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牛牛推薦,了解了一下。
此书不对释义学下精确定义,因为其并非先验的逻辑必然,而是在具体的、历史的语境和意义脉络中逐步展衍、自我显现自身的,因而应否弃抽离情境的普遍化、孤立界定。(Pocock 1962; Bumke 2017) “零时刻”后,德国宪法释义学在客观法层面由形式、自由法治国迈向实质、社会法治国,法体系的价值域收敛至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以实现“政治法治化”的法秩序重构;在实施机制上,通过形塑联邦宪法法院的宪法守护者地位,巩固扩大基本权利的规范力和内容延展空间。 伴随此进程,基本权的规范意涵膨胀乃至肥大化,立法民主被过度干预,保障政治的形成空间成为必然,但仍受“宪法同一性”的限制。 最后,宪法释义学不应成为判例的婢女,追随其后挽其裙摆,沦为宪法法院实证主义,而应积极回应社会变迁,引领法秩序变革与更新。
对德国宪法教义学的梳理与评价是十分完整的,对法教义学的评价同样公允。只是,作者自己的框架性法教义学是失败的,我们必须直接道德与价值问题,在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的讨论中,完成宪法解释。
是本好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这个意义上” 接触自己不熟悉的题材和不熟悉的风格是需要时间慢慢读,之后就好多了。 法与政治的二分,从政治法治化到去政治化,这个过程对于居于本地的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想象,看过才算知道。 刚读到欧洲整合,莫名其妙被老师挂了一科,很不爽,国际法正好也不怎么知道,下学期回来继续读吧。 再读,后两章好,前面车轱辘话多。厘清了三个发展阶段和问题焦点 抱着现实关怀,没必要读本书,发展阶段隔得太远了,我们这里教义学还没做到需要反思的程度呢。 四大特点,现实导向,适用导向,体系思维,历史意识
全书梳理了二战后德国宪法释义学从“政治法治化”到“政治形成空间”再到捍卫本国“宪法同一性”的学说演进史,在最后一章对该脉络中的实质化取向进行了反省,同时在凯尔森与博肯福德的基础上推出了自己以框架为导向的宪法释义学,意在化解其中的争讼。本书与作者之前论著的立场一以贯之,只是将其扩展到更大的适用范围之中,并补充了更新鲜的说明材料。而问题主要有二:其一,虽然梳理的清晰明了,但历史部分所占篇幅巨大,反思批判性的内容较少;其二,作者所鼓呼的框架导向的宪法释义学看起来确实很美好,但如何在并不厚重的出发点之上,捍卫宪法的牙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全书中心思想句→“宪法释义学明显是为了因应德国宪政秩序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或问题,陆续展开对‘政治法治化’、‘政治形成空间’与‘宪法同一性’这几个代表性核心诉求的重视。”在阅读过程中最为感慨的就是很多引用的参考文献都出自作者本人,作者本人确实在该研究主题上颇有深耕,并因此能够较为精准地把握了德国宪法释义学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但可能也是因为如此深耕,其在这样一本脉络梳理的小书当中,更多使用了外部观察与评价,而较少涉及到与核心议题相关的联邦宪法法院的具体案例与分析。这导致在书中呈现出不断重复的重要概念与作者观点,但对变迁与脉络的论证却又十分薄弱。另外本书可能更适合将副标题修改后作为主标题,因为当我阅毕全书,仍然十分困惑,到底什么是法释义学??
以宪法教义学为例,评析二战以来德国教义学发展理路,重在呈现其现实面向、实务面向、体系特征和历史意识,勾勒出教义学政治法治化、政治形成余地、宪法同一性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回归凯尔森提出框架式理解而非实质化理解宪法的路径。全书纲要性强,多处要点指出即止,内涵现实主义取向与美国框架原旨主义思路,同时对如何理解凯尔森纯粹法理论提出新的挑战。
时隔四年重读了一遍,想讲的太多,讲出来的多少有些车轱辘。最大的好处是清楚,但也未免过于浅白了,框架导向的教义学听起来只是『更开放的解释学』。
这是一份回应当前台湾乃至整个理论界对宪法释义学质疑的研究。作者想说明,宪法释义学注重概念与体系,但绝非也无意致力于抽象的教条和概念堆砌,而是旨在通过万千个案实践中的应用解释来发表宪法一贯的、客观的、理性的目标。并选择了德国战后的宪法释义学发展历程为对象进行论证。
以德国宪法为对象的法释义学研究,感觉除了“拘束政治权力”“保障基本权利”外,没看懂法释义学到底干嘛:解释法律、在法律和实践中搭建桥梁?搞得挺神秘,但感觉啥都没说。300页的书籍,近70页的参考文献和注释,缺乏干货。
阅读本书后的两点心得:其一,宪法释义学是一座沟通宪法学界与实务界的桥梁,因而高度依赖于司法实务中产生的裁判论理与经验。然而,在中国大陆,由于宪法的司法化尚未实现,理论方面的建构就只能在缺乏司法实务经验支撑的情况下先行一步。而由此可能导致的种种困难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也许是以服务于台湾地区宪政建设为职志的本书所未能予以探讨的。其二,针对德国宪法释义学所面临的“宪法实质化”困境,作者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颖的应对方案,也即以“框架导向的宪法释义学”取代“实质化导向的宪法释义学”。与后者试图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赋予基本法规范以实质内涵、借此与国内多元价值趋向以及欧洲整合趋势形成抗衡不同,前者着眼于宪法所追求的规范目的,并根据具体个案的不同情况寻求有助于实现该规范目的的最佳宪法解释。相关探讨值得我们予以重视。
法教义学同时带有“强烈的现实与适用导向”以及“重视体系思考与历史脉络”这两个面向的特质:首先,正因为其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实上所面对的个案争议,所以法教义学呈现高度的现实与适用导向;其次,正因为不仅止于追求个案问题的解决,还更进一步要求对个案问题的解决方式必须符合一贯、客观与理性等原则,所以法教义学格外重视概念的厘清与体系观念的建立,也因此会不断追溯各种概念、制度与规范模式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作者关于宪法教义学的观点:以框架导向的宪法教义学取代实质化导向的宪法教义学。
整体论证的结构值得学习,但写作有点生硬,细节感觉不太过瘾
居然是个作者论文集?!这本有点浅。
对于二战后德国宪法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理念变迁梳理的很好。
以二战后德国宪法释义学的发展为切口阐释法释义学的功能地位,及其与实证法之间的互相作用。研究思路很清晰,值得学习。但其实没能解决我读这本书所想要寻求的真正问题的答案——到底什么是法释义学,法释义学怎么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就这个问题此书远不如《法学方法论》讲得清楚。而且对本书中提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法释义学究竟该如何平衡法治约束与政治形成空间的关系,也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有所惊喜的答案。
为什么读起来没啥感觉~~
还不错,虽然某些地方不是赞同,但还是很清晰地描绘了德国宪法释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也为如何去做法的解释做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释义学的框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必须承认此前我对教义学的认识是扁平浅薄的,缺乏对宪法教义学现实导向和历史意识的认识的学习如隔靴搔痒。本书对二战后德国宪法教义学主流论述的发展进行梳理与分析,显示了在历史脉络下观察宪法教义学和现实需要的呼应与互动是必要且精妙的。宪法释义学不是上天赋予人类的完美礼物,也不是几个伟大头脑智识的建构,它身上满是历史的补丁。但作者在第六章建构的“框架导向”的宪法释义学难有说服力。
这是一个面对质疑,为法释义学(法教义学)辩护的作品。作者指出,法释义学并不是孤芳自赏、脱离社会的咬文嚼字,而是因应社会变迁,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性学问。为清晰呈现,作者从个人熟悉的宪法领域着手,特别聚焦于德国宪法释义学在二战后实际发展来具体说明。无论从作品名称、写作目的或观察视角来看,这本书毫无疑问,蕴含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极具可期待性。可是浏览全书掩卷回想:法释义学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如预期一样因应了社会变迁,它的局限在哪里,应该如何评价(或者评价标准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完善。这类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清晰而直接回答。本书的匿名审查意见亦持同样看法。或许如作者回应的那样:希望放弃一种形式主义、纯粹抽象概念导向的方式来理解法释义学的意义。但这就好比面对质疑,作者却提示你:你品,你细细品。
> 什麼是法釋義學?
1 有用 春愁如雪不能消 2025-01-14 16:20:09 中国香港
牛牛推薦,了解了一下。
1 有用 Γ 2025-01-25 22:16:50 安徽
此书不对释义学下精确定义,因为其并非先验的逻辑必然,而是在具体的、历史的语境和意义脉络中逐步展衍、自我显现自身的,因而应否弃抽离情境的普遍化、孤立界定。(Pocock 1962; Bumke 2017) “零时刻”后,德国宪法释义学在客观法层面由形式、自由法治国迈向实质、社会法治国,法体系的价值域收敛至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以实现“政治法治化”的法秩序重构;在实施机制上,通过形塑联邦宪法法院的宪法守护者地位,巩固扩大基本权利的规范力和内容延展空间。 伴随此进程,基本权的规范意涵膨胀乃至肥大化,立法民主被过度干预,保障政治的形成空间成为必然,但仍受“宪法同一性”的限制。 最后,宪法释义学不应成为判例的婢女,追随其后挽其裙摆,沦为宪法法院实证主义,而应积极回应社会变迁,引领法秩序变革与更新。
1 有用 木子李 2022-10-28 21:05:15 江苏
对德国宪法教义学的梳理与评价是十分完整的,对法教义学的评价同样公允。只是,作者自己的框架性法教义学是失败的,我们必须直接道德与价值问题,在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的讨论中,完成宪法解释。
0 有用 暗號 2022-11-08 18:55:01 浙江
是本好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这个意义上” 接触自己不熟悉的题材和不熟悉的风格是需要时间慢慢读,之后就好多了。 法与政治的二分,从政治法治化到去政治化,这个过程对于居于本地的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想象,看过才算知道。 刚读到欧洲整合,莫名其妙被老师挂了一科,很不爽,国际法正好也不怎么知道,下学期回来继续读吧。 再读,后两章好,前面车轱辘话多。厘清了三个发展阶段和问题焦点 抱着现实关怀,没必要读本书,发展阶段隔得太远了,我们这里教义学还没做到需要反思的程度呢。 四大特点,现实导向,适用导向,体系思维,历史意识
0 有用 果味儿vc 2024-07-31 09:19:17 美国
全书梳理了二战后德国宪法释义学从“政治法治化”到“政治形成空间”再到捍卫本国“宪法同一性”的学说演进史,在最后一章对该脉络中的实质化取向进行了反省,同时在凯尔森与博肯福德的基础上推出了自己以框架为导向的宪法释义学,意在化解其中的争讼。本书与作者之前论著的立场一以贯之,只是将其扩展到更大的适用范围之中,并补充了更新鲜的说明材料。而问题主要有二:其一,虽然梳理的清晰明了,但历史部分所占篇幅巨大,反思批判性的内容较少;其二,作者所鼓呼的框架导向的宪法释义学看起来确实很美好,但如何在并不厚重的出发点之上,捍卫宪法的牙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0 有用 埃泽尔 2022-08-30 10:13:11 江苏
全书中心思想句→“宪法释义学明显是为了因应德国宪政秩序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或问题,陆续展开对‘政治法治化’、‘政治形成空间’与‘宪法同一性’这几个代表性核心诉求的重视。”在阅读过程中最为感慨的就是很多引用的参考文献都出自作者本人,作者本人确实在该研究主题上颇有深耕,并因此能够较为精准地把握了德国宪法释义学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但可能也是因为如此深耕,其在这样一本脉络梳理的小书当中,更多使用了外部观察与评价,而较少涉及到与核心议题相关的联邦宪法法院的具体案例与分析。这导致在书中呈现出不断重复的重要概念与作者观点,但对变迁与脉络的论证却又十分薄弱。另外本书可能更适合将副标题修改后作为主标题,因为当我阅毕全书,仍然十分困惑,到底什么是法释义学??
2 有用 法妹儿 2020-12-09 21:15:16
以宪法教义学为例,评析二战以来德国教义学发展理路,重在呈现其现实面向、实务面向、体系特征和历史意识,勾勒出教义学政治法治化、政治形成余地、宪法同一性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回归凯尔森提出框架式理解而非实质化理解宪法的路径。全书纲要性强,多处要点指出即止,内涵现实主义取向与美国框架原旨主义思路,同时对如何理解凯尔森纯粹法理论提出新的挑战。
0 有用 Agora Chambers 2020-09-21 21:46:18
时隔四年重读了一遍,想讲的太多,讲出来的多少有些车轱辘。最大的好处是清楚,但也未免过于浅白了,框架导向的教义学听起来只是『更开放的解释学』。
0 有用 贝贝~ 2021-02-03 18:04:16
这是一份回应当前台湾乃至整个理论界对宪法释义学质疑的研究。作者想说明,宪法释义学注重概念与体系,但绝非也无意致力于抽象的教条和概念堆砌,而是旨在通过万千个案实践中的应用解释来发表宪法一贯的、客观的、理性的目标。并选择了德国战后的宪法释义学发展历程为对象进行论证。
1 有用 Ainy 2021-07-08 17:39:04
以德国宪法为对象的法释义学研究,感觉除了“拘束政治权力”“保障基本权利”外,没看懂法释义学到底干嘛:解释法律、在法律和实践中搭建桥梁?搞得挺神秘,但感觉啥都没说。300页的书籍,近70页的参考文献和注释,缺乏干货。
1 有用 左雅旻 2021-07-17 22:26:41
阅读本书后的两点心得:其一,宪法释义学是一座沟通宪法学界与实务界的桥梁,因而高度依赖于司法实务中产生的裁判论理与经验。然而,在中国大陆,由于宪法的司法化尚未实现,理论方面的建构就只能在缺乏司法实务经验支撑的情况下先行一步。而由此可能导致的种种困难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也许是以服务于台湾地区宪政建设为职志的本书所未能予以探讨的。其二,针对德国宪法释义学所面临的“宪法实质化”困境,作者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颖的应对方案,也即以“框架导向的宪法释义学”取代“实质化导向的宪法释义学”。与后者试图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赋予基本法规范以实质内涵、借此与国内多元价值趋向以及欧洲整合趋势形成抗衡不同,前者着眼于宪法所追求的规范目的,并根据具体个案的不同情况寻求有助于实现该规范目的的最佳宪法解释。相关探讨值得我们予以重视。
0 有用 陈栋栋 2021-10-02 15:20:06
法教义学同时带有“强烈的现实与适用导向”以及“重视体系思考与历史脉络”这两个面向的特质:首先,正因为其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实上所面对的个案争议,所以法教义学呈现高度的现实与适用导向;其次,正因为不仅止于追求个案问题的解决,还更进一步要求对个案问题的解决方式必须符合一贯、客观与理性等原则,所以法教义学格外重视概念的厘清与体系观念的建立,也因此会不断追溯各种概念、制度与规范模式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作者关于宪法教义学的观点:以框架导向的宪法教义学取代实质化导向的宪法教义学。
0 有用 Earhole Master 2021-08-19 17:14:11
整体论证的结构值得学习,但写作有点生硬,细节感觉不太过瘾
0 有用 莫奈 2021-09-07 23:06:58
居然是个作者论文集?!这本有点浅。
0 有用 光明哥 2025-03-13 21:30:21 北京
对于二战后德国宪法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理念变迁梳理的很好。
0 有用 飞奔的小草 2023-09-28 00:20:28 北京
以二战后德国宪法释义学的发展为切口阐释法释义学的功能地位,及其与实证法之间的互相作用。研究思路很清晰,值得学习。但其实没能解决我读这本书所想要寻求的真正问题的答案——到底什么是法释义学,法释义学怎么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就这个问题此书远不如《法学方法论》讲得清楚。而且对本书中提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法释义学究竟该如何平衡法治约束与政治形成空间的关系,也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有所惊喜的答案。
0 有用 姜曼玉有什么好 2022-01-06 17:02:05
为什么读起来没啥感觉~~
0 有用 Chaos 2021-02-13 23:59:42
还不错,虽然某些地方不是赞同,但还是很清晰地描绘了德国宪法释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也为如何去做法的解释做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释义学的框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0 有用 Hg 2023-11-12 19:58:57 北京
必须承认此前我对教义学的认识是扁平浅薄的,缺乏对宪法教义学现实导向和历史意识的认识的学习如隔靴搔痒。本书对二战后德国宪法教义学主流论述的发展进行梳理与分析,显示了在历史脉络下观察宪法教义学和现实需要的呼应与互动是必要且精妙的。宪法释义学不是上天赋予人类的完美礼物,也不是几个伟大头脑智识的建构,它身上满是历史的补丁。但作者在第六章建构的“框架导向”的宪法释义学难有说服力。
1 有用 张俊杰 2021-11-15 09:22:12
这是一个面对质疑,为法释义学(法教义学)辩护的作品。作者指出,法释义学并不是孤芳自赏、脱离社会的咬文嚼字,而是因应社会变迁,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性学问。为清晰呈现,作者从个人熟悉的宪法领域着手,特别聚焦于德国宪法释义学在二战后实际发展来具体说明。无论从作品名称、写作目的或观察视角来看,这本书毫无疑问,蕴含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极具可期待性。可是浏览全书掩卷回想:法释义学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如预期一样因应了社会变迁,它的局限在哪里,应该如何评价(或者评价标准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完善。这类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清晰而直接回答。本书的匿名审查意见亦持同样看法。或许如作者回应的那样:希望放弃一种形式主义、纯粹抽象概念导向的方式来理解法释义学的意义。但这就好比面对质疑,作者却提示你:你品,你细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