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第一次读瓦莱里娅·路易塞利的作品,小说是非常规的结构,叙事和时空碎片化,几个人物的声音重重叠叠。像幽灵一样存在的角色也穿插其中,可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可能是死去的人,也可能是我们的灵魂。一个意外的母亲,一个中年创作危机的作家,一个乏味的婚姻的囚徒,这条线的故事比较打动我。
整体布置像是复杂的场所回音。最明显的声音,显示的是“她”作为作家和主妇正在陷入危机的生活;另外是他,可能是“她”的创造者,“她”是“他”的小说的主角,也可能是“她”分裂的化身;其他声音混合其间。这些声音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相互交错、重叠、纠缠,出于意识的流动性随时发生方向移换或开辟新的话题。主体—叙事者的难以辨认,加剧了多重发展的可能,以及整个小说世界的悬浮感觉。
每开始一小节,都要先想想叙述者是哪位…😓
无需刻意区分叙事空间,因为很明显作者在尽力混淆,她想用割裂塑造整体,读者遂她的心愿应该也挺好。
三层叙事空间,历史的现实与真实的虚构。文字的鬼魂,被写作者赋予了灵魂,在交错的空间里融为一体。
很悲伤的小说,没有坠落,也没有上升,叙事者也很好区分。瓦莱里娅・路易塞利虽然反复提及波拉尼奥和庞德,但在她的故事里,诗歌已经失去了“护身符”的效力,变成了谎言、自虐、幽灵、停滞、无意义、不上不下的同义词。
一直在疑惑,是三个人还是一个人?似乎应该是三个人的视角,却又可以融入一个人的故事之中。拉美文学的美艳在这本小说里尤其突出、动人。
在形式上像还没完全成熟的莉迪亚•戴维斯的作品,但是随着迈向结尾愈发收紧的故事和时空很迷人。
从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到路易塞利《没有重量的人》,小说这个问题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路易塞利的小说里,探寻人的存在让位给了人讲述自己的存在。在一个家庭里,在一个正在写作的人,每个人进进出出来来往往,发问,回答,解释,虚构,杜撰,欺骗,每个人都是有脸的无脸的“鬼魂”。读完小说更深理解了庞德《在地铁》那首诗,里面有些那些我们生命里出现过或被虚构出来的人的“脸”的幽影。
视角好独特,借由主体的存在讲述、见证乃至触发思考自我的存在,结构也很有特色,只言点闪和主角的嵌入一举打破了小说的界壁,很多奇思贯以的通感
一本很轻松的读物,就像小说标题“没有重量”,充满了关于现代诗人/作家的引文,比如E. 庞德,艾略特、威廉斯、奥尔森、狄金森、休斯等,这部分对有经验的文学读者是尤为亲切的,但是作者似乎把这些熟稔的文学史典故转化成了日常生活的表层化的奶浴蛋糕。几个叙事线索分别是墨西哥诗人吉尔伯托·欧文(Gilberto Owen)和他的朋友、刚到纽约的加西亚·洛尔卡的可能相遇,一个当代墨西哥妇女失败的婚姻和波西米亚早年,一个编辑对吉尔伯托·欧文的误打误撞的“发现”,其中尤其重述了庞德“在地铁站”故事发生的空间,也是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和雕塑家亨利·戈迪尔-布泽斯卡的关系,对于庞德谜而言,这是小说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啦!
起初因为书的大小适合随手一卷在地铁上读,没想到几段跨时空的人生会在地下铁交汇。地铁离死亡的事物更近,让庞德写出《在地铁站》,让两个叙述者跨越时空窥见庞德和彼此,最后时空真的变成了两段对称式叙述中轻轻一戳即破的纸。这些美国年轻作家太会玩文本游戏了,先是写作不断被打断,渐渐叙述声音被自己的人物夺走。这种“会玩”是建立在开阔的视野之上,当她写想以海明威结束《流动的盛宴》的方式或者菲茨杰拉德开始《崩溃》的方式进行叙述时,你得知道她指的是什么(她写到霍默·科里尔,苗师傅《文学体验三十讲》里刚好也有提到这对纽约兄弟)
终于找到了一个对蟑螂感兴趣的作家!好想问问路易塞利灵感是否来源于纽约公寓里无处不在的蟑螂。。
作者已汉译的三本书里最喜欢的一本,蛮有意思的
由于前面阅读得过于松懈而越来越混乱的体验,在临近结局时变成恐惧。鬼魂消失的同时其平行的对应者也消失吗,还是说隐藏的鬼魂变得可见而被发现了?太混乱了太混乱了…
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看
喜欢开头的部分,但故事越进行越繁琐起来。写作者当前生活视角、写作者以前生活视角、以及作家欧文鬼魂的视角。整个故事零零散散,可能就像作者写的那样,一个水平的故事被垂直地讲述出来。个人阅读感受是抓不到重点,只是有些句子很能引起共鸣,可能作者也是女性的缘故。
实在是……无聊,流水般划过书页,划着、划着就完结了,或许她还是没有接近地面。(“如果你给他们一支笔,他们就会写出一部极其无聊的小说。”)也许这就是此书的谶。
身后站了太多作家却力度不够,不过相比80后中文作家也好太多了吧
“一部紧实、多孔的小说,像婴儿的心脏”。前一半的篇幅里,我以为纽约编辑与墨西哥母亲是一个人,当然这并不影响阅读,看着那些毫不相干的故事逐渐交汇在一起,感觉很奇妙。
> 没有重量的人
13 有用 祝羽捷 2021-02-07 12:10:44
第一次读瓦莱里娅·路易塞利的作品,小说是非常规的结构,叙事和时空碎片化,几个人物的声音重重叠叠。像幽灵一样存在的角色也穿插其中,可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可能是死去的人,也可能是我们的灵魂。一个意外的母亲,一个中年创作危机的作家,一个乏味的婚姻的囚徒,这条线的故事比较打动我。
9 有用 ly的读享生活 2021-02-12 18:00:58
整体布置像是复杂的场所回音。最明显的声音,显示的是“她”作为作家和主妇正在陷入危机的生活;另外是他,可能是“她”的创造者,“她”是“他”的小说的主角,也可能是“她”分裂的化身;其他声音混合其间。这些声音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相互交错、重叠、纠缠,出于意识的流动性随时发生方向移换或开辟新的话题。主体—叙事者的难以辨认,加剧了多重发展的可能,以及整个小说世界的悬浮感觉。
11 有用 把噗 2021-01-27 22:57:40
每开始一小节,都要先想想叙述者是哪位…😓
13 有用 海狸在家睡觉🌈 2021-05-06 13:09:14
无需刻意区分叙事空间,因为很明显作者在尽力混淆,她想用割裂塑造整体,读者遂她的心愿应该也挺好。
5 有用 影随茵动 2021-02-07 14:53:39
三层叙事空间,历史的现实与真实的虚构。文字的鬼魂,被写作者赋予了灵魂,在交错的空间里融为一体。
3 有用 补特伽罗 2021-04-14 00:01:34
很悲伤的小说,没有坠落,也没有上升,叙事者也很好区分。瓦莱里娅・路易塞利虽然反复提及波拉尼奥和庞德,但在她的故事里,诗歌已经失去了“护身符”的效力,变成了谎言、自虐、幽灵、停滞、无意义、不上不下的同义词。
4 有用 雨涣 2021-02-10 17:20:05
一直在疑惑,是三个人还是一个人?似乎应该是三个人的视角,却又可以融入一个人的故事之中。拉美文学的美艳在这本小说里尤其突出、动人。
2 有用 IWTKYLTDITM 2021-03-09 11:31:37
在形式上像还没完全成熟的莉迪亚•戴维斯的作品,但是随着迈向结尾愈发收紧的故事和时空很迷人。
2 有用 胡桑 2021-01-30 10:38:54
从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到路易塞利《没有重量的人》,小说这个问题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路易塞利的小说里,探寻人的存在让位给了人讲述自己的存在。在一个家庭里,在一个正在写作的人,每个人进进出出来来往往,发问,回答,解释,虚构,杜撰,欺骗,每个人都是有脸的无脸的“鬼魂”。读完小说更深理解了庞德《在地铁》那首诗,里面有些那些我们生命里出现过或被虚构出来的人的“脸”的幽影。
5 有用 森森 2021-02-12 20:35:42
视角好独特,借由主体的存在讲述、见证乃至触发思考自我的存在,结构也很有特色,只言点闪和主角的嵌入一举打破了小说的界壁,很多奇思贯以的通感
3 有用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21-02-26 11:42:08
一本很轻松的读物,就像小说标题“没有重量”,充满了关于现代诗人/作家的引文,比如E. 庞德,艾略特、威廉斯、奥尔森、狄金森、休斯等,这部分对有经验的文学读者是尤为亲切的,但是作者似乎把这些熟稔的文学史典故转化成了日常生活的表层化的奶浴蛋糕。几个叙事线索分别是墨西哥诗人吉尔伯托·欧文(Gilberto Owen)和他的朋友、刚到纽约的加西亚·洛尔卡的可能相遇,一个当代墨西哥妇女失败的婚姻和波西米亚早年,一个编辑对吉尔伯托·欧文的误打误撞的“发现”,其中尤其重述了庞德“在地铁站”故事发生的空间,也是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和雕塑家亨利·戈迪尔-布泽斯卡的关系,对于庞德谜而言,这是小说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啦!
4 有用 丛林宜歌 2021-02-01 23:54:27
起初因为书的大小适合随手一卷在地铁上读,没想到几段跨时空的人生会在地下铁交汇。地铁离死亡的事物更近,让庞德写出《在地铁站》,让两个叙述者跨越时空窥见庞德和彼此,最后时空真的变成了两段对称式叙述中轻轻一戳即破的纸。这些美国年轻作家太会玩文本游戏了,先是写作不断被打断,渐渐叙述声音被自己的人物夺走。这种“会玩”是建立在开阔的视野之上,当她写想以海明威结束《流动的盛宴》的方式或者菲茨杰拉德开始《崩溃》的方式进行叙述时,你得知道她指的是什么(她写到霍默·科里尔,苗师傅《文学体验三十讲》里刚好也有提到这对纽约兄弟)
1 有用 fushia 2021-01-31 13:25:06
终于找到了一个对蟑螂感兴趣的作家!好想问问路易塞利灵感是否来源于纽约公寓里无处不在的蟑螂。。
1 有用 Dannie 2021-06-18 10:29:02
作者已汉译的三本书里最喜欢的一本,蛮有意思的
2 有用 一幅幻觉 2022-03-24 01:56:01
由于前面阅读得过于松懈而越来越混乱的体验,在临近结局时变成恐惧。鬼魂消失的同时其平行的对应者也消失吗,还是说隐藏的鬼魂变得可见而被发现了?太混乱了太混乱了…
1 有用 A07539 2022-02-04 18:40:24
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看
1 有用 crushx_ 2023-08-15 11:18:40 四川
喜欢开头的部分,但故事越进行越繁琐起来。写作者当前生活视角、写作者以前生活视角、以及作家欧文鬼魂的视角。整个故事零零散散,可能就像作者写的那样,一个水平的故事被垂直地讲述出来。个人阅读感受是抓不到重点,只是有些句子很能引起共鸣,可能作者也是女性的缘故。
1 有用 尴尬洛夫司机 2021-05-23 13:26:46
实在是……无聊,流水般划过书页,划着、划着就完结了,或许她还是没有接近地面。(“如果你给他们一支笔,他们就会写出一部极其无聊的小说。”)也许这就是此书的谶。
1 有用 河伽娓 2024-10-30 16:46:31 云南
身后站了太多作家却力度不够,不过相比80后中文作家也好太多了吧
2 有用 沈欺霜 2021-04-03 21:38:08
“一部紧实、多孔的小说,像婴儿的心脏”。前一半的篇幅里,我以为纽约编辑与墨西哥母亲是一个人,当然这并不影响阅读,看着那些毫不相干的故事逐渐交汇在一起,感觉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