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roduct.dangdang.com/29129688.html#ddclick?act=&pos=29129688_0_1_p&cat=01.00.00.00.00.00&key=%D6%D3%CA%E9%B7%E5&qinfo=&pinfo=228_1_60&minfo=&ninfo=&custid=&permid=20200417140843030171766998798387256&ref=https%3A%2F%2Fwww.baidu.com%2Flink%3Furl%3Dtka-CmY4Jq_gOdvTCSmxYJ606q2tvHVRhnBtUcTvQ5cb_c9Z7rNXQ8rNBNceQepfBBhedL08OYAwktEvAsZ7__%26wd%3D%26eqid%3Db7fd5c160008b899000000066042de39&rcount=&type=&t=1614995003000&sell_run=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原著前言”(法律出版社2020年7月第1版)
作者:孟德斯鸠 译者:钟书峰
本书论述内容众多,若有什么违背初衷而冒犯谁,绝非居心不良。我天生不喜吹毛求疵。柏拉图感谢上苍,让其生在苏格拉底时代;我感谢上帝,让我生为我所在政体之民,让我服从它令我爱戴之人。
有个请求,却担心得不到读者支持:不要只浏览片刻,就对这部二十年心血之作妄下结论。请对全书而不是其中片言只语予以褒贬。欲探明作者意图,唯有从全书之中寻找。
我最先研究的是人,并得出如下结论:在千差万别的法律与习俗中,人并非只受奇思异想支配。
我探讨若干原则后发现:这些原则必会衍生诸多个例;各民族历史,皆为上述原则之体现;每一规则,皆与另一规则有关,或者说,皆取决于另一更具普适性的规则。
回溯古代历史时,我已竭尽全力把握其精神实质,以免误将真正不同之物视为相同之物,或者误将表面相同之物视为实质不同之物。
上述原则,并非出于偏见而是通过考察事物本质而得出的。
唯有明白环环相扣的真理之链,才能让诸多真理大白于世。对个例研究越多,就越能洞察原则之确定性。当然,我并未逐一提及所有个例。谁会不厌其烦罗列所有个例?
读者无法在本书中读到当今作品所具有的生花妙笔。只要稍稍放宽视野,奇思异想般的生花妙笔就会不复存在。只集中精力注意问题的某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就往往会有生花妙笔。
本书无意指责任何国家已建立的任何制度。各国皆可以在本书中为其所遵循的原则找到依据,并自然而然地得出如下结论:唯有那些有幸天生就具有能力洞察国家整个政治制度者,才能提出政治制度的改革建议。
启迪民智并非无关紧要。官吏偏见始于民众偏见。在蒙昧时代,官吏即使犯下弥天大罪,也会毫无顾忌;在开明时代,官吏即使做了天大好事,也会诚惶诚恐。应洞悉旧时代弊端,应明白必须改革,也应了解改革本身也存在弊端。担心改革会带来更坏局面,就会任由旧制度继续存在;怀疑改革会带来更好局面,就会满足于旧制度。研究局部乃为对全局作出判断,研究种种原因乃为看清种种结果。
若我能提供全新理由,让每个人都热爱君主、祖国、法律和义务,让每个人都感觉在其国家与政体下生活更为幸福,我乃世上最幸福者。
若我能让治国者获得更多的其应获得的知识,让服从他们者在服从时找到新乐趣,我乃世上最幸福者。
若我能让人们抛弃偏见,我乃世上最幸福者。此处所说偏见,非指人们不了解某物,而指人们不了解自身。
唯有努力启发人的心智,才能将包括博爱在内的普世美德付诸实践。人乃能屈能伸之物,既能在社会中迎合他人思想和看法,也能在自身本性被揭示时认识自身,但是,倘若自身本性被遮掩,人也可能无法了解自身。
撰写本书,多次提笔,又多次搁笔。曾无数次丢弃草稿让其随风飘去,曾每天都觉得执笔之手无力下垂。虽然没有固定计划,但我一直追寻心中目标。我不懂得有什么条条框框,也不懂得有什么变通特例。我曾发现真理,却又弃之不顾。但是,在我揭示那些原则后,我所追寻的一切皆向我脑中涌来。在二十年写作历程中,我目睹此书萌芽、成长、成熟和完成。
若本书获得成功,主要应归功于宏大而严肃之主题。不过,我并不认为自己毫无才能。读到法国、英国和德国诸多伟人在我之前撰写的那些著述时,我敬仰不已,但我并未气馁,不妨借用勒科莱乔之语吧:“我,也是画家。”(注)
注:勒科莱乔(1499—1534),又译“柯雷乔”,本名“安东尼奥·阿莱格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早期著名画家,代表作《圣母升天》。他在见到拉斐尔名作《圣赛希尔》时,萌发与之一决高下的雄心而有此言。——译注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