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2:终结 短评

热门
  • 0 Focus 2023-09-01 19:28:22 四川

    这本书的科普版是电影《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积累了足够的数据。这些数据组成的“大数据”,已经足够影响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大数据结合神经网络训练出的低智能机器,已经开始深刻参与社会。比如网购影响商业,滴滴和共享单车影响出行,社交媒体影响舆论进一步参与政治,自动化抢夺蓝领工作,未来智能机器也会代替脑力劳动。所以如何解决?作者的答案是立法,拆分大公司,保护数据隐私,禁止参与政治以及提供基本国民收入,都是不错的思路。但可怕的一点是这种变化是温水煮青蛙,谁来推动立法和变革?科技巨头凭借高收入和已经控制的数据,逐步稳固自己的地位,并通过很隐蔽的方式影响立法,这也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至于作者说的“第二次文艺复兴”也挺有趣的,但综合来看,作者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 1 K. Shinichi 2023-10-27 14:45:59 北京

    评分有点低,挺流畅的一本讲AI如何改造世界前景的书。

  • 0 RaVen™ 2023-03-24 11:42:29 江苏

    一本探讨人工智能伦理的著作,在ChatGTP如此耀眼的今天读这本书,更为有趣。全书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部分不多,更多是对发展趋势的预测,作者虽然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但很显然估计也过于保守了,他和一众科学家预测达到1/2强人工智能的中位数是2062年,但就目前的趋势而言这一天似乎会更早到来,他可能低估了人类对这一领域的极大兴趣和狂热参与,这使得训练速度远超想象。当然,其对于科技伦理的反思在我看来有些也是不合时宜的观点,以“断开连接”的本地化策略来保护隐私不仅无意义也不可行,我们注定要面对一个隐私消解的时代,所有人都是他人数字世界的一部分,随时取用,共享价值,这并非出于任何人的意愿,而是智能技术底层逻辑的必然结果。

  • 0 下下人有上上智 2025-04-11 19:20:57 新西兰

    五百到一千阶段之首部书。乍看书名,还道是科幻小说,一听原来非也,然虽非科幻作品,有些科幻作品却基于此,哎哟,您猜对了,正是AI!书中介绍并联想了AI大有可为之未来,且十分自信AI技术将于西历2062年全面掌控人类,似乎颇受Isaac Asimov启发。想来作者著此书时,未知公元2022年11月末日,竟有ChatGPT横空出世,尔后不到三年之间,学习能力与日俱增,长此以往,甚而不必四十年后,在此之前便可实现。如此是喜是忧,甚难下定论也。书中某句:”新西兰一家网络安全公司Netsafe建立了一个名为Re: scam的假聊天机器人,每当你收到来自尼日利亚骗子的电子邮件时,你应该把它转发到邮箱me@rescam.org,然后聊天机器人会替你接管骗子的回复,尽最大努力来浪费骗子们的时间“,壮哉我大纽!

  • 1 李犹欢 2020-12-19 14:40:15

    未来是人工智能驱动的世界,政治、教育、文化、隐私都会因此发生巨大改变。

  • 0 远离人类 2020-11-17 13:44:32

    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专家解读 看了意识的终结、工作~两章,没多少新观点 “关闭性的(有固定数量的,例高楼擦窗)工作比开放性工作容易被AI取代”

  • 1 鎏旧 2021-08-17 22:33:19

    人类比通用人工智能强的方面:不需要太多数据便能更有效率的学习、善于解释自己的决定、理解周围世界、适应能力。因此,作者反对技术奇点的出现,他的理由包括思考更快的机器仍是机器、收益递减、计算复杂性、人类智力本身的局限以及它所包含的通用功能、复杂性刹车等。作者再接着分析了超智能机器可能面临的风险,比如目标设计糟糕、未能考虑到目标带来的副作用、与人类更高层级的目标产生冲突、机器自行设定目标、不关心人类命运的机器。未来源于当下,为了解决那些可能会让人类社会走向崩溃的难题,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对于数据的监管与使用,我们需要新的法律;同时要分拆巨头,禁止合并,并让它们完整履行纳税义务;政治方面,我们也要禁止投放个性化竞选广告。以上政策只是冰山一角,更要紧的是,我们得走出第一步,并持之以恒。

  • 0 苏德正寒 2024-11-29 13:16:05 安徽

    科幻文学, 等到2062年,作者应该去世了。 这样大家想拿它写的语言打它的脸, 的机会也没有了。

  • 0 南风🌈 2024-12-22 16:39:44 北京

    现在再读起来这种基于技术迭代就开始漫谈的未来学cliche有点无聊了......AI可能会带给我们系统性的变化:新的法律、新的公司、新的政治、新的经济——听过了九百次的梗已变成骚扰

  • 0 Lelandycrain 2024-10-23 23:54:46 广东

    意义不大。

  • 0 eugene 2025-03-02 18:18:38 上海

    TP18 2025.02 镇图书馆借阅 xmly“听书铺-博集天卷-欢乐马”朗读 p018 脑容量怎么换算成字节?无法换算就不能比较。“工作频率”的比较也不公平,神经元一次冲动产生的效果远大于集成电路。 p037 “月球落下的重力与苹果落地的重力相同”这句话不通,肯定翻错了。 p064 “谷歌流感趋势”这段没看懂。 p215 国产的智能扬声器估计无时无刻上传着录音,因为没有法律约束。 p216 “模拟隐私” “模拟自我”估计是新词,按照单词直接翻译,没有按意思翻译,从中文字面看不懂含义。 翻译的不坏,每句话不变扭,但有时上下文逻辑矛盾。一些专业技术术语,译者都没有提供相关解释,例如“差分隐私保护技术”等。 主播把“递归”读成“归递”,说明她计算机编程没学过,也说明不是机器。

  • 0 江湖骗子. 2022-01-25 10:56:26

    阅读的第一本关于AI的论著,就内容的合理与否,还不能给出太多意见,姑且是全盘接受的态度。不过,首先,作者论述的条理就值得推荐,整本书娓娓道来AI发展对人类和世界的各方面影响,即使小白也能看懂并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 0 爱电影的喵星人 2024-02-15 16:43:08 广东

    拓展AI时代的视野

  • 0 我想换个名字 2021-02-07 23:58:44

    科普多于深度探索,适合对人工人工智能了解不多的人儿。

  • 0 玉蛊 2023-08-30 14:04:13 北京

    对于AI来说是一本有预言能力的古书,在今天看也感觉很过瘾,感谢这位澳大利亚学者给人类带来的思考。

  • 0 Herry阿螙 2021-12-30 00:04:40

    和李开复的《AI未来》总体来说观点一致,未来的世界会因为人工智能而更人性化,未来的技术不是技术,是人性。这本书第十章西方世界的终结还让我有一个体会:虽然不少人一直吐槽有“墙”,但不得不说“墙”守住了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如今产生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巨头的诞生创造了环境

  • 1 王天鹭 2020-11-16 17:42:40

    大概翻了一下,我的理解是一本流水账,缺乏必要的论据和深度思考,建议后来者当一篇微信文章读即可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