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著名国学大家马一浮的论学书信集。《马一浮全集》收编《书札》共三卷,分“致亲戚师友”(上、下)与“致学生晚辈”两部分,今选读其中论学部分,按年序札记,以期呈现马一浮儒学思想乃至生命的丰富性。事实上,研读论学书信,不仅是为了理解马一浮,而且也诚如马一浮在一封信中所讲,“晦翁与友朋论学书最多,其言为学功夫、次第、品节、条目,最深切详尽”,实乃进学之门径。当然,马一浮的“论学”,并非今人熟知的一味骛外的知识、理论,抑或思想,而是切于自身的儒家义理之学。
从本书信集中,可以看到马先生与同辈学人的切磋与对晚辈后学的指导,通过编者的解读与爬疏,可以使读者更为贴切的看到作为新儒家尤其理学家的马一浮的思想与治学方法。本书也由此既具有史料的价值,又同时兼具学理的探讨。
马一浮论学书信选读的创作者
· · · · · ·
-
何俊 编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何俊,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教授;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清华国学研究院、台湾大学东亚儒学研究中心等访问学人,日本文部省重大研究领域海外学术评议人。代表作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南宋儒学建构》《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等。
目录 · · · · · ·
编者小引
一九〇一年
汤仪
一九〇七年
何稚逸
一九〇八年
田程
一九〇九年
邵廉存 田毅侯 许丹
一九一〇年
谢无量 许丹 洪允祥 王钟麒
一九一二年
王钟麒
一九一六年
陶吉生
一九一七年
谢无量 叶左文 蔡元培 沈上道 曹赤霞 彭俞 宗白华
一九一八年
叶左文 曹赤霞 彭俞 蒋再唐 某某 彭味辛
一九二〇年
叶左文 曹赤霞
一九二一年
曹赤霞 金蓉镜
一九二四年
金蓉镜 彭味辛
一九二五年
王育春
一九二六年
洪允祥 沈敬仲
一九二七年
金蓉镜 彭味辛
一九二八年
彭味辛
一九二九年
马叙伦
一九三〇年
王子余 熊十力
一九三一年
曹赤霞 熊十力
一九三四年
乌以风 云颂天
一九三五年
张立民
一九三六年
曹赤霞 熊十力 云颂天 张立民
一九三七年
叶左文 熊十力 云颂天 李笑春 王培德
一九三八年
叶左文 熊十力 汤孝佶 丰子恺 贺昌群 张立民 王培德 袁心粲 萧仲劼
一九三九年
熊十力 丰子恺 赵熙 蒙文通 云颂天 李笑春 王培德 袁心粲 吴敬生 寿毅成 王紫东 徐赓陶 许息卿 张国铨 袁谕尊 金景芳 吴玮楼 周伯铭 张聿声 龚海雏 游端敏 张善述 刘克蘧 张宿昭 苟克嘉 曾朗宣 张德钧 李顺斋 徐启祐 徐定 王起 雷霖
一九四〇年
龙松生 钟泰 梁寒操 乌以风 寿毅成 谢振民 贾题韬 唐若兰 孙国辅 颜慎之 高矜细
一九四一年
王培德 王紫东 童第德
一九四二年
乌以风 王培德 陈刚 丁国维
一九四三年
王培德 王紫东 王准 刘锡嘏 童第德 李芳远 丁国维 李先芳 丁慰长 丁镜涵
一九四四年
张立民 王培德 刘锡嘏
一九四五年
张立民 王心湛 王准
一九四六年
吴敬生
一九四七年
王准
一九四八年
刘世南
一九五〇年
云颂天 蒋国榜
一九五二年
云颂天
一九五七年
沈尹默
一九五八年
沈尹默
一九五九年
云颂天
一九六二年
梁漱溟
一九六三年
陈毅
一九六六年
王培德 李芳远
未载年月
刘雨山 陈子韶 汤孝佶 彭俞 金蓉镜 龙松生 云颂天 张立民 王培德 袁心粲 吴敬生 王准 蔡禹泽 马镜泉
· · · · · · (收起)
一九〇一年
汤仪
一九〇七年
何稚逸
一九〇八年
田程
一九〇九年
邵廉存 田毅侯 许丹
一九一〇年
谢无量 许丹 洪允祥 王钟麒
一九一二年
王钟麒
一九一六年
陶吉生
一九一七年
谢无量 叶左文 蔡元培 沈上道 曹赤霞 彭俞 宗白华
一九一八年
叶左文 曹赤霞 彭俞 蒋再唐 某某 彭味辛
一九二〇年
叶左文 曹赤霞
一九二一年
曹赤霞 金蓉镜
一九二四年
金蓉镜 彭味辛
一九二五年
王育春
一九二六年
洪允祥 沈敬仲
一九二七年
金蓉镜 彭味辛
一九二八年
彭味辛
一九二九年
马叙伦
一九三〇年
王子余 熊十力
一九三一年
曹赤霞 熊十力
一九三四年
乌以风 云颂天
一九三五年
张立民
一九三六年
曹赤霞 熊十力 云颂天 张立民
一九三七年
叶左文 熊十力 云颂天 李笑春 王培德
一九三八年
叶左文 熊十力 汤孝佶 丰子恺 贺昌群 张立民 王培德 袁心粲 萧仲劼
一九三九年
熊十力 丰子恺 赵熙 蒙文通 云颂天 李笑春 王培德 袁心粲 吴敬生 寿毅成 王紫东 徐赓陶 许息卿 张国铨 袁谕尊 金景芳 吴玮楼 周伯铭 张聿声 龚海雏 游端敏 张善述 刘克蘧 张宿昭 苟克嘉 曾朗宣 张德钧 李顺斋 徐启祐 徐定 王起 雷霖
一九四〇年
龙松生 钟泰 梁寒操 乌以风 寿毅成 谢振民 贾题韬 唐若兰 孙国辅 颜慎之 高矜细
一九四一年
王培德 王紫东 童第德
一九四二年
乌以风 王培德 陈刚 丁国维
一九四三年
王培德 王紫东 王准 刘锡嘏 童第德 李芳远 丁国维 李先芳 丁慰长 丁镜涵
一九四四年
张立民 王培德 刘锡嘏
一九四五年
张立民 王心湛 王准
一九四六年
吴敬生
一九四七年
王准
一九四八年
刘世南
一九五〇年
云颂天 蒋国榜
一九五二年
云颂天
一九五七年
沈尹默
一九五八年
沈尹默
一九五九年
云颂天
一九六二年
梁漱溟
一九六三年
陈毅
一九六六年
王培德 李芳远
未载年月
刘雨山 陈子韶 汤孝佶 彭俞 金蓉镜 龙松生 云颂天 张立民 王培德 袁心粲 吴敬生 王准 蔡禹泽 马镜泉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国学新知(共3册),
这套丛书还有
《理学在东亚》《王阳明与现代新儒家》
。
喜欢读"马一浮论学书信选读"的人也喜欢 · · · · · ·
马一浮论学书信选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何俊编著:《马一浮论学书信选读》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九〇七年,何稚逸(三舅父)】甥虽不敏,且有志于二宗。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纪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8】 【一九〇七年,何稚逸(三舅父)】甥所收彼土论著百余家,略识其流别。大概推本人之诣,陈上治之要。玄思幽邈,出入道家。其平实者,亦与儒家... (展开)> 更多书评 4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信集 (举钟人)
- 名人信札 (老马)
- 壹卷 | 国学新知 (壹卷YeBook)
- 书札【文字版】 (枯鱼)
- 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术、学科、思想、知识 (Roger)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8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马一浮论学书信选读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21-11-06 13:47:48
《马一浮论学书信选读》——直道而行,亦能兼收并蓄,因材施教。《新青年》论争百年后,抛去浮沫,学之正也,犹在《国故》《论衡》一派。王船山有言曰:病莫大于俗,俗莫甚于偷。浮翁谓:三十年前出一梁启超,驱人于俗;十余年前出一胡适之,驱人于偷。俗者,功利也;偷者,西化也;皆非学之正道。
0 有用 , 2024-05-07 16:02:06 江苏
光绪二十五年(1899),17岁的马一浮遵父命,娶汤寿潜长女汤仪18岁为妻。夫妻情感甚笃。但仅两年又七个月,汤仪就不幸去世了。对于汤仪之死,历来是众说纷坛的谜团,马先生认为她的死是因为 她忍唇负重,忧而易损天年,但据绍兴上虞坊间流传,汤仪之死,死于 “宫外孕”,也许由于当年医药设备和医疗技术不够发达和先进,尚不 知其病因,但从其发病的症状来推测,与今天的“宫外孕”相类似,故有此一说。汤寿潜有两位乘... 光绪二十五年(1899),17岁的马一浮遵父命,娶汤寿潜长女汤仪18岁为妻。夫妻情感甚笃。但仅两年又七个月,汤仪就不幸去世了。对于汤仪之死,历来是众说纷坛的谜团,马先生认为她的死是因为 她忍唇负重,忧而易损天年,但据绍兴上虞坊间流传,汤仪之死,死于 “宫外孕”,也许由于当年医药设备和医疗技术不够发达和先进,尚不 知其病因,但从其发病的症状来推测,与今天的“宫外孕”相类似,故有此一说。汤寿潜有两位乘龙快婿:长婿马一浮,次婿蒋世英。某次,马一浮一日趋竭泰山,汤督设宴招接,席问询婿日:“我一生事业,有那几件可堪留世”马答道: “老大人涉世剑业,所作所为,婿认为一无可取。惟择婿一事,慧眼识人,尚可一差强人意。”汤督默然。 (展开)
0 有用 格里戈里 2021-05-04 12:57:20
虽然每篇之后都有评注,但文言文的原文使得阅读有一定门槛,按照年代选取不同时期的书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马先生论学观念的变化,但缺少系统梳理和总结。马一浮作为近代儒学宗师,其论学之义,既有读书之学,也有学问之学,更有学术之学,究其根源,无外乎“蠲除戏论”四字,“蠲”指去除,“戏”指不严肃的行为,去除一切不严肃,自可在浩繁卷帙中体味“学”之精髓!
1 有用 弘仁院 2020-12-03 11:16:37
讹误虽多,整理之功不可揜。与《尔雅台答问》不重复,每则书信后有评述,撮述大意,并加背景之介绍。
0 有用 张沅植 2023-02-03 23:39:29 北京
2023年2月3日于父母家看完。大三时曾阅《朱子全书》近半部而不得要领,大四将离校,偶看《尔雅台答问》,心下一段豁然,因此曾以持敬为功夫,常保察视清明。十年尘世翻滚,鄙陋日生,昏聩已极,以至道德学问一事无成,立志补过,或为未晚……一生稽首马湛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