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短评

热门
  • 44 卫有疾 2020-11-03 21:00:23

    认真读过《不检点》一篇,只是尚可,达不到那些短评说的程度。相互吹捧看不下去。

  • 32 titivillus 2020-10-14 10:18:11

    从此,我们有了一个文学的贵州

  • 23 远子 2020-11-13 09:44:46

    彭剑斌的小说里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我”,“我”在凝视、倾听、反刍,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翻译和改写。这在职业小说家看来可能是缺点,在我是文学表达中最诱人、最耀眼的中心。像所有能触动我的杰作一样,读彭的小说,眼前不会闪过文体、题材、主义之类的界限,而只会跟随一颗文学的心四处漫游,看他怎样在每一个平凡而琐碎的昼夜,承受那些仿佛来自一生中最后一天的悲哀与不安。

  • 21 🈚️八十三岁 2020-12-02 23:37:50

    他们只是迫切需要贵州 或者想在地图插上贵州的旗子 有几篇不错 瑜不掩瑕 仍然觉得叙事性不强,观点也弱。流动的日记

  • 7 韦小貓。 2020-11-17 00:02:55

    在杭州的单向空间,彭建斌的这本书摆在入口推荐书目的位置。我对他的了解,仅是之前单向街文学节的一次访谈,印象中他说着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那天单向空间我是特意而去的,准备喝杯咖啡,买两本书在回程的飞机上看。犹豫之中翻到这本书的序言,“记录了我在贵州跑业务期间的工作、生活和爱情。”作为一个贵州人,怎么能不被这种对家乡的文学书写所吸引呢,尽管家乡的文学想象有时令我有种熟悉但又陌生的异乡之感。我喜欢书中关于贵州县城的书写,轻轻着墨却神态自若。从毕赣的电影到彭剑斌的文字,我始终认为贵州的土地适合这种魔幻的艺术加工,带着泥土和草木的味道,人物仿佛在蒙蒙雨雾中穿梭,恪守传统而又富有想象地生活。外界的现实、欲望、欺骗,这篇土地都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却又仿佛被多棱镜折射过一样,露出另一幅面目。

  • 12 李如是 2021-06-12 14:30:21

    什么玩意,难看得要死!怎可敢与湘行散记相比?尤其是写爱的场面,什么“她睫毛一定挂满了泪水”,还能更中年油腻男人自我陶醉一点么?

  • 5 Juneau 2020-11-24 17:53:24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我凭理解力感受到的,而不是文字本身(书名赞一个)。

  • 10 南菜园的菜园 2020-12-18 22:19:32

    彭老师写东西太散和太本能了吧,且对此沾沾自喜。

  • 4 / 2020-12-19 20:33:57

    盲猜月双鱼

  • 2 老王子 2020-11-03 12:04:13

    这本真的好看!推荐!

  • 3 frozenmoon 2021-07-06 09:13:45

    在一个小圈子里也算享有盛名的一本书,开篇的非虚构非常好,细节筛选,语气把控都很棒,但越往后读就越泄气。满篇翻译腔,而且还是上海译制片厂的那种调子,试着用配音腔读一遍,嘿,有意外收获。真是尴尬。

  • 3 Zelda 2021-06-08 16:48:39

    过誉了,咸肉冬瓜还可以,读别的书会觉得:我想从事写作还是想的太简单了,读这个觉得:就这?

  • 3 祝羽捷 2021-02-28 09:19:52

    前20页是一些灵光的片段,读到后面,在一种看似平静的叙事中不断闪现这种灵光。喜欢看作者写家族成员的故事,母亲和舅舅20多年不说话的隔阂,外公红林的乐队——专门为死人奔丧奏乐,同样是写亲友,一点也不烂煽情,却有浓浓的情感让人回味。

  • 2 Little Icarus 2020-11-27 09:16:06

    卫康说的在理,这本书只是尚可,还达不到互相吹捧的程度;尽管如此还是支持鳜膛弃,多好的一个用名啊,就这么舍弃实在可惜。

  • 3 妙脆莉莲 2021-01-09 15:44:07

    前半本:粗糙的,生动的,县城的。后半本:一股子外国文学名著糟糕中译本味儿,像在图书馆里泡太久了不能好好说话了一样

  • 2 ALTAZOR 2020-11-08 12:04:52

    在途中读完他的漂泊,很好看。是成熟的写作者的不成熟作品,有出彩的比喻。他唤起我的羞愧,又让那个追杀我的青年懊悔。

  • 4 稚柳苏晴 2021-07-12 11:53:14

    看了几页坚持不下去了。豆瓣上评分怎么这么高?虽然作者开宗明义说是这是早年作品文笔未免稚嫩,但为什么还要出版?通篇的矫揉造作和不知所云,甚至品出了自恋。

  • 3 程幸格 2021-07-05 09:43:30

    这本书能有一星,是因为最低只能打一星。

  • 3 秋刀虎 2020-12-12 16:22:26

    今天在深圳见了本人,想说是大器晚成,也不是,毕竟小说是年轻时写的。想说是天才少年,也不是,因为人到四十,两本小说才走进大众视线(从已读人数来看,好像也并没有)。又听彭老师说已有几年不写小说,补一个在现场没问到的问题:心态上如何看待这种突然到来的成名,是如今写作者的缺乏,还是市场的宽松?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