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大槐樹》的原文摘录

  • 歷史人類學的立場是並不糾結於移民傳說所述事實的真僞,而是去看創造和傳播這些傳說的人群,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知道,這些傳說十之八九是在移入地創造出來並傳播開來的,至少,移入地比移出地更重視這些說法。因此,對答案的尋求,其實就是移入地的區域史。 (查看原文)
    筆誤作牛 1赞 2022-12-11 12:40:51
    —— 引自章节: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研究的学术史脉络   123
  • 地域认同的形成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地方认同的狭隘、稳定的理解,它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地方认同继续衍化的结果。同时,地域认同又往往是族群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后者形成的早期阶段。因此,当我们讨论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的主题时,地域认同应该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过程。如果我们着力于发现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中如何产生出某种统一性机制,必先讨论地域认同的形成及其衍化,这便是本文的目的。 (查看原文)
    子不语 2021-05-02 19:55:14
    —— 引自章节: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79
  • 地域认同的形成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地方认同的狭隘、稳定的理解,它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地方认同继续衍化的结果。同时,地域认同又往往是族群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后者形成的早期阶段。因此,当我们讨论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的主题时,地域认同应该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过程。如果我们着力于发现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中如何产生出某种统一性机制,必先讨论地域认同的形成及其衍化,这便是本文的目的。 (查看原文)
    子不语 2021-05-02 19:55:14
    —— 引自章节: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79
  • 这些传说故事不是像其表面上那样反映了某种地方认同,或原乡认同,而是由于不同的人群出于不同的需要共享了某一传说,因而反映的是超越地方的认同,即现居地区的地域认同。这种认同的过程和特征与族群认同有些类似,因为族群认同也可能是超越地方的,这也许正是本文前面所提进行“族群性”讨论的学者将南北方许多不同族群的认同形成也置于16—18世纪的缘由所在。 (查看原文)
    子不语 2021-05-02 20:01:42
    —— 引自章节: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79
  • 传说显然是民众记忆历史的工具之一,对于那些没有通过文字记忆历史的能力和权力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但由于传说往往经历了许多世代,因此不断叠加了不同时代的讲述者记忆的历史,它也就成为一种“长时段”的历史文本。 (查看原文)
    寒鲲 2021-05-07 16:40:48
    —— 引自章节: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11
  • 当地的土著、贱民为了取得合法身份,千方百计地希望政府把他们纳入户籍当中,为了与已经在籍的那些人保持一致,便采用了南雄珠现巷迁来的说法,以证明他们的中原身份及其正统性。这个传说的普遍化是在面临籍困境的情况下造成的,是与明朝初年广东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的。因此,无论是由于表面上的强调来自中原正统的身份,还是由于背后所反映的对入籍的追求,在刘志伟看来,这一传说都是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认同建立的手段和结果。 (查看原文)
    寒鲲 2021-05-07 16:41:39
    —— 引自章节: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79
  • 祖先移民传说所反映的地域认同与其他文化现象所反映的地域认同有所不同。比如,同乡会馆当然表现出某种对原乡的地域认同,但它们大多反映的是一时乔寓异地,或者迁入该地时间尚短的人群的心态,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更为实用的功能;而移民传说则可以在数百年之后、移民早已土著化之后依然脍炙人口,在社会生活中多为象征作用。但二者之间也有共性,即如程美宝所指出的,地域性文化标签往往是在异乡得到强化的,移民传说亦是如此。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移民传说最初往往是移民在异乡的生存策略,后来可能演变为地方为显示其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包容性而打造的标签。无论如何,与其说它反映了对原乡的历史记忆和地域认同,不如说它成了现居地地域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工具。 (查看原文)
    寒鲲 2021-05-07 16:43:28
    —— 引自章节: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79
  • 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定居与开发的历史,不仅是明清时期普通人的历史,也是明清国家形成的历史。我们知道,明帝国获得的疆土遗产,一方面是蒙古人空前广大的疆域,另一方面是这一广大疆域内部的非均质化,即存在许多“地理缝隙”。其中既有处于边陲的较大的“缝隙”,也有处于内地的较小的“缝隙”,它们与中央、与区域行政中心的关系还是非常疏离的。因此,除以州县系统管理国家的“编户齐民”之外,明朝以卫所一羁縻卫所(土卫所)一土司系统管理边陲地区(外边),以内地卫所系统管理腹地的“地理缝隙”(内边),即非编户齐民,或将其化为编户齐民。整体而言,土司虽是国家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但具有明显的“在地”特征,而卫所则更具帝国“代理人”的特点。于是明朝对边陲的控驭就与元朝有了显著的不同 (查看原文)
    寒鲲 2021-05-07 16:44:34
    —— 引自章节: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79
  • 就本文而言,基本上是沿着后者的路向,因为本文并不试图再进一步证明许多自称来自洪洞的移民,其实是本地的土著或来自其他地方,也不试图纠缠于考证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是否有大批移民从洪洞或经由洪洞去到各地,而是试图通过分析大槐树、老鸹(鹳)窝之类象征的创造过程,去理解这些北方移民是如何建构自己的历史的。它的指向的确不在于移民史的真相,而在于移民心态史的真相。在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是历史学研究;而心态的建构本身又是文化的建构,文化把一个族群的历史与现实勾连起来,同时也把族群建构起来,因此本文又有人类学的意义。说得通俗一点,“人类学者一向比社会学者和历史学者对于历史意义的重要性更为敏感。和‘什么事实际上发生过’同样重要的,是‘人们以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以及他们视它有多么重要的”。 (查看原文)
    稻草公园 2021-07-24 20:35:46
    —— 引自章节: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11
  • 于是我们在有关洪洞大槐树迁民的传说故事中发现了两条族群认同的轨迹。一条轨迹是以上面所说的宋代以后北方族群混居的历史为背景的,这种情况又因元代汉人族群的受压抑而得到强化。看看前面举出的那些传说,箭程划地界、燕王扫北,都与对蒙古人的历史记忆有关;特别是关于常遇春、胡大海的传说,把这两位色目人的后裔说成了人兽婚的产物。如果我们去追寻大槐树传说的人口迁移背景的话,我们是去探索移民史意义上的真实;如果我们去追寻该传说的产生和流传背景的话,我们就是去探索心态史意义上的真实。很显然,族谱和地方文献中记述洪洞移民之事,可以早至宋元时期,但强调大槐树的记载则多在明清,特别是清代中晚期之后,几乎所有的传说故事都把其历史背景设定在明清两朝,尤其是明初和清初。除了此时期确有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之外,我们无法不考虑这两个时期也都确实存在着族群间高度的紧张关系,存在着加强族群认同的较大需求。…… 另一条轨迹则是在清末民初开始出现的。这时,一方面,初步丧失了可以同化一切异族的优越感的中国有了亡国灭种的威胁;另一方面,西方达尔文的单线进化论和近代民族国家概念也开始传入中国,影响到许多知识精英的思想。那些地方上的知识精英便开始利用自己手中的文化权力,对传统的资源加以改造,他们希望把大槐树从一个老家的或中原汉人的象征,改造成为一个国族的象征。本来任凭树倒寺塌,人民并没有对这些象征多加关注,本地的文献对此也只字不提,但自此时起,人们开始重新发掘这些象征的意义,重建那些有象征意义的实物,在地方文献上记录有关史实,然后再通过碑记或者志书点明其意义所在。…… …… 由于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具备这样的因素,它在影响力方面超过了其他关于移民祖籍的说法,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形成了关于族群认同的话语霸权,而造就这些因素的背景,又正是上述两条先后出现的族群认同的历史轨迹。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人们对于自身历史的记忆不仅是一种社会的建构... (查看原文)
    稻草公园 2021-07-24 21:19:35
    —— 引自章节: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11
  • 何今之族姓,其上世可考者,尚有千百户之裔;其不可考者,每曰迁自洪洞,绝少称旧日土著及明初军士。盖自魏晋以来,取士竞尚门户,谱牒繁兴,不惜互相攀附,故虽徙居南方,其风未泯。而中原大地,则以异类逼处,华族衰微,中更元明末世,播窜流离,族谱俱附兵燹。直至清代中叶,户ロ渐繁,人始讲敬宗收族之谊,而传世已远,祖宗渊源名字多已湮没,独有洪洞迁民之说,尚熟于人口,遂致上世莫考者,无论为土著,为军籍,概曰迁自洪洞焉。 (查看原文)
    稻草公园 2021-07-27 16:49:03
    —— 引自章节: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研究的学术史脉络   123
  • 有学者注意到,在河南的内黄县一带,存在“异姓同宗”现象,即现今虽为异姓,但族谱记载原为同宗。这一现象有三类情况。第一类是由于政治避难,如本为蒙古人,入明后被迫将其五子分别随妻妾改为五姓;或为元官,明初逃入内黄,入赘妇家,四子一女中或从妻姓,或从李姓,五世后又或恢复原姓。第二类为原住民,因元末战乱,一地仅余两姓一男一女,婚后二子各承一姓。第三类为洪洞移民,原为一姓,迁入内黄后其中一人改姓,死后并排立墓,称“双立祖”。虽然族谱或墓碑并未清楚记载其有军户身份,但所说这三类情况,一是都将其事定时于明初,显然与明初编户入籍的执行有关,二是所谓异姓同宗的现象,与后来常见的出于某种需要的异姓联宗不同,倒非常可能是明初垛集为军,将不同家庭三丁以上者抽一丁合户为一军户的历史记忆。也有可能是因为避役改姓,单立一户。 (查看原文)
    稻草公园 2021-07-27 16:52:14
    —— 引自章节: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79
  • 牧野巽研究的出发点,是有感于中国同乡观念的强烈,而且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同样强烈的中国祖先观念(或宗族观念)与同乡观念的结合。正如祠堂是祖先观念得以不断强化的制度构造一样,城市中的同乡会馆、同乡会和乡村中的村社几乎扮演着与祠堂同样的角色。由于牧野巽的学术背景,他也特别注意这些传说背后的族群或居民的系统与文化系统之不同,注意这些传说的历时性和层累建构的过程。我们的研究已经发现,在不同地方的宗族建构过程中,祖先迁移传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个传说讲得越丰满、越翔实,这个宗族在地方上的权威就越高,其他族姓就越愿意依附,因此关于始迁祖的传说故事便成为宗族建构的重要手段。早已有人注意到了移民传说多见于谱牒和墓碑,而少见于正史,他们以为这是官方修史者不重视此类事情的缘故,殊不知原因恰在于此。所以,研究移民传说完全无法脱离宗族历史的研究。 (查看原文)
    稻草公园 2021-07-27 18:30:29
    —— 引自章节: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研究的学术史脉络   123
  • 傳說的世代傳承的特性,決定了它的非個人性或羣體性,而移民傳說的內容本身亦加強了這一特點。在這裡,我們當然可以發現傳說如何通過傳奇性的故事成爲集體記憶的重要渠道;我們也可以發現集體的歷史記憶,儘管記憶的歷史並不見得一定是傳說中的主要情節或母題,但我們會發現其他重要的歷史側面,從而證明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關於「歷史重構不依賴社會記憶」論斷的片面;更爲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發現,正如哈爾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所說,記憶是由社會所建構的,個體記憶依賴於集體記憶的框架,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集體記憶影響,甚至取代個體記憶的過程——當然,我們或許還可以看到在這個影響、取代的過程中個體記憶的殘留物。 (查看原文)
    筆誤作牛 2022-12-11 10:21:45
    —— 引自章节: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11
  • 傳說顯然是民衆記憶歷史的工具之一,對於那些沒有通過文字記憶歷史的能力和權力的人來說,就更是如此。但由於傳說往往經歷了許多世代,因此不斷疊加了不同時代的講述者記憶的歷史,它也就成爲一種「長時段」的歷史文本。 (查看原文)
    筆誤作牛 2022-12-11 11:03:31
    —— 引自章节: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11
  • 在今天東北的許多地方,凡晚清、民國時自山東遷來的移民,即「闖關東」的山東人,都自稱祖籍「小云南」或「山東小云南」,甚至在某些族譜中將祖籍記爲「山東小云南大榆樹」,而他們小腳趾的趾甲也是復形。據學者考證,明初傅友德、沐英率軍徵雲南,後其中本來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軍戶轉駐山東各衛所,主要是駐雲南烏撒衛屯田的軍戶,隨徐輝祖遷至山東鰲山衛,一次即達7萬人。這些人往往在雲南娶妻生子,故以雲南爲祖籍。在今山東即墨的多數家譜中,多提祖籍爲「雲南烏沙衛大槐樹」或「槐樹溝」「大槐樹裏頭」等。顯然,山東、小云南、大槐樹等地名是在移民的不同時期疊加進來的,是民衆歷史記憶的典型表現。因此,大槐樹已經成爲許多祖籍不同的移民的共同象徵,而不爲山西洪洞移民所特有;同時,這個象徵可能的確與前面所說的衛所軍戶移民有很大關係。對於闖關東的山東人來說,不存在特別嚴重的移民與土著的緊張關係,因此並不需要強調來自山西洪洞,只用大槐樹作爲祖籍象徵就夠了。 (查看原文)
    筆誤作牛 2022-12-11 11:03:31
    —— 引自章节: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11
  • 另外使我感興趣的是這段話裏提到中原大地「異類逼處,華族衰微」,這使我想到女真人和蒙古人在淮河以北的生活,這對於北方人來說,又是像魏晉南北朝那樣的一個族羣混雜的時代。我們在金、元時期北方的文集、墓誌等資料中,看到大量女真人、色目人、蒙古人與漢人通婚的記載;我們也知道明朝在重新確立漢人正統的過程中,對蒙古人等北方少數民族採取了鄙夷甚至壓制的態度,特別是在有明一代,國家一直對蒙古人十分警惕和防範,這就更加劇了族羣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這裡的所謂「土著」中,不清楚自己有沒有一個真正的漢人祖先的族系恐怕不在少數。我們很少在族譜中見到說自己有女真人或者蒙古人祖先的記錄。因此對於那些無根的族羣來說,就必然產生一種尋根的需求。在我看來,「背手」和腳趾甲等體質特徵傳說,與其說是一個「有根」族羣自我認同的限制,不如說是其他「無根」族羣試圖擴大認同的一種創造,因爲有些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甚至韓國人都有這樣的體質特徵,背手就更不必說了。尋找這樣普遍的體質特徵以作爲認同標誌,目的顯然是擴大認同的範圍。他們首先需要忘卻歷史,然後再重構歷史,來彌補記憶的空白。 (查看原文)
    筆誤作牛 2022-12-11 11:03:31
    —— 引自章节: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11
  • 如果我們去追尋大槐樹傳說的人口遷移背景的話,我們是去探索移民史意義上的真實;如果我們去追尋該傳說的產生和流傳背景的話,我們就是去探索心態史意義上的真實。很顯然,族譜和地方文獻中記述洪洞移民之事,可以早至宋元時期,但強調大槐樹的記載則多在明清,特別是清代中晚期之後,幾乎所有的傳說故事都把其歷史背景設定在明清兩朝,尤其是明初和清初。除了此時期確有規模較大的移民活動之外,我們無法不考慮這兩個時期也都確實存在着族羣間高度的緊張關係,存在着加強族羣認同的較大需求。其實移民史與心態史本身是有其內在的聯繫的,因爲明初或清初的人口遷移必然引起原有族羣關係格局的變動,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大槐樹傳說中流露出的移民的痛苦視爲「故土難移」,即對地理上或空間上變化的反映,而也應視爲對族羣關係變化的反映。傳說中的解手、背手、腳趾甲、人獸婚、燕王掃北、紅蟲、箭程劃地界等,都傳遞着許多與族羣關係相關的隱喻性信息。 (查看原文)
    筆誤作牛 2022-12-11 11:03:31
    —— 引自章节: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11
  • 通過這些傳說,百姓要告訴後代的,是關於社會劇烈動盪的記憶,是關於族羣艱難分合的故事,但是這些傳說也一定反映了知識精英的某種努力,他們在努力創造一些新的東西,來幫助這些傳說進一步地傳承和擴散。 (查看原文)
    筆誤作牛 2022-12-11 11:03:31
    —— 引自章节: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11
  • 人們對於自身歷史的記憶不僅是一種社會的建構,而且是出於他們面臨具體的生活境遇時的需求。當這種歷史記憶成爲一種社會記憶的時候,他們必須爲此創造出可以共享的資源,獲得形成社會記憶的契機。 (查看原文)
    筆誤作牛 2022-12-11 11:03:31
    —— 引自章节: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11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