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全书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每论必举史料一至数条佐证,实是很扎实的一部书。所缺在于,将各时代甚至南北朝史料等同视之,不能完全照顾到九品中正制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权中的发展情况,作者行文中似乎有一二点已经兼顾晋与曹魏之不同,但没有深入挖掘。后附论文《三老考》与《两汉赋税考》也是很扎实的文章。从后附年谱来看,杨氏之功力实在深厚,惜其年寿不久。
本书篇幅短小精悍,正文对九品中正制度的内容、利弊分析甚精,对九品中正的流弊影响六朝门阀做了细致研究。1.中正制度起于魏之黄初,至隋朝开皇年间才罢。州、郡县设大小中正,由本地负有众望的人士充任,以差叙各人的功德才行,作为尚书铨叙的依据。中正不入寻常官阶,也无俸禄,是一种清高的位置。2.中正制度的弊端在于中正威权过大、精力不够、所立品状空泛,加之中正的产生多由显贵推举,渐使品第人才先看家世而后实事。3.叙述六朝门阀在政治上的垄断,门阀子弟只有保家之念,而无君臣之节,寒人出身不过是舍人郡吏,政治上地位低微。对九品研究似乎没有详细展开。 附录有作者生平系年,杨君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甲一,论文尚书覈诂深得王国维、梁启超先生赞许,毕业后在厦门、中山诸大学辗转任教,似乎人事上颇不如意,后43岁即早逝。
配合田余庆老师的《东晋门阀制度》阅读,更为清晰明了。非学术出身,但好在本书倒不晦涩,一以贯之,足以了解九品中正制前世今生。
五星,论述六朝门阀的形成原因、实际情形以及影响几章尤为精彩。对于我这种水平的人来说,了解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读这本书也差不多足够了。复又感慨,当今不少无知者嗤笑印度之种姓制度,自矜于华夏所谓自古之平等。今且不言,殊不知在所谓名士风流的六朝时代,门阀士族,已将一切人之等级高低,规定得明明白白。
杨筠如先生的这本书,史料的运用真是太厉害了,有种看唐长孺先生的感觉,很稳很细致。 关于"六朝门阀","九品中正"的发展---灭亡轨迹的叙述,条理十分清晰。
很清晰明了
九品中正制是滥觞,六朝门阀是九品中正制蝴蝶效应下产生的社会现象
汉末的政治,全是官寺专权,所以贡举的情形很坏,完全失了乡举里选的本意。九品中正的制度,便为救这种流弊而起,是为救汉末选举之弊而加以整顿,是一种时势的要求,也并不是陈群一个人的私见。 1,汉末的党祸与清议,为九品中正成立的最大原因。2,人民既没有定居,州郡察举自然也很困难。况且天下纷乱,州郡守相时常变动,察举的制度,更不能适用,所以立九品中正的制度,也是为应付这种情形。另外,这种检定方法详密,比较平常为省事而利便,也是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一点先进性。
史料丰富,观点清晰,但未注意到九品中正本身的发展变化。
忽然意识到,九品中正甚至影响到了《神农本草经》
我国近代学者研究九品中正制的开山之作。诸多史料考究,语言平易近人。先读这本,再去了解整体的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可能会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萨孟武的政治史晋之篇章,有不少引用(直接用…)本书观点和史料考证的成果。
算是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贵族)社会/体制因果关系论的滥觞之一,观点至今已觉不新鲜。 门地在中古「资、才、地」三元的官僚选任秩序中,作为一种特殊的候选身份,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一、影响起家官职,二、影响某些特殊官职的选任,以上两种影响都带有很强的文化士族色彩,以至于形成「清途」这种官职集合,「清」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概念,与位高权重不完全对应(当然这里还涉及一个从「清要」到「清闲」的魏晋南朝的「清」概念递变),它无法决定最主要的官僚活动——常规性的升迁和贬黜。 以选官制度的一个要素的增减解释一个整体权势的形成的企图是徒劳的,这种思路基于一种简单的对于新生事物(九品中正—门阀社会)之间模糊的因果想象,缺少更细致和长时段的分析,采用回溯而非历史的眼光考察中古的制度和社会,其结论自然是一戳就破的。
新书,张铎带过来的,今天打开看,准备两个小时看完。内容旁征博引,基本是一半观点➕大段例证,在史书中属于半评书的感觉,并不会很枯燥,其实杨筠如的生平更为有趣,没想到是清华大学时王国维的大弟子,同时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首席毕业生,实力可想而知。另外当时还有梁启超梅姨起等大神,杨少年读于东南大学后十几名进研究院,首席出院,所作文章以王国维为引并与当时史书相比,实在是优秀,后又求学于日本,另外坤兄说的二十二史撘记常被引用,属于非常好的作品了。后面还有三老考(豪绅),士大夫阶级论,赋税考,女子30不嫁5倍人丁税。
2021.8.14 读毕
当年算很好,如今不新颖了
书中每一条结论,都有详细的史料来源,条目清晰易读。杨筠如先生不愧是梁启超和王国维两位大师共同褒誉有加的人物。
入门
提纲挈领,史料翔实
本书乃是杨筠如先生的代表作,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必读书目。
读的是《民国丛书三编》影印商务印书馆1930年铅印本。深耕两史八书,简明而全面地介绍了九品中正制与六朝门阀的成因、内容、利弊和消亡。对于这两者,历来评价大多持否定态度,杨先生则在批判之馀,依然指出了“注重乡里的清议”、“铨定方法的详慎”、“吏部官人的利便”等九品中正制的好处以及六朝门阀对谱学、哲学、文学、美术等学术的积极影响。“大凡是一种制度,改革是很容易的。假使是一种习惯,就不是一时可以消灭”,结合时势,杨先生盖有为而言,但这番话的参考价值却是长期有效的。没能留下更多的学术成果,的确是杨先生的憾事。
> 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
8 有用 逸轩博雅 2021-02-09 20:52:45
全书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每论必举史料一至数条佐证,实是很扎实的一部书。所缺在于,将各时代甚至南北朝史料等同视之,不能完全照顾到九品中正制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权中的发展情况,作者行文中似乎有一二点已经兼顾晋与曹魏之不同,但没有深入挖掘。后附论文《三老考》与《两汉赋税考》也是很扎实的文章。从后附年谱来看,杨氏之功力实在深厚,惜其年寿不久。
1 有用 守拙🎃 2023-09-25 10:54:51 浙江
本书篇幅短小精悍,正文对九品中正制度的内容、利弊分析甚精,对九品中正的流弊影响六朝门阀做了细致研究。1.中正制度起于魏之黄初,至隋朝开皇年间才罢。州、郡县设大小中正,由本地负有众望的人士充任,以差叙各人的功德才行,作为尚书铨叙的依据。中正不入寻常官阶,也无俸禄,是一种清高的位置。2.中正制度的弊端在于中正威权过大、精力不够、所立品状空泛,加之中正的产生多由显贵推举,渐使品第人才先看家世而后实事。3.叙述六朝门阀在政治上的垄断,门阀子弟只有保家之念,而无君臣之节,寒人出身不过是舍人郡吏,政治上地位低微。对九品研究似乎没有详细展开。 附录有作者生平系年,杨君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甲一,论文尚书覈诂深得王国维、梁启超先生赞许,毕业后在厦门、中山诸大学辗转任教,似乎人事上颇不如意,后43岁即早逝。
1 有用 不语 2021-10-25 17:37:16
配合田余庆老师的《东晋门阀制度》阅读,更为清晰明了。非学术出身,但好在本书倒不晦涩,一以贯之,足以了解九品中正制前世今生。
0 有用 赫喧 2022-01-19 04:25:58
五星,论述六朝门阀的形成原因、实际情形以及影响几章尤为精彩。对于我这种水平的人来说,了解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读这本书也差不多足够了。复又感慨,当今不少无知者嗤笑印度之种姓制度,自矜于华夏所谓自古之平等。今且不言,殊不知在所谓名士风流的六朝时代,门阀士族,已将一切人之等级高低,规定得明明白白。
0 有用 东曹掾 2022-04-25 08:55:50
杨筠如先生的这本书,史料的运用真是太厉害了,有种看唐长孺先生的感觉,很稳很细致。 关于"六朝门阀","九品中正"的发展---灭亡轨迹的叙述,条理十分清晰。
0 有用 潮信 2024-02-14 21:27:22 上海
很清晰明了
0 有用 北漂老汪 2024-01-19 08:40:15 北京
九品中正制是滥觞,六朝门阀是九品中正制蝴蝶效应下产生的社会现象
0 有用 南堇安 2024-03-21 18:09:22 上海
汉末的政治,全是官寺专权,所以贡举的情形很坏,完全失了乡举里选的本意。九品中正的制度,便为救这种流弊而起,是为救汉末选举之弊而加以整顿,是一种时势的要求,也并不是陈群一个人的私见。 1,汉末的党祸与清议,为九品中正成立的最大原因。2,人民既没有定居,州郡察举自然也很困难。况且天下纷乱,州郡守相时常变动,察举的制度,更不能适用,所以立九品中正的制度,也是为应付这种情形。另外,这种检定方法详密,比较平常为省事而利便,也是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一点先进性。
0 有用 一只半panda 2023-01-03 21:25:46 北京
史料丰富,观点清晰,但未注意到九品中正本身的发展变化。
0 有用 IdigoCode 2023-08-03 08:40:17 北京
忽然意识到,九品中正甚至影响到了《神农本草经》
0 有用 蜡树orsay 2023-01-26 14:45:55 重庆
我国近代学者研究九品中正制的开山之作。诸多史料考究,语言平易近人。先读这本,再去了解整体的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可能会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萨孟武的政治史晋之篇章,有不少引用(直接用…)本书观点和史料考证的成果。
0 有用 黄金的马场 2023-02-17 10:34:03 山东
算是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贵族)社会/体制因果关系论的滥觞之一,观点至今已觉不新鲜。 门地在中古「资、才、地」三元的官僚选任秩序中,作为一种特殊的候选身份,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一、影响起家官职,二、影响某些特殊官职的选任,以上两种影响都带有很强的文化士族色彩,以至于形成「清途」这种官职集合,「清」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概念,与位高权重不完全对应(当然这里还涉及一个从「清要」到「清闲」的魏晋南朝的「清」概念递变),它无法决定最主要的官僚活动——常规性的升迁和贬黜。 以选官制度的一个要素的增减解释一个整体权势的形成的企图是徒劳的,这种思路基于一种简单的对于新生事物(九品中正—门阀社会)之间模糊的因果想象,缺少更细致和长时段的分析,采用回溯而非历史的眼光考察中古的制度和社会,其结论自然是一戳就破的。
0 有用 Mikoto 2023-05-06 22:49:43 四川
新书,张铎带过来的,今天打开看,准备两个小时看完。内容旁征博引,基本是一半观点➕大段例证,在史书中属于半评书的感觉,并不会很枯燥,其实杨筠如的生平更为有趣,没想到是清华大学时王国维的大弟子,同时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首席毕业生,实力可想而知。另外当时还有梁启超梅姨起等大神,杨少年读于东南大学后十几名进研究院,首席出院,所作文章以王国维为引并与当时史书相比,实在是优秀,后又求学于日本,另外坤兄说的二十二史撘记常被引用,属于非常好的作品了。后面还有三老考(豪绅),士大夫阶级论,赋税考,女子30不嫁5倍人丁税。
0 有用 闲云野鹤 2023-05-07 12:26:39 山西
2021.8.14 读毕
0 有用 bucentaur 2023-10-01 20:38:36 江苏
当年算很好,如今不新颖了
0 有用 У 2023-09-07 22:10:03 陕西
书中每一条结论,都有详细的史料来源,条目清晰易读。杨筠如先生不愧是梁启超和王国维两位大师共同褒誉有加的人物。
0 有用 老爷你慢点走 2023-10-05 17:53:19 四川
入门
0 有用 梦反 2023-10-10 17:02:18 天津
提纲挈领,史料翔实
1 有用 智术师 2021-12-20 21:49:08
本书乃是杨筠如先生的代表作,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必读书目。
0 有用 愚庐 2024-04-20 16:54:38 山东
读的是《民国丛书三编》影印商务印书馆1930年铅印本。深耕两史八书,简明而全面地介绍了九品中正制与六朝门阀的成因、内容、利弊和消亡。对于这两者,历来评价大多持否定态度,杨先生则在批判之馀,依然指出了“注重乡里的清议”、“铨定方法的详慎”、“吏部官人的利便”等九品中正制的好处以及六朝门阀对谱学、哲学、文学、美术等学术的积极影响。“大凡是一种制度,改革是很容易的。假使是一种习惯,就不是一时可以消灭”,结合时势,杨先生盖有为而言,但这番话的参考价值却是长期有效的。没能留下更多的学术成果,的确是杨先生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