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局部》不是课堂,不卖知识,而是观景器,我带大家去没去过的地方,看没看过的画。”所以我一直很喜欢《局部》。
非常好
时代都是临时工。学者史笔,无碍一墙墙繁华天真。“美术馆使亿万观众确立了难以磨灭的观念:绘画是单幅的,带四边的,有镜框的,悬在墙上。在我记忆中,第一次看到湿壁画是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他们将一座16世纪的意大利贵族小厅堂买来,复原内部空间,完整设立在展厅。我被迷倒了,不知道这就是湿壁画,不知道湿壁画就是墙。”“医道,即是人道。阶梯医院的人道,部分在医生那里,部分是墙上的壁画。大家知道吗,这座美丽的医院一直一直一直忙到20世纪90年代,这才辟为博物馆。请看下面这幅摄于80年代的照片,病床与壁画同在,简直近乎天堂。天堂有壁画吗?阶梯医院告诉我们:人间才会有这样温暖的地方。躺在壁画环绕的病房是什么感觉?我宁愿这里仍旧是阶梯医院,然后生一场无伤大雅的病,混进去,带着甜蜜的虚弱,仰看500年前的大壁画。”
值得入手!
文艺复兴是个从图式走向写真的时期,湿壁画为我们展现了传统的图式与透视法解剖学等新绘画科学交叉纵横混淆存在的景观,这个时代由写意与写真共同拱起了最极致的艺术狂欢,那里还有着早期艺术最可贵的天真元气与蓬勃野心,而在这之前或之后历史再无此契机,精神也再未如此充沛淋漓
伟大艺术的作者往往是没有名气甚至是根本无名的
陈丹青到最后一册玩起“重剑”来了,大巧不工呐。看呆了看呆了。
记录片《局部》墙裂推荐,陈丹青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写了不少杂文,无论观点如何,总是古道热肠,但还是回归到他的专业才靠谱精彩,拍摄和剪辑都发挥了他的特点,娓娓道来,虽然他一直以没受过教育自嘲,但上海文青骨子里还是有江南的儒雅,值得观看。
陈丹青的文笔不错的
看完被折服,不管是陈丹青见识还是众多有名或无名的湿壁画工匠及他们各自的作品。 大多数的时候尺寸定义了我们对画的理解,以为艺术和美只存在于小的承载体上。直到知道有了壁画的存在,闭上眼睛去想想吧,这么多线条色彩不被局限,而是洒脱地在墙面上奔跑。你从十厘米距离,甚至更近,凝视乔托、科萨、马索利诺,第一次,他们的全部微妙、神奇、雄辩,就在眼前。那一瞬,就像沉睡的人,古老的壁画在你跟前当面醒来,你能听到画家的心跳,你面对他的灵魂。你就站在这一堵壮阔而精美的墙面墙,你被美包围,眼睛看都看不过来,就如陈丹青说的那四个字:“万念俱灰”。
建议和同名综艺一起看
看一遍片子,读一遍书,极致享受
就这样结束了,每当结束时总有结束的感觉
书质感很好,但为什么画要跟大背景的讲述文字分开放?图文并茂岂不是更好,经常看了文字后再看图就记不太清了。不过总而言之,文字与图片都惟妙惟肖,完美的展现了湿壁画的局部细节、以及局部的局部细节,恰到好处的把类似题材和历史背景串联了起来(15年在乌菲齐美术馆和美第奇宫看的《圣罗马诺战役》、《博士来拜》,当时即震撼无比,读本书后貌似更懂了一点😂)。
读完最后一本,想再看一遍《局部》。超想看特集《线条的盛宴》,很遗憾上次没有抢到放映门票。
比看视频好多了,很多话和画在视频里就几秒钟,现在可以好好揣摩仔细看细节了!谁说出书是为了再圈钱?不出书才浪费了那么多超清大图!
老師沒好好給《局部》第二季《我的大學》圈重點。隔天,叫人忘個徹底。 好在第三季《偉大的工匠》的攝製組重拾皈依心腸,復現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前的溼壁畫種種。靈光頻閃,紙墨餘香。 陳丹青多次強調的繪畫性,在命運面前,與作品一道,勾畫成了人間藍圖。看著一大堆繪畫界的鹹濕老友,在婚禮房、月鑑房前濟濟一堂,可愛極了。教堂穹頂千年的縱深到畫架上流淌著的精簡,逐被待見,還原。 凡人的抱負與愛美天性,真可以掠過畫家的頭銜,藝術本就是同行見證同行。再往下,就全憑興致了。
没看片直接读完三本后的感受——被陈丹青老师安利了梦茜的《局部》😂等解封了一定要去佛罗伦萨。
陈试图纠正的对中世纪艺术的偏见我倒没有,只是对“一切事物的名义与归结来自教廷;在每个城邦的血光烈焰中所有教堂高奏管风琴,墙面上画满圣母与圣婴”感到疲劳。杜尚说的没错,一件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被谈论的次数。文艺复兴一词出自19世纪史学家儒勒.米什莱,文艺复兴三杰这种总结确实过度简化。1963年蒙娜丽莎在大都会展出,20天近108万观众以每人平均8秒的速度10人一排,接受蒙氏检阅。名作,被话语决定。湿壁画名声不响很大程度上因为美术馆里没有。乌切诺的圣罗马诺战役带着格林尼卡般的现代性让人拍案叫绝。戈佐里的博士来拜我曾得见真迹,印象深刻,彼时不懂其宗教寓意,只被其中的盛世豪情征服。陈说的没错,正因戈不是有深度的画家,才能抓住佛罗伦萨的灿烂记忆。博士来拜是献给美第奇家族的颂歌,颂歌不需要深度。
中世纪的湿壁画太太太好看了!
> 局部:伟大的工匠
0 有用 麻耶熊猫 2021-04-10
“《局部》不是课堂,不卖知识,而是观景器,我带大家去没去过的地方,看没看过的画。”所以我一直很喜欢《局部》。
0 有用 慧侦啊啊啊 2021-04-09
非常好
0 有用 项平 2021-04-08
时代都是临时工。学者史笔,无碍一墙墙繁华天真。“美术馆使亿万观众确立了难以磨灭的观念:绘画是单幅的,带四边的,有镜框的,悬在墙上。在我记忆中,第一次看到湿壁画是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他们将一座16世纪的意大利贵族小厅堂买来,复原内部空间,完整设立在展厅。我被迷倒了,不知道这就是湿壁画,不知道湿壁画就是墙。”“医道,即是人道。阶梯医院的人道,部分在医生那里,部分是墙上的壁画。大家知道吗,这座美丽的医院一直一直一直忙到20世纪90年代,这才辟为博物馆。请看下面这幅摄于80年代的照片,病床与壁画同在,简直近乎天堂。天堂有壁画吗?阶梯医院告诉我们:人间才会有这样温暖的地方。躺在壁画环绕的病房是什么感觉?我宁愿这里仍旧是阶梯医院,然后生一场无伤大雅的病,混进去,带着甜蜜的虚弱,仰看500年前的大壁画。”
0 有用 holifey 2021-04-06
值得入手!
0 有用 傻圆儿 2021-04-05
文艺复兴是个从图式走向写真的时期,湿壁画为我们展现了传统的图式与透视法解剖学等新绘画科学交叉纵横混淆存在的景观,这个时代由写意与写真共同拱起了最极致的艺术狂欢,那里还有着早期艺术最可贵的天真元气与蓬勃野心,而在这之前或之后历史再无此契机,精神也再未如此充沛淋漓
0 有用 幺幺林 2021-04-05
伟大艺术的作者往往是没有名气甚至是根本无名的
1 有用 齐物秋水 2021-04-04
陈丹青到最后一册玩起“重剑”来了,大巧不工呐。看呆了看呆了。
0 有用 陆吴双 2021-04-01
记录片《局部》墙裂推荐,陈丹青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写了不少杂文,无论观点如何,总是古道热肠,但还是回归到他的专业才靠谱精彩,拍摄和剪辑都发挥了他的特点,娓娓道来,虽然他一直以没受过教育自嘲,但上海文青骨子里还是有江南的儒雅,值得观看。
0 有用 Jeff Kai 2021-03-31
陈丹青的文笔不错的
0 有用 猫头鹰医生 2021-03-31
看完被折服,不管是陈丹青见识还是众多有名或无名的湿壁画工匠及他们各自的作品。 大多数的时候尺寸定义了我们对画的理解,以为艺术和美只存在于小的承载体上。直到知道有了壁画的存在,闭上眼睛去想想吧,这么多线条色彩不被局限,而是洒脱地在墙面上奔跑。你从十厘米距离,甚至更近,凝视乔托、科萨、马索利诺,第一次,他们的全部微妙、神奇、雄辩,就在眼前。那一瞬,就像沉睡的人,古老的壁画在你跟前当面醒来,你能听到画家的心跳,你面对他的灵魂。你就站在这一堵壮阔而精美的墙面墙,你被美包围,眼睛看都看不过来,就如陈丹青说的那四个字:“万念俱灰”。
0 有用 卡小佳 2021-03-24
建议和同名综艺一起看
0 有用 彦仔小清腥 2021-03-23
看一遍片子,读一遍书,极致享受
0 有用 马尾生 2021-03-23
就这样结束了,每当结束时总有结束的感觉
0 有用 meta 2021-03-21
书质感很好,但为什么画要跟大背景的讲述文字分开放?图文并茂岂不是更好,经常看了文字后再看图就记不太清了。不过总而言之,文字与图片都惟妙惟肖,完美的展现了湿壁画的局部细节、以及局部的局部细节,恰到好处的把类似题材和历史背景串联了起来(15年在乌菲齐美术馆和美第奇宫看的《圣罗马诺战役》、《博士来拜》,当时即震撼无比,读本书后貌似更懂了一点😂)。
0 有用 WhateverMei 2021-03-21
读完最后一本,想再看一遍《局部》。超想看特集《线条的盛宴》,很遗憾上次没有抢到放映门票。
1 有用 令和 2021-03-21
比看视频好多了,很多话和画在视频里就几秒钟,现在可以好好揣摩仔细看细节了!谁说出书是为了再圈钱?不出书才浪费了那么多超清大图!
0 有用 向花尋 2021-03-21
老師沒好好給《局部》第二季《我的大學》圈重點。隔天,叫人忘個徹底。 好在第三季《偉大的工匠》的攝製組重拾皈依心腸,復現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前的溼壁畫種種。靈光頻閃,紙墨餘香。 陳丹青多次強調的繪畫性,在命運面前,與作品一道,勾畫成了人間藍圖。看著一大堆繪畫界的鹹濕老友,在婚禮房、月鑑房前濟濟一堂,可愛極了。教堂穹頂千年的縱深到畫架上流淌著的精簡,逐被待見,還原。 凡人的抱負與愛美天性,真可以掠過畫家的頭銜,藝術本就是同行見證同行。再往下,就全憑興致了。
0 有用 锦鲤少女 2021-03-21
没看片直接读完三本后的感受——被陈丹青老师安利了梦茜的《局部》😂等解封了一定要去佛罗伦萨。
0 有用 苏C 2021-03-20
陈试图纠正的对中世纪艺术的偏见我倒没有,只是对“一切事物的名义与归结来自教廷;在每个城邦的血光烈焰中所有教堂高奏管风琴,墙面上画满圣母与圣婴”感到疲劳。杜尚说的没错,一件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被谈论的次数。文艺复兴一词出自19世纪史学家儒勒.米什莱,文艺复兴三杰这种总结确实过度简化。1963年蒙娜丽莎在大都会展出,20天近108万观众以每人平均8秒的速度10人一排,接受蒙氏检阅。名作,被话语决定。湿壁画名声不响很大程度上因为美术馆里没有。乌切诺的圣罗马诺战役带着格林尼卡般的现代性让人拍案叫绝。戈佐里的博士来拜我曾得见真迹,印象深刻,彼时不懂其宗教寓意,只被其中的盛世豪情征服。陈说的没错,正因戈不是有深度的画家,才能抓住佛罗伦萨的灿烂记忆。博士来拜是献给美第奇家族的颂歌,颂歌不需要深度。
0 有用 秦秦儿 2021-03-16
中世纪的湿壁画太太太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