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文革”前夜的毛泽东的创作者
· · · · · ·
-
邸延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邸延生(1948—2016),新华出版社特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红色作家、被誉为“当代撰写毛泽东第一人”。多年来共出版专著近20部,先后撰写了“邸延生伟人系列丛书”之《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毛泽东与中国经济》《毛泽东的晚年岁月》《世界伟人毛泽东》《人民领袖毛泽东》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内容被多家报纸、电台连载或连播。
目录 · · · · · ·
序 / 01
面对困难,毛泽东奋力挽狂澜
实事求是,领袖与人民心连心
十大建筑拔起 毛泽东离京视察
首都北京迎国庆 中苏关系起风波
毛泽东带书离京 虑国事忧心忡忡
西湖畔组织读书 上海滩开会调研
操国事废寝忘食 与人民同甘共苦
了解国情再南下 中国朋友遍五洲
7.《十年总结》诚责己 领袖发奋北戴河
率子女吟诗解饿 笑语中会见斯诺
香山红叶情不已 小李讷回家充饥
古今小说纵横谈 搞调查人员下放
动员全党调查研究,认真纠正“共产风”
卧薪尝胆上下求索,带领人民闯难关
开八届九中全会 毛泽东再次离京
制定《农业六十条》 日理万机不辞劳
和人民共渡难关 带头嚼咽苦苦菜
庐山召开工作会 武汉见蒙哥马利
周恩来提前回国 毛泽东又下江南
召开七千人大会 团结民主共探索
专列上谈笑风生 游泳池泪眼依依
卫士长别毛泽东 毛泽东疑单干风
第三篇 四海翻腾云水怒,国内外形势多变幻
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抗衡帝修反
北戴河热风吹雨 重新提“阶级斗争”
国际风云起变化 中印边界打反击
周末晚会谈“平反” 赫鲁晓夫挑事端
西湖侧畔写家书 湘江岸边谈“四清”
农村开始搞“社教” 城市开展反“五风”
上海杭州频往返 主持起草《前十条》
先后发表公开信 中苏展开大论战
华北军民抗洪峰 中央续定《后十条》
毛泽东南下视察 李银桥进京“探亲”
国民经济大发展 毛泽东悼罗荣桓
第四篇 吸取苏联被赫鲁晓夫篡夺权力的教训
告诫全党防止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复辟
新年书写《蝶恋花》 认真抓教育改革
苏斯洛夫发“指控” 金日成晤毛泽东
中南海里歌声起 中苏两党再论争
视察贯彻《双十条》 毛泽东又离北京
33.“反修防修”千秋业 注重培养接班人
青年教育是大事 中共中央发《九评》
北部湾风云突变 中央发“桃园经验”
36.“四清”摸底下江南 中国爆炸原子弹
勃列日涅夫上台 毛泽东发表声明
第五篇 东风吹战鼓擂,世界革命风起云涌
山雨欲来风满楼,毛泽东豪情满怀
毛泽东相信群众 《二十三条》亲手定
莫斯科镇压学生 中共中央驳苏共
援越抗美议出兵 胡志明见毛泽东
毛泽东返井冈山 英雄跨出友谊关
毛泽东致信陈毅 李宗仁海外归来
北京举办“邀请赛” “八·六”海战大告捷
填词致信邓颖超 陈毅怒答记者问
世界风云多变幻 神州大地蓄风雷
后 记
· · · · · · (收起)
面对困难,毛泽东奋力挽狂澜
实事求是,领袖与人民心连心
十大建筑拔起 毛泽东离京视察
首都北京迎国庆 中苏关系起风波
毛泽东带书离京 虑国事忧心忡忡
西湖畔组织读书 上海滩开会调研
操国事废寝忘食 与人民同甘共苦
了解国情再南下 中国朋友遍五洲
7.《十年总结》诚责己 领袖发奋北戴河
率子女吟诗解饿 笑语中会见斯诺
香山红叶情不已 小李讷回家充饥
古今小说纵横谈 搞调查人员下放
动员全党调查研究,认真纠正“共产风”
卧薪尝胆上下求索,带领人民闯难关
开八届九中全会 毛泽东再次离京
制定《农业六十条》 日理万机不辞劳
和人民共渡难关 带头嚼咽苦苦菜
庐山召开工作会 武汉见蒙哥马利
周恩来提前回国 毛泽东又下江南
召开七千人大会 团结民主共探索
专列上谈笑风生 游泳池泪眼依依
卫士长别毛泽东 毛泽东疑单干风
第三篇 四海翻腾云水怒,国内外形势多变幻
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抗衡帝修反
北戴河热风吹雨 重新提“阶级斗争”
国际风云起变化 中印边界打反击
周末晚会谈“平反” 赫鲁晓夫挑事端
西湖侧畔写家书 湘江岸边谈“四清”
农村开始搞“社教” 城市开展反“五风”
上海杭州频往返 主持起草《前十条》
先后发表公开信 中苏展开大论战
华北军民抗洪峰 中央续定《后十条》
毛泽东南下视察 李银桥进京“探亲”
国民经济大发展 毛泽东悼罗荣桓
第四篇 吸取苏联被赫鲁晓夫篡夺权力的教训
告诫全党防止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复辟
新年书写《蝶恋花》 认真抓教育改革
苏斯洛夫发“指控” 金日成晤毛泽东
中南海里歌声起 中苏两党再论争
视察贯彻《双十条》 毛泽东又离北京
33.“反修防修”千秋业 注重培养接班人
青年教育是大事 中共中央发《九评》
北部湾风云突变 中央发“桃园经验”
36.“四清”摸底下江南 中国爆炸原子弹
勃列日涅夫上台 毛泽东发表声明
第五篇 东风吹战鼓擂,世界革命风起云涌
山雨欲来风满楼,毛泽东豪情满怀
毛泽东相信群众 《二十三条》亲手定
莫斯科镇压学生 中共中央驳苏共
援越抗美议出兵 胡志明见毛泽东
毛泽东返井冈山 英雄跨出友谊关
毛泽东致信陈毅 李宗仁海外归来
北京举办“邀请赛” “八·六”海战大告捷
填词致信邓颖超 陈毅怒答记者问
世界风云多变幻 神州大地蓄风雷
后 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毛泽东却说:‘仗我们是不怕打的,帝国主义要想’和平演变‘我们这一代人也难。可下一代,再下一代就不好讲了。中国人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英国人说’爵位不传三代‘。到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情形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啊?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再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再出现资本家、企业主、雇工、妓女和吸食鸦片的人。如果那样,许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毛泽东带书离京 虑国事忧心忡忡 -
李银桥笑了说:“主席,现在人们没肉吃想肉吃,将来有肉吃了,不是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毛东说,“王安石晚年曾经过,霸王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是要认直汲取的,要防止被资产阶级思想·和平演变·了;否则,我们这么多革命烈士的鲜血不是自流了吗? 听着毛泽东的话,李银桥感到,毛泽东想得不光是当前和现在的事,想很更多的、更担心的似乎是以后子孙后代的事,是中国的将来… 月未的一天,毛泽东在吃晚饭时,发现饭桌上有一小碗红烧肉;他皱了皱眉头,挥手叫来了李银桥:“哪里来的肉啊?拿走!” 李银桥为难地说:“这是他们特意给你做的,又不多,你就…” “不要讲了!”毛泽东再次挥了挥手,“拿走!” “你不吃谁敢吃呀?”李银桥说,“这也是人家的一片好心,你就吃了吧!” 毛泽东看着李银桥,然后动手用筷子夹了两块肉放到另一个蔬菜盘中,再将留在碗里的红烧肉推给李银桥说:“拿去,让大家分吃了吧!” 李银桥知道,凡是毛泽东说了的话就得去执行,不执行是不行的;无奈他只得上前端了毛泽东面前的那一小碗肉,拿去给其他的工作人员们吃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面对困难,毛泽东奋力挽狂澜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山雨欲来:“文革”前夜的毛泽东"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读毛泽东札记二集 8.2
-
- 忧患百姓忧患党 8.4
-
- 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 6.9
-
- 红墙大事 6.9
-
- “文革”前夜的中国 7.1
-
- 突围 9.0
-
- 毛泽东早期文稿 9.5
-
- 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 7.3
-
-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 8.3
-
-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8.0
山雨欲来:“文革”前夜的毛泽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1893,天下奇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893.12.26-1976.9.9,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46周年!#缅怀 #怀念 #伟人 #向一代伟人致敬 #致敬伟人 毛泽东,带领四万万同胞得解放,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有先见之明,他的眼光超越世人五十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 历史好像就是这样,每个... (展开)> 更多书评 8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党政资治书目 (新闻可乐)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Kogorou)
- 历史 (小刘)
- 22寻书23看 (含章可贞)
- 未读 (浮若)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山雨欲来:“文革”前夜的毛泽东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安从延 2022-02-14 19:27:03
流水账。且部分似有出入。
1 有用 碧梧 2023-09-07 10:12:58 浙江
直接扔垃圾桶里了
7 有用 罗罗 2024-01-27 21:50:37 湖北
历史终归会给出客观的交代吧
3 有用 Blocka 2023-02-16 15:01:22 浙江
这里面主席的一些话对当今中国的针对性太强了 强到我都怀疑有作者的改动……
26 有用 disguiser 2020-11-17 23:23:51
比较干瘪的起居注式的罗列史实,写法偏向于给高校学生的近现代史纲要,看似什么都说了却又什么都没说,这是一本没有结论的历史纪实文学,其优点在于没有诱导读者认同作者的一家之言,但是这也导致原本资料越详实就越能够证明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而实际上可能由于读者素养差异而导致对书中史料断章取义而进行错误解读和歪曲,另外对于想要了解那段历史的零基础读者而言,这种说书风格的记叙也显得轻浮,像地摊文学,从而观感印象上略... 比较干瘪的起居注式的罗列史实,写法偏向于给高校学生的近现代史纲要,看似什么都说了却又什么都没说,这是一本没有结论的历史纪实文学,其优点在于没有诱导读者认同作者的一家之言,但是这也导致原本资料越详实就越能够证明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而实际上可能由于读者素养差异而导致对书中史料断章取义而进行错误解读和歪曲,另外对于想要了解那段历史的零基础读者而言,这种说书风格的记叙也显得轻浮,像地摊文学,从而观感印象上略差,(目测应该是世纪之交纪实文学的文风,现在看多少有些过时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