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播客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判决》的隐喻---父亲和俄罗斯的朋友是真实存在的...

豆友UABJoDVoTU 2025-04-26 21:00:54 北京
"标题:"《判决》的隐喻---父亲和俄罗斯的朋友是真实存在的吗?

(一点点奇怪的想法..请广大书友指正!) 都说《判决》是对父权制的一种批判,塑造了一个暴躁而专横的父亲。但我总感觉判决中的这些对话并不单纯是为了塑造父亲的专横,他一定有其他的引申意义,比如父亲怀疑儿子在圣彼得堡的朋友是否存在,我也是怀疑的,我认为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只是一种隐喻,这个故事里的父亲其实是主人公自己内心的一个声音,自己内心的一种不断的强迫、否定、向自己施压的一个角色,而圣彼得堡的朋友也可能是作者创造的另一个意象,他指的是主人公对于离开自己的国家,去其他国家打拼,去其他城市生活的这么一种渴望,但是他又没有勇气去将之付诸实践,因此,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意象,也就是主人公心中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在圣彼得堡打拼,过的很惨。文中提到父亲说儿子想把他的被子盖上这个地方,但是父亲又把被子扯开了,其实是主人公想要反抗自己内心的这种不断否定自己的枷锁这种声音,但是最终结果还是失败的。父亲还提到,儿子一直在欺骗这个在圣彼得堡的朋友,其实就是儿子一直在欺骗自己,而内心的这个父亲角色的声音将这一点点破。因为如果这个故事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父亲和儿子的冲突的话,父亲做出的很多行为实在是太过于荒谬,比如怀疑这个朋友的存在,突然说这个朋友可能是我更好的儿子,还说自己的儿子在蒙骗这个朋友,甚至父亲说他自己一直在瞒着自己的儿子给儿子的那个朋友写信,这些对话太过于奇怪,这更像是主人公内心对自己的一种打压,因为只有他自己才会这样了解他自己。 所以我更愿意认为,《判决》描述的并不仅仅是父权制的压迫。文中的父亲其实是主人公内心的另一个声音,所谓的父亲对他的打压,其实都是他自己对自己不断的否定。文中圣彼得堡的朋友也是主人公的一种想象,他可能是主人公一直所向往或者想要尝试的一种生活,但是却从没有实现过。因此,主人公一直在欺骗这个朋友,也就是欺骗他自己。


赞
转发
回应 查看所有回应

> 我来回应

> 去判决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