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8年春到1943年秋,辗转于广州、上海、昆明、重庆、桂林,在敌机的轰炸下,巴金一直没有放下手中那支笔,写下了总题为《火》的“抗战三部曲”,为那段艰苦的岁月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素描。巴金说:“我写这小说,不仅想发散我的热情,宣泄我的悲愤,并且想鼓舞别人的勇气,巩固别人的信仰。”(《〈火〉第一部后记》)尽管在他的作品中,《火》并非最知名,然而,这是一位作家在民族危亡之际,与千千万万的同胞站在一起,自觉地履行使命,以笔为枪、抵抗外辱、争取自由的产物,也是一座特殊年代里用文字建立起来的纪念碑。
《火》共分三部,分别描述了抗战不同阶段的重要场景,如今看来,它们已经成为珍贵的民族记忆。第一部写的是淞沪抗战至上海沦陷的事情,第二部写的是战地工作团在大别山区宣传抗日的事情,第三部写的是抗战相持阶段的大后方昆明。从血与火的战地洗礼,到发动民众的抗战宣传,抗战的不同侧面在作品中都有形象的反映。最关键的是,小说中充满扑不灭的热情、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就像面对着大火,那位青年的宣誓:一个民族不会在大火里灭亡,会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火》写了日军的暴行、抗战的艰苦,但是不论环境如何恶劣,高昂的热情和坚定的意志从未离开过这群年轻人。冯文淑、朱素贞、刘波、周欣等一批年轻人,在抗战中受到锻炼,不断成长,进而成为民族的希望和中坚。挂在他们口头的是这些充满力量的语句:“我知道在这个大时代中,我们不应该看重个人的情感,我们要参加民族解放的神圣战争,我们要贡献出我们的一切……我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战士……”“我们为什么不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面?我们民族是不死的,我们想到我们民族,想到民族解放的成功,我们哪里还会放心不下!即使个人会死,民族却可以永生。”在伤兵医院里,在民众的宣传中,他们的行动比这些语言还有力量。
本来,对日本侵略者而言,动摇中国人的信念使之屈服,是这场战争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作家们以文字为抵抗的武器,鼓舞同胞,是抗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闻一多曾说:“当这民族历史行程的大拐弯中,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过危机,完成大业。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时代的鼓手》)《火》就是战鼓一样鼓舞人心的乐章,巴金“点燃民族的热情,激发读者的斗志”的期冀,在这里得到彰显。
0 有用 安宁 2023-05-27 21:24:37 江苏
《火》是巴金有关抗战题材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被称为“抗战三部曲”,包括《火》《冯文淑》《田惠世》。以主人公冯文淑以萧珊为原型,贯穿整个三部曲。一位上海小姐起先在上海租界医院做看护,第二部同周欣前往战地工作团工作,第三部时来到云南同朱素贞一起帮助田惠世办抗战刊物。巴金先生的作品总给人真实之感,在平淡温和的叙述中触动人心,忍不住落泪的。正如先生自己所说,他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普通人的故事。冯文淑不是“... 《火》是巴金有关抗战题材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被称为“抗战三部曲”,包括《火》《冯文淑》《田惠世》。以主人公冯文淑以萧珊为原型,贯穿整个三部曲。一位上海小姐起先在上海租界医院做看护,第二部同周欣前往战地工作团工作,第三部时来到云南同朱素贞一起帮助田惠世办抗战刊物。巴金先生的作品总给人真实之感,在平淡温和的叙述中触动人心,忍不住落泪的。正如先生自己所说,他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普通人的故事。冯文淑不是“三突出”的英雄,她天真勇敢乐观善良,只是一个普通人在特殊年代做些特殊的事情。 作品写到第三部愈见圆熟,一个在抗战中尽心尽力的虔诚的基督徒,在最喜爱的小二子被日机轰炸而死后,精神崩塌不堪肺炎折磨终而离去。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为抗战奉献的普通人,一个普通的基督徒,一个普通的父亲,却无比伟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