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症的书评 (183)

“拿起笔,我是自己的神,放下笔,我仍是尘埃,是野草,是炮灰”
2017年,郑执出版《生吞》,一部生猛的作品,身边不少书友聊起,难掩偏爱。或许,你也难忘那些故事,随手记录书中的只言片语: “挺讽刺的,人这一辈子,唯一逆生长的东西就是胆量——青春期第三个发现。 尽管仍是寒冬,可还是妨碍不到凡人行立坐卧、吃喝拉撒,反正他们早已习...
(展开)

我们真的从故乡逃走了吗
文/夏丽柠 追随《仙症》里的情节,脑海中一直自带循环地播放着《沈阳啊,沈阳啊,我的故乡》这首歌。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沈阳大型厂矿、繁华商业区的高音喇叭里,几乎在同时播放这首歌。歌是这样唱的,“沈阳啊,沈阳啊,我的故乡,马路上灯火辉煌,大街小巷人来人往……” 有...
(展开)

父亲与穷鬼乐园——评《森中有林》
在一席的演讲现场中,同其他作家畅谈自己对于文学高深的洞见不同,郑执只是为观众讲解了一个有关于东北以及父辈的私人话题。那是一个有关于深厚的父子情以及简陋的啤酒屋的故事。二者看似毫无关联,然而从父亲到穷鬼乐园,郑执一直试图通过子辈眼中的父辈形象去解读独属于东北...
(展开)

你是否被万事万物中的某些事情卡住——读《仙症》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小说集《仙症》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 关于郑执,我先读了《生吞》,读了四遍,思索了很久,读了一些书评,看了关于作者的生平和一些演讲、采访,挺喜欢这个同龄的沈阳老弟(我生日比他大)。于是就着这份喜欢,我写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正经八百的书评。而今天,我想就《仙症》... (展开)
跪求哪个靠谱导演把森中有林拍出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森中有林 我记不清在看森中有林的时候哭了多少次,第一次看短篇小说有一种时间过去了很久的感觉。这也是我这两年看过的最好的短篇没有之一。 我看故事有个习惯,喜欢随手记下来被打动的细节,攒在一起单独做个标签——”被击中的瞬间“——我自己起的名儿,时不时会拿回来翻看... (展开)
《仙症》:一半在白雪一半在泥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次知道郑执,是所谓“东北文艺复兴三子”,双雪涛、郑执、班宇。双雪涛和班宇的小说前两年就风生水起,也一直保持着稳定的质量和产量。郑执的书之前随机找了一本《别去那个镇》,看完之后其实挺失望,只想说“别看那本书”。在《仙症》的后记里,郑执也坦率地谈到那段离“... (展开)
生猛气质还在,我是我自己的神。
“我本身是不太乐意在作品以外探讨文学的。写小说的坚持写,读小说的坚持读,这就够了。灯前纸背,台上台下,不用非逼自己挂相,照着一个作家或读者的模子去活,到头来其实没两样,殊途同归。作品以外,我更热衷探讨点儿别的,毕竟人生已经严肃到令大部分欢愉都显得太过短暂。...
(展开)

沈阳文学漫步:《仙症》圣地巡礼
去沈阳的高铁上读了《仙症》,也是因为饿了,一出车站就直奔彩塔夜市找吃的。随后发现书里提到的地方都离我住的酒店不远。于是我的沈阳之行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仙症》的圣地巡礼。 全书涉及的地方从空间分布上大致可以分成三块:1、彩塔街附近,这是《仙症》《森中有林》中角色...
(展开)

《凯旋门》:将身份构建在虚无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论文要写,别复制传去格子达了 在东北文学的叙述中,“父亲”不单单是血缘意义上的存在,更隐喻着历史权威、话语权力甚至某种压制;父与子也从来不仅仅指涉纯粹的亲情关系,而是被填充进脱离历史、反传统、革命等多重喻义。父与子在郑执小说中被赋予多重纠缠的象征意义。父亲... (展开)
《仙症》——雪市蜃楼
东北,中国的俄罗斯。 这两块黑土地都被高纬寒气吹拂,有着同样的萨满教信仰底蕴和粗野的生命力。 但不同于俄罗斯,东北浸染着一种俗气,或许有人会觉得是烂俗,但我更觉得是那种浸着生命欲望的俗。 类似苏联笑话的意义一样,因为有困苦、压迫,所以更要戏谑,去对抗。 所以全...
(展开)

“神不可能时刻在场”
发现自己很行,是一种幸福,认清自己不行,也是。这是我看《仙症》这本集子第一遍之后的感受。 郑执作为85后作家,让我惊喜,这还不同于发现了陈春成。陈春成的文字是精巧,如苏州园林般别致,俊雅。而郑执呈现的,却是一个“大家”的雏形。 说是雏形,似乎于他不公,他的文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