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易散的笔记(19)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希伯来人在SH (世上并没有原罪,而只有懵懂无知)

    为了《冷血》一书,他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进行调查和创作,他常常说,那令人心力交瘁的几年永远地改变了他。他说:“谁也不会知道《冷血》耗费了我多少心血,它折磨我一直到了骨髓。”他说得似乎没错。尽管常常显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做派,但实际上,卡波蒂是一位严格自律、绝不降格以求的作家。不管是长短篇小说、旅行杂记、人物传略,还是戏剧和电影脚本,他样样擅长。即使是并不成功的作品,比如他的两部戏剧,也展现出一位真正作...

    2023-04-21 23:06:45

  • 希伯来人在SH (世上并没有原罪,而只有懵懂无知)

    卡波蒂1966年4月在劳伦斯为堪萨斯大学大约3500名学生作了朗读,那里的学生报纸称其为“美国文学的狮子”

    2023-04-21 23:03:33

  • 希伯来人在SH (世上并没有原罪,而只有懵懂无知)

    这里还是冬天。但我得知你在哪正享受着一个可爱的春天。

    2023-04-21 22:59:09

  • 希伯来人在SH (世上并没有原罪,而只有懵懂无知)

    猜猜什么?最高法院又准予延期等待上诉!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法律体制!三月或四月之前将再什么消息都没有。

    2023-04-21 22:51:13

  • 希伯来人在SH (世上并没有原罪,而只有懵懂无知)

    荒诞手法(它事实上只是一种短暂的文学时尚)对年轻的未来作家来说是一个诱人的陷阱——因为内容如此任意,如此松散,如此容易地得到。也因为当一个人只是在高深莫测自命不凡(夸夸其谈)时,它是如此容易地显得意味深长且意义深远。所有的荒诞派并非全都如此(贝克特有天赋,尤涅斯库也有,程度较轻),但这让年轻作家模仿,既不是健康的也不是有益的形式。 一个人是不能被教会写作的。要能学会写作只能通过写作一和阅读。阅读...

    2023-04-21 22:18:37

  • 希伯来人在SH (世上并没有原罪,而只有懵懂无知)

    又及:我上个星期刚把书的第三部分寄给肖恩先生。他电报给我说:“一部杰作一部人们两百年后还将阅读的艺术作品。”所以,看见了吧一 你们不仅会出名,而且会永生!这可不是玩笑。

    2023-04-21 20:56:05

  • 希伯来人在SH (世上并没有原罪,而只有懵懂无知)

    这是我最后一次尝试报告文学;而且,无论如何,如果我设法将其完成,我会说出所有我必须说的关于那特别的技巧的话。我对形式的兴趣始终全在技巧上;在我看来,它过去和现在都好像没有受到严肃艺术的关注。我觉得《冷血》(这书的题目)有很好的机会变成一部艺术作品

    2023-04-20 20:56:54

  • 希伯来人在SH (世上并没有原罪,而只有懵懂无知)

    出现在《作家访谈》 一书里有关风格的主题作了些评论:当然我对你在此问题上的兴趣深表同情:很少有作家,更少有读者,也是如此,或甚至知道它的存在。但真的没有人们可以提供的实际帮助:这事关自我发现,个人信念,或事关各自的工作:你的风格是那些对你似乎自然的东西。这是一个漫长的发现过程,永不停歇,我仍然在致力于此,而且会持续一辈子。你也必须如此。 采访卡波蒂的西尔弗曼的确如此。他成了一名传记作家,1985年因...

    2023-04-19 23:58:23

  • 希伯来人在SH (世上并没有原罪,而只有懵懂无知)

    布里宁的书是《在美国的狄伦·托马斯》。布里宁以其诗歌中心主任能力将托马斯带到美国,并安排他在美国的所有读书会。托马斯1953年11月9日一阵酒饮过后死去,布里宁的书是他与诗人经历的描述。百老汇剧《狄伦》1964年问世。

    2023-04-19 23:06:08

  • 希伯来人在SH (世上并没有原罪,而只有懵懂无知)

    这封信是对布里宁寄来的一张稀奇古怪的明信片的回复。根据布里宁的自传《六重奏》,他不赞成卡波蒂日益卷人百老汇、好菜坞和伦敦富有魔力的剧集中。他在菲诺港时正好看到《时代》周刊上卡波蒂同玛丽莲·梦露跳舞的照片。布里宁怒不可遏,写了一张明信片,用其话说,是决意要痛斥一番:“这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吗?‘乔伊斯的座右铭是,沉默、流放与狡黠。那你的呢?’”布里宁最后在明信片上签名,“《时代》读者”。

    2023-04-19 23:03:57

<前页 1 2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盛宴易散

>盛宴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