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 短评

热门 最新
  • 49 二赫 2021-03-17 01:15:44

    虽然作者把我拉黑了,但我还是说两句实话,为啥烂?1.字词上,用了太多指示词,好像、就像、而、吧……软绵绵的像是应试作文;2.比喻和意象十分一般,没有给人一下子的洞见,就比把女人比作鲜花多走了两步;3.心理侧写扁平化,人想的、做的,跟央视一套连续剧里的差似,那是人么?塑料人;4.块结构泄得太快,说完大碗宽面,接下来就是这个面又大、又宽,碗也大,碗里还有面,多没劲啊;5.故事不行,短篇小说最重要的确实不是传统故事,而是氛围,但氛围以缺席而在场,作者拼了老命,不停地直接制造“氛围”,结果呢,氛围以在场而缺席。总而言之,不是跟谁有仇,写的真的不行,彭剑斌、双雪涛、谈波……算同时代吧,都是氛围高手。郑执、陈春成,那也比这本强。豆瓣天天整个破圈子搁这儿互吹,有意思吗?对得起自己那颗曾有点温度的心吗?

  • 28 欢乐时光队长 2021-02-22 14:40:11

    一本苍白的书,内容封面一样苍白。 受了金爱烂的刺激,本来打算一段时间之内不再买短篇小说集了,但因为这一本名字叫《伊春》,所以买来看看,但说实话,《伊春》更像是一本散文集的名字。 文章叙事破碎,文笔苍白,就像此时此刻伊春城内正随风呼啸而过的大雪,看久了觉得刺眼。作者的世界内好像没有长句,比喻也匪夷所思,让人感觉像在阅读一个没什么文采的译者翻译的一本青少年文摘。好在作者在后记中阐述了每一篇的风格和写作观念,让人得以明白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就像在做中学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时,“请分析作者意图及思想感情”一题已经给出了参考答案,非常暖心。 最后,伊春在小兴安岭,想找“掩藏在大兴安岭森林边缘的城市”可能会找不到。

  • 17 糖糖提提 2021-03-27 16:59:50

    天呐,文艺感真的是凹不出来的。文字太白了感觉没有怎么锤炼,长而冗。有些比喻也让人看得有些摸不到头脑。哭泣。以后买纸质书一定要慎重。

  • 15 malingcat 2021-02-10 19:12:20

    赵松是风格独具的作家,这一本收短篇小说十篇,篇与篇之间有暧昧的联系,一些空间、一些细节、一些意象,彼此呼应缠绕,有心的读者可以用解谜的态度来研究相互映射关系,因此也可视为一部由短篇组装起来的长篇。在他笔下,故事不是第一位的,意识和感官才是第一位的,认真的读者一路读过去,会在文中捡起这些关键词:“悬浮”、“悬停”、“悬置”、“停在半空中”、“虚浮”、“停止”、“静止”……本书反复书写这种精神状态:喧嚣中的一个静止时刻,在这样的时刻里,人与人关系的另一种可能性,人与自我关系的幽微之处,幻想与妄念,都可以放慢下来审视。作者对空间的描绘一如既往地精彩,机场、公园、海滨城市、小旅馆、出租车后视镜,由大量的感官细节填充,光影声息,堪称一绝。

  • 12 杨子青 2021-04-08 21:31:55

    诚如其中一条1星短评所说的一样,氛围塑造地很强,强到堪称喧宾夺主的程度了,强到快把本身已十分羸弱的故事情节压垮了,所以整体就是不怎么好看。如果说前后稍短的几篇还只是一般尚可,那中间占了不少篇幅的《伊春》就是彻底的很不好看。乱七八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写法,整个故事毫无情节与结构可言。后面我一看《南海》比《伊春》还长就连读都没读,快速翻了下发现果真不出所料。话说为什么当下中国青年文学就不能好好的讲个故事?由故事本身烘托气氛,并将哲思一并引出,而不是上来就一股脑儿的故弄玄虚地堆砌;把人弄的云里雾里后仔细一看才发现,其皮囊下不过是极细碎的骨骼,一捏即成粉末。

  • 8 祝羽捷 2021-01-22 22:37:12

    这本小说集好像一本印象派画册,去像化让每个故事变得模糊,但小说的叙事都藏在光与影里,要非常有耐心地去感受。赵松笔下的人物大多聪明、冷静、多思、敏感,各自承受自己生命里的课题,对他们的刻画具有原真性,即时即地详尽生动,赵松常常对人物某一状态用普鲁斯特式的描写,连那一刻发生的声光电、电视、广播、新闻、报纸、风景都写得详细,让一刻可以变得深邃且漫长,看似无关,却是自然发生,承载了人复杂暧昧的情感,我们的生命的确都是由许许多多不确定瞬间组成,危机四伏,又有些无奈和柔情。

  • 6 lee 2021-03-08 17:43:55

    人其实都是一座座孤岛,但不是孤绝的境,只要有船渡河,就可以抵达。赵松写的就是这些孤岛般的人,以及渡河的“船”,唯一的问题在于,船在哪儿?如果船出现了,你会上船么?大概未必。赵松的小说技术自不必多言。

  • 5 R. 2021-02-19 14:46:31

    出乎意料,并不是一本关于伊春的地方小说,反而脱去了现实的样貌,沉潜于那些处于悬浮、出神、游离状态中的人。也感动于这种描述:“人的内心,其实像掩藏在大兴安岭森林边缘的城市伊春一样,是个看似熟悉,其实非常遥远的地方。”最喜欢《鲸》和《凤凰》两篇。

  • 5 刘黑 2021-02-19 23:05:20

    忘了是哪一篇,看着看着好像睡着了,醒了接着看,断断续续,然后被卷进去,沉迷,幽荡的语言

  • 6 Muzuer 2021-02-22 06:26:07

    技法灵巧但文艺味太重

  • 6 萨鲁曼 2021-02-15 21:25:10

    真过瘾啊,延宕在时间里,老想起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陷入往事回忆的那个男人,出神了。

  • 5 Lola 2021-03-08 15:12:51

    看书名原本以为是东北故事,结果是以脱离了地域背景的精神世界为重心。读起来有台湾作家“内向世代”流派的感觉,跟黄启泰的《防风林的外边》很像。

  • 6 St.曲奇 2021-03-04 18:01:37

    让毕赣来把伊春拍出来

  • 7 超级变患形态 2021-06-27 20:51:02

    硬着头皮看到第101页,不能再浪费自己生命了。

  • 7 pilgrimage 2021-01-18 19:24:48

    浮动的诗意,故事轻。"此起彼伏地溅起千万簇炭红的火花,每一簇都喷薄出染了红晕的水雾"。句式和文本规矩,读起来有停在云上的感觉,"水雾"更显空灵,停留于对空间的形容而非落于对人/事的发生,更多的是自我意识/放空(纵),贴近生活却不在意生活。文中女性形象与作者偏爱的意境相似,"白色,寂静,轻盈,空洞","她对她强调,非常的美"更像是强调了女性的一种执念与空洞。男主偏爱的不是女主,也不像是空调的微风,像是在机场空间中的状态)停留/未知的错觉。对空间的感知大过自我意识,浮着,不情愿它落。

  • 5 则列 2021-03-03 05:22:16

    常看外文书,乍看中国文学,被赵松的文字之美感动。仿佛身处阴天的雨林,看晨雾在叶片上凝结成水滴。

  • 3 ly的读享生活 2021-03-14 07:19:44

    赵松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人的思维能力是无限的,变动不居的。《积木书》段落式的内心独白是预演,现在,它们搭建成了更有形状的《伊春》。这是一部成功的意识流短篇小说集,避免了意识流写作机械化、形式化的某些弊端,发挥了意识流在记忆和想象的处理上的模糊效应,既充满悬念又合乎情理,主题切中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语言一如既往的出色。

  • 4 紫曦 2021-04-18 01:58:56

    可能不会普遍受欢迎,但我恰好特别喜欢。作者有高度敏感的感知能力,能同时对暧昧抽象的感觉做细节化和隐喻化的表达,相当准确,比如写“兴奋来自于那种始终无法抵达而又忽然间压力全无的状态”“烟盒里的烟抽出第一支会有种来日方长的微妙快感”,某些难以言喻的感觉终于得以赋形。叙事遵从明显的感官逻辑,有些段落很像毕赣的电影。小说中的人大多只有代号没有姓名,关系也模糊不清,但作者更在意的可能并不是关系,而是对关系的感觉。如《鲸》这篇小说,主人公在哪里都无所适从,于是爱上了停滞在机场的感觉。几乎所有人物都停滞在日常生活之外的某个状态,不知往哪里走只能“悬停”—既在又不在任何地方。现实的罅隙向这些无法合并的孤独个体徐徐展开,渴望关系但害怕牵绊,持续行走但没有方向。但至少,每个人都有悬停的权利。

  • 3 汤展望 2021-03-28 20:04:42

    昨天去接种新冠疫苗的时候看完的 校车上看了一部分 排长队时看了一部分 半小时的观察区又看了一部分 剩下的没几页了 短短的一个上午 一直在人群中 校车旁坐着的人在补觉 我读完了《鲸》 排队时走走停停身旁多是陌生人 读到了《伊春》 他们多是焦躁 因为队伍漫长蜿蜒 没有尽头 留观区 读完收尾 是延宕 像是坐在剧场里 乌压压的一片人 一份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我好喜欢悬停这个词

  • 6 NW 2021-04-27 02:13:13

    云山雾罩的暧昧,文艺得俗不可耐。不云山雾罩的,更俗。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