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如镜 短评

热门
  • 55 水仙操 2020-12-11 15:13:29

    马华留台作家,从一代张贵兴的拓荒,到二代黄锦树的乡野,及三代贺淑芳的城镇/女性/宗教/华巫种族关系,华语写作还是日渐陷于吃力苦吟被束缚感。囿于信仰之家的Aminah。gila babi马来语疯猪。电影热带雨的质地。

  • 29 Currywurst 2021-01-13 14:26:14

    我发自内心地问三句:她在说什么?她想说什么?她说的是中文吗?读来仿佛在和生命搏斗,但是算了,凭什么搏斗?这些古怪又突然的东西就留给她自己好了。

  • 27 #暗蓝# 2021-01-04 11:30:34

    不好读,但非常出色,也很重要。有多篇利用了经典意象,比如《箱子》和《墙》——突然闯入的、氤氲朦胧的箱子和墙,终究要被拆开/摧毁,但耗尽气力以致溃决的并不是压抑人的现实,而是人的存在本身。而这个集子最可贵的仍是语言,“这一切都发生在语言里”(黄锦树语)。我们的中文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读,这种苦吟的节制所捍卫的也是一种正在溃决的存在。

  • 27 今天也要开心鸭 2021-01-02 18:57:14

    跟之前看过的黄锦树和张贵兴不同,贺淑芳的语言节制而温和,似乎是内地作家也常使用的讲故事的方式。不同的是,作者所处的马来西亚是一个流动性强的社会,这种流动性不是城市和农村、不是省份与省份,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流动、并由此而引发的信仰、历史文化所带来的交汇与冲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心中的心理纠葛人们之间的暗流涌动与其背后不可弥合的冲突便显得异常迷人。

  • 19 后浪文学 2020-12-11 17:10:11

    “贺淑芳锻造文字一如炼金,看似句点,却隐藏着叩问,总在世俗的庸常中,一遍又一遍逼视出个人存在的困境。”

  • 6 Fickler 2021-02-13 17:09:34

    以“Aminah”为界,前>后。在短篇中支配行文的情绪是完整圆满的,非常明显的象征,像《墙》与《箱子》,都在结尾处被破开,冬雾般滞留在半空的情绪也如春冰在乍暖时变成激越波涛。后:比喻过多而文字晦涩,秾丽有余韵味不足。单句或许精彩,但结构难免流于散乱,有陷入“苦战”的感觉。 不过题材与视角才是这部作品的亮点所在,对女性命运克制的控诉与难言的哀矜都以一种“不能承受之轻”的视角展开,这和我之前读的男性写女性受困的小说感觉完全不同,不是流于表面的悲悯或者迎合式的总结陈词,而是更深沉的埋在血脉之中的理解,我以为这种真切的就在此中的文学表达和理论性的批判同等重要。就如从遥远的海底点亮的光,缥缈绮丽但又幽深绵长。 最喜欢同名短篇与《墙》,代跋里提到的“泼辣”也很有趣,但不适配全文,难免突兀。

  • 5 youxia 2021-02-01 16:26:26

    很不一样。有她独特的气质。你能感觉到作者的用心,字句定是斟酌又斟酌才呈现出来的。很精炼。尤其是那些光影,那些潮湿的、氤氲的场景,还有那些自由的奔跑与逃离。像部灵动的短片。湖面如镜,如巨大的深沉,巨大的勇气,包裹一切,吞噬一些,无视一切。她说:如果小说的生命不长,那就写给这不长。很好的一本书。可惜自己还没去过马来西亚。很想去那里看看。

  • 6 长安 2021-01-05 11:07:25

    四颗星给《天空剧场》《墙》《Aminah》《湖面如镜》,里面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把控用一种近乎睡前寓言的方式被讲述。作者的比喻形容精巧又灵性,搭建出的意象和情绪如雾一样紧贴皮肤,诱使人做湖的梦。

  • 2 粟冰箱 2023-04-09 20:00:31 上海

    第一篇《夏天的旋风》非常好,步线行针天衣无缝,结局露一点幽微寒光。后面几篇平平。《湖面如镜》最后与鹿相遇那段写得镜头感十足。《风吹过了黄梨叶与鸡蛋花》我很喜欢,笔触有种甜蜜的阴暗,梦呓,怪诞,有些地方真是太“精神病”了,比如描写阿米娜散落一地的场景。《十月》细腻,合我胃口,我愿称之为本书最佳,题材还挺新鲜的。《小镇三月》也很好,“海鸥在雨中把大海苍凉地送来。”“伞把三月折进尖尖棱棱的骨里。这不该如此潮湿的三月。”

  • 3 后浪 2020-12-29 10:41:34

    “贺淑芳的写作如同语言的无数次重新出生。她和现代汉语展开近身肉搏,将语言打碎、重组;同时,隐没了雨林、胶园等马华文学的常见意象。这些特点,使贺淑芳有别于其他马华作者,诞生出一种简洁明净、充满奇妙幻想的马华文学。”

  • 2 再見阿嵐 2021-01-15 15:59:16

    读的过程中一直被这些女性拉扯着。灰暗,涌动,战战兢兢。怎么走出这种命运,只有反复读,反复进入,然后搜索出一种释怀的可能性。

  • 2 陶制頭像 2024-10-31 20:08:41 北京

    活在潮湿的幻想中,被细碎的边界一步步挤压。

  • 2 YUANYUAN 2021-02-16 17:51:23

    小说不是真实生活的记录 但是却和瞬逝的生活共存。——《湖面如镜》自序 在书的腰封后部,大概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把握阅读的指向,而做了一番归纳。但如此一来,反倒限制了阅读其文字发挥想象的空间。误以为一个个故事都在讲述女人的不易,而我却认为那些女人并不是主体,而是镜子。挑选女人作为写作的媒介,因为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折射“重力”——来自生活的重力,来自生命的重力,来自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的重力。 其实贺淑芳没有明显的批判性,或者说她的批判性不针对立场的剑拔弩张本身,而恰恰是针对这种简化处理。可以感觉到她试图寻找某种方式去呈现人与生活的复杂性,揭示那些截面看起来简单易懂的事背后的纵横交错。她写的是细节,映射的是世道。

  • 3 Rayeoi 2021-01-09 01:57:32

    仿佛又在几位女性的体内或身旁感受了几段不一样的生活,哀愁在跳动的时间中如闪光的流水,一声不吭地流向好几座不知名的城镇,星般的光点也映在未知名的她们的眼里。

  • 2 愁容童子 2021-01-10 19:21:22

    那晦暗、多雨且陽光曝烈的馬來亞景觀,的確是陳哲藝的《熱帶雨》(《夏天的旋風》與同名篇《湖面如鏡》)是相仿的,但我們終於不用看見女性被用作容器般承載男性社會的議題抒發,而是在邊域的寫作中打撈各自的慾望和遺忘的身影:「關於生活,總是別人的故事。全部都是別,人,的,故,事。」馬來文「air muka」,意為表情,直譯為水面,經常是靜止的,一旦風吹過,便是湖皺鏡碎,徹底的叛逃。《小鎮三月》的語言尤其好,短悍的詞句不同於其它幾篇的吟鑿苦累,鮮活的馬華蕭紅:「依舊是一張烏雲般的臉背著光數錢。就是這樣才帶來了雨,翠伊想。」

  • 2 冬惊 2021-01-16 20:59:12

    细腻绵长的文字,淡然的描写,很多故事的主人公都没有明确的来处和结局,如同她们细腻绵长,并无大起大落的命运。这些女主人公,似乎大都安静,寂寥而轻盈,是否马来女子比我们生活的更隐忍而压抑?因为缺乏对马来社会的了解,有两篇写阿米娜的不是太懂。

  • 1 LiguriaQv 2022-10-04 13:47:16 陕西

    非常非常难读 理解门槛和语言一样被打碎了—不是碎到没有门槛 而是断壁残垣 无处下脚 但文字比喻实在瑰丽 有很多处的描写明显看出非母语痕迹 呈现出了游走在精神边缘颓唐的废美质感

  • 1 陈子衿 2021-12-28 20:53:24

    语言好,故事太涩了。

  • 1 棠棣之华 2022-09-13 22:13:15 河南

    三星半。贺淑芳对文字、词句和意象的选择和排列是考究而有一番苦心的,在表面看似平淡而节制的语言下自有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暗流涌动与马华文学的新一番艰苦尝试,于此倒是与题目“湖面如镜”十分契合。可惜对于大多数对大马并非有许多了解的读者来说(比如我),看此书终究只是雾里看花,空看得如镜湖面罢了。

  • 1 影子 2022-09-07 21:45:06 江苏

    是带着热带特有的湿热气息的文字。破碎游离,拼不出故事情节,说不清是幻觉还是梦境,尤其是关于阿米娜的两篇。其他几篇比黄锦树的文字,又多了些许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腻、克制,与无可言说。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