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的原文摘录

  • 当你喜欢我做的事情时,你就说“乖”,当你不喜欢的时候,你就说“别”,就是这么回事。 “乖,你的爪子的确已经抓到问题的核心了,而且你刚刚的那个理论甚至连名字都有呢,叫情绪主义( emotivism)。 绪主义的拥护者认为,每当我们做道徳判断,说一个行为对错、道与否时,我们真正想说的,同时实际上也是真正能出口的,是我们是否支持该行为。这样说出来的东西能让我门内心感到温暖舒适。 这种判断就类似于我们吃到了一块好吃豹馅饼时说:太好吃了!或者就像狗听见主人说遛弯儿时会摇尾巴一样。 孟弟听到我说“遛弯儿”,立刻条件反射地摇起了尾巴。“ 如果情绪主义是正确的,如果道德判断最终归结于我喜欢或我不喜欢,那么就会产生某种后果。突然之间,我们的道德判断就会变得非常无力,难以影响世界。” (查看原文)
    雨涣 3赞 2021-01-17 10:58:57
    —— 引自章节:第一次漫步 什么是好狗狗,什么是坏狗狗
  • 伽利略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关于几何图形的先天知识,现象世界就如同一个由傻子讲述的故事,有的只是声音和怒火,却不知所云。 (查看原文)
    censored dump 3回复 1赞 2021-02-24 09:18:22
    —— 引自章节:第十一次漫步 科学哲学:蚂蚁派、蜘蛛派、蜜蜂派
  • 通常来讲,伦理指存在于特定环境或组织中的行为规范——因此,说到商业伦理,指的是在那种情形下为人们所接受的那类行为。但它也包括某个社会的准则。而道徳通常指个人生活的原则。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2020-12-05 01:51:05
    —— 引自章节:第二次漫步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美好生活
  • 尼采是过去二百年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会逼你思考,挑战所有你觉得对的观念,而且他妙笔生花——单单这一点就完胜大多数哲学家了。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在把文章写得气势恢宏、富有力量的同时还条理清晰。他希望我们不要依照“伦理教条”生活,而应该勇敢、美丽、创造性地生活。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2020-12-05 01:33:48
    —— 引自章节:第一次漫步 什么是好狗狗,什么是坏狗狗
  •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能够分清梦境和现实的。但我们每次都能分清吗?哪怕就一次,我们拿不准,或感到迷惑,那怎么才能坚信眼前的树木、狗狗、沙袋鼠等物质现实是真的呢?笛卡尔决定把一切他不能完全确定的事物都排除掉,而他有可能疯了或在做梦的可能性无论有多小,都意味着他无法全然相信感觉。所以感觉到的东西一概都排除。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1赞 2020-12-10 03:15:46
    —— 引自章节:第八次漫步 你以为你知道的就是你知道的?
  • 笛卡尔的激进怀疑论确实很富有挑战性。他是为了表明几乎所有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基础并不牢固,而是像沼泽般柔软不可靠。对于古代怀疑论者而言,这就是他们想要达到的状态。他们会说:干得好,知识就是不可获得的,所以好好享受没有知识的生活吧。但笛卡尔的怀疑仅仅是开始,而非结束。他带着我们进入了怀疑的深渊,现在,他将带着我们向上爬,进入确定知识的光明中。他发现那片光明之地并非存在于不确定的感觉世界中,存在于纯粹思考中。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却无法怀疑我们正在怀疑这件事。怀疑就是思考,即使你在思考一些不切实际的事,那也是在思考。思考无法独立存在:一定有个事物在思考,而那个事物就是我。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1赞 2020-12-10 04:04:44
    —— 引自章节:第八次漫步 你以为你知道的就是你知道的?
  • 犬儒主义者不相信权力,怀疑论者不相信知识。我的另一个智慧偶像,法国后结构主义者米歇尔・福柯说,不管你在哪里看到权力,都要上前抵制,因为权力总是不平等的,总是会被滥用的。而且我认为,我们应该打开怀疑论者的工具箱,尽我们所能去测试有关知识的主张。但这么做的最终结果并不是要拒绝所有权力和知识,而是要让权力和知识保持诚实。但我并不认为不存在真理这样的东西。科学应当被审视,而且应当使用科学工具来审视。但有些总是值得一提:谁为这项研究买单?谁从中获益?研究背后隐藏着什么?被过度兜售的是什么?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1赞 2020-12-17 06:31:19
    —— 引自章节:第十一次漫步 科学哲学:蚂蚁派、蜘蛛派、蜜蜂派
  • 范畴的希腊语原词是kategoria,意为在法庭上针对某人的控告。亚里士多德把这个词拿来当谓词——针对某物你可以说的东西或你可以问的问题。 但康德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将某物从世界进入我们心灵的过程范畴化。 一旦感知到世上的任何事物,心灵就会立刻把范畴套上去,康德把这一行为称作综合。这种综合,这种依靠范畴对事物的突然把握,就是理解(或者说知道)的真实含义。 它们是我拥有任何知识的先决条件。此外,这些范畴还是理性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所有人类都拥有。这就意味着,人类心灵所认识的世界是共同的、是共享的、是相互理解的。 它确实是在的,但康德说,人类的知识和理性终究是有限的,永远无法触及本体。 (查看原文)
    censored dump 4回复 1赞 2021-02-24 09:32:23
    —— 引自章节:第十次漫步 终结者康德
  • 他所谓不可说的东西,指的是宗教、伦理、美,以及存在的意义。维特根斯坦认为,以上这些东西都是语言无法触及的,因为它们并非字词和命题可以构建的事实。 终于,维特根斯坦发现了自己早期的语言观是不完备的,是一种针对世界和语言的简略原子观:经验被划分成微小、独立的单元,这些单元再投射到单个字词或短语上。这种语言观一方面过度简化了世界,…… 在语言中,文字互相交织,意义是在其相互作用中浮现出来的。……语言产生意义的能力并不是通过将字词和世界上的事物像烤串一样串起来的方式展现的,而是来自渗透于生活中的微妙的使用形式和复杂规则。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世界的结构决定了语言的结构,因为外界的事态需要用字词或短语来描述。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中,这种关系被颠倒了过来 例子后来成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一部分,即因纽特人有五十个词来形容雪。正因为语言很精细,他们才能‘看到’不同类型的雪,而这些雪对于我们来说是难以区分的。 语言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认知工具,而是一种控制和塑造认知的方式。 一切有意义的人类行为只有放到类似语言的结构之中才能被认识,这个结构有语法、有词汇,每个单独的元素只有彼此联系才有意义。 (查看原文)
    censored dump 4回复 1赞 2021-02-24 09:32:23
    —— 引自章节:第十次漫步 终结者康德
  • 言语保证了真理的真实性,因为说话者一定是在场的。真理与在场是紧密相连的。当我向你说出我的真理时,我可以控制它,确保你对它的理解与我的一致。而一旦言语成为书面语言,它就摆脱了这种严密的控制。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表达了对言语到文字的转变的哀叹之情。而同样的观点(言语是真理,而文字是谎言)周而复始地出现在哲学历史的长河中。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索绪尔,他认为言语和在场是防止能指与所指发生危险偏差的最好方法。 语言是一条无止尽的锁链,我们永远无法抓到尽头,永远无法接触到某人头脑之中和语言之外的终极真理。 《斐多篇》中的希腊词pharmakon来说明这一观点。这个词的意思是毒药。 一旦语言开始运作,意思就无法控制了。同时保留这两种词义是不可能的,就算柏拉图想要删除pharmakon治疗的定义也不行。 (查看原文)
    censored dump 4回复 1赞 2021-02-24 09:32:23
    —— 引自章节:第十次漫步 终结者康德
  • 我们从量子物理学得到的关于现实终极本质的洞见,可能会让康德很开心。但本体的陌生性和他者性意味着它将始终处于知识的范围之外。 真理就如同冰箱里的灯:当你关上冰箱门的时候,你‘知道’它熄灭了,但这种知道,并不能算知道…… (查看原文)
    censored dump 4回复 1赞 2021-02-24 09:32:23
    —— 引自章节:第十次漫步 终结者康德
  • “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中,关于对错并没有普遍的共识,而且在一些出现分歧的地方似乎也没有确凿的解决办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西方社会并不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在古罗马或中世纪的欧洲,大多数人不会觉得建立共同的道德基础是件难事。大多数早期文明都有正常运作的伦理体系,该体系基于共同的宗教观或对国家法律的绝对信奉,抑或有公认的文化规范、禁忌、禁令。” (查看原文)
    从容 1赞 2021-09-23 20:39:02
    —— 引自章节:第一次漫步 什么是好狗狗,什么是坏狗狗
  • “说得没错。不同的个体千千万,带着几乎无穷无尽的属性。但是,是否有一种‘狗性’能够涵盖所有狗呢? (查看原文)
    夏天 1赞 2022-10-26 17:01:18
    —— 引自章节:第七次漫步 把让孟弟生无可恋的型相和共相问题聊完
  • 情绪主义(emotivism)的拥护者认为,每当我们做道德判断,说一个行为对与错、道德与否时,我们真正想说的,同时实际上也是真正能说出口的,是我们是否支持该行为。这样说出来的东西能让我们内心感到温暖舒适。这种判断就类似于我们吃到了一块好吃的馅饼时说:“太好吃了!”或者就像狗听见主人说“遛弯儿”时会摇尾巴一样。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2020-12-05 01:32:02
    —— 引自章节:第一次漫步 什么是好狗狗,什么是坏狗狗
  •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为所有道德判断都设立了一个三角形结构:分別是善的型相、世间的行为,以及道德判断。我们审视行为,对照型相,做出道德判断。就这么简单。 但柏拉图的理论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十八世纪伟大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对伦理语言有着十分震撼的洞见。他发现道徳命题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一种用“是”字句,一种用“应”字句。“是”字句告诉你事实,也就是世上存在的东西。“应”字句是用来做道判断的,也就是告诉你某事应该是怎样的。休谟指出两者之间并没有符合逻辑的转换方式。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2020-12-05 02:15:50
    —— 引自章节:第二次漫步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美好生活
  • 伊壁鸠鲁派受到了昔勒尼派的影响,却迥然不同。幸福可能源于快乐,但快乐本就是一件复杂的事,绝不是毫无顺忌地放纵本能就能完全得到的。对于伊壁鸠鲁来说,快乐是唯一的善,但他没有把快乐定义为积极的品质,而是定义为没有痛苦的状态。生活的目标并不是尽可能地塞进更多享乐主义的愉悦,而是缓解压力与不适。他所提倡的快乐是沉思、友爱、交流以及哲学的实践——与昔勒尼派纵欲狂欢风马牛不相及。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2020-12-05 02:35:31
    —— 引自章节:第二次漫步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美好生活
  • 如果事情真的毫无希望,而你又处于无计可施的地位,那么,我认为斯多葛派的心态堪称典范。人们常常会想象一个正义的人遭到诬陷,身陷牢笼,每天受到卫兵的拷打折磨。斯多葛派会说:我会忍受下去,因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从永恒的角度来看,我遭受的痛苦不值一提,无论如何,它们只是计划的一部分,只要我理解了它,我就会认为它是最好的安排。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2020-12-05 02:45:15
    —— 引自章节:第二次漫步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美好生活
  • 在卢梭看来,人类天生只有两种道德情感。第一种是完全理性的自保,他称之为自爱。第二种是对他人遭受苦难感到的恐惧,他称之为同情。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2020-12-05 03:00:21
    —— 引自章节:第二次漫步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美好生活
  • 康徳是启蒙运动中对人与世界本质思考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应当摆脱束缚自由和理性的枷锁,即摆脱专制社会的政治枷锁,摆脱传统思想、宗教、世俗对人们智力的枷锁。尽管康德并不是一个主张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但他也有自己的口号:敢于求知——接受能够拥有自己的立场的挑战,独立思考,践行人性的两大特征——自由和理性。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2020-12-05 03:03:51
    —— 引自章节:第三次漫步 敢于求知,做“对”的事
  • 我止不住想知道“他人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感受、体验和自己相同”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假设是如何被证明的。我无法体验你的痛苦和快乐,体会不到你挠头或者因为鞋子太紧而扭动脚指头的感觉。你的幸福与我相同吗?你的悲伤和我一样吗?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2020-12-06 04:00:37
    —— 引自章节:第四次漫步 给自由找个理由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