》(How To Be A Surrealist With Philippa Perry),另外著有《心理治疗图解》(Couch Fiction:A Graphic Tale of Psychotherapy)、《如何维持情绪健康》(How to Stay Sane),现与身为艺术家的丈夫葛瑞森·派瑞(Grayson Perry)一起住在伦敦,育有一名已经成年的女儿弗洛(Flo)。
目录 · · · · · ·
PART 1
亲子教养的传承
过往经历的影响 / 3
破裂与修复 / 10
修复过去 / 15
如何自我对话 / 19
好父母/ 坏父母: 不要轻易评判 / 24
PART 2
孩子的成长环境
重点不是家庭结构, 而是我们如何相处 / 31
父母不在一起的时候 / 33
如何使痛苦变得可以忍受 / 35
父母在一起的时候 / 36
争论的方法 / 38
培养善意 / 47
PART 3
回应孩子的感受
学习如何包容感受 / 53
确认感受的重要 / 57
否认孩子感受的危险 / 63
修复关系, 而不是冷战 / 69
去感受, 而不是去处理 / 70
床底下的怪物 / 74
接纳每种情绪的重要性 / 76
人必须快乐吗 / 79
从感受中转移注意力 / 84
PART 4
最初的孕育
亲子关系从怀孕时开始 / 91
交感巫术 / 94
你是哪类家长? / 99
宝宝与你 / 103
规划分娩 / 104
讲述分娩经验 / 105
吃奶的本能 / 106
最初的关系 / 108
支持: 为了呵护孩子, 我们也需要获得呵护 / 112
依附理论 / 120
强迫性的哭喊 / 125
不同的荷尔蒙, 不同的你 / 128
不要害怕孤独 / 129
产后抑郁症 / 133
PART 5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亲子关系决定心理健康 / 143
互动及来回交流 / 144
如何开始交流 / 146
互看游戏 / 147
交流恐惧症 / 148
专注观察的重要性 / 153
当你沉迷于手机时会发生什么 / 155
我们天生就有交流能力 / 157
婴幼儿也是人 / 160
讨厌的孩子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 162
为什么孩子变得 “黏人” / 166
寻找育儿的意义 / 167
培养孩子的稳定情绪 / 168
睡眠训练是一种控制 / 169
什么是睡眠逐步推进 / 174
帮助, 而不是拯救 / 177
游戏力 / 181
PART 6
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 / 191
输赢游戏 / 193
先考虑当下可行的状况, 别想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 196
行为得体所需要的特质 / 197
如果所有行为都是沟通, 那些不得体行为意味着什么 / 201
早点积极投入时间, 就不需要后来被迫投入 / 208
用语言来表达感受, 有助于改善行为 / 209
不要随意为孩子的不得体行为找借口 / 211
管教孩子应该多严格 / 216
当孩子发脾气时 / 220
莫名其妙的哭闹 / 225
父母的谎言 / 231
孩子的谎言 / 235
界限: 界定你自己, 而不是孩子 / 243
为年龄较大的孩子及青少年设定界限 / 254
反常的青春期 / 258
孩子长大成人后 / 267
后记/271
致谢/273
延伸阅读/282
· · · · · · (收起)
喜欢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人也喜欢 · · · · · ·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真希望,父母都来读读这本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这么个段子:在中国,如果想体验皇上的感觉,那就生个孩子吧! 我们这一代,很多都是这样在严格管控下长大的,所以我们对下一代会特别注意考虑孩子的情绪和想法。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另一个问题,孩子有时候并不能很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会造成沟通不畅,容易让父母与孩子... (展开)
真希望,父母都来读读这本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这么个段子:在中国,如果想体验皇上的感觉,那就生个孩子吧! 我们这一代,很多都是这样在严格管控下长大的,所以我们对下一代会特别注意考虑孩子的情绪和想法。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另一个问题,孩子有时候并不能很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会造成沟通不畅,容易让父母与孩子... (展开)
先释放暗藏在心底的悲伤,再释放内心的爱
> 更多书评 7篇
-
Annie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父母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要点有二: 第一,让自己变得更好,树立榜样 1. 与自己和解,给自己善意。 不要轻易评判自己,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好父母/坏父母的标签。 2. 与别人(主要家庭成员)和解,培养善意,建立良好关系,为孩子建立健康成长的环境。 3. 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说到做到,始终如一。不对孩子发出空洞的威胁,贯彻执行“离开现场”。尽量不要以负面的话语来设定界限...2021-01-18 06:58 1人喜欢
父母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要点有二:
第一,让自己变得更好,树立榜样
1. 与自己和解,给自己善意。
不要轻易评判自己,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好父母/坏父母的标签。
2. 与别人(主要家庭成员)和解,培养善意,建立良好关系,为孩子建立健康成长的环境。
3. 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说到做到,始终如一。不对孩子发出空洞的威胁,贯彻执行“离开现场”。尽量不要以负面的话语来设定界限。
第二,沟通,沟通,沟通
观察—接纳—不评价—回应—陪伴
1. 也应该尽量避免评判孩子,因为在“文静”“笨拙”“吵闹”等标签的限制下,孩子很难健康发展。
2. 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做任何评判。
3. 如何帮孩子把痛苦变得可以忍受?在他们感到痛苦时,陪在他们身边。你需要在场。敞开心胸面对和接纳孩子对你展现的情绪以及感受。
4. 肯定、认真对待、确认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应该坚持安抚的理念,去感受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处理。
5. 学会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行为试图表达什么?你可以帮他以更得体的方式沟通吗?
6. 早点投入时间,就不需要后来被迫投入。
7. 合作行管教:
借由定义自己来定义问题。
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
确认那些感受。
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思考解决方案。
坚持下去,必要时重复以上步骤。
回应 2021-01-18 06:58 -
本文主要记录了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并简单谈了自己的理解。 全书共六章,核心是体会对方感受,并适当的表达自己感受。 第一章 亲子教养的传承 1、当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幼时的相似经历可能会不由自主的逃避或者愤怒。不要因为自己儿童时期的经历迁怒于孩子。 2.、自己会无形中承袭父母的习惯和行为。孩子总是敏感的,可以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乐观小孩子就会开朗,父母悲观小孩子就容易...
2021-01-16 16:21
本文主要记录了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并简单谈了自己的理解。
全书共六章,核心是体会对方感受,并适当的表达自己感受。
第一章 亲子教养的传承
1、当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幼时的相似经历可能会不由自主的逃避或者愤怒。不要因为自己儿童时期的经历迁怒于孩子。
2.、自己会无形中承袭父母的习惯和行为。孩子总是敏感的,可以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乐观小孩子就会开朗,父母悲观小孩子就容易抑郁。
3.解决方法:要注意观察自己的情绪,尝试寻找原因,下次发生时尝试控制。
第二章 孩子的成长环境
1.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方法是下面几条 。
2.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要互相体会对方的感受
3.表达自己的感受,用“我”开头的陈述句来讲述,而不是用“你”开头的句子指责对方,比如要说你这么做我觉得很不开心,而不是说你不应该这么做。
4.及时反馈,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不仅适用于亲自关系,对所有关系都很重要。
5.当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要控制自己情绪,并寻找原因。
第三章 回应孩子感受
1.包容别人的情绪。包容别人情绪不代表别人不开心就要照着别人期望去做,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一定要坚持的不能退让。
2.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情绪。要成为一个勇于接受自己和别人感受和表达对别人感受的人。
3.关注孩子感受非常重要,小孩子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自我意识都不够强,忽视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
4.小孩子有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感受,要根据环境来理解小孩子的感受,引导小孩子表达。
5.各种感受都是正常的,当你试图阻挡负面感受的时候,也同时阻挡了正面的感受,我们要接收所有感受,并多想那些让自己觉得开心的事情。
第四章 最初的孕育
1.从出生就把小孩当做一个人来看,感受小孩的感受,培养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和小孩子越走越远。
2. 怀孕期间要乐观,要意识到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和计划。不要对过去的过错和小概率事件患得患失。
3.作者的怀孕和分娩的感受。让我惊奇的是,原来刚开始父母可能真的对自己的小孩子没什么感情,过段时间才产生。
4.想想你的支持网络,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向谁求助。
5.解决孤独的方法:走出去。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就和要吃饭一样,社交是本能。
6.依附关系有安全型的,不安全/矛盾型的,逃避型的,排斥性的。后面三种都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因为别人觉得你没有求助,可能就是不需要他们。你会反过来觉得人都是冷漠的,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想法。
7.小孩子哭喊是因为需要,而不是想要。婴幼儿刚出生后,自己不能动,不能说话,完全是无助的,迫切需要待在父母身边。
第五章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1.本章主要讲的是要关注小孩子的感受,一个比较好的技巧时当小孩子流露出不耐烦表情的时候,提前介入,主动问孩子。另一个是宝宝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让宝宝占据引导地位,让宝宝觉得自己在被关心。
2.不要担心孩子过于粘人、和别人孩子不一样之类的,每个人的性格和成长过程都不一样,被爱的孩子最终都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3.如何寻找育儿的意义: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宝宝相处,而是关注自己的宝宝,找出他想做什么,把宝宝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4。婴儿刚开始不知道看不到一个物体时,那个物体依然存在。果真不能以成人思维看待小孩子,和成年人交往也是如此,不同成年人的想法有时候也是迥然不同。
5.睡眠逐步推进方法
6.不要打断小孩子玩游戏。当宝宝找你玩游戏时,你可以先和小宝宝玩,当他投入后再慢慢退出。
第六章 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
1.小孩子需要掌握的四种能力:抗挫折,随机应变,解决问题,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成人也需要具备这些能力,还要加上一条,明辨是非。
2.小孩子还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要通过他们行为来猜测小孩子心思。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原因说出来让小孩子确认。
3让小孩子做事情时,要给小孩子留思考时间并观察小孩子反应看他的想法。
4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都可以慢慢锻炼小孩子的四种能力。
5.给自己设定界限,而不是給别人设定界限。把‘’不要玩我的钥匙‘’改为不想让你玩我钥匙‘’我懂,但'我不想让你看电视'就很怪异了,钥匙是自己的,不让你看电视是别人的,凭啥你不让别人看别人就不看。可能是让对方叛逆心里没那么强,就像说自己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
回应 2021-01-16 16:21 -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孩子提供力量源泉。 孩子常会勾起我们内心旧有的感受,导致我们面对孩子时,不小心就因为那些被勾起的情绪而产生反应。因此,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你可以冷静地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顾过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当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又是什么感受。做完分析后,请把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掉,只留...
2021-01-12 22:54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孩子提供力量源泉。
孩子常会勾起我们内心旧有的感受,导致我们面对孩子时,不小心就因为那些被勾起的情绪而产生反应。因此,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你可以冷静地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顾过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当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又是什么感受。做完分析后,请把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掉,只留下你需要的有积极影响的回忆。
我们从上一代承袭了很多东西却不自知,这使我们有时很难判断,自己究竟是对孩子当下的行为产生反应,还是受过去影响而产生本能反应。
当你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出要求的事情感到愤怒时(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包括怨恨、挫折感、嫉妒、厌恶、恐慌、恼怒、恐惧等等),最好把它视为一个警报。那个警报不是在提醒你,孩子肯定做错了什么,而是表明你的记忆闸门又被打开了。
模式通常是这样的:当你对孩子发飙或表现出过于激动的情绪时,是因为你必须用那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你感觉到你在孩子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你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可能触发你过去的绝望、渴望、孤独、嫉妒,或不自信的感觉。所以,不知不觉中,你挑了一个简单的做法:你不去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发飙,或陷入沮丧,或开始恐慌。
• 练习:我的情绪来自何处?下次孩子又令你发火(或出现冲动的情绪)时,别再不假思索地就做出反应,而是停下来自问:这种感觉完全是当下的情境和孩子造成的吗?为什么我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呢?有一个阻止自己冲动反应的好办法,就是对自己说:“我需要一些时间思考当下发生的事情。”先停一停,冷静一下。即使孩子确实有问题,需要你指引,你在气头上指引孩子也没有多大意义。这个时候不管你给出任何指引,孩子都只能感受到你的愤怒,而听不进去你想讲给他的道理。
回应 2021-01-12 22:54
-
Annie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父母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要点有二: 第一,让自己变得更好,树立榜样 1. 与自己和解,给自己善意。 不要轻易评判自己,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好父母/坏父母的标签。 2. 与别人(主要家庭成员)和解,培养善意,建立良好关系,为孩子建立健康成长的环境。 3. 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说到做到,始终如一。不对孩子发出空洞的威胁,贯彻执行“离开现场”。尽量不要以负面的话语来设定界限...2021-01-18 06:58 1人喜欢
父母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要点有二:
第一,让自己变得更好,树立榜样
1. 与自己和解,给自己善意。
不要轻易评判自己,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好父母/坏父母的标签。
2. 与别人(主要家庭成员)和解,培养善意,建立良好关系,为孩子建立健康成长的环境。
3. 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说到做到,始终如一。不对孩子发出空洞的威胁,贯彻执行“离开现场”。尽量不要以负面的话语来设定界限。
第二,沟通,沟通,沟通
观察—接纳—不评价—回应—陪伴
1. 也应该尽量避免评判孩子,因为在“文静”“笨拙”“吵闹”等标签的限制下,孩子很难健康发展。
2. 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做任何评判。
3. 如何帮孩子把痛苦变得可以忍受?在他们感到痛苦时,陪在他们身边。你需要在场。敞开心胸面对和接纳孩子对你展现的情绪以及感受。
4. 肯定、认真对待、确认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应该坚持安抚的理念,去感受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处理。
5. 学会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行为试图表达什么?你可以帮他以更得体的方式沟通吗?
6. 早点投入时间,就不需要后来被迫投入。
7. 合作行管教:
借由定义自己来定义问题。
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
确认那些感受。
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思考解决方案。
坚持下去,必要时重复以上步骤。
回应 2021-01-18 06:58 -
本文主要记录了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并简单谈了自己的理解。 全书共六章,核心是体会对方感受,并适当的表达自己感受。 第一章 亲子教养的传承 1、当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幼时的相似经历可能会不由自主的逃避或者愤怒。不要因为自己儿童时期的经历迁怒于孩子。 2.、自己会无形中承袭父母的习惯和行为。孩子总是敏感的,可以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乐观小孩子就会开朗,父母悲观小孩子就容易...
2021-01-16 16:21
本文主要记录了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并简单谈了自己的理解。
全书共六章,核心是体会对方感受,并适当的表达自己感受。
第一章 亲子教养的传承
1、当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幼时的相似经历可能会不由自主的逃避或者愤怒。不要因为自己儿童时期的经历迁怒于孩子。
2.、自己会无形中承袭父母的习惯和行为。孩子总是敏感的,可以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乐观小孩子就会开朗,父母悲观小孩子就容易抑郁。
3.解决方法:要注意观察自己的情绪,尝试寻找原因,下次发生时尝试控制。
第二章 孩子的成长环境
1.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方法是下面几条 。
2.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要互相体会对方的感受
3.表达自己的感受,用“我”开头的陈述句来讲述,而不是用“你”开头的句子指责对方,比如要说你这么做我觉得很不开心,而不是说你不应该这么做。
4.及时反馈,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不仅适用于亲自关系,对所有关系都很重要。
5.当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要控制自己情绪,并寻找原因。
第三章 回应孩子感受
1.包容别人的情绪。包容别人情绪不代表别人不开心就要照着别人期望去做,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一定要坚持的不能退让。
2.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情绪。要成为一个勇于接受自己和别人感受和表达对别人感受的人。
3.关注孩子感受非常重要,小孩子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自我意识都不够强,忽视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
4.小孩子有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感受,要根据环境来理解小孩子的感受,引导小孩子表达。
5.各种感受都是正常的,当你试图阻挡负面感受的时候,也同时阻挡了正面的感受,我们要接收所有感受,并多想那些让自己觉得开心的事情。
第四章 最初的孕育
1.从出生就把小孩当做一个人来看,感受小孩的感受,培养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和小孩子越走越远。
2. 怀孕期间要乐观,要意识到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和计划。不要对过去的过错和小概率事件患得患失。
3.作者的怀孕和分娩的感受。让我惊奇的是,原来刚开始父母可能真的对自己的小孩子没什么感情,过段时间才产生。
4.想想你的支持网络,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向谁求助。
5.解决孤独的方法:走出去。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就和要吃饭一样,社交是本能。
6.依附关系有安全型的,不安全/矛盾型的,逃避型的,排斥性的。后面三种都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因为别人觉得你没有求助,可能就是不需要他们。你会反过来觉得人都是冷漠的,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想法。
7.小孩子哭喊是因为需要,而不是想要。婴幼儿刚出生后,自己不能动,不能说话,完全是无助的,迫切需要待在父母身边。
第五章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1.本章主要讲的是要关注小孩子的感受,一个比较好的技巧时当小孩子流露出不耐烦表情的时候,提前介入,主动问孩子。另一个是宝宝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让宝宝占据引导地位,让宝宝觉得自己在被关心。
2.不要担心孩子过于粘人、和别人孩子不一样之类的,每个人的性格和成长过程都不一样,被爱的孩子最终都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3.如何寻找育儿的意义: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宝宝相处,而是关注自己的宝宝,找出他想做什么,把宝宝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4。婴儿刚开始不知道看不到一个物体时,那个物体依然存在。果真不能以成人思维看待小孩子,和成年人交往也是如此,不同成年人的想法有时候也是迥然不同。
5.睡眠逐步推进方法
6.不要打断小孩子玩游戏。当宝宝找你玩游戏时,你可以先和小宝宝玩,当他投入后再慢慢退出。
第六章 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
1.小孩子需要掌握的四种能力:抗挫折,随机应变,解决问题,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成人也需要具备这些能力,还要加上一条,明辨是非。
2.小孩子还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要通过他们行为来猜测小孩子心思。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原因说出来让小孩子确认。
3让小孩子做事情时,要给小孩子留思考时间并观察小孩子反应看他的想法。
4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都可以慢慢锻炼小孩子的四种能力。
5.给自己设定界限,而不是給别人设定界限。把‘’不要玩我的钥匙‘’改为不想让你玩我钥匙‘’我懂,但'我不想让你看电视'就很怪异了,钥匙是自己的,不让你看电视是别人的,凭啥你不让别人看别人就不看。可能是让对方叛逆心里没那么强,就像说自己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
回应 2021-01-16 16:21 -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孩子提供力量源泉。 孩子常会勾起我们内心旧有的感受,导致我们面对孩子时,不小心就因为那些被勾起的情绪而产生反应。因此,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你可以冷静地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顾过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当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又是什么感受。做完分析后,请把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掉,只留...
2021-01-12 22:54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孩子提供力量源泉。
孩子常会勾起我们内心旧有的感受,导致我们面对孩子时,不小心就因为那些被勾起的情绪而产生反应。因此,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你可以冷静地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顾过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当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又是什么感受。做完分析后,请把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掉,只留下你需要的有积极影响的回忆。
我们从上一代承袭了很多东西却不自知,这使我们有时很难判断,自己究竟是对孩子当下的行为产生反应,还是受过去影响而产生本能反应。
当你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出要求的事情感到愤怒时(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包括怨恨、挫折感、嫉妒、厌恶、恐慌、恼怒、恐惧等等),最好把它视为一个警报。那个警报不是在提醒你,孩子肯定做错了什么,而是表明你的记忆闸门又被打开了。
模式通常是这样的:当你对孩子发飙或表现出过于激动的情绪时,是因为你必须用那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你感觉到你在孩子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你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可能触发你过去的绝望、渴望、孤独、嫉妒,或不自信的感觉。所以,不知不觉中,你挑了一个简单的做法:你不去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发飙,或陷入沮丧,或开始恐慌。
• 练习:我的情绪来自何处?下次孩子又令你发火(或出现冲动的情绪)时,别再不假思索地就做出反应,而是停下来自问:这种感觉完全是当下的情境和孩子造成的吗?为什么我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呢?有一个阻止自己冲动反应的好办法,就是对自己说:“我需要一些时间思考当下发生的事情。”先停一停,冷静一下。即使孩子确实有问题,需要你指引,你在气头上指引孩子也没有多大意义。这个时候不管你给出任何指引,孩子都只能感受到你的愤怒,而听不进去你想讲给他的道理。
回应 2021-01-12 22:54
-
Annie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父母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要点有二: 第一,让自己变得更好,树立榜样 1. 与自己和解,给自己善意。 不要轻易评判自己,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好父母/坏父母的标签。 2. 与别人(主要家庭成员)和解,培养善意,建立良好关系,为孩子建立健康成长的环境。 3. 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说到做到,始终如一。不对孩子发出空洞的威胁,贯彻执行“离开现场”。尽量不要以负面的话语来设定界限...2021-01-18 06:58 1人喜欢
父母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要点有二:
第一,让自己变得更好,树立榜样
1. 与自己和解,给自己善意。
不要轻易评判自己,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好父母/坏父母的标签。
2. 与别人(主要家庭成员)和解,培养善意,建立良好关系,为孩子建立健康成长的环境。
3. 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说到做到,始终如一。不对孩子发出空洞的威胁,贯彻执行“离开现场”。尽量不要以负面的话语来设定界限。
第二,沟通,沟通,沟通
观察—接纳—不评价—回应—陪伴
1. 也应该尽量避免评判孩子,因为在“文静”“笨拙”“吵闹”等标签的限制下,孩子很难健康发展。
2. 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做任何评判。
3. 如何帮孩子把痛苦变得可以忍受?在他们感到痛苦时,陪在他们身边。你需要在场。敞开心胸面对和接纳孩子对你展现的情绪以及感受。
4. 肯定、认真对待、确认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应该坚持安抚的理念,去感受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处理。
5. 学会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行为试图表达什么?你可以帮他以更得体的方式沟通吗?
6. 早点投入时间,就不需要后来被迫投入。
7. 合作行管教:
借由定义自己来定义问题。
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
确认那些感受。
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思考解决方案。
坚持下去,必要时重复以上步骤。
回应 2021-01-18 06:58 -
本文主要记录了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并简单谈了自己的理解。 全书共六章,核心是体会对方感受,并适当的表达自己感受。 第一章 亲子教养的传承 1、当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幼时的相似经历可能会不由自主的逃避或者愤怒。不要因为自己儿童时期的经历迁怒于孩子。 2.、自己会无形中承袭父母的习惯和行为。孩子总是敏感的,可以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乐观小孩子就会开朗,父母悲观小孩子就容易...
2021-01-16 16:21
本文主要记录了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并简单谈了自己的理解。
全书共六章,核心是体会对方感受,并适当的表达自己感受。
第一章 亲子教养的传承
1、当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幼时的相似经历可能会不由自主的逃避或者愤怒。不要因为自己儿童时期的经历迁怒于孩子。
2.、自己会无形中承袭父母的习惯和行为。孩子总是敏感的,可以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乐观小孩子就会开朗,父母悲观小孩子就容易抑郁。
3.解决方法:要注意观察自己的情绪,尝试寻找原因,下次发生时尝试控制。
第二章 孩子的成长环境
1.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方法是下面几条 。
2.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要互相体会对方的感受
3.表达自己的感受,用“我”开头的陈述句来讲述,而不是用“你”开头的句子指责对方,比如要说你这么做我觉得很不开心,而不是说你不应该这么做。
4.及时反馈,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不仅适用于亲自关系,对所有关系都很重要。
5.当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要控制自己情绪,并寻找原因。
第三章 回应孩子感受
1.包容别人的情绪。包容别人情绪不代表别人不开心就要照着别人期望去做,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一定要坚持的不能退让。
2.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情绪。要成为一个勇于接受自己和别人感受和表达对别人感受的人。
3.关注孩子感受非常重要,小孩子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自我意识都不够强,忽视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
4.小孩子有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感受,要根据环境来理解小孩子的感受,引导小孩子表达。
5.各种感受都是正常的,当你试图阻挡负面感受的时候,也同时阻挡了正面的感受,我们要接收所有感受,并多想那些让自己觉得开心的事情。
第四章 最初的孕育
1.从出生就把小孩当做一个人来看,感受小孩的感受,培养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和小孩子越走越远。
2. 怀孕期间要乐观,要意识到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和计划。不要对过去的过错和小概率事件患得患失。
3.作者的怀孕和分娩的感受。让我惊奇的是,原来刚开始父母可能真的对自己的小孩子没什么感情,过段时间才产生。
4.想想你的支持网络,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向谁求助。
5.解决孤独的方法:走出去。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就和要吃饭一样,社交是本能。
6.依附关系有安全型的,不安全/矛盾型的,逃避型的,排斥性的。后面三种都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因为别人觉得你没有求助,可能就是不需要他们。你会反过来觉得人都是冷漠的,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想法。
7.小孩子哭喊是因为需要,而不是想要。婴幼儿刚出生后,自己不能动,不能说话,完全是无助的,迫切需要待在父母身边。
第五章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1.本章主要讲的是要关注小孩子的感受,一个比较好的技巧时当小孩子流露出不耐烦表情的时候,提前介入,主动问孩子。另一个是宝宝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让宝宝占据引导地位,让宝宝觉得自己在被关心。
2.不要担心孩子过于粘人、和别人孩子不一样之类的,每个人的性格和成长过程都不一样,被爱的孩子最终都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3.如何寻找育儿的意义: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宝宝相处,而是关注自己的宝宝,找出他想做什么,把宝宝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4。婴儿刚开始不知道看不到一个物体时,那个物体依然存在。果真不能以成人思维看待小孩子,和成年人交往也是如此,不同成年人的想法有时候也是迥然不同。
5.睡眠逐步推进方法
6.不要打断小孩子玩游戏。当宝宝找你玩游戏时,你可以先和小宝宝玩,当他投入后再慢慢退出。
第六章 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
1.小孩子需要掌握的四种能力:抗挫折,随机应变,解决问题,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成人也需要具备这些能力,还要加上一条,明辨是非。
2.小孩子还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要通过他们行为来猜测小孩子心思。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原因说出来让小孩子确认。
3让小孩子做事情时,要给小孩子留思考时间并观察小孩子反应看他的想法。
4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都可以慢慢锻炼小孩子的四种能力。
5.给自己设定界限,而不是給别人设定界限。把‘’不要玩我的钥匙‘’改为不想让你玩我钥匙‘’我懂,但'我不想让你看电视'就很怪异了,钥匙是自己的,不让你看电视是别人的,凭啥你不让别人看别人就不看。可能是让对方叛逆心里没那么强,就像说自己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
回应 2021-01-16 16:21 -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孩子提供力量源泉。 孩子常会勾起我们内心旧有的感受,导致我们面对孩子时,不小心就因为那些被勾起的情绪而产生反应。因此,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你可以冷静地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顾过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当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又是什么感受。做完分析后,请把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掉,只留...
2021-01-12 22:54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孩子提供力量源泉。
孩子常会勾起我们内心旧有的感受,导致我们面对孩子时,不小心就因为那些被勾起的情绪而产生反应。因此,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你可以冷静地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顾过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当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又是什么感受。做完分析后,请把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掉,只留下你需要的有积极影响的回忆。
我们从上一代承袭了很多东西却不自知,这使我们有时很难判断,自己究竟是对孩子当下的行为产生反应,还是受过去影响而产生本能反应。
当你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出要求的事情感到愤怒时(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包括怨恨、挫折感、嫉妒、厌恶、恐慌、恼怒、恐惧等等),最好把它视为一个警报。那个警报不是在提醒你,孩子肯定做错了什么,而是表明你的记忆闸门又被打开了。
模式通常是这样的:当你对孩子发飙或表现出过于激动的情绪时,是因为你必须用那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你感觉到你在孩子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你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可能触发你过去的绝望、渴望、孤独、嫉妒,或不自信的感觉。所以,不知不觉中,你挑了一个简单的做法:你不去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发飙,或陷入沮丧,或开始恐慌。
• 练习:我的情绪来自何处?下次孩子又令你发火(或出现冲动的情绪)时,别再不假思索地就做出反应,而是停下来自问:这种感觉完全是当下的情境和孩子造成的吗?为什么我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呢?有一个阻止自己冲动反应的好办法,就是对自己说:“我需要一些时间思考当下发生的事情。”先停一停,冷静一下。即使孩子确实有问题,需要你指引,你在气头上指引孩子也没有多大意义。这个时候不管你给出任何指引,孩子都只能感受到你的愤怒,而听不进去你想讲给他的道理。
回应 2021-01-12 22:54
论坛 · · · · · ·
这书适合我们国内吗? | 来自破碎大锅 | 7 回应 | 2020-12-13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儿童发展与教育 (尘)
- 评分虚高书籍 (无心恋战)
- 跟着翼犀读社科 (翼犀稀)
- 新书(暂时高分) (求知若渴&亮)
- 夏力非的杂七杂八的书 (夏力非)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Charles 2020-10-24
亲子关系中一本比较特别的书,书中的理念有些在其他书中没有见到过。这种书最大的好处对我来说在于帮助对自己的行为分类,然后从这里找到这类行为的影响,然后反思。这种书大概需要时不时拿出来复习一下
49 有用 Ray 2020-10-11
大部分优秀的心理学科普书籍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个怪圈:真正需要读它的人,往往是最不愿意读的。
2 有用 无忧教主 2020-11-20
又是一本要推荐给列表里所有人看的书!读起来轻松又可以学到非常多东西。
3 有用 风吹草痒 2020-11-02
需要反复翻阅朗读背诵重复练习直到改变为止系列。感谢书中传递出来的“这不怪你”“你不是一个人”“你能够变好”的信息。讲真,这本书不止是一本育儿书籍,更是对成人干涸内心的一场疗愈之旅,我想这也正是我和评论区的小姐姐都会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哭得稀里哗啦的原因。以尊重(双方)为前提,倾听(而不是管教)对方,表达(而不是掩饰或宣泄)自己,学会用“我陈述句”取代“你陈述句”,这是我在书中学到的最核心、最本质... 需要反复翻阅朗读背诵重复练习直到改变为止系列。感谢书中传递出来的“这不怪你”“你不是一个人”“你能够变好”的信息。讲真,这本书不止是一本育儿书籍,更是对成人干涸内心的一场疗愈之旅,我想这也正是我和评论区的小姐姐都会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哭得稀里哗啦的原因。以尊重(双方)为前提,倾听(而不是管教)对方,表达(而不是掩饰或宣泄)自己,学会用“我陈述句”取代“你陈述句”,这是我在书中学到的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相信一切都能够变好。 (展开)
2 有用 苍蝇 2020-11-22
是看到现在讲关系和沟通最好的一本书,值得反复看,不止于亲子关系
0 有用 三分热度 2021-01-25
记下了这么几点:1.要让孩子多跟不同年龄的孩子自由玩耍2.帮孩子找到表达真实感受的办法3.借由界定自己来设定界限,而不是界定孩子 4.少用惩罚性或者奖励性的方法5.强调亲子合作,而不是争输赢
1 有用 Alex Li 2021-01-24
简直是育儿圣经啊!感触最深的是说我们如何对孩子,其实是我们的爸妈当年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一个无意识的反应....如果你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不满的地方,如果自己不有意识的去改变行为,为人父母的你可能也会给孩子造成同样的不愉快的经历。
1 有用 出锦 2021-01-23
读书需要悟性,做父母需要悟性,做父母的读家庭教育类书籍也需要悟性。有些章节还是挺诛心的。错过的、做错的、没做到、做不到的。
1 有用 起子小姐 2021-01-22
怀孕时再读一遍。
1 有用 O海底泡泡O 2021-01-21
这两年来看过的最赞的育儿育己书!今年还会反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