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此所以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此所以我至今尚未毕业。”陈丹青历来对文凭和刻板的教育模式嗤之以鼻。《局部》第二季,他就读的这所“大学”,特征就是自由的人文气息。所以,上来就讲《规范与偏离》。陈丹青是那样地热爱印象派,因为,从印象派开始,绘画不再局限于画什么,而是对怎样画感兴趣,画家们在形式和媒介上肆意展开了热闹缤纷的创新,以艺术的名义,人的思想也得以开放包容。
美术馆是陈丹青的大学,图书馆是我的大学,所以我们至今尚未毕业。卡拉瓦乔出名的暴烈,动辄寻衅斗殴,犯过人命案,上过法庭,1610年又一次犯事逃亡,害热病,死在路上。他不但会打架,会逃亡,还会狡辩,当法官要他交代犯案过程,他居然当庭大谈自己的艺术,不知有没有留下庭审记录,瑶不就是篇难得的宏论。我们常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这话,只能信一半。15世纪、16世纪绘画,有很多暴力血腥的场面,要论画暴力,卡拉瓦乔第一。这是卡拉瓦乔所谓画如其人的一面,可是看他另一面,沉静、绵密、严谨、贵重,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早年、中年的作风异常妩媚,像个花痴向人发嗲。文艺复兴三百年,很少有画家像他画得那般秀美,尤其当他描绘十五六岁的美少年。我想起了当世古典学大师Most的《怀疑者多马》,很久没与他通信了,过几天写一封问安吧
易读的偏见,熨帖的口吻,真诚的惊叹和可惜。这些特点就是作者文章总能吸引我的原因,嗐!要是陈老师愿意翻译并附评一些现当代艺术评论就好了,即便有偏离的风险,我也还是想看。 另,不太懂印刷,但是许多占据书本一页纸的大画、大的照片(不是黑白60年代的那些),细节都难辨,像是纸张表面有一层雾,分辨率不高。细看需上网找放大图,当然,如果能亲自去看原作,肯定直接变成小傻子了。
这一次的物理空间限于一地一馆,不过方法论仍一以贯之,思接千载(及中外)。这个节目本意是普及,但看了半天,这和高晓松那种“普及”不是一回事,那真是通俗地普及,陈丹青这个,话里带话的太多,没美术史知识未必领会得到,而美术圈人说不定要烦陈的脖颈不驯顺。
陈丹青先生在这期开头说,“我没有上过高中、大学,大都会美术馆就是我的大学……依然没从这里毕业。”我大学毕业到今年整整十年了。在这十年里去过很多地方,每去一个新地方,第一站都是博物馆。游走在几百年几千年的才华的集合中,感受那种古老、开阔的生命力,非常震撼,总会觉得自我的渺小和无知。然后也很想尽可能去更多地方,想看更多,了解更多,体悟更多。但老实讲,并不是每个展我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很多时候知道的只是皮毛。但我觉得这也没关系,看展只是一个引导我们了解某个领域知识的方式,你站在一件展品面前的直观感受,不应该被其他叙述或媒介所取代。陈丹青先生在《局部》三季中反反复复强调面对艺术时那种“无知”的可贵,“要肯定无知,不要为无知焦虑”。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从很浅的、无知的状态开始,慢慢变成后来的自己。
看局部已经默默在心里列了一个愿望清单,这一辈子,总要去这几个博物馆,美术馆看看,不然,太遗憾了。
那些藏在国外艺术馆的中国画,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把美术馆视作大学,自信看艺术品不设限
版权问题还是啥原因,图片质量差很多。
对规范的偏离和对大众审美的挑衅
入单|需要重温
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让浩如烟海的画作和陌生又熟悉的姓名串联,把一个个主题讲的津津有味。任何一个敢自称为学者的人能够把专业的东西讲给众人、经典得以诠释和亲切,才可以称之为一个从“我的大学”毕业的人吧!
马蒂斯:“艺术与大众永远存在一道鸿沟。”艺术在鸿沟那头,我在大众这头。不得了,又读完一本
书没有节目做得好
我还是蛮喜欢陈丹青老师唠家常般得谈自己的感受。对我这样的非专业、没啥艺术感悟力、循规蹈矩的人很友好。
可能因为陈丹青自己是一个偏离轨道的人,所以他喜欢一些偏离规范的作品。局部提醒着我们去发现更多的独特的作品。
《局部:我的大学》——他的大学是美术馆,我的大学是书摊、书店和图书馆。尽管好几年都没去书店和图书馆了,我还记得找到一本书的感觉,踏破铁鞋的感觉,淘尽黄沙的感觉,蓦然回首的感觉,夜读未央的感觉,有些感觉是如此相似,无非是多走多看多想而已。有时移步换景,换个角度,都会有一些全新的体验。所有创作的终极都是试图接近于神的艺术,都会有许多失败的艺术。唯接近方见其谦逊,唯失败方见其高贵。
个人偏见,觉得三季中第二季相对弱一点,大都会博物馆给两个晚上拍摄,这太难得,但也局促,这个局促感会影响选择,所以这一季感觉主题会相对直白一点,要在有限的素材中串联嘛。图的质量不能以贵价画册要求,其他都好。
三季中第二季相对较弱:局促、散。
“现代艺术的初衷也没想到大众,相反,是对想象中的大众,持续加码挑衅。”感谢陈老师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给了我们这些苦于看不懂现代艺术的大众一个台阶。
> 局部:我的大学
28 有用 ly的读享生活 2021-01-03 16:33:11
“此所以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此所以我至今尚未毕业。”陈丹青历来对文凭和刻板的教育模式嗤之以鼻。《局部》第二季,他就读的这所“大学”,特征就是自由的人文气息。所以,上来就讲《规范与偏离》。陈丹青是那样地热爱印象派,因为,从印象派开始,绘画不再局限于画什么,而是对怎样画感兴趣,画家们在形式和媒介上肆意展开了热闹缤纷的创新,以艺术的名义,人的思想也得以开放包容。
13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1-01-14 06:10:40
美术馆是陈丹青的大学,图书馆是我的大学,所以我们至今尚未毕业。卡拉瓦乔出名的暴烈,动辄寻衅斗殴,犯过人命案,上过法庭,1610年又一次犯事逃亡,害热病,死在路上。他不但会打架,会逃亡,还会狡辩,当法官要他交代犯案过程,他居然当庭大谈自己的艺术,不知有没有留下庭审记录,瑶不就是篇难得的宏论。我们常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这话,只能信一半。15世纪、16世纪绘画,有很多暴力血腥的场面,要论画暴力,卡拉瓦乔第一。这是卡拉瓦乔所谓画如其人的一面,可是看他另一面,沉静、绵密、严谨、贵重,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早年、中年的作风异常妩媚,像个花痴向人发嗲。文艺复兴三百年,很少有画家像他画得那般秀美,尤其当他描绘十五六岁的美少年。我想起了当世古典学大师Most的《怀疑者多马》,很久没与他通信了,过几天写一封问安吧
6 有用 Evangeline 2021-01-11 10:39:13
易读的偏见,熨帖的口吻,真诚的惊叹和可惜。这些特点就是作者文章总能吸引我的原因,嗐!要是陈老师愿意翻译并附评一些现当代艺术评论就好了,即便有偏离的风险,我也还是想看。 另,不太懂印刷,但是许多占据书本一页纸的大画、大的照片(不是黑白60年代的那些),细节都难辨,像是纸张表面有一层雾,分辨率不高。细看需上网找放大图,当然,如果能亲自去看原作,肯定直接变成小傻子了。
4 有用 齐物秋水 2021-03-29 15:28:13
这一次的物理空间限于一地一馆,不过方法论仍一以贯之,思接千载(及中外)。这个节目本意是普及,但看了半天,这和高晓松那种“普及”不是一回事,那真是通俗地普及,陈丹青这个,话里带话的太多,没美术史知识未必领会得到,而美术圈人说不定要烦陈的脖颈不驯顺。
5 有用 柠檬淡淡君 2021-02-02 22:33:21
陈丹青先生在这期开头说,“我没有上过高中、大学,大都会美术馆就是我的大学……依然没从这里毕业。”我大学毕业到今年整整十年了。在这十年里去过很多地方,每去一个新地方,第一站都是博物馆。游走在几百年几千年的才华的集合中,感受那种古老、开阔的生命力,非常震撼,总会觉得自我的渺小和无知。然后也很想尽可能去更多地方,想看更多,了解更多,体悟更多。但老实讲,并不是每个展我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很多时候知道的只是皮毛。但我觉得这也没关系,看展只是一个引导我们了解某个领域知识的方式,你站在一件展品面前的直观感受,不应该被其他叙述或媒介所取代。陈丹青先生在《局部》三季中反反复复强调面对艺术时那种“无知”的可贵,“要肯定无知,不要为无知焦虑”。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从很浅的、无知的状态开始,慢慢变成后来的自己。
1 有用 这是谁的号 2021-10-04 11:59:36
看局部已经默默在心里列了一个愿望清单,这一辈子,总要去这几个博物馆,美术馆看看,不然,太遗憾了。
3 有用 nishi_zzz 2021-01-27 12:17:31
那些藏在国外艺术馆的中国画,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1 有用 西南季风 2021-01-19 10:31:04
把美术馆视作大学,自信看艺术品不设限
2 有用 看看 2021-03-10 23:44:58
版权问题还是啥原因,图片质量差很多。
1 有用 yyyueee42 2023-06-28 15:43:15 四川
对规范的偏离和对大众审美的挑衅
0 有用 holifey 2021-03-20 16:16:28
入单|需要重温
1 有用 回答不了 2021-03-10 12:59:03
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让浩如烟海的画作和陌生又熟悉的姓名串联,把一个个主题讲的津津有味。任何一个敢自称为学者的人能够把专业的东西讲给众人、经典得以诠释和亲切,才可以称之为一个从“我的大学”毕业的人吧!
2 有用 瑛溯 2021-07-13 01:33:27
马蒂斯:“艺术与大众永远存在一道鸿沟。”艺术在鸿沟那头,我在大众这头。不得了,又读完一本
0 有用 國墙戲學 2021-04-07 23:00:59
书没有节目做得好
0 有用 雨心 2021-04-07 15:40:19
我还是蛮喜欢陈丹青老师唠家常般得谈自己的感受。对我这样的非专业、没啥艺术感悟力、循规蹈矩的人很友好。
0 有用 番茄盖饭 2021-04-09 23:58:15
可能因为陈丹青自己是一个偏离轨道的人,所以他喜欢一些偏离规范的作品。局部提醒着我们去发现更多的独特的作品。
0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21-04-18 10:18:54
《局部:我的大学》——他的大学是美术馆,我的大学是书摊、书店和图书馆。尽管好几年都没去书店和图书馆了,我还记得找到一本书的感觉,踏破铁鞋的感觉,淘尽黄沙的感觉,蓦然回首的感觉,夜读未央的感觉,有些感觉是如此相似,无非是多走多看多想而已。有时移步换景,换个角度,都会有一些全新的体验。所有创作的终极都是试图接近于神的艺术,都会有许多失败的艺术。唯接近方见其谦逊,唯失败方见其高贵。
0 有用 张震老婆(V) 2021-01-30 21:19:44
个人偏见,觉得三季中第二季相对弱一点,大都会博物馆给两个晚上拍摄,这太难得,但也局促,这个局促感会影响选择,所以这一季感觉主题会相对直白一点,要在有限的素材中串联嘛。图的质量不能以贵价画册要求,其他都好。
0 有用 猫只 2021-04-09 12:06:31
三季中第二季相对较弱:局促、散。
0 有用 Luca-Luo 2022-03-25 23:10:17
“现代艺术的初衷也没想到大众,相反,是对想象中的大众,持续加码挑衅。”感谢陈老师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给了我们这些苦于看不懂现代艺术的大众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