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叩问的口吻

蔽锥 2009-05-11 16:24:37

渐渐有人喜欢马可 奥勒留,说实话,我没有读完那部书,一次自己面对自己的灵魂诉白,用来作为公众读物的可能性,我并不乐观。写日记的人应该都知道,自己写自己的时候,往往会省略很多东西,会应用很多“成”语,而这些,是别人理解和从文字上辨别不到的。其实,奥勒留的《沉思录》给我的,只是一个问的口吻,问,然后使你害怕。

对这本书,我很满意,略涉俄罗斯文学的我从中读出那股精萃之感。很奇怪,现今的评论界对俄罗斯文学的热情淡漠了许多,也许那段狂热和冷峻以及一个不起眼的北方冷峻之国,军力所带来的热度远胜它那内心热忱。而这本书的精炼,也就拨开俄罗斯文学的神性内衣,让我们洞察。
对于俄罗斯,我始终是以一个奇异的眼光来观看,它似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没有什么别的国家和土地有那种性质,历史和自然,而这种土地上又凝结出与其他地方相异的体制、革命和灭亡,这是一个奇异的民族,这是一片奇异的土地,但如上所言,我对俄罗斯以及俄罗斯文化的了解近乎肤浅,所以,要让我来细细品味这部书中的观点,我似乎又难能为之。

不过我总找到些噱头,那便是叩问的口吻。叩问,总能让我想起那“咚咚”的门声,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命运》交响曲开头,庄严肃穆而又沉重。在叩问答案的灵魂,在我眼里,都是信仰光芒下的幼儿,天真,纯洁以及刨根问底。作为一位这个时代的老人,当他看着上个时代那些暮气沉沉的作品的时候,他发出的叩问,让我心碎,那正如一个年轻的孩子,他不顾及那些成见和障碍,他只是想明白,他只是想体验,而一位娓娓道来的老者,依然能见出那种叩问的灵魂,我想“复归于朴”也便是这种叩问的源泉,也便是神性所依托的境地吧。

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很好,一位年轻的老人,将自己的内心表露,发出叩问,给出答案和思路,这也便是我们应该看待事物的方法吧。叩问,不是浅尝辄止,不是空有一句感叹,刨根问底,钻牛角尖。然而这些,是需要抛开成见的吧,抛开。我希望,到处都遍布那种小酒馆,无论它是如何阴沉和肮脏,在其中的人们,探讨着神,探讨着美好,探讨着,争论着,而不是暮气沉沉,叹息连连而又终究肤浅。但愿,我们都学会这叩问的口吻,从奥勒留的书里,从这本叩问里。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叩问生命的神性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徐葆耕先生三月十四日病逝(南歌子)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