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算是第一读者 是汎森师在余纪忠先生纪念讲座上的演讲 很有启发
1.“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2.要有理论自觉、理论自信。
沈默的螺旋、思想水位、管制/自發型輿論、無限制政治核心、媒體操控⋯一本傳播理論以及輿論社會的啟蒙書,從近世明清中國出發來理解。
主體是28-56的演講,基本在王院士既往研究(“執拗的低音”、“風”)的延長綫上,講了晚明到康熙二十年、晚清以來兩個時段,雖是佳文,但以作者水準而言只是平庸之作。成書過程中,增添了李醫生相關内容,黃克武的回應提到了孫江的遭遇。另補充我所知的王院士和余紀忠的淵源:王院士早年即頗為余紀忠看重,負笈美國時,贈與數百萬臺幣獎學金,王院士伉儷在當地生活寬裕,別人問起,都講是中了New Jersey Lottery頭獎。2021.2作者簽贈,後又補黃克武、王鴻泰題簽,2024.10讀畢,是為記。
“办报最高的原则,就是要在任何关键时刻发挥无私无惧的报人本色,为时代作见证,为历史留记录。”在本书中,王汎森先生仅用数十页的篇幅就清晰地勾勒出近世舆论社会的三个阶段,即:晚明到清初以邸报为中心的“传统舆论社会”,至晚清开始则为“新式舆论社会”,而新式舆论又分为以书籍、报刊为主的印刷媒体和当下的网络时代。在第一部分,作者特别强调依托时事小说与时事剧等“半新闻色彩”载体而形成的官方信息与民间观点的“必要的紧张”。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关注由报刊等新式媒体而生成的新的“思想水位”(即时代共识)。而在最后一部分中,作者聚焦三种类型政府在网络时代的“媒体操控”问题,并以近年内的几个重大舆论事件来论述因国家对媒体全盘掌控而造成的后果。“信息之钥即权力之柄。”王先生的讲座和两篇回应字字见血,发人深省。
黄克武回应部分中提到的孙江、罗志田亮了。王汎森说自己不用电脑,有点震惊。附录一著作目录有用。王对“讯息”多元化之于社会效用的认识,背后哈耶克色彩浓重。近代新式报刊如何改变传统舆论载体的运作逻辑,带来一个不一样的舆论社会,譬如由官方到民间、论政管道的多元化、由下而上的舆论格局等,以及五四之后,年轻学生与地方社会如何成为新的舆论“发动机”;反思新媒体对于近百年社会的意涵,尤其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看新的舆论平台与近代掀天揭地的思想变动的关系,譬如媒体与国民“思想水位”的变化,以及所谓“国民政治思想”形态的形成等。
買不了也找不到PDF,有盆友能發我一份嗎?非常感謝。
挺有趣的一个讲座速记。最后的问答环节笑死人,一个华中师范的交换生一下子问了三个问题。王汎森回答后,主持人说“因为这位同学就问了三个问题,所以我们王院士已经回答了三个问题,拿最后再一位同学”。
看完就明白为什么不引进了,讲实话有风险捏。于敬文
短短数十页就勾勒出从晚明至现代舆论社会的演进轮廓,伙伴效应、新文人群体、思想水位、横向社会以及黄克武回应文中提出的无限制政治核心、媒体操控等命题都富有启发意义
思想水位。王大师以讲座成书本就有,不过单次讲座即出版还真是少见,然而这样不和年轻人争版面,也是美德了
有点意思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哈哈哈。讲“传统舆论社会”的部分,可以和《明代书籍生产与文化生活》的李贽、《祝赵始末》两章并观。
值得再读
在图书馆翻完。比较浅显,从王文中收获更多的还是关于前现代历史的“传媒”的总结。近代部分,觉得比较有趣的是几个点是报业中出英雄(甚至报业与科举并提作为进身别途)和孙中山在五四后真正开始重视报业,等几个点。最后涉及时事的部分,其实持论较公允,包括黄克武后面的回应一文,也是比较公允的——舆论方面的挑战,现代各种制度都需面对,各有各的难处。提到86年mj党成立时只有《中国时报》一家报导,再次点题“余纪忠讲座”。
短小,可视为对张灏《中国思想史的转型时代》一文的扩充。/横向与纵向/媒体与信息
吃下一波安利书籍🐾
由作者的一篇讲演稿修订而来,有其现实关怀。关于明清的传统舆论社会,强调视野不能局限于新闻史,而忽略时事小说、时事剧等半新闻色彩的传播载体,注意到了这一时期讯息传播的速度、作用及其跨国性;关于同治以来的新舆论社会,主要强调报刊的多元化与规模化带来的舆论社会的改变,从由上而下到由下而上,社会精英产生方式和媒体诉求方向发生改变,政治运作也随之化私为公,从纵向转向横向,新报刊逐渐成为新领域,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般人的观念水位。
密雲松徑午,涼雨竹窗秋。
一年前的课上,老师提到王汎森这本书,当时只得看到刊在《汉学研究通讯》的一个简单记录,一直没能看到这本书。就体量而言,其实很单薄,所以读起来很快。讲座的形式再加上王的发散,发出的观点相当多,而点到即止,其实有待深入发掘。我们自然而然会发出的一个问题是明清与清末以来舆论社会的延续与断裂,新式舆论社会产生的因素。相对而言,讲新式舆论社会的内容更异彩纷呈,这种舆论社会形成于也塑造了近代社会转型。所说新型社会精英,想到大木康以冯梦龙为例讲存在一个以出版等为生的新型群体。所附著作目录,其实史语所官网更全面。黄王二位的回应,除了黄指向现实及提供了一点孙江等的遭遇、观点外,基本上是“命题作文”,意思不大。诚如有人所言,王此讲当然重要,但对他而言还算平庸。私心加一星吧。
> 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
8 有用 时间与玫瑰 2021-04-10 21:51:07
算是第一读者 是汎森师在余纪忠先生纪念讲座上的演讲 很有启发
4 有用 乾山 2024-03-11 17:31:46 四川
1.“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2.要有理论自觉、理论自信。
3 有用 ELphlxs18 2023-04-28 00:48:18 中国澳门
沈默的螺旋、思想水位、管制/自發型輿論、無限制政治核心、媒體操控⋯一本傳播理論以及輿論社會的啟蒙書,從近世明清中國出發來理解。
2 有用 Binns 2024-10-20 03:20:02 中国台湾
主體是28-56的演講,基本在王院士既往研究(“執拗的低音”、“風”)的延長綫上,講了晚明到康熙二十年、晚清以來兩個時段,雖是佳文,但以作者水準而言只是平庸之作。成書過程中,增添了李醫生相關内容,黃克武的回應提到了孫江的遭遇。另補充我所知的王院士和余紀忠的淵源:王院士早年即頗為余紀忠看重,負笈美國時,贈與數百萬臺幣獎學金,王院士伉儷在當地生活寬裕,別人問起,都講是中了New Jersey Lottery頭獎。2021.2作者簽贈,後又補黃克武、王鴻泰題簽,2024.10讀畢,是為記。
2 有用 房顶上的猫 2024-05-03 09:05:03 北京
“办报最高的原则,就是要在任何关键时刻发挥无私无惧的报人本色,为时代作见证,为历史留记录。”在本书中,王汎森先生仅用数十页的篇幅就清晰地勾勒出近世舆论社会的三个阶段,即:晚明到清初以邸报为中心的“传统舆论社会”,至晚清开始则为“新式舆论社会”,而新式舆论又分为以书籍、报刊为主的印刷媒体和当下的网络时代。在第一部分,作者特别强调依托时事小说与时事剧等“半新闻色彩”载体而形成的官方信息与民间观点的“必要的紧张”。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关注由报刊等新式媒体而生成的新的“思想水位”(即时代共识)。而在最后一部分中,作者聚焦三种类型政府在网络时代的“媒体操控”问题,并以近年内的几个重大舆论事件来论述因国家对媒体全盘掌控而造成的后果。“信息之钥即权力之柄。”王先生的讲座和两篇回应字字见血,发人深省。
1 有用 Roger 2024-08-20 18:59:26 上海
黄克武回应部分中提到的孙江、罗志田亮了。王汎森说自己不用电脑,有点震惊。附录一著作目录有用。王对“讯息”多元化之于社会效用的认识,背后哈耶克色彩浓重。近代新式报刊如何改变传统舆论载体的运作逻辑,带来一个不一样的舆论社会,譬如由官方到民间、论政管道的多元化、由下而上的舆论格局等,以及五四之后,年轻学生与地方社会如何成为新的舆论“发动机”;反思新媒体对于近百年社会的意涵,尤其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看新的舆论平台与近代掀天揭地的思想变动的关系,譬如媒体与国民“思想水位”的变化,以及所谓“国民政治思想”形态的形成等。
1 有用 很累很累 2024-04-02 01:12:29 中国香港
買不了也找不到PDF,有盆友能發我一份嗎?非常感謝。
2 有用 湖墅南路平平猫 2021-11-10 16:09:09
挺有趣的一个讲座速记。最后的问答环节笑死人,一个华中师范的交换生一下子问了三个问题。王汎森回答后,主持人说“因为这位同学就问了三个问题,所以我们王院士已经回答了三个问题,拿最后再一位同学”。
0 有用 盛满露水 2024-03-10 18:13:59 江苏
看完就明白为什么不引进了,讲实话有风险捏。于敬文
0 有用 深秋枫叶红 2024-03-18 09:02:33 浙江
短短数十页就勾勒出从晚明至现代舆论社会的演进轮廓,伙伴效应、新文人群体、思想水位、横向社会以及黄克武回应文中提出的无限制政治核心、媒体操控等命题都富有启发意义
0 有用 日 2024-12-13 00:57:41 湖北
思想水位。王大师以讲座成书本就有,不过单次讲座即出版还真是少见,然而这样不和年轻人争版面,也是美德了
0 有用 潇湘公子 2025-03-30 20:12:46 重庆
有点意思
0 有用 入王舟 2025-04-23 03:35:25 中国台湾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哈哈哈。讲“传统舆论社会”的部分,可以和《明代书籍生产与文化生活》的李贽、《祝赵始末》两章并观。
0 有用 紫竹院带刀侍卫 2020-10-24 21:02:57
值得再读
0 有用 无脊椎 2024-08-24 00:10:35 上海
在图书馆翻完。比较浅显,从王文中收获更多的还是关于前现代历史的“传媒”的总结。近代部分,觉得比较有趣的是几个点是报业中出英雄(甚至报业与科举并提作为进身别途)和孙中山在五四后真正开始重视报业,等几个点。最后涉及时事的部分,其实持论较公允,包括黄克武后面的回应一文,也是比较公允的——舆论方面的挑战,现代各种制度都需面对,各有各的难处。提到86年mj党成立时只有《中国时报》一家报导,再次点题“余纪忠讲座”。
0 有用 Carlton 2024-05-08 16:14:32 广东
短小,可视为对张灏《中国思想史的转型时代》一文的扩充。/横向与纵向/媒体与信息
0 有用 王木子 2024-04-28 11:21:39 北京
吃下一波安利书籍🐾
0 有用 赖怀普 2024-12-29 23:59:41 湖北
由作者的一篇讲演稿修订而来,有其现实关怀。关于明清的传统舆论社会,强调视野不能局限于新闻史,而忽略时事小说、时事剧等半新闻色彩的传播载体,注意到了这一时期讯息传播的速度、作用及其跨国性;关于同治以来的新舆论社会,主要强调报刊的多元化与规模化带来的舆论社会的改变,从由上而下到由下而上,社会精英产生方式和媒体诉求方向发生改变,政治运作也随之化私为公,从纵向转向横向,新报刊逐渐成为新领域,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般人的观念水位。
0 有用 遠遊 2024-12-22 13:22:08 北京
密雲松徑午,涼雨竹窗秋。
0 有用 誠之 2024-11-29 02:58:38 天津
一年前的课上,老师提到王汎森这本书,当时只得看到刊在《汉学研究通讯》的一个简单记录,一直没能看到这本书。就体量而言,其实很单薄,所以读起来很快。讲座的形式再加上王的发散,发出的观点相当多,而点到即止,其实有待深入发掘。我们自然而然会发出的一个问题是明清与清末以来舆论社会的延续与断裂,新式舆论社会产生的因素。相对而言,讲新式舆论社会的内容更异彩纷呈,这种舆论社会形成于也塑造了近代社会转型。所说新型社会精英,想到大木康以冯梦龙为例讲存在一个以出版等为生的新型群体。所附著作目录,其实史语所官网更全面。黄王二位的回应,除了黄指向现实及提供了一点孙江等的遭遇、观点外,基本上是“命题作文”,意思不大。诚如有人所言,王此讲当然重要,但对他而言还算平庸。私心加一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