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误用及解决之道
原作名: Thinking Through Methods: A Social Science Primer
译者: 高勇
出版年: 2020-10-1
页数: 310
定价: 55
装帧: 平装
丛书: 万卷方法
ISBN: 9787568922661
内容简介 · · · · · ·
做社会学研究,非常不容易。如果不明了自身所做之事,不明了工作的努力方向,你就会像瓷器店里的公牛一样,必然把事情搞砸。这是约翰·李维·马丁在这本如何进行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书中告诫我们的,它风趣、睿智而必需。《领悟方法》关注的是研究者需要进行的各种实际决策:到哪儿去找寻你所需要的资料?你所找到的资料与可能收集到的资料整体之间有何种关联?
这是一本社会科学的用户指南,既适用于本科生,也适用于研究生。作者不是仅仅提供一些机械的规则与应用,而是与读者一起对于方法问题进行通透的思考。他承认研究者也是人,因此也会像研究对象一样受制于同样的认知局限与扭曲,进而提出克服和弥补上述局限的办法。马丁论证了自律的重要性,说明学术伦理上出问题必将导致研究本身出问题,反之亦然。《领悟方法》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作品;在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反复从中受到启迪。
“方法教材通常都...
做社会学研究,非常不容易。如果不明了自身所做之事,不明了工作的努力方向,你就会像瓷器店里的公牛一样,必然把事情搞砸。这是约翰·李维·马丁在这本如何进行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书中告诫我们的,它风趣、睿智而必需。《领悟方法》关注的是研究者需要进行的各种实际决策:到哪儿去找寻你所需要的资料?你所找到的资料与可能收集到的资料整体之间有何种关联?
这是一本社会科学的用户指南,既适用于本科生,也适用于研究生。作者不是仅仅提供一些机械的规则与应用,而是与读者一起对于方法问题进行通透的思考。他承认研究者也是人,因此也会像研究对象一样受制于同样的认知局限与扭曲,进而提出克服和弥补上述局限的办法。马丁论证了自律的重要性,说明学术伦理上出问题必将导致研究本身出问题,反之亦然。《领悟方法》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作品;在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反复从中受到启迪。
“方法教材通常都过于乏味,这本书却一点也不枯燥。它大胆直率而妙趣横生,充满了正面和反面的例子。新手和老手一样可以从中学会避免常见错误的各种策略。我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上都要让学生去读它。”——Elizabeth Armstrong,密歇根大学
“马丁总是有原创性的。《领悟方法》中既包括了他对于学术思想的强烈信念,同时又提出了一系列既富于争议又聪明睿智的见解。这是在社会学方法上非常有创意的一本著作,你能从中发现众多的智慧之处。”——Jeremy Freese,斯坦福大学
“这本书涵盖了进行社会学研究时涉及到方法的所有传统议题。马丁对于写作的清晰性和精致性的偏好,再加上书中新鲜而睿智的处理方式和例证,还有那些精炼的要点总结及推荐阅读,使得这本书成为一本独特的著作。它不仅有用,而且有趣。谁能想得到,方法可以这样来讲?“——Douglas W. Maynard,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李维·马丁(John Levi Martin),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文化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理论。著有《社会结构》(2009)、《社会行动的解释》(2011)、《领悟理论》(2015)、《领悟方法》(2017)、《领悟统计》(2018)。
目录 · · · · · ·
第1章 打磨好工具
第2章 如何斟酌研究问题
第3章 如何选择调查点
第4章 与人谈话
第5章 走出去
第6章 研究伦理
第7章 进行比较
第8章 处理文档
第9章 解读与写作
结语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把自己当成个普通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在学术圈里有份收入不高(或者干脆没有收入)的工作,只不过想通过研究人来写篇论文或写本书。别把自己要做的事想的那么重要,以至于认为自己有资格伤害别人的身体和情感。对自己邻居下了手的事,对其他人也别做。 …… 总而言之,要是一件事情在日常生活里是错的,它在研究过程中也不可能变成对的。用来指导人的行为,抽象的价值最不管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会比较管用,牢牢守住最基本的做人原则最为管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6章 研究伦理 -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一个话题越是感兴趣,他们的意见就越不那么清晰和肯定……面对有趣的问题,人的思维呈现出来的精致和复杂程度,足以与美丽的工艺品媲美。但是,这样的工艺品也最容易因你的粗心大意而被毁坏。 …… 原本的复杂性消失了;面对一个粗鲁的访谈者,受访者的其他想法及其复杂内容会永久性地隐藏起来。但是,一个优秀的访谈者会温和而且耐心,从而把那些更为精妙的认知结构保存下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别逼着人进行简单化的表态,你必须首先去想法获取他们头脑中许多更为微妙、复杂、纠结的思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4章 与人谈话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领悟方法"的人也喜欢 · · · · · ·
领悟方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迖羹乐比萨 (不点美国风情土豆的请自行离开)
把自己当成个普通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在学术圈里有份收入不高(或者干脆没有收入)的工作,只不过想通过研究人来写篇论文或写本书。别把自己要做的事想的那么重要,以至于认为自己有资格伤害别人的身体和情感。对自己邻居下了手的事,对其他人也别做。 …… 总而言之,要是一件事情在日常生活里是错的,它在研究过程中也不可能变成对的。用来指导人的行为,抽象的价值最不管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会比较管用,牢牢守住最基... (5回应)2021-05-30 17:18:12 11人喜欢
把自己当成个普通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在学术圈里有份收入不高(或者干脆没有收入)的工作,只不过想通过研究人来写篇论文或写本书。别把自己要做的事想的那么重要,以至于认为自己有资格伤害别人的身体和情感。对自己邻居下了手的事,对其他人也别做。 …… 总而言之,要是一件事情在日常生活里是错的,它在研究过程中也不可能变成对的。用来指导人的行为,抽象的价值最不管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会比较管用,牢牢守住最基本的做人原则最为管用。 引自 第6章 研究伦理 学术研究并不能成为行不义之事的辩护理由。研究者有时候会在道德和科学之间摇摆不定,但事实上这根本不能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因为首先来看,这个研究(特别是人文社科的)本身是否对世界重要都存疑。而现在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他人的财产或者生命,远比抽象的学术价值更真切可感。
5回应 2021-05-30 17:18:12 -
迖羹乐比萨 (不点美国风情土豆的请自行离开)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一个话题越是感兴趣,他们的意见就越不那么清晰和肯定……面对有趣的问题,人的思维呈现出来的精致和复杂程度,足以与美丽的工艺品媲美。但是,这样的工艺品也最容易因你的粗心大意而被毁坏。 …… 原本的复杂性消失了;面对一个粗鲁的访谈者,受访者的其他想法及其复杂内容会永久性地隐藏起来。但是,一个优秀的访谈者会温和而且耐心,从而把那些更为精妙的认知结构保存下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别逼着人进...2021-05-29 01:16:42 5人喜欢
-
第二种外在动机是科学。好多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不相信社会科学的价值,但是多数美国老百姓却是真心相信社会科学很重要。要是你能说清楚这项研究的潜在重要性,究结果会得到好多人的关注,而且每个被访者的参与都很重要,这样才能保证抽样的科学性,人们可能会出于促进科学的动机,而愿意参与你的研究。 这里的要点在于:策略抽样中,研究者本身有很大的选择权。你可以拿这种权力干好事:认真严,对自己的命题从严把关。你同样可以...
2022-01-10 10:02:16 2人喜欢
第二种外在动机是科学。好多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不相信社会科学的价值,但是多数美国老百姓却是真心相信社会科学很重要。要是你能说清楚这项研究的潜在重要性,究结果会得到好多人的关注,而且每个被访者的参与都很重要,这样才能保证抽样的科学性,人们可能会出于促进科学的动机,而愿意参与你的研究。 引自 第3章 如何选择调查点 这里的要点在于:策略抽样中,研究者本身有很大的选择权。你可以拿这种权力干好事:认真严,对自己的命题从严把关。你同样可以拿这种权力干坏事:马虎草率,力求让自己的命题蒙混过关。概率抽样的好处在于,你不用了解总体内部在哪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策略抽样不一样,你必须先去了解总体内部在哪些方面有重要的差异性。只要你能对此有所猜测和了解,就能做出严谨的研究来。当然前提是,你确实想把研究做严谨。 引自 第3章 如何选择调查点 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你的学位论文可以帮助你在生活中获得现实的好处,或者帮助你与某些人结盟来反对其他人,那人们就有理由怀疑你是否会有足够强的自控力,会不会在研究中做一些手脚让结论有利于自己。 引自 第3章 如何选择调查点 醍醐灌顶,之前还想找自己生活相关的方向做研究
有些学生会说,这样做很虚伪。他们说,“老师说的可不是什么想让我们接触校园外面的世界,了解这件事情的真实情况,他说的就是你们得写篇论文,发表出去”。他们不明白老师的真正用意。至少就我个人而言,我想让学生们真正做的,就是了解世界上其他人到么。这才是社会学的本质。你应该能够诚实地回答调对象的这些问题并且让他们满意。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就应该考虑改行了。 引自 第3章 如何选择调查点 回应 2022-01-10 10:02:16 -
什么是研究问题? 本书的所有论述都立足于一个前提假定:社会学研究(有时候)能够成功地回答我们对这个世界提出的问题。我坚信这个假定是正确的。但是如果问题没有提好,研究就不可能做好。所以在这一章里,我想关注我们如何得到一个好的研究问题。 我讲这句话时是认真的:问题就是你不知道答案是什么的东西。你可以有一些预判、猜测,甚至假设。你可以有一个理论(即一系列方向性的观点)。你也可以有一套术语词汇。但是,如...
2022-01-07 10:24:29 1人喜欢
什么是研究问题? 本书的所有论述都立足于一个前提假定:社会学研究(有时候)能够成功地回答我们对这个世界提出的问题。我坚信这个假定是正确的。但是如果问题没有提好,研究就不可能做好。所以在这一章里,我想关注我们如何得到一个好的研究问题。 我讲这句话时是认真的:问题就是你不知道答案是什么的东西。你可以有一些预判、猜测,甚至假设。你可以有一个理论(即一系列方向性的观点)。你也可以有一套术语词汇。但是,如果你不想对这个世界提问,让世界来告诉你一些你事先想不到的东西,那就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我们的时间)假装在做研究。 引自 第2章 如何斟酌研究问题 有想让世界告诉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或答案的意愿时,才是认真提问。
什么不是研究问题?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检验,可以看出你是否真的有一个研究问题。那就是试着把它问出来这句话里有疑词(谁、什么、哪儿、怎么为什么)吗?它有没有疑问语调?如果没有,你提出来的就不是问题。你完全可以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心里怀有更大的理论议题或政治议题。你想说明二十世纪对耐用消费品厂商的严格管制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或者想说明更多的监禁反而增加了犯罪。这都可以,但是你要完成这些议题的手段是做研究,做研究就必须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就谈不上方法。 引自 第2章 如何斟酌研究问题 怎么提出一个研究问题? 我不会就此给你太多建议,但是我要告诉你一点;如果你就X提出了一个研究问题,但你对相关领域X的研究文献一无所知,那么你的成功概率是非常渺茫的。事先下一份的功夫,胜过事后十份的补救。 此外,如果你认为,你必须找到一个其他人从未涉及过的领域来研究,那就大错特错了。一块田地,即使已经有很多人在耕种,你仍然可以放心地继续播种。如果一块田地没人耕种,那一定是有原因的:那块种不出东西来。 引自 第2章 如何斟酌研究问题 如何核查你的研究问题:看到对立面为什么不哪种策略比较好?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挑战不在于要挖掘出行动者之间的差异,而在于从行动者面对的局势出发把它们情境化( contextualize)我们自以为能够解释成功的那些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结果,或者只是即将成功的征兆。」 引自 第2章 如何斟酌研究问题 回应 2022-01-07 10:24:29
-
流连 (而你的缺席 亦给人暖意)
有一很好的例子,就是对宗数皈依的研究。刚开始时,社会学家去问皈依者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宗教。结果他们听到的讲述都有着同样的叙事结构(开始时觉得不快乐,然后开始去寻找,某些奇妙的缘分带我进入到聚会中,听到教义感到非常佩服,所以就皈依宗教,之后感到心满意足)。随后,有些民族志学家开始去找那些新皈依者或正处于皈依过程的人,和他们混在一起进行参与观察。他们发现,符合前面叙事结构的案例其实很少。事实上,好多...2022-05-21 11:17:06
有一很好的例子,就是对宗数皈依的研究。刚开始时,社会学家去问皈依者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宗教。结果他们听到的讲述都有着同样的叙事结构(开始时觉得不快乐,然后开始去寻找,某些奇妙的缘分带我进入到聚会中,听到教义感到非常佩服,所以就皈依宗教,之后感到心满意足)。随后,有些民族志学家开始去找那些新皈依者或正处于皈依过程的人,和他们混在一起进行参与观察。他们发现,符合前面叙事结构的案例其实很少。事实上,好多人并没有感到自己对宗教信仰有需求,也没有去主动寻找过,他们只是因为正好有朋友信教,所以就被拉过来了。事实上,这种对皈依过程的同一叙事格式,是他们在加人宗教群体之后才习得的。有人开始进入宗教聚会,可能只是因为室友介绍说聚会很好玩或者饭很好吃,但是他在皈依之后,就会说他其实一直在生活中寻找某些东西而不得,皈依之后这种空虛才得到了填补。他并没有在说谎。我们多数人都是如此:在找到了答案时,才真正明白了问题到底是什么(第8章中我们会更详细地讨论这一原则:答案与问题相伴而来)。
叙事格式不仅是一种格式,
它同时也限定了叙事的内容。
回应 2022-05-21 11:17:06 -
流连 (而你的缺席 亦给人暖意)
原因在于,我们对一件事情越是在乎,就越会纠结。如果你提问的方式不适当,就会把这些纠结矛盾的痕迹完全擦去。但是,深度访谈正是把这些纠结矛盾显现出来的最好方式。研究者既不是辩护律师,也不是心理治疗师,对受访者不会有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是人们还会喜欢接受你的访谈,原因之一就在于访谈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让他们去想一些对自己很重要却从未认真想过的事情 ( Weiss, 1995:122)。如果你有耐心,鼓励他们去认真想这此...2022-05-21 11:08:35
原因在于,我们对一件事情越是在乎,就越会纠结。如果你提问的方式不适当,就会把这些纠结矛盾的痕迹完全擦去。但是,深度访谈正是把这些纠结矛盾显现出来的最好方式。研究者既不是辩护律师,也不是心理治疗师,对受访者不会有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是人们还会喜欢接受你的访谈,原因之一就在于访谈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让他们去想一些对自己很重要却从未认真想过的事情 ( Weiss, 1995:122)。如果你有耐心,鼓励他们去认真想这此事,受访者就会去探索自己的想法。他们可能开始会小心翼翼,面对不喜欢面对的事实时会退缩放弃,但随后可能又继续思考。面对有趣的问题,人的思维呈现出来的精致和复杂程度,足以与美丽的工艺品相媲美。但是,这样的工艺品也最容易因你的粗心大意而被毁坏。
大脑,不是储藏现成观点的袋子,而是我们用来形成观点的器官。
回应 2022-05-21 11:08:35 -
流连 (而你的缺席 亦给人暖意)
不要用你的 “感觉”来判断别人是否说谎。说到底,你的“感觉”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这个人和你的相像程度;这个人对你的喜欢程度。相像和喜欢在英文里都是 “like”,所以我称之为 “like-like” 因素。只要了解一点社会心理学,你就知道你对人的主观“感觉” 有多不靠谱。2022-05-21 10:53:10
-
东南亚匿名书包 (一书包书籍、奶茶和吐槽。)
容易进入的调查点 非常不幸,我经常听到的回答是,“哪儿容易进入我就去哪儿”便利抽样,指的就是你选择只研究那些容易得到的资料,或者只去容易进入的调查点。你自己也会觉得,这样说不是太理直气壮。这会让人觉得你有点懒,对吧?此外,我要不断重复的一点是,这个调查点之所以容易进入的原因,也可能正是它不适合用来回答你的理论问题的原因。 比如说,你的研究问题是“大学男生如何看待两性关系”,你知道有一个讨论两性关...2022-03-13 15:39:39
容易进入的调查点 非常不幸,我经常听到的回答是,“哪儿容易进入我就去哪儿”便利抽样,指的就是你选择只研究那些容易得到的资料,或者只去容易进入的调查点。你自己也会觉得,这样说不是太理直气壮。这会让人觉得你有点懒,对吧?此外,我要不断重复的一点是,这个调查点之所以容易进入的原因,也可能正是它不适合用来回答你的理论问题的原因。 比如说,你的研究问题是“大学男生如何看待两性关系”,你知道有一个讨论两性关系的小组,就跑去访谈那些人。但是,你很容易找到这些人的原因,就是他们非常关心两性关系。他们是不具有典型性的。不是“无代表性”,而是对于你的研究问题来讲不太“公正”。 容易进入的调查点即便是公正的,也可能仍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你想研究“组织失败”(organizational failures)。你正好有个朋友,在新西兰惠灵顿(Wellington)郊外的沃格尔镇(Vogeltown)的一家情趣蛋糕店工作。你觉得,去那儿做民族志还会是挺有意思的。如果你真是随机选择了一个国家,然后翻开电话号码簿,随便用手一指,正好指到了这家蛋糕店,人们可能会觉得你的研究还算有意思,可能还愿意继续读你的研究。如果不是这样,选择这个调查点就没有什么内在的道理。你会说,同样是组织,为什么研究医院就比研究情趣蛋糕店更好?同样是调查点,为什么去芝加哥或纽约调查就比去沃格尔镇调查更好?再说了,某些社会过程是有普遍性的,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研究这些社会过程。你说得没错。但是,既然去任何地方都可以做研究,为什么不选择大家都很关心的调查点呢?人们(包括职业社会学家)通常关心的,要么是大事(生死或政治)要么是趣事(美食、娱乐、性)。他们对这些事的关心程度要超过对理论的关心(即使是自己提出的理论,更不用说你的理论了),要远远超过对你的生活或爱好或朋友的关心。所以,尽管道理上来说,医院和蛋糕店都是组织,但如果你想研究组织问题,还是去芝加哥研究一家大医院会更好。这样的话,在工作面试时,别人问你:“你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你就可以回答,“它解释了为什么你去医院做阑尾手术时,会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死在手术台上,至少在美国如此。”如果你是和朋友一起去沃格尔镇的那家情趣蛋糕店做研究,那么在面试时,你就只能说:“它解释了为什么你为了准备单身派对买一个阳具蛋糕时,会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买到特别难看的蛋糕,至少在新西兰如此。”从道理上来说,这两个研究确实没有高下之别,但是前者确实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我觉得,这样做无可厚非。我们希望社会科学有用,能够帮助人们处理他们关心的事情。有时候做科学研究,确实需要我们关心那些人们不太关心的事作为一种策略。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引自 第3章 如何选择调查点 无关研究方法,其实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很容易陷入一种“身边即世界”的感性思维中,比如气质相似、成长和教育背景接近的人更容易聚在一块儿,以至于会把发生在这类人身上的一些事推论到范围更大的群体中。但也许只是因为能和我保持频繁交流的人群本来就具有相似的特质,而与我经验边界通常不产生接触的人群往往被排除在外。因此,由身边人和更从容易进入的调查点中推导出的结论未必牢靠。“事情之所以看似如此,是因为你只选择看似如此的事物去研究。”
回应 2022-03-13 15:39:39
-
流连 (而你的缺席 亦给人暖意)
有一很好的例子,就是对宗数皈依的研究。刚开始时,社会学家去问皈依者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宗教。结果他们听到的讲述都有着同样的叙事结构(开始时觉得不快乐,然后开始去寻找,某些奇妙的缘分带我进入到聚会中,听到教义感到非常佩服,所以就皈依宗教,之后感到心满意足)。随后,有些民族志学家开始去找那些新皈依者或正处于皈依过程的人,和他们混在一起进行参与观察。他们发现,符合前面叙事结构的案例其实很少。事实上,好多...2022-05-21 11:17:06
有一很好的例子,就是对宗数皈依的研究。刚开始时,社会学家去问皈依者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宗教。结果他们听到的讲述都有着同样的叙事结构(开始时觉得不快乐,然后开始去寻找,某些奇妙的缘分带我进入到聚会中,听到教义感到非常佩服,所以就皈依宗教,之后感到心满意足)。随后,有些民族志学家开始去找那些新皈依者或正处于皈依过程的人,和他们混在一起进行参与观察。他们发现,符合前面叙事结构的案例其实很少。事实上,好多人并没有感到自己对宗教信仰有需求,也没有去主动寻找过,他们只是因为正好有朋友信教,所以就被拉过来了。事实上,这种对皈依过程的同一叙事格式,是他们在加人宗教群体之后才习得的。有人开始进入宗教聚会,可能只是因为室友介绍说聚会很好玩或者饭很好吃,但是他在皈依之后,就会说他其实一直在生活中寻找某些东西而不得,皈依之后这种空虛才得到了填补。他并没有在说谎。我们多数人都是如此:在找到了答案时,才真正明白了问题到底是什么(第8章中我们会更详细地讨论这一原则:答案与问题相伴而来)。
叙事格式不仅是一种格式,
它同时也限定了叙事的内容。
回应 2022-05-21 11:17:06 -
流连 (而你的缺席 亦给人暖意)
原因在于,我们对一件事情越是在乎,就越会纠结。如果你提问的方式不适当,就会把这些纠结矛盾的痕迹完全擦去。但是,深度访谈正是把这些纠结矛盾显现出来的最好方式。研究者既不是辩护律师,也不是心理治疗师,对受访者不会有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是人们还会喜欢接受你的访谈,原因之一就在于访谈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让他们去想一些对自己很重要却从未认真想过的事情 ( Weiss, 1995:122)。如果你有耐心,鼓励他们去认真想这此...2022-05-21 11:08:35
原因在于,我们对一件事情越是在乎,就越会纠结。如果你提问的方式不适当,就会把这些纠结矛盾的痕迹完全擦去。但是,深度访谈正是把这些纠结矛盾显现出来的最好方式。研究者既不是辩护律师,也不是心理治疗师,对受访者不会有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是人们还会喜欢接受你的访谈,原因之一就在于访谈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让他们去想一些对自己很重要却从未认真想过的事情 ( Weiss, 1995:122)。如果你有耐心,鼓励他们去认真想这此事,受访者就会去探索自己的想法。他们可能开始会小心翼翼,面对不喜欢面对的事实时会退缩放弃,但随后可能又继续思考。面对有趣的问题,人的思维呈现出来的精致和复杂程度,足以与美丽的工艺品相媲美。但是,这样的工艺品也最容易因你的粗心大意而被毁坏。
大脑,不是储藏现成观点的袋子,而是我们用来形成观点的器官。
回应 2022-05-21 11:08:35 -
流连 (而你的缺席 亦给人暖意)
不要用你的 “感觉”来判断别人是否说谎。说到底,你的“感觉”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这个人和你的相像程度;这个人对你的喜欢程度。相像和喜欢在英文里都是 “like”,所以我称之为 “like-like” 因素。只要了解一点社会心理学,你就知道你对人的主观“感觉” 有多不靠谱。2022-05-21 10:53:10
-
东南亚匿名书包 (一书包书籍、奶茶和吐槽。)
容易进入的调查点 非常不幸,我经常听到的回答是,“哪儿容易进入我就去哪儿”便利抽样,指的就是你选择只研究那些容易得到的资料,或者只去容易进入的调查点。你自己也会觉得,这样说不是太理直气壮。这会让人觉得你有点懒,对吧?此外,我要不断重复的一点是,这个调查点之所以容易进入的原因,也可能正是它不适合用来回答你的理论问题的原因。 比如说,你的研究问题是“大学男生如何看待两性关系”,你知道有一个讨论两性关...2022-03-13 15:39:39
容易进入的调查点 非常不幸,我经常听到的回答是,“哪儿容易进入我就去哪儿”便利抽样,指的就是你选择只研究那些容易得到的资料,或者只去容易进入的调查点。你自己也会觉得,这样说不是太理直气壮。这会让人觉得你有点懒,对吧?此外,我要不断重复的一点是,这个调查点之所以容易进入的原因,也可能正是它不适合用来回答你的理论问题的原因。 比如说,你的研究问题是“大学男生如何看待两性关系”,你知道有一个讨论两性关系的小组,就跑去访谈那些人。但是,你很容易找到这些人的原因,就是他们非常关心两性关系。他们是不具有典型性的。不是“无代表性”,而是对于你的研究问题来讲不太“公正”。 容易进入的调查点即便是公正的,也可能仍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你想研究“组织失败”(organizational failures)。你正好有个朋友,在新西兰惠灵顿(Wellington)郊外的沃格尔镇(Vogeltown)的一家情趣蛋糕店工作。你觉得,去那儿做民族志还会是挺有意思的。如果你真是随机选择了一个国家,然后翻开电话号码簿,随便用手一指,正好指到了这家蛋糕店,人们可能会觉得你的研究还算有意思,可能还愿意继续读你的研究。如果不是这样,选择这个调查点就没有什么内在的道理。你会说,同样是组织,为什么研究医院就比研究情趣蛋糕店更好?同样是调查点,为什么去芝加哥或纽约调查就比去沃格尔镇调查更好?再说了,某些社会过程是有普遍性的,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研究这些社会过程。你说得没错。但是,既然去任何地方都可以做研究,为什么不选择大家都很关心的调查点呢?人们(包括职业社会学家)通常关心的,要么是大事(生死或政治)要么是趣事(美食、娱乐、性)。他们对这些事的关心程度要超过对理论的关心(即使是自己提出的理论,更不用说你的理论了),要远远超过对你的生活或爱好或朋友的关心。所以,尽管道理上来说,医院和蛋糕店都是组织,但如果你想研究组织问题,还是去芝加哥研究一家大医院会更好。这样的话,在工作面试时,别人问你:“你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你就可以回答,“它解释了为什么你去医院做阑尾手术时,会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死在手术台上,至少在美国如此。”如果你是和朋友一起去沃格尔镇的那家情趣蛋糕店做研究,那么在面试时,你就只能说:“它解释了为什么你为了准备单身派对买一个阳具蛋糕时,会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买到特别难看的蛋糕,至少在新西兰如此。”从道理上来说,这两个研究确实没有高下之别,但是前者确实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我觉得,这样做无可厚非。我们希望社会科学有用,能够帮助人们处理他们关心的事情。有时候做科学研究,确实需要我们关心那些人们不太关心的事作为一种策略。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引自 第3章 如何选择调查点 无关研究方法,其实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很容易陷入一种“身边即世界”的感性思维中,比如气质相似、成长和教育背景接近的人更容易聚在一块儿,以至于会把发生在这类人身上的一些事推论到范围更大的群体中。但也许只是因为能和我保持频繁交流的人群本来就具有相似的特质,而与我经验边界通常不产生接触的人群往往被排除在外。因此,由身边人和更从容易进入的调查点中推导出的结论未必牢靠。“事情之所以看似如此,是因为你只选择看似如此的事物去研究。”
回应 2022-03-13 15:39:3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7)9.2分 2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 打动我的书 (随遇而安)
- 人文社科方法论(3) (🦉的瓦涅密)
- 田野调查与质性研究 (南池子)
- 阅读即是生活 (𝙰zeril)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领悟方法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绵宁 2021-04-11 23:08:09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一次次幼稚的、粗糙的、失败的田野经验让他能够更深刻的领悟作者那直率的警告....
32 有用 Luftmeer 2020-10-29 16:17:47
完成一项不错的社会科学研究难度远高于谈一场恋爱。如果导引你着手进行研究的是好奇心、帮助同行(其实主要是自己)穿透言词烟雾去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同时还能不陷入绕弯子、啰嗦支吾的陷阱,那么这本《社会研究方法“负面清单》可能指出了一千零一种爱情悲剧的发生学根源。(经常被JLM的俏皮话笑到肚子疼。第四章讲如何访谈看得我头皮发麻,访谈大有学问!都不敢轻易访谈了。。。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是恋爱,何必读完那么多爱... 完成一项不错的社会科学研究难度远高于谈一场恋爱。如果导引你着手进行研究的是好奇心、帮助同行(其实主要是自己)穿透言词烟雾去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同时还能不陷入绕弯子、啰嗦支吾的陷阱,那么这本《社会研究方法“负面清单》可能指出了一千零一种爱情悲剧的发生学根源。(经常被JLM的俏皮话笑到肚子疼。第四章讲如何访谈看得我头皮发麻,访谈大有学问!都不敢轻易访谈了。。。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是恋爱,何必读完那么多爱情悲剧呢,放手去做研究吧! (展开)
1 有用 Tina 2021-03-08 13:14:52
犀利透彻又简明扼要。嬉笑怒骂又游刃有余。应该人手一本的方法论呀。
1 有用 月亮的距离 2021-01-23 16:56:52
特别喜欢
0 有用 陈吱吱 2022-03-05 15:19:52
相见恨晚!马丁教授真幽默,妙语连珠😄
0 有用 霜晚 2022-06-18 09:24:50
语言幽默风趣,读完之后好像又忘记了具体讲了什么
1 有用 隐生 2022-06-04 08:49:44
到货一秒都没耽搁开始读,成色超过心理预期。俏皮话多,极富生趣,译笔流畅,增色不少。 本书适用于量化、质性以及历史社会学研究,引用很多研究实例作为材料(频繁上榜的有涂尔干、《街角社会》与拉图尔,作者是拉图尔的真爱粉),使论说不至于干瘪,很多有趣故事来源于事故。破除了很多先前思维误区和概念上的草率乱用。与人谈话和研究伦理两章的问题,在之前做深度报道早已犯过,掉坑再看尤其有血泪共鸣。 寻找有趣且重要... 到货一秒都没耽搁开始读,成色超过心理预期。俏皮话多,极富生趣,译笔流畅,增色不少。 本书适用于量化、质性以及历史社会学研究,引用很多研究实例作为材料(频繁上榜的有涂尔干、《街角社会》与拉图尔,作者是拉图尔的真爱粉),使论说不至于干瘪,很多有趣故事来源于事故。破除了很多先前思维误区和概念上的草率乱用。与人谈话和研究伦理两章的问题,在之前做深度报道早已犯过,掉坑再看尤其有血泪共鸣。 寻找有趣且重要的真问题,透彻思考方法,别羞于承认研究缺陷,及时止损,随时反思,不要故弄玄虚,也不要自我欺骗,点出世界的复杂性毫无意义,关键在揭出差异本质的理论把握。摔倒了就爬起来,这不丢人,准备好怀抱勇气,去回答我们对这个世界提出的问题吧! (展开)
0 有用 旺旺α 2022-05-30 00:43:35
常读常新的指导手册。透彻地思考每一个研究步骤;如实地理解研究对象,不要乱贴标签;情境与关系是彼此嵌入的,这是资料生成的过程;认清自己哪里有遗漏和错误,克制狡辩和掩饰的冲动。
0 有用 西多士 2022-05-17 19:02:02
很牛。关注概念层面的问题,而非具体的实际操作。
0 有用 桃桃乌龙 2022-05-07 19:45:59
欠缺的社科研究方法,某种意义上也是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