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 短评

热门
  • 37 🧡勞小姐🧡 2023-12-02 10:42:54 广东

    -_-《判决》后半段的原生家庭是“因”(幼时受父权打压、否定、控制,长大依然惯性服从、自卑、恐惧),前半部的人际关系是“果”(和妻子不能推心置腹,与朋友无法畅所欲言)。我对故事/真相的推测是:1、男主的朋友是存在的(确有其人),但和他的关系不一定很好(参考《一场战斗纪实》里男主对自我的美化和友情的幻想)。2、朋友寄托了男主逃离父亲的愿望,但咨询父亲该不该寄信这个行为又反映了男主的犹豫和怯懦。因为逃离不光指物理上的远离,还包括情感上的切割(但父亲状态一直不好所以男主心软了。只要对父母又爱又恨过的人都能get)。3、“判决”指的是父亲的裁决:朋友存在或不存在,爹说了算。信寄或不寄,爹说了算。儿子活着或死去,以什么方式死去,爹说了算。真是像极了那句:“君要臣死,不敢不死;父要子亡,不敢不亡”。

  • 59 ly的读享生活 2021-01-29 08:41:17

    卡夫卡曾经对勃罗德说过,他所有的写作计划应该命名为“逃出父亲的范围的愿望”。那么,《判决》就是其中最强烈的愿望表达。它是由孺慕和反抗、恐惧和怀念构成的,同时受到社会和宗教、习惯与传统的权威法则的束缚与压迫。《司炉》是《美国》的前奏,在移民的比喻里,探讨人类在新世界里扎根的可能性。两部小说都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个人在他的境遇之中的位置。

  • 33 杨迪 2022-11-27 14:54:20 上海

    是时代的关系吧,那时候的判决很极端,人也脆弱的不可思议。“我为了维持我的善意而不触碰一些敏感,在旁人心中这就是我的虚伪。”同一件事情总是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得到了那样的判决。

  • 39 彭求人 2021-01-05 18:23:32

    上班摸鱼读了两遍,比起《司炉》更喜欢《判决》。《判决》的写作语言已经风格初显,同时更加令我确信卡夫卡的写作形式及语言是我目前为止的杂乱写作中最期望拥有和达到的。

  • 30 塔惹 2021-01-13 10:45:44

    《判决》锋利地扎中我,密集焦虑顺着伤口外渗扩散。看到格奥尔格与自身的重影最终交叠,向家庭结构下的绝对权威低头,为荒诞无稽的罪行伸手画押。身在咫尺,如汪洋划孤筏,唯有落水得以解脱,所以格奥尔格坠落,因溺水是他唯一的可能性。而我思索我的结局。

  • 8 墨五爺 2022-11-11 18:57:55 江苏

    《判决》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对自身的刨析判决。对友情的虚伪,对亲情的冷漠,对自我的洋洋自得,却偏偏还要装出一副君子姿态,用所谓的良知来自我麻痹。当虚假的姿态一旦被戳破,羞愧得连自辩和抵抗都无法做到时,自戮也只会揭露懦弱的本性。

  • 4 张玄能 2024-06-15 14:15:14 北京

    我判你现在投河而死!这该死的如影随形的控制狂。

  • 3 Mephisto🦝 2024-10-28 22:29:21 重庆

    《判决》和《司炉》仿佛不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前者狠厉简洁,后者对话冗长,像泄气之作。

  • 8 小冒力 2021-01-12 11:00:21

    特别轻盈的一本书,拿在手上几乎没有任何重量,也可以直接揣兜,随携随读。

  • 2 喵叔 2024-06-04 21:29:05 北京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卡夫卡有一个可怕的父亲,他一生都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而《判决》这篇小说,则是完全写出了父亲的压迫感。格奥尔格最后的自杀,似乎也是卡夫卡对父亲的最后反抗。 至于第二篇《司炉》,其实只是《失踪者》的第一章。《失踪者》虽然未完成,但也有近二十万字,只放第一章出来属实尴尬。如果我没猜错,这就是一种单纯的凑数行为,因为单独一篇《判决》才几千字,没法单独成书。其实完全可以把《乡村医生》那本里面两篇拆出来,把这篇跟《在流放地》凑成一本的。 冲这尴尬的“第一章”扣一星,然后换个版本的卡夫卡继续看完《失踪者》吧。

  • 2 Quo Vadis 2021-11-17 21:09:12

    阐释困境,疑窦丛生。叙述者不曾深入格奥尔格的内心活动,而是跟在不远不近的距离平静地微笑甚至有点反讽的意味。这种刻意制造出来的疏离感和距离感让人难以把握真实,我也怀疑格奥尔格是否真的如字面看起来那般孝顺隐忍。这种抽离叙述者所作的一切供词都像是不可靠叙述。

  • 1 薄荷撞烧酒 2024-07-23 09:28:15 上海

    卡夫卡可以层层解读,喜欢他文字的疏离感

  • 2 Anattā 2021-02-03 11:42:46

    【8.0】“杀人之口”

  • 1 Virgil 2021-08-07 19:04:38

    《判决》一篇,百读不厌

  • 2 失意的孩子 2021-09-05 11:20:31

    《判决》《司炉》。家庭、职场,父权、官僚。

  • 1 蓝狗的眼睛 2025-01-07 03:24:58 上海

    阅读完《判决》的一瞬间仍然感受到了卡夫卡特有的,看似“毫无道理”却具有毁灭性力量的表达,像是《变形记》的姐妹篇。依然在表述一种,社会伦理以及父权意识形态的深深入侵,以至于主人公格奥尔格无处可逃。而父亲这个角色掷地有声且极具戏剧性的"判决"的过程,同时也映射了这个社会的荒诞性。且格奥尔格对远在俄国的朋友过于失常的"关心",企图把对面对婚姻这件事矛盾转移和过高的自恋人格也暗含一种早已被父权摧毁了内在的"心理扭曲",以至于无法抗拒的接受父亲强权而苛刻的"判决"并对他心理自由的最终剥夺走向死亡,是他犹如注定的命运也是唯一的"逃离"。////第二篇《司炉》没什么太大感受。

  • 1 沉沦魔 2024-10-13 22:24:18 浙江

    小杖受大杖走,中国古代就已经总结出来了。愚忠愚孝要不得

  • 1 Strickland 2025-02-11 08:49:30 重庆

    司炉的故事应该就这样结束了,但好希望能看到整部失踪者写出来会是什么样子,感觉会是卡夫卡式群像。在卡尔认亲离船的那一刻,司炉已经被“判决”了。若说判决的故事是一场急转直下的批判,司炉的故事就是一场更为荒诞诡谲的挽歌。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