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品方: 未读·文艺家 / 未读
原作名: Das Urteil
译者: 彤雅立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88
定价: 45.00
装帧: 精装
丛书: 设计师联名书系·K经典
ISBN: 978754024715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属于《设计师联名书系·K经典》全6册的其中一本。《判决》(Das Urteil)是卡夫卡在1912年9月22日晚间至9月23日凌晨一夜写就的小说,被视为卡夫卡写作风格形成的早期代表,讲述了父子之间一场可以把人推入深渊的判决。
本书还收录了《司炉(一则断片)》(Der Heizer:Ein Fragment),它是卡夫卡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失踪者》(后更名为《美国》)的第一章,写于1912年年初,次年由德国科尔特·沃尔夫出版社(Kurt Wolff Verlag)出版。小说讲述了16岁的卡尔独自前往美国,为轮船上的司炉的不公待遇打抱不平的故事。
编辑推荐:
★“K经典”系列涵盖卡夫卡生前出版发表的全部中短篇作品。另收录6篇卡夫卡生前未发表的遗作、卡夫卡遗嘱、卡夫卡大事年表。
★8篇作品为彤雅立译本独有,其中3篇短文遗作为简体中文版首度亮相。
★世界顶...
本书属于《设计师联名书系·K经典》全6册的其中一本。《判决》(Das Urteil)是卡夫卡在1912年9月22日晚间至9月23日凌晨一夜写就的小说,被视为卡夫卡写作风格形成的早期代表,讲述了父子之间一场可以把人推入深渊的判决。
本书还收录了《司炉(一则断片)》(Der Heizer:Ein Fragment),它是卡夫卡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失踪者》(后更名为《美国》)的第一章,写于1912年年初,次年由德国科尔特·沃尔夫出版社(Kurt Wolff Verlag)出版。小说讲述了16岁的卡尔独自前往美国,为轮船上的司炉的不公待遇打抱不平的故事。
编辑推荐:
★“K经典”系列涵盖卡夫卡生前出版发表的全部中短篇作品。另收录6篇卡夫卡生前未发表的遗作、卡夫卡遗嘱、卡夫卡大事年表。
★8篇作品为彤雅立译本独有,其中3篇短文遗作为简体中文版首度亮相。
★世界顶尖书籍装帧设计师彼得·门德尔桑德操刀封面设计,打造“书中的艺术品”。他的设计被《华尔街日报》形容是“当代小说封面中最具辨识度与代表性的设计”。“K经典”打破了以往卡夫卡图书的沉重朴素,前卫感十足;抽象的图形,明快的颜色,赋予卡夫卡作品新的生命力。
★德文直译,单一译者。与市面上通行的汇编译本合集相比,“K经典”系列语言风格更加一致;由德文直译,更加纯粹地还原卡夫卡作品的精髓。
判决的创作者
· · · · · ·
-
弗兰茨·卡夫卡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一生热爱写作,但生时多数作品尚未公开发表;患肺结核去世后,手稿由好友马克斯·布罗德整理出版,继而震惊世界。
目录 · · · · · ·
司炉
卡夫卡年表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就是一个男人清楚扼要的谈话,当聆听的人们改变了脸上的表情后,我们便能相信,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他们终于再次听见了人类的声音。他们自然没有注意到,就连这场漂亮的谈话也会有漏洞。为什么他想到的第个具体的词会是“不诚实”?也许本该在此提出这样的指控,而不是以民族偏见来指控他?厨房里的一个女孩看见司炉走进办公室,于是舒巴尔立刻全明白了?不正是那样的内疚感使他神志清醒吗?他不是立即带了证人前来并且声称他们客观中立、不带偏见?这是欺骗,完全是欺骗!而这些先生竟然容忍,还承认那是正确的行为?他怎么会让自己在厨房女孩的通报和他的抵达之间,白白浪费那么多时间呢?然而,不为其他目的,只为了让司炉把先生们搞得疲意,致使他们渐渐失去明确的判断力一明确的判断力正是舒巴尔别害怕的事。他定是在门后站了许久,由于那位先生提了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他知道司炉完蛋了,所以才在这个时刻敲门? (查看原文) -
对于这样一个陷入迷途的人,格奥尔格该写怎样的信呢?格奥尔格为他惋惜,却什么忙都帮不上。也许该在信里劝他回家,迁回来定居,和所有的老朋友恢复联络—这不会有障碍的—并信赖朋友的帮助?信中的语气越是谨慎委婉,就越是伤人。这样无异于告诉他,他迄今所做的努力都失败了,最后还是得放弃一切;他得回来,同时,身为一位从国外回来定居的人,会让众人睁大眼睛看着;他的朋友们明白事理,而他还只是个大孩子,应该要向这些留在国内的事业有成的朋友看齐。一旦这么写,将一切苦恼加诸他身上,难道这样做会有什么意义吗?也许让他回国,更是永远也办不到的—他自己也说过,对于家乡的状况,他已经无法理解了—于是他就这样继续留在陌生的异乡,因这些劝言令人忧愤,使得他和朋友们更加疏远。如果他真的听从建议回国,却感到抑郁—并非刻意,而是事实如此—无论是否在朋友圈中,他都会感到不自在,终日羞赧惭愧,那么就真的既无家乡,也无朋友了;如此一来,让他留在原来居住的异国,对他不是更好吗?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判决"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判决"的人也喜欢 · · · · · ·
判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 更多书评 28篇
论坛 · · · · · ·
《判决》的隐喻---父亲和俄罗斯的朋友是真实存在的... | 来自豆友UABJoDVoTU | 2025-04-26 21:00:54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Booklist 2020 (九间)
- 2021购书目录 (思郁)
- 书单|2024ReadList (黑貓十一)
- 《三体》中提到的文学作品 (vSnail)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13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判决的评论:
feed: rss 2.0
33 有用 杨迪 2022-11-27 14:54:20 上海
是时代的关系吧,那时候的判决很极端,人也脆弱的不可思议。“我为了维持我的善意而不触碰一些敏感,在旁人心中这就是我的虚伪。”同一件事情总是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得到了那样的判决。
4 有用 张玄能 2024-06-15 14:15:14 北京
我判你现在投河而死!这该死的如影随形的控制狂。
2 有用 失意的孩子 2021-09-05 11:20:31
《判决》《司炉》。家庭、职场,父权、官僚。
37 有用 🧡勞小姐🧡 2023-12-02 10:42:54 广东
-_-《判决》后半段的原生家庭是“因”(幼时受父权打压、否定、控制,长大依然惯性服从、自卑、恐惧),前半部的人际关系是“果”(和妻子不能推心置腹,与朋友无法畅所欲言)。我对故事/真相的推测是:1、男主的朋友是存在的(确有其人),但和他的关系不一定很好(参考《一场战斗纪实》里男主对自我的美化和友情的幻想)。2、朋友寄托了男主逃离父亲的愿望,但咨询父亲该不该寄信这个行为又反映了男主的犹豫和怯懦。因为逃... -_-《判决》后半段的原生家庭是“因”(幼时受父权打压、否定、控制,长大依然惯性服从、自卑、恐惧),前半部的人际关系是“果”(和妻子不能推心置腹,与朋友无法畅所欲言)。我对故事/真相的推测是:1、男主的朋友是存在的(确有其人),但和他的关系不一定很好(参考《一场战斗纪实》里男主对自我的美化和友情的幻想)。2、朋友寄托了男主逃离父亲的愿望,但咨询父亲该不该寄信这个行为又反映了男主的犹豫和怯懦。因为逃离不光指物理上的远离,还包括情感上的切割(但父亲状态一直不好所以男主心软了。只要对父母又爱又恨过的人都能get)。3、“判决”指的是父亲的裁决:朋友存在或不存在,爹说了算。信寄或不寄,爹说了算。儿子活着或死去,以什么方式死去,爹说了算。真是像极了那句:“君要臣死,不敢不死;父要子亡,不敢不亡”。 (展开)
2 有用 Anattā 2021-02-03 11:42:46
【8.0】“杀人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