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心 短评

热门 最新
  • 91 普照 2020-08-25 12:41:26

    第一个策划选题。又可以是一本人生之书。相比威廉·斯通纳,《凡人之心》的主角洛根·蒙斯图尔特的灵魂更为奔突、纷乱,但同样赤忱,也是改编英剧称名《赤子之心》亦觉合理之处;得益于作者威廉·博伊德的才能和创造力,这部“虚构的日记”写尽了某种真实(的人格,至少是)。读罢久久,仍回响的那句话:“我必须尽快开始真正的生活了,在我死于无聊和沮丧之前。”

  • 75 陆支羽 2020-10-29 15:38:58

    4.0。愈发明白,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1.毕加索是那种疯狂又愚蠢的天才——更像是叶芝、斯特林堡、兰波、莫扎特,而不是马蒂斯、勃拉姆斯、布拉克。2.海明威的死让我深深震惊。他用枪打爆了自己的头,用了双管猎枪。整个房间里到处都是飞溅的脑浆、碎骨和献血。这若不是一种象征,那是什么?一切麻烦来自大脑,那就崩了它。3.写日记的唯一意义在于将注意力集中到个人日常活动的细节上,忘掉整个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4.作家生命的最后时刻往往是不会被记录下来的,因为现实太令人羞愧了,太悲哀了,太平庸了。5.只有当你越过那条界线,进入病人的世界后,你才会意识到它沉默而庞然的存在,以及它令人忧惧的永恒。6.精确性必须永远胜过修辞性。

  • 49 空空 2020-10-20 17:34:51

    2020娱105:一本很平淡但结尾却让你感慨万千的书。主人公在暮年知死期将至时回顾自己的人生,能够发自内心地为自己做过和经历的一切感到自豪,实在太难得了。全书是主人公自17岁时起记的日记,你会读到他出生富贵,名校毕业,小有才华,成为作家,幸福地结婚生女,也会读到他搞外遇抛家弃子,丧父丧妻丧女丧子,做间谍坐牢,老了捉襟见肘以狗粮为食,后又卷入激进组织和恐怖分子为伍,但又聪明幸运地全身而退,最终在法国的小镇里幸福地老去。主人公虽挣扎但一直努力地活着,身上有所有凡人的缺点,却不令人觉得可恨,可能是因为他还会为伤害别人而内疚自责,这份善良使他始终有朋友在侧,这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吗?

  • 40 大胡子阿细 2020-10-15 20:27:56

    今年最喜欢的书之一

  • 51 生如刀刀 2020-11-15 22:34:02

    一个有意思的点,这本书是以10几岁一直到死亡前日记的形式呈现的,在kindle上面看,右下角的百分之几就像是人生进度条,30%的时候20多岁正值青年,50%的时候40多岁人到中年,80%的时候在60多岁不如老年,95%的时候已经垂暮之年,作者看淡了很多事情,人生无非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这本书是以男人的视角记录了他的心里历程,所以看完很想看一本有没有类似的女人视角的日记历程。

  • 13 ly的读享生活 2020-10-28 20:08:48

    威廉·博伊德的才华,让洛根·蒙斯图尔特获得了存在。作为虚构人物,洛根却具有一种广泛的真实性。阅读这本书并受到吸引的人,是否发现部分的自己?这些“部分的自己”集合在洛根的身上,私人化的、个体的素材,与时代变迁相互交织,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非虚构的感受。“这就是你一生最终的结局:将你经历的全部幸运和霉运加起来。一切都可以用这个简单的公式来解释。算一算总数,看看它们各自是多少。你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没有人能够将它分享出来,或是把这边的划到那边,一切就那样发生了。我们必须默默承受人类境遇的法则,蒙田是这样说的。”凡人之心,莫过如此。

  • 14 翘眉 2020-10-19 21:54:55

    我必须尽快开始真正的生活了,在我死于无聊和沮丧之前。

  • 14 R. 2020-10-29 16:43:11

    一本漫长的人生之书,好像跟随一条长河奔流入海。无数鸡零狗碎的遭遇中,偶尔闪过的一些摄人心魄的光亮。“如黄铜大钟一样美妙”的完美冻肉;人类在月球上漫步的那一刻,地球上孤独的凝望;为朋友送行;烧掉最后一本书;以及真正爱一个人时,那磨人而空虚的无助感。

  • 9 欢乐分裂 2020-11-05 14:57:18

    读得异常流畅,因为“这就是你一生最终的结局:将你经历的全部幸运和霉运加起来。”横亘大半个20世纪跌宕起伏的人生,正应了那句“如果人生有四季,四十岁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前半生的花团锦簇仿佛是在拼命积攒应对暮年苍凉心境的筹码,他经历过两次大战,目睹形形色色主义的上台与落幕,在各种轰轰烈烈的运动中身处第一线,几乎以凡人之身记录了这个人类历史上变化最迅疾的时代;也曾在红尘中阅尽人间风景,相信找到并拥有过真正的幸福,以为生命永动机会永无停滞,然而凡人之心唯有在倒计时的光景方能彻底感受孤独的噬啮,然而又有什么关系——“我倒要看看你们有谁能过上我这样的人生。” 如观《午夜巴黎》般,各等名人(及其事例)纷纷出场+日记形式的主观视角,真实与虚构的互衬。

  • 10 粟冰箱 2020-11-21 01:07:14

    写得真好,看完心里充满一股平静的悲哀: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过去了。洛根·蒙斯图尔特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从他的青年时代到他暮年,看他春风得意,看他砧杵渐凉。时易世变,几十年很快就过了,年少友人一个个离去,就连欲望也只剩零星的火光。越看越不忍心,不想看他老死。但洛根一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哪怕他始终也在失去,失去了很多很多。“我倒要看看你们有谁能过上我这样的人生。”这就是他的态度。

  • 10 韩慕照 2020-08-25 17:34:53

    William Boyd只读他一本的话(不存在这个假设)就读这本!

  • 9 乙左左 2020-11-03 16:15:27

    作为一本小说的篇幅来说有点太长,对于记录洛根·蒙斯图尔特的一生而言依旧不算多,在阅读的过程无不惊讶于博伊德的虚构能力,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虚构这样一位作家,与伍尔夫、乔伊斯、沃、海明威、毕加索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居然能写得如此自然,已不是简单的细节构造,更多的是进入人物所处的位置,构造真实的情感,当这种情感建立起来时,人物所有的反应便再合理不过。同时,在语言基调和情节把握上也做了不少平淡处理,这种处理也是展现真实性的加分项,且不影响行文的顺畅和趣味。不得不说的是,读到洛根晚年的境遇让人止不住悲伤,仔细回想起来,在这七百页的平稳的叙述中,主人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特征鲜明,正如他最后的日记写道:我倒要看看你们有谁能过上我这样的人生。

  • 12 嗷呜🍎 2020-11-26 13:00:27

    真好看呐! 看完又想写日记了,虽然我的日记总是断断续续的。 就很后悔,把当初在QQ空间里写的日志删的干干净净,虽然它很傻气但那是我成长的痕迹。 我一直在想日记究竟要写什么,这句话突然给我灵感💡。 “写日记的唯一意义在于将注意力集中到个人日常活动的细节上,忘掉整个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 也不是说让你不关心世界发生的大事而是那些事情有历史来记录,记录下你所感知到的一切你所认识到的一切对你自己的成长才会有帮助。 生活就是这样啊,活在平庸里的时候渴望刺激,活在惊险里的时候渴望平常。生病的时候想健康就好,饭局太多的时候反而会厌倦美食。没有什么最好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生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想法。 不过,要先去生活啊,你只能对你经历过的事情“懊悔”,你不能懊悔一些本来就没有努力去争取本来就不属于你的东西。

  • 10 张天翼 2021-01-02 14:36:07

    “凡人之心”其实是凡尔赛之心(不)。读前一半都没读出滋味,四十岁之前洛根的人生花团锦簇,在他彼时并不知道有多传奇的各色人物中穿梭,甚至“有幸”与温莎公爵夫妇有涉。到后半部分入狱、失去妻女,潦倒困顿,书才好看起来,有点像“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最后一部分在法国庄园中的生活在我眼中反是最动人的高潮。这确是一颗“平凡的心”的不凡的一生。他死得又好又美,只是不知他墙上那剩下一半的毕加索速写后来怎么样了。(腰封文案“抖森最爱的书”,可能因为洛根有个昵称叫“洛基”?…)

  • 13 开膛手贝塔 2020-11-26 20:53:29

    你抬起头,海明威带着女人跟你打招呼,你转身进了一家画廊,伍尔芙叼着雪茄进来了,她对别人评头论足,你觉得她很不对;跟你打高尔夫的是oo7的作者,你们打得正爽,球童过来告诉你,威尔士亲王来了,能不能先让他打。他跟你借了个火,你还看见了他的情妇。后来摇身一变,他成了爱德华八世,英国国王……那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是在历史中,那时候,你也不知道,自己与身边的人正在成为历史。你依然纠葛在自己的爱情、外遇、凤尾鱼三明治和威士忌配气泡水中。你慢慢老了,创作力锐减,没人找你写文章了,你开始吃狗粮,但你觉得狗粮有营养,又好吃。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你依然在打抱不平,因为那就是你。你值得,死前对着年轻的人体,喝着酒,读着书,勃起着。你说,你们尽管年轻吧,60年后,如果你们幸运的话,会成为我。80年,大梦一场。

  • 7 神威 2020-11-11 09:55:45

    休憩173rd,此书属《阿甘正传》体例,书籍中应属弗兰基体例,将一个虚构人物嵌入大历史中并运用技法将其嵌入痕迹消弭,理想时可让人觉得此人为真。必须注意的是,无论此书还是阿甘等作品,都万万不能将其作为以主角为主线串联历史人物和历史大事件的通史看,它们都是第一流的个人史!此书亦然。它妙在每个年龄段的日记都有非常恰当的心态感情和遣词造句,读此书开头觉得幼稚的读者应该给它多一些时间。此书的内核则是十分的简单,不是文化艺术,不是谍海沉浮,不是尔虞我诈,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最单纯的“男儿到死是少年”。洛根一生身边充斥各种女人,心甘情愿的沉溺在婚外情,刺激感,背叛与被背叛以及女人引发的麻烦之中,或许洛根只是不甘平淡难耐寂寞,艺术、烟酒、药物以及女人是他杀死平淡的办法,而这本书,是拉长了的《苦妓回忆录》吧

  • 5 玉米的名字 2020-11-27 21:49:56

    作者真是在一本正经中胡说八道,又在胡说八道里调侃历史。读后最深的感受是everything is about sex.

  • 6 密米尔的泉水 2021-08-21 15:13:50

    令人欲罢不能,文笔有一种内在的张力,自然舒缓。日记体,每一则都停留在当下,它是最真实的,关乎于人内心的,是人心状况和细节集中展示。日记恰恰是我们生活的写照,日记以后的生活永远都是未知的。人生并非绵延不断的前进,狂乱与起伏才是人生的主题,生活就是被无数可能性和偶然塑造的。“我必须尽快开始真正的生活了,在我死于无聊和沮丧之前。”真正的生活,是永远无法摆脱无聊和沮丧的。我们都是凡人,都想追求完美的人生,也曾犯下无数错误。但我们所拥有的永远都不是最初设想的,我们不知道那种完美的生活会何时到来。正如洛根,一个人的一生包含着无数的“自我”,我们每个人或许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无论有多大成就,我们始终都是凡人。

  • 4 MaY°玫 2021-01-24 20:10:01

    实体书很厚,但是意外好读。看到眼熟的作家名一一在书里登场,忍不住怀疑这是真的日记还是小说。前半段人生波澜壮阔,最后年老时的困潦倒,身边人一个一个离世,读到最后十分怅然。但我总觉得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作家、一个经营过很赚钱的美术馆的人最后不至于过得这么穷😰……朋友们要记得存点钱啊,不要年轻时候都随意挥霍没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