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大幕揭开,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的终结,计有120余天。这120天虽然转瞬即逝,但也惊心动魄,浓缩了3000年封建王朝、300年大清帝国分崩离析的最后记忆。
本书是对清朝最后120天的史实重建,以清宫档案等一手史料为基础,沿着清政府获知武昌起义的时间链条,勾画其覆灭前的历史光景。作者从多个维度细致而具体地交代了武昌起义后的清政府在军事、财政、外交、中枢运转上的应对得失,再现清廷从匆忙处置到无奈退位的历史进程,用具象化的写作还原了辛亥革命这个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
刘江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北京青年报》编辑,青年作家,文笔流畅,广受好评。出版有《被腰斩的王朝》《王朝死劫》《左宗棠传信录》等历史通俗读物。
不同层面的读者,需要不同层面的作品,历史学也不例外。专业史学工作者研究辛亥革命的著作,未必尽能适合一般读者。这本书是一本适应快节奏时代读者需求的“轻型”史学作品。作者有考古学和新闻学的学术背景,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他像史学家一样沉浸在史料的海洋中,掌握史学家的技艺,尝试把“繁琐”考证和讨论放到“后台”,努力重现清晰的历史现场,成一家之言,向普通读者显示出一段清清爽爽而又合乎情理的“真实”。这样的尝... 不同层面的读者,需要不同层面的作品,历史学也不例外。专业史学工作者研究辛亥革命的著作,未必尽能适合一般读者。这本书是一本适应快节奏时代读者需求的“轻型”史学作品。作者有考古学和新闻学的学术背景,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他像史学家一样沉浸在史料的海洋中,掌握史学家的技艺,尝试把“繁琐”考证和讨论放到“后台”,努力重现清晰的历史现场,成一家之言,向普通读者显示出一段清清爽爽而又合乎情理的“真实”。这样的尝试值得赞赏。(马忠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展开)
清廷视角下的“辛亥革命史”,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但作者做了大量考据纠偏工作,许多具体问题有不同前人的新见解,价值不小。
历史的细节,果然是混沌、无序,而又充满戏剧性张力。
作者对于全书的内容颇具考究。还有个别加字与错别字。
颇具新意的视角,从清王朝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作者在袁世凯出山、荫昌的历史形象、清廷应对武昌起义的决策部署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见解。不知为何没有将十九信条展开论述,窃以为这里可以多点笔墨。文内有个别错写,如死于庚辛年间的庄王载勋出席了1912年的御前会议。
其实就是辛亥革命史,而袁世凯、南北议和、清帝逊位以及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等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回避不了的,部分章节的问题罗列各方研究资料或论断,部分引用史实做论证,谈到晚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之后的财政危机时这点其实可以再深入一些,尤其是哪些是因哪些是果以及政策调整等等,不能光喊朝廷没钱了,想想隆裕太后那赈灾助饷的内帑黄金白银是从慈禧那继承而来,而朝廷财政败絮其中,果然只知有爱新觉罗而不知有大清,可恶至极!
基本上是从学术层面考证清朝最后百余日。或者说是以各种资料来佐证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袁世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所作所为。
三星半。有细节没深度,但不能小瞧细节。有些事情读起来也很是有趣
> 更多短评 21 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3篇
> 15人在读
> 53人读过
> 739人想读
订阅关于清朝最后的120天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三人行 2021-08-18 20:52:27
不同层面的读者,需要不同层面的作品,历史学也不例外。专业史学工作者研究辛亥革命的著作,未必尽能适合一般读者。这本书是一本适应快节奏时代读者需求的“轻型”史学作品。作者有考古学和新闻学的学术背景,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他像史学家一样沉浸在史料的海洋中,掌握史学家的技艺,尝试把“繁琐”考证和讨论放到“后台”,努力重现清晰的历史现场,成一家之言,向普通读者显示出一段清清爽爽而又合乎情理的“真实”。这样的尝... 不同层面的读者,需要不同层面的作品,历史学也不例外。专业史学工作者研究辛亥革命的著作,未必尽能适合一般读者。这本书是一本适应快节奏时代读者需求的“轻型”史学作品。作者有考古学和新闻学的学术背景,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他像史学家一样沉浸在史料的海洋中,掌握史学家的技艺,尝试把“繁琐”考证和讨论放到“后台”,努力重现清晰的历史现场,成一家之言,向普通读者显示出一段清清爽爽而又合乎情理的“真实”。这样的尝试值得赞赏。(马忠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展开)
2 有用 竹圃 2021-07-16 18:29:40
清廷视角下的“辛亥革命史”,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但作者做了大量考据纠偏工作,许多具体问题有不同前人的新见解,价值不小。
0 有用 Mr. Clichè 2022-06-26 22:21:01
历史的细节,果然是混沌、无序,而又充满戏剧性张力。
0 有用 斯坦利•赵 2022-04-01 15:13:04
作者对于全书的内容颇具考究。还有个别加字与错别字。
5 有用 云归 2021-06-17 16:59:48
颇具新意的视角,从清王朝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作者在袁世凯出山、荫昌的历史形象、清廷应对武昌起义的决策部署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见解。不知为何没有将十九信条展开论述,窃以为这里可以多点笔墨。文内有个别错写,如死于庚辛年间的庄王载勋出席了1912年的御前会议。
0 有用 Mr. Clichè 2022-06-26 22:21:01
历史的细节,果然是混沌、无序,而又充满戏剧性张力。
1 有用 一路看来 2022-04-15 22:45:59
其实就是辛亥革命史,而袁世凯、南北议和、清帝逊位以及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等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回避不了的,部分章节的问题罗列各方研究资料或论断,部分引用史实做论证,谈到晚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之后的财政危机时这点其实可以再深入一些,尤其是哪些是因哪些是果以及政策调整等等,不能光喊朝廷没钱了,想想隆裕太后那赈灾助饷的内帑黄金白银是从慈禧那继承而来,而朝廷财政败絮其中,果然只知有爱新觉罗而不知有大清,可恶至极!
0 有用 斯坦利•赵 2022-04-01 15:13:04
作者对于全书的内容颇具考究。还有个别加字与错别字。
1 有用 春华秋实 2022-03-29 15:04:21
基本上是从学术层面考证清朝最后百余日。或者说是以各种资料来佐证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袁世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所作所为。
1 有用 彭柬之 2022-03-21 16:31:36
三星半。有细节没深度,但不能小瞧细节。有些事情读起来也很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