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清代的政务运作,可体现为文书的流转过程,而最重要的政务文书题本与奏摺,又是朝会的主要内容。朝会与文书,是政治决策的要素及具体的呈现。君臣天不亮便须进入理政与朝会程序,这被清人概括为“辨色视朝”。 本书尝试疏通晚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政务流程与决策过程中诸多细节,包括清代三种朝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政务文书的产生和流转过程,垂帘听政、训政、归政时期皇太后、皇帝、军机处各自的权限,晚清的“廷议”,新政时期内阁与军机处的改革,辛亥革命前后两次责任内阁的区别,尤其注意对重要史料的细致解读和细节的深入挖掘,从制度史的视角,探讨晚清高层政治决策的特征。
辨色视朝的创作者
· · · · · ·
-
李文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文杰,湖北汉川人,2000年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2011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近代的边疆与外交,著有《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日暮乾清门:近代的世运与人物》,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 · · · · ·
导论
上编 朝会的变迁
第一章 御门听政的发展及其衰微.
第二章 同治与光绪年间的早朝
第三章 垂帘听政、训政、归政与晚清的奏摺处理
第四章 见大起——晚清的“御前会议”
· · · · · · (更多)
上编 朝会的变迁
第一章 御门听政的发展及其衰微.
第二章 同治与光绪年间的早朝
第三章 垂帘听政、训政、归政与晚清的奏摺处理
第四章 见大起——晚清的“御前会议”
· · · · · · (更多)
导论
上编 朝会的变迁
第一章 御门听政的发展及其衰微.
第二章 同治与光绪年间的早朝
第三章 垂帘听政、训政、归政与晚清的奏摺处理
第四章 见大起——晚清的“御前会议”
中编 中枢与文书
第五章 光绪帝习批奏摺探析
第六章 清代军机章京的职责与选任
第七章 总理衙门的奏摺流转及其权力运作
第八章 君相关系的终曲——清季内阁与军机处改革
下编 会议决策与晚清变局
第九章 廷议与决策——晚清的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
第十章 议会与会议——晚清议院论的侧面
第十一章 御前会议与筹备立宪
结论
征引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上编 朝会的变迁
第一章 御门听政的发展及其衰微.
第二章 同治与光绪年间的早朝
第三章 垂帘听政、训政、归政与晚清的奏摺处理
第四章 见大起——晚清的“御前会议”
中编 中枢与文书
第五章 光绪帝习批奏摺探析
第六章 清代军机章京的职责与选任
第七章 总理衙门的奏摺流转及其权力运作
第八章 君相关系的终曲——清季内阁与军机处改革
下编 会议决策与晚清变局
第九章 廷议与决策——晚清的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
第十章 议会与会议——晚清议院论的侧面
第十一章 御前会议与筹备立宪
结论
征引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1858年夏(咸丰八年四月),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耆英前往天津,与兵临城下的英法联军议和。耆英曾参与《南京条约》《黄埔条约》的交涉,有过同英法外交官打交道的经验,故咸丰帝的盘算是,先由桂良、花沙纳出面谈判,态度坚决一些,如果没有进展,再派耆英出面,以情感进行通融。不料,英国翻译官李泰国(Horatio Nelson Lay)在同耆英见面时,出示了英军在两广总督衙门抢掠的道光年间耆英所写的驭夷奏摺,其中有对英国的贱鄙用语,这使得耆英极为难堪。桂良、花沙纳担心英国人借此报复,耆英则自行回京。耆英的举动让咸丰帝十分恼怒,他先下一道亲笔朱谕,将耆英押解回京定罪;当议罪奏摺上递后,咸丰帝又写下朱批意见:“着恭亲王奕訢、惇亲王奕誴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秉公定拟具奏。” 这个朱笔意见由咸丰帝直接批示并发下执行,无法更改。他大概希望尽量多地集合朝中高官的意见来给耆英定罪,在盛怒之下却忘了“大学士九卿廷议”的基本模式和用语。批示发下之后,军机处有些不知所措…… ……在此之前,廷议采用“大学士九卿”的基本模式,但咸丰帝却在两者之间加入了“六部”,这就出现了一个疑问:九卿(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原本包含了六部,“六部九卿”并称,就说明九卿另有所指。那么九卿具体指哪些人呢?军机章京焦祐瀛、蒋锡绶赶紧翻阅档案,结果并未找到“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的先例。于是,二人急忙请示军机大臣,最后决定,在六部之外,另外凑足九部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顺天府尹、宗人府丞、理藩院)以符合“六部九卿”的规模。……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廷议与决策——晚清的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
丛书信息
· · · · · ·
论衡(共38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出版与阅读》《远西旅人》《驼背将军》《叶落知秋》《上林繁叶》
等
。
喜欢读"辨色视朝"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辨色视朝"的人也喜欢 · · · · · ·
辨色视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 更多书评 16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百部值得研读的中国近代政治史论著 (风正一)
- 豆瓣读书非虚构首页推荐自选 (天雨流芳)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书目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0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辨色视朝的评论:
feed: rss 2.0
28 有用 云归 2020-11-26 16:55:05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季中央政府的文书流转、政务运作与制度变迁研究”优秀结项成果。老规矩,上网下论文。观察政务决策运行机制,很有意思。看得出作者对现实的关怀。拿到书之后看了导论和结论,一些从制度运作出发的观点很有启发。
1 有用 不学无术哈基米 2023-07-26 22:26:36 河北
制度能否延续在两点:一是制度的支持者是否有足够的力量,二是制度本身是否符合当时主流的政治伦理。在皇帝的缺位下,由重臣与国戚构成的小规模民主实际上会让政治决断平庸化。君主本人的意志可能是最大的动量,就像《叫魂》描述的那样,皇帝乐于发动各种运动,庞大的官僚体系则与之对冲,政策落地时可能就不会按照最高统治者的想象那样发生。
4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21-03-04 23:17:28
配合《日暮乾清门》阅读更好,本书从清代文书的形成来看决策的过程,清代勤政的君臣如何造成近代的困局?作者认为晚清的决策接近于有效范围的精英主义的民主,说明了君主专制的弹性所在,但这也只是形式上的,反而成为合理决策的障碍,因为御前会议实际上只有位高权重者才拥有奏对权力,理性平和终究受到限制,个别极端事件中,统治者实际上只是以集思广益为名利用众臣名义为自己的决策背书而已。且大部分国事批答依赖于旧官僚体系... 配合《日暮乾清门》阅读更好,本书从清代文书的形成来看决策的过程,清代勤政的君臣如何造成近代的困局?作者认为晚清的决策接近于有效范围的精英主义的民主,说明了君主专制的弹性所在,但这也只是形式上的,反而成为合理决策的障碍,因为御前会议实际上只有位高权重者才拥有奏对权力,理性平和终究受到限制,个别极端事件中,统治者实际上只是以集思广益为名利用众臣名义为自己的决策背书而已。且大部分国事批答依赖于旧官僚体系的经验,在既有的框架内完成流转与决策,皇帝个人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改变不了什么。总之集体决策不等于合理决策。晚清却少有有视野有魄力的军机大臣,这与军机章京选人与职能拘泥于传宣上谕注重书法工楷有关。清人在理解西方的议院时有着自身的侧重与知识背景,并习惯用中国式的会议奏事来加以比较,实际有很大的偏差。 (展开)
1 有用 Graf von Linz 2023-12-25 15:25:17 北京
好书,内容很全面,对于史料的考订也很详细,对于理解清晚期奏折制度颇有效用。清末政治研究,格外不能忽视在史料形成过程中史料的诸多版本,亦需详细校勘比对,审慎得出结论。
2 有用 蓮花去國一千年 2021-01-03 00:47:49
本书的研究范式放在唐宋断代已不新鲜,但在明清史中确有亮眼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