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人文艺术史
原作名: Know Thyself: Western Identity from Classical Greece to the Renaissance
译者: 宇华 / 周希
出版年: 2020-12-1
页数: 416
定价: 7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1163925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西方文化史。“认识自我”这句格言,最早出现在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代表人类自我意识的启蒙,直到2000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乃至今天,都深深影响着西方文明的进程。西方人个性是如何形成的?西方文化是怎样发展成今天的模样?在本书中,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罗西里尼探索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过程,她以横跨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的方法,引用大量艺术品,向大众讲解了自我与艺术、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讲述西方人“认识自我”的历程。
编辑推荐:
★哥大艺术史权威学者沉淀多年,写给大众读者的文化史入门力作,简体版首度引进。西方人为什么觉得自己最重要,不听劝,不信权威?本书用心理分析法来为你呈现。
★上溯3000年欧洲古代史,小到一个人、一群人,大到欧洲五大明时代的国家、民族对自我的心理认知,怎样凝结成无数精美的建筑、绘画、文...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西方文化史。“认识自我”这句格言,最早出现在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代表人类自我意识的启蒙,直到2000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乃至今天,都深深影响着西方文明的进程。西方人个性是如何形成的?西方文化是怎样发展成今天的模样?在本书中,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罗西里尼探索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过程,她以横跨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的方法,引用大量艺术品,向大众讲解了自我与艺术、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讲述西方人“认识自我”的历程。
编辑推荐:
★哥大艺术史权威学者沉淀多年,写给大众读者的文化史入门力作,简体版首度引进。西方人为什么觉得自己最重要,不听劝,不信权威?本书用心理分析法来为你呈现。
★上溯3000年欧洲古代史,小到一个人、一群人,大到欧洲五大明时代的国家、民族对自我的心理认知,怎样凝结成无数精美的建筑、绘画、文学、哲学和影响至今的政体?
★为什么荷马史诗的主题是男人的自我成长?为何《神曲》出自但丁的狂妄自大?罗马共和国的雕像体现了什么政治思想?为何米开朗基罗死之前会把年轻的自己放在《创世》的画面角落?
★《科克斯评论》2018年度好书 /《书单》《出版人周刊》《图书馆期刊》星级推荐,美亚读者一致好评,打出4.5星。
作者简介 · · · · · ·
英格丽·罗西里尼 (Ingrid Rossellini),哥伦比亚大学文艺复兴史专家,生于艺术世家,是好莱坞女星英格丽·褒曼和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的长女,对西方古典文化浸染多年。她在哥大取得意大利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哥大、纽约大学、哈佛、普林斯顿等高校任教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古希腊
城邦的诞生
两种城邦文化:斯巴达与雅典
理性、荒谬与自大的危机
赫西俄德和世界的起源
英雄理想
希腊艺术:理性与激情
从神话到哲学的发展
毕达哥拉斯:神圣理性与灵魂不灭 理性的西方与“不理性的东方”
古典时期的辉煌与矛盾
戏剧、修辞学、哲学的成就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
第二部分 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的历史与神话
奥古斯都和罗马帝国:权力与政治大戏
奥古斯都的继任者
帝国的衰落
圣奥古斯丁的双城
第三部分 中世纪早期
理性的消亡
艺术的象征话语
一种新词汇的诞生
拉丁化的西罗马与希腊化的东罗马
修道院的发展
从反传统运动到拜占庭艺术的辉煌
查理曼大帝和欧洲封建主义
第四部分 中世纪晚期
举步维艰的势力平衡
城市和大学:新文化时代的开端
II新的情感激发新的艺术
教皇和皇帝的战争
财富与权力,贫穷与谦卑
人的价值复兴
文化日渐世俗化
集大成者但丁与《神曲》
第五部分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意大利的城邦
彼得拉克的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政治与艺术
辉煌之城佛罗伦萨
伟大的洛伦佐及其宫廷
幻想破灭与犬儒云集
罗马文艺复兴:荣耀,或者一团乱麻
新教改革与罗马大劫掠
米开朗琪罗与《最后的审判》
结 语
致 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些学者警告我们,不要把早期基督教的表现视为幼稚:他们说,如果那些视觉上的见证显得谦卑而朴实,那并不是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无能和缺乏经验,而是因为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简单。 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想要解决精神的优越现实,他们故意避开自然主义的相似性,追求一种隐晦的叙事,这种叙事的意思是,尽管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但人们相信,它仍然超出了所描述事物的正规外观。我们在地下墓穴中看到的极其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图像,表明了这种优先顺序的转变。为了刺激观众的创造性想象力,他们策略性地采用了粗糙且通常笨拙的图像,而不是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现实的、美学上令人愉悦的描绘,这些描绘可能会危险地将眼睛困在外部和表面。图像越是显得稀疏和不完整,就越是被要求寻找一种比眼前所见更深的意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艺术的象征话语 -
……这本书描述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关键时刻,强调了对于“自我”的不同定义,是如何促成价值观和理想的创造的,而这些价值观和理想,几个世纪以来塑造并推动了人们的选择和行动,乃至社会的构成。……我之所以选择这种特殊视角,是受到了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福斯特尔·德·库朗日的启发,他认为,如果没有对人类性格的本质和发展给予同等重视,那么单单回顾事实不足以充分地看待历史。这个观点告诉我:历史是一幅复杂的挂毯,由事实编织而成,也由我们人类强加于这些事实上的叙述编织而成,用来尝试理解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经历的现实。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引 言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认识自我"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认识自我"的人也喜欢 · · · · · ·
认识自我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认识自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认识自我--关于过去,合乎未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看到书皮,自以为是一本心理学的书,里面一定有指导我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葵花宝典”。 可是我错了,翻看本书的第一部分,就觉得书名是不是起错了,这哪是认识自我,分明是将希腊神话进行了异常概括性的综述,书中使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普及着关于希... (展开)
认识自我——从历史的前辈中,探索自我

在迈向未来之前,先退回过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认识自我》,只看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那副著名的《大卫》雕像图时,我想我可能猜错了,这其实是一本艺术鉴赏类的书?而当我翻到引言,看到的第一句:“你是谁?”时,我又怀疑了,这或许是一本哲学方面的书? 直到我看到:“了解我... (展开)
《认识自我》:今天的“自我”源自于历史的塑造和推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 |晴风 图 |网络 今天,我们说起“自我”这个词,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且今天的社会,是重点在强调自我。 可是今天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源自于西方的文化。 可是西方文化中,也不是自古就有“自我”这个概念的,而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 (展开)
《认识自我》:展望历史,寻找自我
> 更多书评 6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一些学者警告我们,不要把早期基督教的表现视为幼稚:他们说,如果那些视觉上的见证显得谦卑而朴实,那并不是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无能和缺乏经验,而是因为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简单。 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想要解决精神的优越现实,他们故意避开自然主义的相似性,追求一种隐晦的叙事,这种叙事的意思是,尽管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但人们相信,它仍然超出了所描述事物的正规外观。我们在地下墓穴中看到的极其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图像,表明...
2020-12-23 23:26 1人喜欢
一些学者警告我们,不要把早期基督教的表现视为幼稚:他们说,如果那些视觉上的见证显得谦卑而朴实,那并不是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无能和缺乏经验,而是因为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简单。 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想要解决精神的优越现实,他们故意避开自然主义的相似性,追求一种隐晦的叙事,这种叙事的意思是,尽管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但人们相信,它仍然超出了所描述事物的正规外观。我们在地下墓穴中看到的极其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图像,表明了这种优先顺序的转变。为了刺激观众的创造性想象力,他们策略性地采用了粗糙且通常笨拙的图像,而不是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现实的、美学上令人愉悦的描绘,这些描绘可能会危险地将眼睛困在外部和表面。图像越是显得稀疏和不完整,就越是被要求寻找一种比眼前所见更深的意义。 引自 艺术的象征话语 回应 2020-12-23 23:26 -
Aquarium (你要这尘世间的上帝之国)
「为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就少不了顺从和纪律。亚里士多德提到,光理解道德是不够的。要落实道德,必须反复实践,直到内化为人的第二天性,就像一件衣服反复地穿,最后完全变成自己的皮肤一样:“我们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好习惯。”好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勤奋、纪律和习惯性地做好事所获得的。」2021-01-31 01:18
-
……这本书描述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关键时刻,强调了对于“自我”的不同定义,是如何促成价值观和理想的创造的,而这些价值观和理想,几个世纪以来塑造并推动了人们的选择和行动,乃至社会的构成。……我之所以选择这种特殊视角,是受到了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福斯特尔·德·库朗日的启发,他认为,如果没有对人类性格的本质和发展给予同等重视,那么单单回顾事实不足以充分地看待历史。这个观点告诉我:历史是一幅复...
2021-01-17 16:32
……这本书描述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关键时刻,强调了对于“自我”的不同定义,是如何促成价值观和理想的创造的,而这些价值观和理想,几个世纪以来塑造并推动了人们的选择和行动,乃至社会的构成。……我之所以选择这种特殊视角,是受到了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福斯特尔·德·库朗日的启发,他认为,如果没有对人类性格的本质和发展给予同等重视,那么单单回顾事实不足以充分地看待历史。这个观点告诉我:历史是一幅复杂的挂毯,由事实编织而成,也由我们人类强加于这些事实上的叙述编织而成,用来尝试理解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经历的现实。 引自 引 言 神谕的矛盾之处是,它迫使人们去解释那些含糊不清的话语,寻求到的神谕就又含蓄地回到了那些寻求它指引的人的心中。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被间接地引导使用他们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来思考最适合他们自己的挑战和答案,而不是求神清楚地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这一明智策略的关键,体现在阿波罗神庙上方铭刻的一句格言当中——“认识自我”。其基本含义是:由于你赋予生命的意义就是推动你行动的动力,所以当你在问自己该做什么之前,先问问自己到底是谁。 引自 引 言 “认识自我”的命令,本质上是指你应该借助理性的指导,以尽可能最佳的方式,履行你作为社会一员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这种戏剧性解释上的巨大差异,可能会让我们误以为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然而,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我们的天平已经明显偏向单一的自我,但在个体和集体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仍是当下存在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这告诉我们,尽管历史的模式不断演变,但身份的概念始终涉及两个基本方面:我们各自是谁?我们彼此间的关系是什么?……另外,它在西方文化史上激起了无休止的争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当他公开宣称人类是一种“政治动物”时,我们难道是天生倾向于与他人一起生活?或者,社会是一种有用但彻底不自然的工具,仅仅是为了增加我们生存的概率而被创造和维持的?尽管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或许已经得出),但是我们都同意,即使我们认同了社会倾向性出于本能,但这种本能与支配蚂蚁和蜜蜂生活的僵化不变的集体协作精神毫不相干。事实上,我们过于人性化的倾向,即偏袒、自私,远远高于我们的共同目的,而这始终是建立一个完全和谐的社会最大障碍。 引自 引 言 回应 2021-01-17 16:32
-
Aquarium (你要这尘世间的上帝之国)
「为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就少不了顺从和纪律。亚里士多德提到,光理解道德是不够的。要落实道德,必须反复实践,直到内化为人的第二天性,就像一件衣服反复地穿,最后完全变成自己的皮肤一样:“我们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好习惯。”好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勤奋、纪律和习惯性地做好事所获得的。」2021-01-31 01:18
-
……这本书描述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关键时刻,强调了对于“自我”的不同定义,是如何促成价值观和理想的创造的,而这些价值观和理想,几个世纪以来塑造并推动了人们的选择和行动,乃至社会的构成。……我之所以选择这种特殊视角,是受到了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福斯特尔·德·库朗日的启发,他认为,如果没有对人类性格的本质和发展给予同等重视,那么单单回顾事实不足以充分地看待历史。这个观点告诉我:历史是一幅复...
2021-01-17 16:32
……这本书描述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关键时刻,强调了对于“自我”的不同定义,是如何促成价值观和理想的创造的,而这些价值观和理想,几个世纪以来塑造并推动了人们的选择和行动,乃至社会的构成。……我之所以选择这种特殊视角,是受到了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福斯特尔·德·库朗日的启发,他认为,如果没有对人类性格的本质和发展给予同等重视,那么单单回顾事实不足以充分地看待历史。这个观点告诉我:历史是一幅复杂的挂毯,由事实编织而成,也由我们人类强加于这些事实上的叙述编织而成,用来尝试理解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经历的现实。 引自 引 言 神谕的矛盾之处是,它迫使人们去解释那些含糊不清的话语,寻求到的神谕就又含蓄地回到了那些寻求它指引的人的心中。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被间接地引导使用他们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来思考最适合他们自己的挑战和答案,而不是求神清楚地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这一明智策略的关键,体现在阿波罗神庙上方铭刻的一句格言当中——“认识自我”。其基本含义是:由于你赋予生命的意义就是推动你行动的动力,所以当你在问自己该做什么之前,先问问自己到底是谁。 引自 引 言 “认识自我”的命令,本质上是指你应该借助理性的指导,以尽可能最佳的方式,履行你作为社会一员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这种戏剧性解释上的巨大差异,可能会让我们误以为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然而,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我们的天平已经明显偏向单一的自我,但在个体和集体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仍是当下存在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这告诉我们,尽管历史的模式不断演变,但身份的概念始终涉及两个基本方面:我们各自是谁?我们彼此间的关系是什么?……另外,它在西方文化史上激起了无休止的争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当他公开宣称人类是一种“政治动物”时,我们难道是天生倾向于与他人一起生活?或者,社会是一种有用但彻底不自然的工具,仅仅是为了增加我们生存的概率而被创造和维持的?尽管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或许已经得出),但是我们都同意,即使我们认同了社会倾向性出于本能,但这种本能与支配蚂蚁和蜜蜂生活的僵化不变的集体协作精神毫不相干。事实上,我们过于人性化的倾向,即偏袒、自私,远远高于我们的共同目的,而这始终是建立一个完全和谐的社会最大障碍。 引自 引 言 回应 2021-01-17 16:32 -
一些学者警告我们,不要把早期基督教的表现视为幼稚:他们说,如果那些视觉上的见证显得谦卑而朴实,那并不是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无能和缺乏经验,而是因为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简单。 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想要解决精神的优越现实,他们故意避开自然主义的相似性,追求一种隐晦的叙事,这种叙事的意思是,尽管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但人们相信,它仍然超出了所描述事物的正规外观。我们在地下墓穴中看到的极其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图像,表明...
2020-12-23 23:26 1人喜欢
一些学者警告我们,不要把早期基督教的表现视为幼稚:他们说,如果那些视觉上的见证显得谦卑而朴实,那并不是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无能和缺乏经验,而是因为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简单。 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想要解决精神的优越现实,他们故意避开自然主义的相似性,追求一种隐晦的叙事,这种叙事的意思是,尽管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但人们相信,它仍然超出了所描述事物的正规外观。我们在地下墓穴中看到的极其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图像,表明了这种优先顺序的转变。为了刺激观众的创造性想象力,他们策略性地采用了粗糙且通常笨拙的图像,而不是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现实的、美学上令人愉悦的描绘,这些描绘可能会危险地将眼睛困在外部和表面。图像越是显得稀疏和不完整,就越是被要求寻找一种比眼前所见更深的意义。 引自 艺术的象征话语 回应 2020-12-23 23:26
-
Aquarium (你要这尘世间的上帝之国)
「为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就少不了顺从和纪律。亚里士多德提到,光理解道德是不够的。要落实道德,必须反复实践,直到内化为人的第二天性,就像一件衣服反复地穿,最后完全变成自己的皮肤一样:“我们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好习惯。”好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勤奋、纪律和习惯性地做好事所获得的。」2021-01-31 01:18
-
……这本书描述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关键时刻,强调了对于“自我”的不同定义,是如何促成价值观和理想的创造的,而这些价值观和理想,几个世纪以来塑造并推动了人们的选择和行动,乃至社会的构成。……我之所以选择这种特殊视角,是受到了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福斯特尔·德·库朗日的启发,他认为,如果没有对人类性格的本质和发展给予同等重视,那么单单回顾事实不足以充分地看待历史。这个观点告诉我:历史是一幅复...
2021-01-17 16:32
……这本书描述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关键时刻,强调了对于“自我”的不同定义,是如何促成价值观和理想的创造的,而这些价值观和理想,几个世纪以来塑造并推动了人们的选择和行动,乃至社会的构成。……我之所以选择这种特殊视角,是受到了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福斯特尔·德·库朗日的启发,他认为,如果没有对人类性格的本质和发展给予同等重视,那么单单回顾事实不足以充分地看待历史。这个观点告诉我:历史是一幅复杂的挂毯,由事实编织而成,也由我们人类强加于这些事实上的叙述编织而成,用来尝试理解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经历的现实。 引自 引 言 神谕的矛盾之处是,它迫使人们去解释那些含糊不清的话语,寻求到的神谕就又含蓄地回到了那些寻求它指引的人的心中。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被间接地引导使用他们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来思考最适合他们自己的挑战和答案,而不是求神清楚地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这一明智策略的关键,体现在阿波罗神庙上方铭刻的一句格言当中——“认识自我”。其基本含义是:由于你赋予生命的意义就是推动你行动的动力,所以当你在问自己该做什么之前,先问问自己到底是谁。 引自 引 言 “认识自我”的命令,本质上是指你应该借助理性的指导,以尽可能最佳的方式,履行你作为社会一员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这种戏剧性解释上的巨大差异,可能会让我们误以为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然而,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我们的天平已经明显偏向单一的自我,但在个体和集体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仍是当下存在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这告诉我们,尽管历史的模式不断演变,但身份的概念始终涉及两个基本方面:我们各自是谁?我们彼此间的关系是什么?……另外,它在西方文化史上激起了无休止的争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当他公开宣称人类是一种“政治动物”时,我们难道是天生倾向于与他人一起生活?或者,社会是一种有用但彻底不自然的工具,仅仅是为了增加我们生存的概率而被创造和维持的?尽管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或许已经得出),但是我们都同意,即使我们认同了社会倾向性出于本能,但这种本能与支配蚂蚁和蜜蜂生活的僵化不变的集体协作精神毫不相干。事实上,我们过于人性化的倾向,即偏袒、自私,远远高于我们的共同目的,而这始终是建立一个完全和谐的社会最大障碍。 引自 引 言 回应 2021-01-17 16:32 -
一些学者警告我们,不要把早期基督教的表现视为幼稚:他们说,如果那些视觉上的见证显得谦卑而朴实,那并不是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无能和缺乏经验,而是因为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简单。 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想要解决精神的优越现实,他们故意避开自然主义的相似性,追求一种隐晦的叙事,这种叙事的意思是,尽管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但人们相信,它仍然超出了所描述事物的正规外观。我们在地下墓穴中看到的极其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图像,表明...
2020-12-23 23:26 1人喜欢
一些学者警告我们,不要把早期基督教的表现视为幼稚:他们说,如果那些视觉上的见证显得谦卑而朴实,那并不是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无能和缺乏经验,而是因为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简单。 因为基督教艺术家想要解决精神的优越现实,他们故意避开自然主义的相似性,追求一种隐晦的叙事,这种叙事的意思是,尽管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但人们相信,它仍然超出了所描述事物的正规外观。我们在地下墓穴中看到的极其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图像,表明了这种优先顺序的转变。为了刺激观众的创造性想象力,他们策略性地采用了粗糙且通常笨拙的图像,而不是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现实的、美学上令人愉悦的描绘,这些描绘可能会危险地将眼睛困在外部和表面。图像越是显得稀疏和不完整,就越是被要求寻找一种比眼前所见更深的意义。 引自 艺术的象征话语 回应 2020-12-23 23:26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Doubleday (2018)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认识自我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胡桑 2021-01-26
自我,永远是一个无解的诱人的谜。文笔不错,入门挺好的。作者是女星英格丽·褒曼和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的长女~
1 有用 阳极-半导体 2020-12-19
野心不小
4 有用 HeliumTrois 2020-12-30
可以叫做《西方文化美学简史: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至于为什么叫做“认识你自己”,主要是作者希望西方读者知道自己的思想根基到底从何而来。 不过问题就在于过于驳杂,既有文化史,又有美术史,又讲了太多的历史,让这本书啥都像又啥都不精。更像是大学本科生的欧洲文化史同事课程大纲的感觉。 当然作为科普作品,要真的全都掌握,也要点时间了。
5 有用 神威 2020-12-23
修行60th,作者认为认识自我等同于身份认同,应含对自我身份的定义以及对自己隶属于群体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书里在历史、文化、政体、宗教、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方面沿着发展脉络梳理了价值观,这一层面属中上,从真知洞见层面很理想,此书问题在于细大不捐过分贪婪导致强枝弱干尾大不掉,罗马前后三巨头五贤帝部分的常识性叙述完全不必要,而中部宗教后期艺术部分也有冗余累赘混淆重点的嫌疑,严重冲淡了主线!此书如果精简篇... 修行60th,作者认为认识自我等同于身份认同,应含对自我身份的定义以及对自己隶属于群体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书里在历史、文化、政体、宗教、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方面沿着发展脉络梳理了价值观,这一层面属中上,从真知洞见层面很理想,此书问题在于细大不捐过分贪婪导致强枝弱干尾大不掉,罗马前后三巨头五贤帝部分的常识性叙述完全不必要,而中部宗教后期艺术部分也有冗余累赘混淆重点的嫌疑,严重冲淡了主线!此书如果精简篇幅,着力于自我身份定义从灵魂受拘肉体则不可能体悟超绝理性到人之存在为绝对真理的一部分,是造物主的合作者再到宇宙间一切存在都向着终极真理而前进以及期间的一切相关思潮,则文本会凝练有力的太多。然而,虽然此书大有头重脚轻比例失调之毛病,在进退取舍方面颇可訾议,仍不失为一本好书,英格丽褒曼有女如此,当可傲然 (展开)
0 有用 黄同学 2021-01-25
有点像艺术史与思想史的结合。每隔一段时间回过头去重新阅读通史类书籍,都能发现以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这个过程其乐无穷。
0 有用 两年为期。 2021-03-06
人文主义精神发展似乎总是与城邦公民政治联系在一起,宗教统治时期和皇帝集权时代都没有这样的发展,而公民政治又总是伴随着商业繁荣。反思中国古代,北方交通不发达,商业难以兴起更多依靠农业,土地的原因又进一步限制人口流动,便于集权统治,南方有商业潜力,可长期处在北方威势下,松散的力量往往不能与之对抗,结果南北两方社会形态都没能发生大的改变。读这本书还有一点比较在意,就是彼得拉克宗教信仰与他对文学艺术追求的... 人文主义精神发展似乎总是与城邦公民政治联系在一起,宗教统治时期和皇帝集权时代都没有这样的发展,而公民政治又总是伴随着商业繁荣。反思中国古代,北方交通不发达,商业难以兴起更多依靠农业,土地的原因又进一步限制人口流动,便于集权统治,南方有商业潜力,可长期处在北方威势下,松散的力量往往不能与之对抗,结果南北两方社会形态都没能发生大的改变。读这本书还有一点比较在意,就是彼得拉克宗教信仰与他对文学艺术追求的冲突,这种冲突让他感到痛苦。我觉得这种痛苦是因为认知不协调,内心真正认可的是自己热爱的古典文学,可一直以来理解的常识是反内心的宗教教义,不能摆脱这样的常识其实是思想被束缚和压迫的结果。所以,如果自己有时感到痛苦,那么也许该怀疑一下,一直所认为的和所做的,是否真的为自己认同,这大概就是正心诚意的意思。 (展开)
0 有用 盐少女 2021-03-01
通俗却优美的艺术史,古希腊部分尤为精彩,阅读过程中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人类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探索边界,重新认识自身,有过矫枉过正,也有过止步不前,但文明之火永不熄灭。在不断形成的真理面前,理性和信仰不应该是一对矛盾,没有信仰的理性容易指向自负,失却理性的信仰则会流于狂乱,所谓上帝,其实是一种解释,代表着无限的未知与可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是危险的,由此看来,德尔斐神庙的箴言才是亘古不变的智... 通俗却优美的艺术史,古希腊部分尤为精彩,阅读过程中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人类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探索边界,重新认识自身,有过矫枉过正,也有过止步不前,但文明之火永不熄灭。在不断形成的真理面前,理性和信仰不应该是一对矛盾,没有信仰的理性容易指向自负,失却理性的信仰则会流于狂乱,所谓上帝,其实是一种解释,代表着无限的未知与可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是危险的,由此看来,德尔斐神庙的箴言才是亘古不变的智慧:“认识自己”并“适可而止”。人最应该学会在保持敬畏的前提下去实现超越。 (展开)
0 有用 charmee 2021-02-14
非常认真了读了中世纪以前的篇幅,对于人类的文明进程与宗教信仰的密不可分阐述地十分详尽。碍于后续自己的历史与艺术素养不够,中世纪以后的篇章读得非常快,没有吸收特别多。希望以后可以再翻阅
0 有用 九康 2021-02-11
能感觉到干活很多 但对我这种只粗略了解了欧洲历史的人来说实在是看不懂 😰
0 有用 abitobsessed 2021-02-10
成为历史的,就是要放弃自我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