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与蛮族 短评

热门
  • 33 在野武将 2020-12-19 21:54:41

    硕士期间导师之一,作品可读性极强。他对于蛮族的切入点见The Goths一书;对于这一问题的展开,可参考Walter Goffart, Barbarian Tide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9——其中对“migration”一概念的解构尤其精彩,对于中国与内亚史的研究亦有启示。

  • 21 PPPE 2021-01-27 02:01:24

    一本书中如果几乎每个论断都是模棱两可的话,你就会觉得作者说的是真的

  • 11 德意志的仰慕者 2021-01-14 14:46:12

    书名的“帝国”和“蛮族”不单指罗马帝国和日耳曼,而是包括罗马帝国(以及大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加洛林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托帝国等与他们帝国之外的“它者”的关系。在三个世纪的发展中,临近罗马的日耳曼诸部落在农业生产以及政权组织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随后到来的匈人加速这一过程,他们渴求罗马的财富与土地,因此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暴力入侵)试图加入“帝国”中,虽然他们始终没有直接推翻帝国的想法,但最终在西罗马崩溃后他们的精英集团与部分平民人员成功定居在了原帝国的版图中,“日耳曼欧洲”面积大大缩小。斯拉夫人在6世纪后的大发展中将易北河以东几乎所有的土地斯拉夫化,随着对外贸易联系的加深,斯拉夫人也演变出了自己更高层级的政权组织(包括普舍美斯,留里克,皮亚斯特王朝)并逐步接受基督教。

  • 7 鎮長 2021-04-11 10:17:49

    三本裡面覺得最「水」的一本。主要以考古資料解釋一些關於在”第一個千年”的各種族群遷移的現象,但其實中心論述用篇論文的篇幅估計也能說完。我想,對一般讀者來說,書中大部分都是很無趣的。

  • 2 Fan 2021-02-18 00:51:55

    蛮族部分挺好的,结果到了东罗马部分,暴论又出现了。按照东罗马是伊斯兰帝国的卫星国,只有在伊斯兰帝国分裂的时候才能乘火打劫,扩张一下的暴论,整个西欧都是伊斯兰帝国的附庸国吧?

  • 2 璩白秋弋瞳 2022-02-21 18:13:51

    若以庖丁解牛譬拟之,本书之雄不在庖丁、不在牛,而在解。作者以考古学文化为案板,以历史学(包括语言学)族群为钩子,将“古代晚期欧洲蛮族”一把摊开,剖成三块。其精在日耳曼,其腱在斯拉夫,其尾在维京。刀名“信息场域”,一刀划下,曰“财富梯度”;一刀划下,曰“政治真空与压力”。作者旨在破除历史学界和读者心中的“塔西陀《日耳曼尼亚》”想象和近代民族主义想象,罗马晚期的辩证更优于中世纪早期,有表里说尽之感。对公元500年之前的哥特人和550年-650年的斯拉夫人的迁徙最为精要。征引的现代的卢旺达民族大迁徙和近代的布尔人移民眼光独到,惜哉没有和近代美洲移民结合起来。蛮族史力作。9.0。

  • 2 蕭大王 2022-03-13 22:00:27

    概括就一句:地主(罗马)与周围几十个穷邻居,地主太有钱,穷邻居天天就像打秋风,结果地主没有扛住,余粮被吃完了,田产被这些穷邻居瓜分了,穷邻居们又开始火并群殴,结果就是剩下几个有实力的穷邻居日耳曼人、哥特人、法兰克人、匈人、斯拉夫人、维京人。穷邻居们打劫致富之后,又开始学习地主的仪式感,并且又加了基督教,结果就成了欧洲!

  • 1 登坂望云 2021-05-29 15:34:59

    本书的论述很有深度,欧洲民族大迁徙这个问题中,作者修正了传统的民族主义观点,并反对当今对民族侵掠避而不谈的观点,强调避免矫枉过正。 作者探讨了日耳曼和斯拉夫两大族群的迁徙模式,认为蛮族不是固定封闭的族群,分合重组是常态。族群迁徙原因在于落后的农耕技术无法让蛮族长期定居;靠近罗马边缘的地区更易获利,族群为趋利求生而争夺罗马周边地区的生存空间。其间,因财富与技术的输入,以及游牧民族的入侵,使得分散的族群产生了反作用力,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形成了强大的军事联盟,并拥有了立国的条件,从而塑造了欧洲的基本格局。 本书的专业性比较强,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比较研究和考古分析,而且许多有争议的问题连分叉枝节都不放过,导致主线论述逻辑有点割裂,如果每一章结尾都有概括性综述就好了。地图全部至于书末也是醉了。

  • 1 天池一苇 2021-06-03 21:48:42

    三部曲收官之作,风格更偏学术,内容并不是续接第二部法兰克、东罗马的历史,而是回过头来总结梳理。个人认为副标题还是更忠实地翻译比较好,因为本书主要关注点就是人口迁徙和发展,叙述历史事件是次要的。阐述罗马帝国历史中的内部演变,以及此类演变如何导致帝国最终崩溃,是前两部的主题。但分析问题毕竟需要以基本史实为前提,因而本书相当的篇幅与前两部有一定的重复,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甚至觉得冗长。关于维京人的部分是较新的,但相关内容的精彩程度(处理的娴熟程度)也不如罗马、日耳曼等章节。本书对迁移问题的细节做了考察,完整的群体全面接管原住民并直接改变当地风俗,这类简单粗暴的结论无疑显得老旧,也是作者极力重新审视的。由于三部曲的译者均不同,个别译名也有出入,比如瑟文吉(特温吉)。

  • 1 新思文化 2021-01-25 14:54:12

    “罗马史诗三部曲”收官之作,历时16年,书写欧洲千年大转型。以驾驭多学科的惊人能力,解开关于日耳曼人、匈人、维京人、斯拉夫人等众多蛮族的历史谜团。比较视野古今对照,厘清移民改变世界的逻辑。

  • 0 عرشيا 2022-02-03 18:11:41

    早期欧洲移民史研究

  • 1 波洛 2022-01-25 19:21:06

    看名字以为是讲罗马帝国时期周边蛮族的历史,看了才知道是讲蛮族迁移、定居和成立新帝国的综合分析,考古、年轮、花粉、碳分析、文献比较研究轮番上阵,看着有点头疼,而且目前的技术得出的结论很多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叙述历史的部分清晰明了,最后的帝国牛顿第三定律我觉得就是本书的核心,帝国会向周边辐射欲望,周边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各种方式与帝国产生交换,同时为了维护交换的权利壮大自己,即使西罗马没了惯性也会诞生新的主体,然后反复如此,直到大家发展的差不多或者靠近帝国的代价太大,也就停下脚步整好自己的田地。由此欧洲诞生了。

  • 0 Joeur 2021-10-23 19:35:40

    作者给出了一个相当宏大的模型,主要是所涉及的很多问题的史料都极端缺乏。多亏了作者能挖出各种那么零碎的信息,然后结合了大量现代的移民相关的社会学研究和考古学的结果。此外就是作者比较现实和温和,提出的观点也比较折衷,这是很大的优点,过于极端的观点一般而言总是偏颇的。翻译质量不是很好,有明显的误译。至于很多短评里面抱怨的关于拜占庭和伊斯兰世界的说法,说句实话,我觉得这不算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书的核心主题关系也不大,大可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

  • 0 只敢问春风如何 2021-11-04 17:27:02

    材料实在匮乏,云遮雾绕,许多论断都不必下。

  • 0 冰蓝海王子 2023-08-01 16:33:45 北京

    蛮夷就是蛮夷,美国一样

  • 1 Usagi 2023-06-01 14:00:08 浙江

    理论很新颖,属于是在“社会发展说”和“侵略说”中间取了一个平衡,大致理论是帝国与蛮族的互动中最后蛮族会逐渐削弱帝国并逐渐进入帝国,而蛮族在迁徙(作者区分了三种迁徙模式,这里的澄清也很重要,也有助于理解其他地区和其他时间的人口迁徙构成)和发展以后的状态又改变了边疆的样貌,使其再难以迁徙,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日耳曼人内迁,斯拉夫-阿瓦尔人挤压日耳曼世界以后的马扎尔人突袭没有引发整个欧洲的第三次民族大迁徙,随后整个至少是西欧,中欧地区的人口构成在一个大的地理单元上基本稳定了下来。方法上非常多元,可以见识多种方法的交错使用。而且很多关于那个时代的经验材料非常有趣新颖,值得一看。总体上是本很优秀的著作。

  • 0 十年一觉扬州梦 2023-11-23 23:55:44 美国

    与其说是帝国与蛮族,不如说是南欧以罗马为中心的老欧洲,如何不断与西欧、中欧、东欧和北欧的许多“少数民族”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在第一个千年,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历史资料也很有限。作者用有限的资料做了尽可能多的分析,发现欧洲的发展从来都是在移民过程中。这给我一些新的思考,当下欧洲和移民及其族裔和信仰之间的冲突,是否在历史上无数次出现过,而这是欧洲的不幸,是否也孕育了机会的种子?没有答案,但是感谢作者拓宽了我对早期欧洲的认知。

  • 0 安西老爹。 2022-06-02 20:21:31

    已有老生常谈之感

  • 0 BJMYAO 2022-09-27 13:45:05 广东

    三部曲里面,我觉得最好的一部,另两部叙事性太强。这部基本都是分析性的,我比较喜欢。研究的框架、方法、结论都很清晰,反复强调,读者从头至尾能够抓住研究的骨干,不至于脱离。至于论据、证明是否可靠,碍于不了解西方史,无法评价。重构公元一千年的大迁徙,作者的雄心可见一斑。不过我感觉至少能够很流畅的读完,且没有宏大叙述可能有的空洞之感。另外,翻译水平也是三部曲里面最好的。

  • 0 MillayW 2022-11-05 10:28:53 上海

    看下来也没有找到确切的定论,大部分都是基于各种史料喝考古证据的推测以及对前人观点的否认,翻译得也很冗余,长难句完全没有处理,仿佛在看GRE阅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