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袁凌历时十三年写就,深汲每个离乡人的生命记忆
◇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 ,一部城乡中国的变迁记录
◇真实故事计划年度“经典非虚构著作”诚意巨献
◇梁鸿、野夫、刘瑜、蒋方舟、朱学东读后诚恳推荐
---
故乡这个记录出生、成长、迁移、死亡的地方,牢固地寄存着每个离乡人共同的记忆 。
《在别处》是袁凌深汲生命记忆的个人自传散文集,成书历时十三年。他用柔软有温度的文字,忠实追溯了一个人的离乡与回归、青春到不惑的心路:孤身离乡的线索、在外漂泊的孤寂、城乡沉默的变迁、自我成长的印记……
从小县城去到大城市,从候车室回到出生地,真实记录了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一段城乡中国的无声变迁。
---
袁凌的语言和叙事,因对大地生活的凝神关注而绵密细致,如清泉缓流,点滴注入,持久涤荡。人物因此充满情感并富于层次,乡村也因此重又恢复它的丰盈、灵性和坚韧的生命力。
——作家...
◇袁凌历时十三年写就,深汲每个离乡人的生命记忆
◇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 ,一部城乡中国的变迁记录
◇真实故事计划年度“经典非虚构著作”诚意巨献
◇梁鸿、野夫、刘瑜、蒋方舟、朱学东读后诚恳推荐
---
故乡这个记录出生、成长、迁移、死亡的地方,牢固地寄存着每个离乡人共同的记忆 。
《在别处》是袁凌深汲生命记忆的个人自传散文集,成书历时十三年。他用柔软有温度的文字,忠实追溯了一个人的离乡与回归、青春到不惑的心路:孤身离乡的线索、在外漂泊的孤寂、城乡沉默的变迁、自我成长的印记……
从小县城去到大城市,从候车室回到出生地,真实记录了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一段城乡中国的无声变迁。
---
袁凌的语言和叙事,因对大地生活的凝神关注而绵密细致,如清泉缓流,点滴注入,持久涤荡。人物因此充满情感并富于层次,乡村也因此重又恢复它的丰盈、灵性和坚韧的生命力。
——作家 梁鸿
袁凌是我喜欢的那种作家,始终面对巨大坚硬的现实,以刀刻斧斫般的文笔去解剖世界。
——作家 野夫
诗意对于有些人是生活的奢侈品,对另一些人则是必需品。袁凌写调查、写故事、写历史、写现实、写社会、写个体,不管写什么,他的文字上面总有一层毛茸茸的、轻轻颤动的诗意。
——作家 刘瑜
袁凌比我们都有耐心。生活是条不分青红皂白的大河,冲碎一切曾经完整的、坚固的、长久的。只有他,溯流而上,在生活的废墟上,固执地去寻找支离破碎的人生意义。
他带领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回家。回家的路没有地图,唯一的指引,是一首幽暗的孤独者之歌。
——作家 蒋方舟
从故乡到异乡,告别无知顽劣的童年,到心怀愁绪永远不停奔波的成年,每一个挣扎沉浮在这个时代还没被吞没的人,都隐藏着无数的故事。这些故事,无论多么微小,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通过它们,同样可以观照到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代人的命运。
——媒体人 朱学东
作者简介 · · · · · ·
袁凌
杰出的非虚构作家,单向街2019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2017年度致敬作家,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曾任“真实故事计划”总主笔。1973年生于陕西,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作品先后入选新浪十大好书、华文十大好书、《南方都市报》十大好书、两届豆瓣年度作品等。
已出版诗集《石头凭什么呼吸》,非虚构作品《寂静的孩子》《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生死课》等,同时在多家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思想随笔数十万字。
目录 · · · · · ·
序二 /05
上卷
北漂纪 /002
候车室 /029
在县城 /065
中卷
西安往事 /084
过秦岭 /117
洪水 /161
下卷
住瓦屋 /180
出生地 /217
寻梦记 /25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隔着布我按到了骨灰,其实不是灰,是骨头,大大小小的,触到的可能是半圆形的膝关节。很沉,有五六斤,也许生前的重量并未消逝,凝结进了这包骨头。 在安检口的X光机下,这些骨头会显出什么形相。或许,有一个灵魂的阴影,飘忽地掠过监控画面,平生第一次成功地逃了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候车室 /029 -
袁凌的文字带给我的体验,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很难说清楚他是先锋文学或者是散文,但有一些东西弥久不散。再等到后来,看完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我才再度体验到这种感觉。电影和非虚构写作一样,都是从欧美生长出的艺术创作形式,最初的语言和技巧也都是人家的,是枝裕和把欧美的电影创作形式拿过来,里面的语言却是东方的,那种流淌的日常与不散的味道知觉,充盈在他的电影作品里。 在非虚构写作中,袁凌如同是枝裕和一样借助了规则和框架,但内在的知觉和审美趣味却是东方的、中国的,深入中国人的肌肤与骨髓。当下国内非虚构写作如火如茶,绝大部分创作者都热衷研习国外相对成熟的技法与意义框架,却在表达上缺乏力量,始终无法深入。袁凌的写作,无疑将是中国非虚构写作未来的道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一 /01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在别处"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在别处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在别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 更多书评 12篇
-
椒盐伞菌 (今天我叹气了吗)
隔着布我按到了骨灰,其实不是灰,是骨头,大大小小的,触到的可能是半圆形的膝关节。很沉,有五六斤,也许生前的重量并未消逝,凝结进了这包骨头。 在安检口的X光机下,这些骨头会显出什么形相。或许,有一个灵魂的阴影,飘忽地掠过监控画面,平生第一次成功地逃了票?2021-01-05 21:42 1人喜欢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袁凌的文字带给我的体验,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很难说清楚他是先锋文学或者是散文,但有一些东西弥久不散。再等到后来,看完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我才再度体验到这种感觉。电影和非虚构写作一样,都是从欧美生长出的艺术创作形式,最初的语言和技巧也都是人家的,是枝裕和把欧美的电影创作形式拿过来,里面的语言却是东方的,那种流淌的日常与不散的味道知觉,充盈在他的电影作品里。 在非虚构写作中,袁凌如同是枝裕和一样...2021-01-04 16:38 1人喜欢
袁凌的文字带给我的体验,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很难说清楚他是先锋文学或者是散文,但有一些东西弥久不散。再等到后来,看完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我才再度体验到这种感觉。电影和非虚构写作一样,都是从欧美生长出的艺术创作形式,最初的语言和技巧也都是人家的,是枝裕和把欧美的电影创作形式拿过来,里面的语言却是东方的,那种流淌的日常与不散的味道知觉,充盈在他的电影作品里。 在非虚构写作中,袁凌如同是枝裕和一样借助了规则和框架,但内在的知觉和审美趣味却是东方的、中国的,深入中国人的肌肤与骨髓。当下国内非虚构写作如火如茶,绝大部分创作者都热衷研习国外相对成熟的技法与意义框架,却在表达上缺乏力量,始终无法深入。袁凌的写作,无疑将是中国非虚构写作未来的道路。 引自 序一 /01 回应 2021-01-04 16:38
-
椒盐伞菌 (今天我叹气了吗)
说起来也奇怪,小的时候又黑又瘦,长大了却是个个成人,老四的个子比二舅还高,最小的羊娃子小时候有气包卵,总是担心他长不了个子,后来也抽条长成壮壮实实的小伙子,还参了军。家里只有二舅娘在小下去,变成了家里最小的人,跟孩子们说话要扬着脸。可能孩子们的个子就是从娘身上拿出来的,一个孩子是一根骨头,二舅娘身上的骨头就剩下不多了。2021-01-09 10:51
-
椒盐伞菌 (今天我叹气了吗)
说起来也奇怪,小的时候又黑又瘦,长大了却是个个成人,老四的个子比二舅还高,最小的羊娃子小时候有气包卵,总是担心他长不了个子,后来也抽条长成壮壮实实的小伙子,还参了军。家里只有二舅娘在小下去,变成了家里最小的人,跟孩子们说话要扬着脸。可能孩子们的个子就是从娘身上拿出来的,一个孩子是一根骨头,二舅娘身上的骨头就剩下不多了。2021-01-09 10:51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3天前曾上架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待读2021 (百万小编导)
- 新品备选清单 (霍安)
- 我的藏书(实体书) (豆腐仔)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在别处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玊尔 2021-01-15
看了袁凌的作品,喜欢他这种去掉情绪的写作方式,不是表达自我而是单纯地表现生命、表现人!这一点实在太难得了。
5 有用 断鸿声里 2021-01-12
这样的本土非虚构多多益善
1 有用 影以so 2020-10-14
在离乡的过程中成长,作者写出了每个远离家乡之人的飘零和孤苦,也写出了在城市和故乡之间无限徘徊的纠结与矛盾,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感到孤独,然而回到故乡,才发觉故乡已不是记忆里的故乡,作者的文字细腻柔软又给人一种独特的力量。
0 有用 短裤Bob 2021-01-17
这本非虚构集不好评分,让后人评吧。从第一页开始就是典型的袁凌风格,印象的绵密速写,淡化的戏剧性,非线性的情节,跟近年流行的特稿腔格格不入。这可能是雷磊所说“先锋写作”的一种解释吧。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不加思索的旺盛表达欲导致的素材组织无能,现在稍微不这么看了,但仍不太喜欢。爱袁凌老师,爱的是他的诚意。(PS《过秦岭》是稍微“工整”的一篇,可以先从这里体验)
1 有用 伊夏 2021-01-12
作为给《世界》打过五星,也曾读《青苔不会消失》读到揪心,更是很喜欢袁凌老师上的几期播客的长期读者,不得不老实承认,我对这一本,是有些失望的。叙述里大量错乱的时间线和私人感情线,非常突出的“我”,不聚焦的人和事。一边读一边困惑,最后终于想到:可能这些稿子写于不同时期,具体成书时就很难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每一篇的心境起伏与观察视角又变动不居,每一篇单独看可能有一定滋味,但合成集子就稍显跳脱。无论如何,还... 作为给《世界》打过五星,也曾读《青苔不会消失》读到揪心,更是很喜欢袁凌老师上的几期播客的长期读者,不得不老实承认,我对这一本,是有些失望的。叙述里大量错乱的时间线和私人感情线,非常突出的“我”,不聚焦的人和事。一边读一边困惑,最后终于想到:可能这些稿子写于不同时期,具体成书时就很难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每一篇的心境起伏与观察视角又变动不居,每一篇单独看可能有一定滋味,但合成集子就稍显跳脱。无论如何,还是会继续关注袁老师的。 (展开)
0 有用 辉映 2021-01-20
对于生活本身的诠释、面对生活的态度就是将它记录,从而使过往都能富有生命力,永远鲜活下去。
1 有用 耶利米 2021-01-18
有一刻我觉得自己会就此死去。如果这样,将像落在水泥街道上变脏的雪一样,被成吨的工业盐融化流入下水道,不发出声音和留下痕迹,无声地来,无声地走,失去性命很久才会被人发现。在卫生间的下水管道上,有一队迁徙的蚂蚁,永不停息地上下穿行,我的性命比不上它们中的一只,尽管被叫作“蚁族”
0 有用 短裤Bob 2021-01-17
这本非虚构集不好评分,让后人评吧。从第一页开始就是典型的袁凌风格,印象的绵密速写,淡化的戏剧性,非线性的情节,跟近年流行的特稿腔格格不入。这可能是雷磊所说“先锋写作”的一种解释吧。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不加思索的旺盛表达欲导致的素材组织无能,现在稍微不这么看了,但仍不太喜欢。爱袁凌老师,爱的是他的诚意。(PS《过秦岭》是稍微“工整”的一篇,可以先从这里体验)
4 有用 江·葛朗台 2021-01-16
水军太多,营销欺诈。
1 有用 玊尔 2021-01-15
看了袁凌的作品,喜欢他这种去掉情绪的写作方式,不是表达自我而是单纯地表现生命、表现人!这一点实在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