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滋味:西食东渐与翻译 短评

热门 最新
  • 6 斯考特的猫 2020-12-29 23:24:30

    浅尝辄止,且二手材料居多,这个题目如果能用一些晚清期刊有说服力的多

  • 8 阿winter 2020-12-26 18:24:32

    实在读不下去了。本书中文字体选择堪称灾难,丑陋不堪,英文字体竟有三四种,乱七八糟,编辑甚至连单书名号都不会用。今年看过两种小出版社的此类历史科普读物,全部翻车。资料陈旧,内容无聊,编校差劲。头部大社的水平和这类地方小社越拉越大,小社抢不到作者选题,也越来越难做好书了。

  • 1 小偷|隐忍沉定 2022-01-18 02:04:57

    米兰|开篇容易被中西刚接触时的故事吸引,但随着时间推移依然是毫无解释的单纯赘述。西食如何影响中国人,中国人如何改良吸收拒绝西食毫无说明,更多的材料堆积也不总结。至于翻译也只到解放前,而解放后的语言统一中如何翻译西食也是零,作者最终沦为抄书学童

  • 0 悲欣交集 2022-01-25 16:12:02

    归纳总结比资料多

  • 7 丹阳 2021-12-15 11:07:30

    我一星都不想给,什么乱七八糟的。首先标题跟内容就不挨着。其次她这都是网上的八手材料。第三,有关食物她自己啥也不懂,对食物对晚清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全文好多“不知道是不是”,你都知道是不是,你搁这写啥呢。第五,你论翻译就找了一个小说三五个例子,本科论文写成这样都毕不了业,省基金可也太好骗了。

  • 0 xin 2022-04-19 18:49:16

    很有趣的一本书,材料很多,集中在各种游历记录,但是分析明显不足。

  • 2 五花王 2022-04-17 23:45:32

    这并不是一本菜谱或是食物史,其着眼点在于不得不通过“翻译”而接受一个新世界的存在:秩序、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多元。纠结于史料或规范,反倒无法体会这种隐日常细节中的历史冲击,我天朝无所不有,还是蛮夷之道茹毛饮血?跨文化沟通与冲击,至今仍是人类个体与群体所面临的共同话题,至于力量、优势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于词汇上的体现,则是更深的历史进程之一部分了。

  • 0 swanix 2022-12-04 11:19:26 北京

    看参考书目就知道研究还是看了不少材料的,虽然限于篇幅很多选题没有展开,还有诸多错误和表达问题,但题材能结合历史和文化生活很有意思。装帧加一分。

  • 0 Allen 2022-07-08 12:22:36

    有趣的角度,关于吃喝,古今中外文人雅士都极其关注,从中可以窥见新旧交替之时民众生活的细小流变。

  • 0 Francium 2022-06-23 11:24:01

    有趣的通识课教材,编校不佳。

  • 2 Douglas 2022-06-26 21:18:28

    很好的题目,结果内容却是将材料简单的进行堆砌,缺少分析与阐述,实属浪费啊

  • 1 CCking 2022-04-04 19:09:04

    观西食东渐,食材传入较早,食法却是近三四百年之事。中西餐各有所好, 饮食男女,不同食材食法增添各种色香味,妙哉。 “一万年前,人类因陶器的发明而掌握了食物加热的技能,这是第一次饮食革命。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农作物大迁徙,引发了第二次饮食革命。”—P17

  • 2 伯凌 2020-12-22 18:24:40

    饮食文化亦是寻求民族认同的方式之一。

  • 3 齐晓 2021-07-17 23:13:49

    从翻译的切面来看,吃不只是吃,还挺有意思~让人很想要因此去看画广州十三行的画。

  • 1 amstel 2021-01-03 21:57:57

    我对关于吃的历史总是很感兴趣。尤其是西餐在中国,中餐在西方。

  • 4 陳.先.森 2021-09-29 13:00:09

    文化史课的推荐书目。很有意思的选题,行文流畅易读,切入点好,总体按时间线梳理,兼顾中外材料。稍显美中不足的是转引过多略失严谨,最基本的例如《大公报》和《申报》现在都有很便利全文数据库可供检索原文。还有很多近代报刊资料未见使用,不过也算留下了更细化研究的空间。然后就是编辑比较粗心,单独成段的引文字体时不时变成和正文字体一致,还有出现破折号——打成斜杠/这样的小瑕疵,影响阅读体验...

  • 0 仙美乐 2024-05-11 20:43:55 新加坡

    不深刻,还算有趣,因为自己吃货且那些历史本来有趣

  • 3 188 2021-06-13 21:47:32

    “我以为不应该把糖、咖啡、茶、烧酒等许多食品的出现贬低为生活细节。它们分别体现着无休止的重大历史潮流。” 超级有意思的主题,从作者一步步的介绍讨论中,脑海里似乎可以依稀描慕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和西方人们各自小心翼翼试探、排斥、改良、接受对方的饮食文化的样子。食物无疑承载着除了吃以外更浓厚的文化意义,在书页之外,人的味蕾里也有一份独特的记忆和历史。

  • 0 JohannaIsAwake 2021-12-30 08:16:31

    看GBOF的时候就很好奇那些乱七八糟互有出入的西餐译名怎么来的,但是不知道去哪里找类似文献考证。突然发现真的有人做这种有趣又小的选题研究,有种很惊喜的感觉。

  • 7 贝斯诺格林 2021-09-07 18:16:39

    这本书还能叫浅尝辄止?我持不同意见。整个引用资料和分析推论都算相对完整了。一手资料,去找个清朝的活人来采访?写短评也得稍微思考一下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