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建筑遗产保护学综论
1.1建筑遗产保护学定位的讨论 / 2
1.1.1建筑遗产保护何以成书 /2
1.1.2建筑遗产保护以何成学 /3
1.1.3建筑遗产保护学中的建筑为何 /4
1.1.4建筑遗产保护学的构架、目标、特点和定位 /6
1.2世界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概况 / 7
1.2.1现代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萌生期 /8
1.2.2保护什么——从“纪念物”到“建筑遗产” /11
1.2.3为何如此保护——价值判断基础上的现代保护理论 /14
1.2.4如何保护——修缮还是保护?“能主之人”的培养 /19
1.2.520世纪世界遗产保护运动及重大文献与概念的成果 /23
1.3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概况 / 25
1.3.1古代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修缮的传统 /25
1.3.2中国近代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29
1.3.3中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活动 /31
1.3.4当代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33
第2章建筑遗产保护的体系与层次
2.1建筑遗产保护的知识体系图 / 38
2.2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工作体系和遗产资源类别 / 39
2.2.1现实操作层面 /40
2.2.2管理视野中的遗产资源的类型与法定名称 /41
2.2.3学术视野下的建筑遗产保护类型及其名称 /43
2.3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础性研究层次 / 44
2.3.1社会人类学研究及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影响 /45
2.3.2法律与法规层次研究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影响 /46
2.3.3经济学与旅游学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影响 /47
2.3.4考古学、历史学与建筑史学 /47
2.3.5结构科学的基础研究 /48
2.3.6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 /49
2.3.7传统工艺的研究 /50
2.4建筑遗产保护实务研究的层次 / 51
2.4.1保护规划 /51
2.4.2修缮工程设计 /52
2.4.3修缮工程施工 /54
2.4.4建筑遗产利用与管理 /55
第3章调查与评估
3.1调查的概念、范畴与目的 / 58
3.2历史文献的调查 / 58
3.2.1历史文献的类型 /59
3.2.2文献查阅与分析 /64
3.3建筑本体的调查 / 67
3.3.1建筑本体初步调查的意义与目标 /67
3.3.2建筑本体调查的一般原则 /68
3.3.3建筑本体调查的工作流程与方法 /70
3.4相关的社会调查 / 73
3.4.1建筑遗产保护涉及的社会问题 /73
3.4.2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 /74
3.4.3问卷调查法 /76
3.5评估的概念、主要内容和方法 / 81
3.5.1评估的基本概念 /81
3.5.2建筑遗产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82
3.6建筑遗产的综合评估 / 84
3.6.1基本概念的确定 /84
3.6.2评估的体系 /85
3.6.3评估的操作程序 /89
3.6.4评估中的影响因素与调控对策 /90
3.7建筑遗产的可利用性评估 / 91
3.7.1可利用性评估的意义 /91
3.7.2影响因素 /92
3.7.3可利用性评估体系 /95
3.7.4评估目标不同时的指标调整 /97
3.8建筑遗产的管理评估 / 98
3.8.1管理评估的相关要求 /98
3.8.2相关研究现状 /100
3.8.3评估指标体系 /101
3.9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估 / 103
3.9.1两种目的的评估 /103
3.9.2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估 /105
3.9.3历史文化名城的评估 /108
3.9.4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估 /112
3.10评估体系的发展——基于价值的评估 / 115
3.10.1“基于价值的遗产保护”概念 /115
3.10.2“基于价值的遗产保护”的工作路线 /117
3.10.3“基于价值的遗产保护”的国际实践 /119
第4章测绘与检测
4.1建筑遗产测绘的概念、意义与目标 / 124
4.1.1测绘的概念 /124
4.1.2中国传统建筑测绘的发展与实践 /126
4.1.3测绘的意义与目标 /128
4.2建筑遗产测绘的类型 / 129
4.2.1测绘的领域与类型 /129
4.2.2研究性测绘 /130
4.2.3工程性测绘 /131
4.2.4技术的发展与可能性 /135
4.2.5基于中国传统木构体系的建筑测绘的特殊性 /140
4.2.6遗产测绘的发展趋势 /141
4.3测量的流程与方法 / 142
4.3.1测绘的基本工作流程 /142
4.3.2测量的原则 /152
4.3.3误差与精度的控制 /153
4.3.4正交测量法、三角测量法与高程测量 /153
4.3.5控制测量 /155
4.3.6手工测量的注意事项 /158
4.3.7平立剖面数据测量 /159
4.3.8工程测量与变形测量 /161
4.4测绘结果的处理与表达 / 163
4.4.1比例尺的选择 /163
4.4.2草图与定稿图 /165
4.4.3测绘报告 /177
4.5现状勘察 / 178
4.5.1形制勘察 /179
4.5.2历史信息勘察 /180
4.5.3残损现状调查 /181
4.5.4勘察与检测 /184
4.5.5传统建筑的勘察要点与指标 /188
4.6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关键材料的取样分析 / 192
4.6.1结构安全性鉴定 /192
4.6.2混凝土的现场强度测定/195
第5章规划层次上的建筑遗产保护
5.1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的概念和体系 / 202
5.1.1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的概念和特点 /202
5.1.2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的两大体系 /203
5.1.3相互叠压的保护区划及管理协调 /206
5.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 / 208
5.2.1名城制度发展及其申报和规划编制管理 /208
5.2.2名城系列保护规划类型及其相互衔接 /210
5.2.3名城系列保护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212
5.2.4名城系列保护规划的工作阶段和成果 /214
5.2.5名城保护规划的空间层次和宏观把控 /217
5.2.6名镇名村等村镇遗产的保护规划导引 /223
5.2.7近年名城系列保护规划实践的新课题 /226
5.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 / 231
5.3.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特点 /231
5.3.2现状建筑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235
5.3.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的划定 /245
5.3.4保护整治和风貌控制要求 /249
5.3.5整体定位与用地人口规划 /254
5.3.6适应性的交通、消防和市政规划 /257
5.3.7修详层面的引导性详细设计 /263
5.4文物保护单位体系的保护规划 / 265
5.4.1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特殊性 /265
5.4.2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的几个难点 /271
5.4.3特殊类别的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讨论 /277
5.4.4大遗址保护规划 /286
5.4.5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保单位的规划引导 /289
第6章设计层次上的建筑遗产保护
6.1建筑遗产修缮设计及其规范原则要求 / 296
6.1.1保护、修复与修缮 /296
6.1.2原状与真实性 /297
6.1.3保护设计的原则 /301
6.1.4保护工程的类型与特例 /304
6.1.5文物类别扩充后的应用及与历史建筑、既有建筑修缮的异同 /305
6.2修缮工程设计的特点与文本的编写要点 / 310
6.2.1修缮工程设计的基本特点 /310
6.2.2修缮工程设计文本编写要点 /312
6.2.3充分考虑展示利用相关问题 /335
6.3重建、迁建与抬升 / 339
6.3.1重建的困惑与讨论 /339
6.3.2迁建的条件与种类 /350
6.3.3抬升的优缺点与方法 /357
6.4环境整治、保护性设施与展陈性建筑 / 361
6.4.1环境整治 /361
6.4.2保护性与展陈性设施 /366
6.5原状分析与推测在修缮中的作用、目标与方法 /369
6.5.1原状分析和推测的基本依据与知识和逻辑基础 /370
6.5.2以遗迹残状为主要依据的单体建筑节点原状推测技术 /372
6.5.3以照片为主要依据的单体建筑的原状分析与推测技术 /375
6.5.4丘陵地区建筑格局推测 /384
6.5.5平原地区建筑格局推测与史料、考古、环境的参证 /389
6.6基于价值评估的各类遗产修缮的工作流程讨论 / 392
6.6.1传统保护修缮工作流程与准则 /392
6.6.2研究性保护工程 /394
6.6.3基于价值评估的遗产保护修缮的工作流程 /395
第7章结构构件加固及施工、材料技术
7.1结构和施工技术对建筑遗产修缮设计的重大影响 / 400
7.1.1我国建筑遗产的主要结构类型 /400
7.1.2建筑遗产的结构病害 /401
7.1.3结构学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意义 /403
7.1.4我国针对建筑遗产保护修复技术的相关规定 /404
7.2木结构建筑遗产的核算、修缮与加固 / 407
7.2.1木结构建筑遗产的结构验算 /409
7.2.2木构架的整体修缮方法 /412
7.2.3木柱的加固修缮方法 /413
7.2.4木梁、木枋的加固修缮方法 /415
7.2.5木檩条的加固修缮方法 /415
7.2.6木屋架的加固修缮方法 /416
7.2.7某些传统加固方法的不足 /417
7.2.8木结构的化学加固及纤维布加固方法的运用 /417
7.2.9木结构的整体提升技术 /418
7.3砌体结构建筑遗产的核算、修缮和加固 / 420
7.3.1砌体结构建筑遗产的主要病害 /421
7.3.2砌体结构建筑遗产的材料强度的检测 /424
7.3.3砌体结构建筑遗产的结构承载能力验算 /425
7.3.4砌体结构建筑遗产的加固方法 /426
7.4 石结构及风化岩体的加固与修补 / 431
7.4.1石质建筑的众多形式 /432
7.4.2石材的评价标准 /434
7.4.3岩石及石结构问题的原因 /437
7.4.4石结构的加固与修复 /443
7.4.5案例 /445
7.5生土建筑及其遗迹的保护与修缮 / 449
7.5.1生土建筑的类型及其病害成因 /449
7.5.2生土建筑及其遗迹的保护与修缮 /451
7.6地基与基础的加固 / 454
7.6.1建筑遗产的地基基础类型 /454
7.6.2建筑遗产地基与基础的主要病害 /455
7.6.3建筑遗产的地基基础检测方法 /457
7.6.4建筑遗产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法 /458
7.7其他特殊类型的保护技术 / 460
7.7.1墓葬、石窟保护与防水隔潮 /460
7.7.2建筑遗址保护热工环境控制和设计要求 /463
7.7.3壁画、彩画的保护、修缮与揭取迁移技术 /465
7.7.4屋面修缮技术简介 /472
第8章建筑遗产的展示与利用
8.1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与模式 / 481
8.1.1保护与利用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481
8.1.2保护与利用的目标是传承 /483
8.1.3遗产利用中的价值主体与当代性 /484
8.1.4建筑遗产利用的两种主要模式 /485
8.2展示性利用的原则与方法 / 486
8.2.1展示和阐释的概念、意义和原则 /486
8.2.2展示性利用的工作路线 /488
8.2.3展示性利用的体系和设计引导 /494
8.3功能性利用的原理与方式 / 499
8.3.1法律和经济学视角下功能性利用应关注的三个方面 /500
8.3.2功能性利用方式分析 /501
8.3.3功能性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503
8.3.4建筑遗产保护利用与地方经济发展可以互相促进 /507
8.3.5历史地段项目经济评价简介 /508
第9章管理层次的建筑遗产保护系统
9.1建筑遗产管理的工作系统、范围和基础工作 / 512
9.1.1管理建筑遗产的两个工作系统和工作范围 /512
9.1.2建筑遗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514
9.2文物保护工程管理 / 523
9.2.1文物保护工程的分类 /524
9.2.2文物保护工程的程序管理 /526
9.2.3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涉及的一些技术和管理问题 /527
9.3以民居类遗产为例的城乡聚落遗产的保护管理 / 530
9.3.1使用的基本需求和法律规定的矛盾 /531
9.3.2产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关系需要调整 /532
9.3.3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需要衔接 /534
9.3.4探讨多元化的保护利用,解决维修保养的责任承担问题 /535
9.4预防性保护工作体系 / 536
9.4.1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脉络和概念范畴 /537
9.4.2当前保护管理体制下的预防性保护工作重点 /541
9.5我国建筑遗产管理的发展态势 / 553
9.5.1保护对象的丰富化 /553
9.5.2管理形势的严峻化 /556
9.5.3管理重心的地方化 /556
9.5.4保护力量的社会化 /557
第10章当代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学理论构成
10.1东方文化积淀对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影响 / 564
10.1.1土木水工、农耕文明影响下的营造文化 /565
10.1.2礼制文化影响着对祖先、遗产的态度 /568
10.1.3中西绘画修复的差异性态度潜在影响着建筑的修复方法 /570
10.1.4“善”的执着影响着对真实性的解读 /574
10.2遗产保护学总体上的方法论——实践理性 / 578
10.2.1木结构传统修缮中的实用理性精神 /578
10.2.2中观层次上的道器相融 /580
10.2.3知识分野背景中当代修缮方法论——三论引导下的理性操作 /582
10.3遗产保护学的审美关系判别——动态和谐论 / 584
10.3.1可识别性的度的差异 /584
10.3.2差异的度的把握——不协调熵值公式 /586
10.3.3遗产修复的目标审美定位及其意境追求 /588
10.4遗产保护学的价值论——生生之谓易 / 592
10.4.1建筑遗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总体价值判断 /593
10.4.2建筑遗产保护的经济学基础和终极目标 /597
10.4.3价值视野下的建筑遗产中的真实性 /599
10.5遗产保护学的理论层次和核心 / 602
10.5.1中国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构成框图 /602
10.5.2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的涵摄性中走向未来 /603
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Belle 2023-12-20 16:50:33 北京
跟预想的内容有点不太一样,更有教材的感觉(像是逻辑更好更有整体性的文保师学习资料)~ 后面几章中涉及争议性案例、发展趋势、管理问题等方面展开的评议,是加分和价值所在。
0 有用 梓匠鱼 2022-09-20 12:41:59 北京
开新课留念(
0 有用 demonvan 2022-01-05 19:08:02
中外理论和实践的全面记录。
0 有用 涵朗 2022-03-18 10:05:22
比较系统,清晰。
3 有用 承影先生 2020-12-11 08:55:45
这本书和目前已有的多数遗产保护类的书籍不同,这本书中包含有大量的实践体会,也有关于西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的讨论。作者朱光亚先生及其带领的团队参与过大量的建筑遗产保护项目,在20多年的实践中和10多年的写作与反复修改中,逐渐提炼出本书所想呈现出的知识和经验要点。完成一项建筑遗产保护项目需要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累积,仅通过本书是不足以是指导的,但是本书包括了从理论辩析到价值评估,从勘察测绘到修... 这本书和目前已有的多数遗产保护类的书籍不同,这本书中包含有大量的实践体会,也有关于西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的讨论。作者朱光亚先生及其带领的团队参与过大量的建筑遗产保护项目,在20多年的实践中和10多年的写作与反复修改中,逐渐提炼出本书所想呈现出的知识和经验要点。完成一项建筑遗产保护项目需要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累积,仅通过本书是不足以是指导的,但是本书包括了从理论辩析到价值评估,从勘察测绘到修复技术,从预防性保护到管理运营、展示利用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既可以作为一本引导手册指导保护工作者每一步该如何去做,也可以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材料,引发更多思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和其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努力探寻适合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特点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