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编辑推荐
★ 10余位极具特色的浪潮人物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浪潮人物专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容首次全番结集,并打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专辑人物包括叶准、蔡澜、王石、汪建、马东、罗振宇、王小川、刘畅、薇娅、李诞以及万峰等三位情感电台主持人、董志凌等五位二次元从业者,堪称一场时代头脑的盛宴。
★ 当浪潮人物遇上许知远,当时代状况遭逢个人奋斗,我们得以看到个体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了自己,又定义了时代
本书的对话者既有武术家、美食家、企业家、技术狂人,也有精神粮食的批发商、笑的制造者、带货女王、灵魂的按摩师,其戏剧性的核心在于,作为知识分子的许知远,如何以其标志性的好奇与怀疑,遭遇“与时代...
◎ 编辑推荐
★ 10余位极具特色的浪潮人物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浪潮人物专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容首次全番结集,并打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专辑人物包括叶准、蔡澜、王石、汪建、马东、罗振宇、王小川、刘畅、薇娅、李诞以及万峰等三位情感电台主持人、董志凌等五位二次元从业者,堪称一场时代头脑的盛宴。
★ 当浪潮人物遇上许知远,当时代状况遭逢个人奋斗,我们得以看到个体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了自己,又定义了时代
本书的对话者既有武术家、美食家、企业家、技术狂人,也有精神粮食的批发商、笑的制造者、带货女王、灵魂的按摩师,其戏剧性的核心在于,作为知识分子的许知远,如何以其标志性的好奇与怀疑,遭遇“与时代处于蜜月期”的成功者,直面时代话语与当下议题。
★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观察时代的精神状况: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10余位各行业标志人物,涵盖商业、娱乐、科技、网络、消费、新媒体等领域,发掘个体真实,打破话语壁垒,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也通过不断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节目呈现;
跟剪辑后的视频相比,图书版《十三邀》更为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记录下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
嘉宾个人年表+访谈视频二维码+新增大量注释+现场照片,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点睛式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
◎ 名人/媒体推荐
虽然许知远老师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对谈,他做的那个(《十三邀》)就是中国味道的《蕨间访谈》。对错观点啥的都不重要。
——李诞(脱口秀演员、作家)
许知远刻意与流行慢一拍的节目定调,让《十三邀》能触及其他人物访谈难企及的深度。
——钛媒体
《十三邀》试图要去拓展的边界,包括对嘉宾的选择,可能从传播学上来说,有些嘉宾不是大众关心的人,很难产生爆点,但通过对他们的挖掘,通过拓展对话的边界,你会发现,现在社会还有很多已然存在,但还未被发掘的东西。
——张帆(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
◎ 内容简介
咏春拳为何从“反叛者的艺术”变成“富家子弟的权利”?
拥抱娱乐至死时代的马东却坦言自己“底色是悲凉”?
喜欢洞见未来的罗振宇为何视做生意为“最有尊严的生活”?
是哪个决定性的瞬间让李诞出逃南方系,成为了笑的制造者?
……
许知远与10余位浪潮人物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精彩个体访谈录。从王石、马东到李诞,从汪建、罗振宇到薇娅,他们之所以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乃在于他们分别成功地满足了大众对传统、美食、房子、寿命、快乐、知识、信息、商品、安慰的需求。通过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为适应和引领社会所作的努力、他们对时代发展的思考,可以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境况提供一幅全面而丰富的画像。许知远从知识分子的“偏见”出发,对着时代与个体勇敢发问,议题跨越行业与身份,领域涵盖商业、娱乐、科技、网络、消费、新媒体等数个时代热点,访问者与受访者之间碰撞出一种极具张力的对话质感,使得这种对话具有了超越普通访谈的深度和力度,进而打破圈层之间的话语壁垒,形成了宽广而良性的对话美学。
作者简介 · · · · · ·
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十三游》主创。
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祖国的陌生人》《青年变革者 》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等多种版本。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目录 · · · · · ·
推荐序 礼物般的交谈时光(陈冲)
叶准:学武并非兴趣,教拳却养了我的下半生
蔡澜:做事情要快活,很好奇地把这一生活完
王石:登顶珠峰没什么特别的,到了哈佛才觉得再生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 · · · · · (更多)
推荐序 礼物般的交谈时光(陈冲)
叶准:学武并非兴趣,教拳却养了我的下半生
蔡澜:做事情要快活,很好奇地把这一生活完
王石:登顶珠峰没什么特别的,到了哈佛才觉得再生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马东: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幸福感,但我的底色是悲凉
罗振宇:过去知识是一种权力,现在我们把它当作一项服务
王小川 :我是机器和人工智能的带路党,我们的时代来了
刘畅:不介意别人说我是富二代,但“有钱”这个概念太单一了
薇娅:我不觉得自己是传奇,我是时代的造物
李诞:我想活在浅薄里,随时准备好烟消云散
深夜情感电台:做电台就好比戴着镣铐跳舞
二次元:逃离现实以后,这儿就是我的生活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的人也喜欢 · · · · ·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许知远:对你来说,科学研究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有的时候民族主义看起来帮助了科学发展,有的时候它又限制了,因为科学是讲究自由、没有疆域的。 汪建:在小科学上你这个说法是对的,在大科学上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大科学一定要代表国家意志,因为它需要烧大量的钱。 许知远:国家代表一种巨大的权力的支持 汪建:对,有了权力支持,不管我们做的事怎么样,所有的争议都会局限在学术界内部。 许知远:你在讲话或...
2021-04-05 16:17
许知远:对你来说,科学研究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有的时候民族主义看起来帮助了科学发展,有的时候它又限制了,因为科学是讲究自由、没有疆域的。 汪建:在小科学上你这个说法是对的,在大科学上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大科学一定要代表国家意志,因为它需要烧大量的钱。 许知远:国家代表一种巨大的权力的支持 汪建:对,有了权力支持,不管我们做的事怎么样,所有的争议都会局限在学术界内部。 许知远:你在讲话或者鼓动员工的时候经常会用这种方式吗?类似我们已经落后了两百年,现在要超过他们,变成领先。这种竟争关系对你来说是一个真实的激励吗? 汪建为什么不这样呢?落后两百年,我说跟在后面走烦不烦?烦。那就到前面去玩玩行不行?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所以你觉得工具是驱动变化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 汪建:对。你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了用火的能力就有了食物有了肉食才有了人类的进化,有了对稍高温度的控制力就有了陶瓷、青铜器,到了能够控制上千度的温度,就有了铁器,到了上万度温度的控制就有火炮,再到了上百万度、上亿度就有了核武器。这都是对工具的掌控能力。 许知远:那达尔文是什么工具呢? 汪建:达尔文是用放大镜、显微镜和他的肉眼。他那个时候不做出来,别人也会做出来,有几个人和他竞争。唯一一个真正牛的人是爱因斯坦。量子测量是他想出来之后再有人给他测的。物理学实际上说白了也是测量科学,生命科学也是测量科学。为什么我对认知那块的研究表示怀疑呢?因为没有真正可信的测量工具,都是模糊的判断,特别是心理学的模糊判断,那更不靠谱。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那你不觉得人有记忆、痛苦? 汪建:哪儿来的痛苦记忆啊。我怎么就没痛苦。 许知远:这不是反人类了?如果你坦诚地说,怎么可能没有痛苦呢? 汪建:没有痛苦,你要想你能达到的东西。如果有人来搞你,你逃不掉,那就痛苦。 许知远:对你来说,从莎士比亚到歌德到鲁迅,他们这些人的存在都没有意义了? 汪建:他们的东西我从来不看。 许知远:意识的世界可能是一个高度宽闹的世界啊 汪建:先活得长,才能看得见结论。我就搞不明白,为什么非要有痛苦,真正的痛苦来自吃不饱穿不暖,或者你把你的思想强加于别人,别人不听。我根本就不想你怎么想的,我怎么会有痛苦呢? 许知远:但是这会不会是一种对人的矮化,人怎么能全部归结于吃饱穿暖呢? 汪建:你躲开痛苦不就完了。 许知远:不,痛苦就是人的天然的一部分 汪建:精神上的东西要靠自己化解,别人不管用的。像“文革”时候,我下乡去,跟农民在一起无忧无愁,所有的事情都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填饱肚子,在山上唱着山歌,这不是一种活法吗?比起我们的前辈,比起那些下乡青年,我们现在太幸福了。 汪建:后来我就下结论,活着才是硬道理,健康幸福地活着是硬道理,活得长长久久、高高兴兴是硬道理其他的全是扯蛋。吃饱了,喝足了,想不明白就换一种活法,这个地方不行就到那个地方去。我永远潇酒,所以他们叫我老顽童 许知远:我得自己陷入失语状态了。好吧,姑且信之。你觉得自己像一个教主吗? 汪建:他们这么叫。最大的冲突就是生命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冲突,所有的思想文化积累都是从工业革命和农业积累来的,我说不要去看那些东西,我们要进人一个全新的状态,将来把大脑给解密了 许知远:你不觉得这样的时代可怕吗? 汪建:可怕的是工业社会,我们是未来社会的人,我对当今的东西没有多大的兴趣。 许知远:但这个图景就是一个工业时代的作家想出来的呀,赫胥黎他们都是这么想的。 汪建:不是,我们现在的生命合成已经实践了,往那儿逼近了。我不是一个想当然的人,我是一个拥有严格的逻辑思维的实践者,我说的东西基本上都是靠谱的,误差在十年以内,我绝对不去做那种在我的生命领域看不见的事情。当然也会给年轻人铺一条路,让他们去做,我是希望我能看得见,我能享受得了,所以我先说我是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少跟我谈高大上。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那你相信灵魂的存在吗? 汪建:信那个东西什么,费那个劲干什么,到时候自然会知它的。 许知远:所以这些灵魂、这些意识都是可以通过新的工具来法化、数据化的? 汪建:一定会。没有揭不开的秘密。就是等时间,等进步了。科技进步了,有了工具,自然可以揭开了。 许知远:所以你也不太相信人类身上存在的那种不可解的神秘性? 汪建:神秘性是说不认知,但哪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解的。能产生的东西就有原因,有果就有因,有因就能解得开 许知远:会不会变成盲目的科学主义式的自信?科学训练的前提就要意识到这种无知的存在啊。 汪建:无知你就去探索。 许知远:那怎么解释像牛顿这么聪明的人,到了晚年好像又回到了宗教? 汪建:他当时搞不明白啊,现在他可能就会说,那我不信了。 许知远:你们的朋友,弗兰西斯・柯林斯写了两本书,《生命的语言》和《上帝的语言》。你怎么看这些和你相似的人物的选择呢?他们也属于科学前沿的,但是他们还是会面对上帝这个问题,难道是他们不认知吗? 汪建:这个心理上的逻辑现在是没法量化评价的。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量子生命是怎么回事? 汪建:就是思考。你看,当你睡醒的时候,你还多少记得天晚上做过一个梦,说明这个梦是有能量消耗的,是有物质活动的可是从现在的认知来看,分子是没有变化的,分子变化也不会那ム快,所以它一定是量子层面上的东西。比如说光合作用就是一个量子过程,线粒体的能量供应是个量子过程,我们的生命过程是一个量子过程。我们现在没有工具,量不出来,那就先放一放。要真弄,就要先去解决工具问题,而工具问题涉及一个重要问题:成本。在今天这个时代,你花得起钱去做这个事吗?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这后面其实是一个大众文化的变化。在长沙的时何炅他们的兴起就是一个新的大众文化的语言开始了,到李宇春她们的兴起又是一个阶段,到了2009年的《蜗居》又是一个新的变化,你得有一个很明显的粗部化的倾向吗?
马东:我知道你的出发点,但我想问你的就是,这个粗化相对于什么?或者说我们曾经精致化过吗?
许知远:我们曾经向往过精致化
马东:我们每一个时代都向往精致,但我们从来没有过。我有这么一个角度。在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识字率没有超过百分之五,所以透过千年的历史烟雾,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文化和传承都是那百分之五的人留下来的。他们是认字的人,是人中的精英,历史是由这些人写的。如果一个社会一直只有百分之五的识字率,而且还能够穿过岁月烟尘,你看到的当然都是精致的。
但是我们不能把它误认为世界的真相,因为那百分之九十五的人オ是世界主体。今天我们的识字率是百分之九十以上,但人们内心的趣味并不会因为识字就发生质的变化,因为人会对娱乐本能地靠近。所以,人口结构没有变化,文化结构没有变化。这种情况下今天所发生的这些事情粗鄙化了吗?应该没有。因为本来就是粗的
许知远:可能一直是这样,但这些人被压抑着没有发声,现在这个声音突然大起来,就会有这种假象
马东:对
许知远:你总提娱乐的本质。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追问娱乐这个东西的内在本质的? 马东:在去了爱奇艺以后。我在腾讯的星空演讲,说了一些没说清楚。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从来都不是目的,是沉淀的结果。把文化当作目的去追求,是崇高的,但是本末倒置。京剧很美,但梅兰芳和程砚秋就是当时的刘德华和周杰伦,你说他们在那个年代是粗鄙的还是精致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娱乐形式,本质上都一样 许知远:所以你觉得当年看莎士比亚的英国人,跟现在看《奇葩说》的年轻人,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马东:当然没有。在莎士比亚那个年代,莎士比亚只是其中的一个剧作家,但他的作品更好,穿过岁月留到了今天。李白也是这样,那时候人人写诗,因为科举核心就是写诗文,只是他的更好,所以留到了今天。而人们对李白、对柳永的喜爱,跟人们今天对高晓松的喜爱没有差异 许知远:那是不是会有时代的质量的不同?比如说李白、梅芳虽是很流行的,但是他们的这个流行是可以穿越时间的。你不能不承认时代之间的差异,有的时代就是更高级。 马东:我明白。你知道吗许老师,我把这个东西称为文化历史观,就是在大尺度上是一样的,只看你的尺度够不够大而已。 许知远:这不变成相对主义了吗?变虚无了。 马东:你可以把颗粒放大去看,但你一定要把这个颗粒放在时代里面去看。就像你看一条船,一定要把这条船放在河上去看,要知道它是河流里面的一条船。 许知远:那所有的事情都只有相对价值,没有绝对价值。它必须在那个时代语境之中才有价值。但我一直觉得,我们这时代挺低劣的。在稍微长远一点的历史时空,可能我们的贡献是非常低的,在更普遍的思想和情感的追求上是留不下什么东西的。我们可不可能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很低谷的时刻呢?这不困扰你吗? 马东:我自己的感受就是,文化是结果论的,你今天做这个结论为时尚早,要放一百年以上,再看这个时代到底留下了什么,没留下什么。我采访过周有光先生,他那时候差不多一百岁了。我问他“两会”有很多文艺界的代表提出要恢复繁体字,他怎么看。他说这是外行话。我又问他怎么看火星文,有好多人觉得它干扰了汉字的纯洁性。他说要到五十年后看,如果我们五十年后还在用,它就进文化系统了,因为我们的文字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今天给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结论都还为时尚早。 引自 马东: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幸福感,但我的底色是悲凉 许知远:我看《奇葩说》争好多问题,有什么可争的?就种感觉。 马东:不是给你看的。因为有些事你已经想明自了。在时轴上面,你认为有一个叠加效果,就是前面既然有了,后面就不要 但其实历史不是,历史永远是遗忘了重新来。 许知远:这我相信。这就是为什么我对反历史的年轻人有怀疑大家不要以为自己发现的事情都是崭新的事物,要稍徴理解一点过去人在做什么。 马东: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就是在活着,就是在生活。只是今天,这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每一个都有使用自媒体以及技术通道的权利,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听到了。在大家都不认字、技术没有进步的时代,这个就自然分化了。 许知远:如果让你只做那百分之五做的事情,是不是对你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马东:我做过了。从大的尺度上来说,我觉得文本时代要结束了,我们所遗留下来的对文字的崇拜和思维依赖,是因为文字要言简意赅,要言之有物,要有弦外之音,要隽永深刻,还要有趣味还不能太多。为什么呢?因为传播有成本。从竹简到纸张都是有成本的,直到今天电子化了。 我做了一个节目叫《汉字英雄》。做这个节目的核心就是,纸质化没有了,纸不再是文字的依托了,电子化后的效率是成倍数地提高,提高了以后,我们原来因为传播成本被控制而训练成的文本思维,有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对文字的依赖会逐渐弱化。这是我的判断。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尼尔·波兹曼所说的电视时代,中国是在进入互联网之后开始的。我们的下一步,是图文的时代,是视频的时代。 许知远: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 马东:我喜欢。 许知远:一点抵触情绪都没有? 马东:没有。一点抵触都没有。 许知远:为什么呢?很奇怪。 马东:我没那么自恋。我的自我认同和满足感,只在于我是不是在好奇心的前端。 许知远:你说的那个好奇心的前沿,大部分时刻都是伪好奇心误以为自己在一个前沿。这个前沿在历史中其实只是一个旧沿后沿。 马东:只有在你的眼中,它是伪前沿。大众传媒的作用不是追求最前沿,最前沿是学者、思想者的事情,大众传媒是让没有接触过的人接触到。你也承认,于丹老师肯定不是《论语》专家,但《论语》因她的传播,让更多人去关注。 引自 马东: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幸福感,但我的底色是悲凉 马东:哪个文化是先进的?哪个文化是落后的?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文化只有凋敝和繁荣。在这个维度上是确定的,就是繁荣好,调敝不好。 许知远:我们的文化繁荣吗?我们是伪繁荣吧。 马东:文化有两个维度,大文化和小文化。我们今天的文化在大文化的逻辑下是繁荣的,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人在产生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撞击,它代表着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我说的繁荣是指的这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了千篇一律的東缚,但你说整个社会是不是有,那我不知道。 许知远:但我觉得跟人群中的每个人谈话,他们的语言都是篇一律的。 马东:不是,你看到的是,我看到的不是。这是出发点的问题 许知远:我的意思是,大家误以为技术使他们变得很不一样了多元化、丰富化,他们被技术催生出一种奇怪的优越感,我是对这个很怀疑 马东:所以你恨技术?你怀疑技术进步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许知远:我不恨它。但我当然非常怀疑。 马东:我从来都不怀疑。我们的心理结构和共同人群的文化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变,那绝对是技术进步没有什么可以跟技术进步给世界造成的变化相提并论。但是在心理上,人的生物进化的节奏是非常慢的,几千年对于我们的进化历程来说太短,所以我们本质上没有变化,但是这一点都不矛盾。 引自 马东: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幸福感,但我的底色是悲凉 许知远:但是你同时又提到你被威尔・杜兰特、康德所照亮十多年后还会深情地回忆起。这种照亮是什么? 罗振宇:这种照亮在当时的生命当中意味着两个东西。第一个是自卑,就是你居然干这些不务正业的事,别的同学成绩都那么好拿到了奖学金,人家分配单位找得那么好,而你天天还在看闲书这是一种自卑。当然还有一种自卑,就是我讲的青春期的孔雀羽毛。像我这个身型,跑跳、篮球肯定是不行了,但是你知道康德,你知道宗三,那吹起牛来也是神采飞扬的。那是唯一能举起来的一根尾巴。所以这些东西和具体的生命目的好像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很羞耻的事情。 许知远:你怎么看你对这么一大群人产生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罗振宇:原因是走狗屎运了,我们这一代读书人,运气比较好,中国文化史上的历代大师,本质上都是某种高雅文化的阐释者。想想孔子在那个时代是什么人?满口新名词,什么“仁”啊“爱”啊,搞《周礼》的那帮学者哪知道什么叫“仁”?把官学里的东满地撒,然后挣钱,找人要腊肉吃。朱熹那代不也是这样吗?《十三经》的注疏,到了宋代的时候我来一遍,口语化。胡适其实也是这样,胡适的西学功底有多深?他在西方就上了那几年学他能有多深,但是他把那一代的东西传到中国来。没准中国文化诞生大师的机缘也就在这个时代。 许知远:你觉得你跟他们是有接续性的吗? 罗振宇:没准有。因为我干的活叫知识服务,我也没什么学问但是我有读书技巧。我甚至可以建立一个读书组织,我帮你读书读完之后把我们的理解告诉你。我读错了我也至少做了一件事——帮你省时间。从智力和视野上我算不上绝顶高手,但作为一个服务者是够的。那就做这一件事情,学孔子,一定要腊肉,也得挣钱定要面向普通老百姓,提供真诚的服务,然后不自以为尊,不自我放逐。 其实很多看《罗辑思维》的人,他们对西方文化不熟悉,对西方文化稍微熟悉了你就知道,我讲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创见,而是把一个深远的思想传统的一点点皮毛拿到中国来,然后我这样的方式对很多人来讲很新鲜。听得懂是你的福气,因为你对接到的是一个很伟大的思想传统。 第二个走运的地方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类文化可能正好整体进人了一个口述时期。你想为什么要读书啊?读书的本质无非就是社交嘛。我读许知远的书,是因为我不能天天揪着你喝酒,我没空你也没空,所以咱俩只能通过这个不得已的介质进行交流。我倒想跟张艺谋去捏个脚聊一晚上,人家不搭理我,所以我只好看他的电影。所以一切内容本质上都是社交。读书这件事是一个不得以的事,它是在印刷文化繁盛的时候的一个处理方式。可是当我能跟许知远对面坐着聊天,我有什么必要非得读你的书呢?你说给我听,我觉得我感知到的东西远比文字当中感知到的东西要多。 其实人是没有阅读能力的,是后天强力训练出来的,所以阅读曾经成为一个阶层的基础。但在这个时代口述一定是个机会,你们用文字积攒了几千年的那么丰厚而伟大的思想传统,我只要翻两页自己看懂了,然后我说给你听。 引自 罗振宇:过去知识是一种权力,现在我们把它当作一项服务 许知远:你有没有担心你对知识的再次表述和传达,把知识变得过分实用,变成某种速成,但人生从来不会如此?
罗振宇:人生从来如此。
许知远:你觉得从来如此?
罗振宇:当然。如果在唐代没有行卷的风气,怎么会有唐传奇?如果当时朝廷的达官贵人和那些很高的门第不认诗歌,怎么会有盛唐的诗篇?所有我们今天看起来高贵的东西,在它诞生的那一刻都是无比俗和实用的,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一个角度是人类的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叠加,甚至是附会和误解的系统。知识是这样的一个演化场景,在各种各样的力量的协作下,不断地自我演化,它是一次拉马克式的进化,知识从来不是确定的。回到你的问题,其实是在问有没有纯粹的知识。我觉得有,我正是为大家打开这个门,我在讲的恰恰不是使用知识,而是在讲它的趣味何在。我其实不同意我在把知识实用化这种说法,我是在把知识趣味化。
有些东西一旦打开一道门,都不需要你进去把东西拿出来,你只需要站在门口赞叹就足以吸引无数的人。我还记得我在武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叫郑在灜,湖北人,一辈子研究《离骚》,其实他讲的课我也听不太懂,口音太重了。但是我至今记得他讲的那句话:“《离骚》啊,好啊,写得真是好啊。‘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离骚》我翻开过多少遍,从来没有一次有力量把它读完,就因为老头上堂之后来了那么一段,我觉得不读《离骚》还是个人吗?然后我就回家去读《离骚》了。所以只需要站在门口进行一次赞叹,就会吸引多少人进去。得是什么样的傻子才认为有人进到知识系把它给搞错了,是罪大恶极的事。在文化传播史上,如果你连鲁鱼亥豕之误都不要发生,整个雕版印刷就全毁掉了。
我经常在我们商城的后台看到这样的订单,地址是这么写的贵州某民族自治县哪个镇什么汽车修理铺对面。他可能在我们这买一本《经济学通识》,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我们的传播,他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什么叫经济学,一定是我站在经济学门口的赞叹,他党得有魅力,他要买一本。也许他没看完,也许对他一生什么用部没有,但是你不觉得他的人生就此被点亮一点点吗?这种成就感是支撑我们干下去的根本动力。至于我是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这重要吗?
许知远:那你为什么对预测未来的书,比如对凯文・凯利的书这么着迷呢?
罗振宇:我们这一代人对书好像有一个误解,书是替圣入立言它说的都是对的。但是我觉得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正确和错误变得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知识探求的边界抵达了什么样的新
边界,这事才重要。这个道理一般人很难理解,就是知识面积越小的时候正确度越高,知识的面积越大的时候它的错误率就越高。所以在这个时代已经谈不上谁正确谁错误,一切知识都进入一种猜想式状态。如果说此前我特别迷恋读人物传记、历史、杂文之类的东西,现在我越来越迷恋于读新潮的、对趋势的猜想这些东西,就是因为它们给你提供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这些知识都不能说是对的,但是它们会帮你升高一个维度去看问题。
这其实就是《人类简史》那本书告诉我们的,认知是人和人之的唯一壁垒了。原来有大量的壁垒一血统、出身、城市、学历、官职、社会地位,但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只剩下认知这一个壁垒。做生意也是一样,做生意做得好的人你不要以为他是运气好,他就是认知水平高你一个维度。
回应 2021-04-05 16:17 -
员外 (You are what you say.)
现在作为从业者回忆起来,为什么我那么喜欢吴宗宪,其实是因为他带给了我那种嘻嘻哈哈说出真话的感觉,我现在学的其实也是这种。 许知远:如果不嘻嘻哈哈说真话又怎么样呢? 李延:就是像你这样被人骂。你知道你怎么解救自己么,你和咱们全中国的人每人面谈一遍,大家都会喜欢你的,但是你做不到,没有这个机会。2021-03-04 07:43
-
许知远:对你来说,科学研究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有的时候民族主义看起来帮助了科学发展,有的时候它又限制了,因为科学是讲究自由、没有疆域的。 汪建:在小科学上你这个说法是对的,在大科学上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大科学一定要代表国家意志,因为它需要烧大量的钱。 许知远:国家代表一种巨大的权力的支持 汪建:对,有了权力支持,不管我们做的事怎么样,所有的争议都会局限在学术界内部。 许知远:你在讲话或...
2021-04-05 16:17
许知远:对你来说,科学研究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有的时候民族主义看起来帮助了科学发展,有的时候它又限制了,因为科学是讲究自由、没有疆域的。 汪建:在小科学上你这个说法是对的,在大科学上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大科学一定要代表国家意志,因为它需要烧大量的钱。 许知远:国家代表一种巨大的权力的支持 汪建:对,有了权力支持,不管我们做的事怎么样,所有的争议都会局限在学术界内部。 许知远:你在讲话或者鼓动员工的时候经常会用这种方式吗?类似我们已经落后了两百年,现在要超过他们,变成领先。这种竟争关系对你来说是一个真实的激励吗? 汪建为什么不这样呢?落后两百年,我说跟在后面走烦不烦?烦。那就到前面去玩玩行不行?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所以你觉得工具是驱动变化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 汪建:对。你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了用火的能力就有了食物有了肉食才有了人类的进化,有了对稍高温度的控制力就有了陶瓷、青铜器,到了能够控制上千度的温度,就有了铁器,到了上万度温度的控制就有火炮,再到了上百万度、上亿度就有了核武器。这都是对工具的掌控能力。 许知远:那达尔文是什么工具呢? 汪建:达尔文是用放大镜、显微镜和他的肉眼。他那个时候不做出来,别人也会做出来,有几个人和他竞争。唯一一个真正牛的人是爱因斯坦。量子测量是他想出来之后再有人给他测的。物理学实际上说白了也是测量科学,生命科学也是测量科学。为什么我对认知那块的研究表示怀疑呢?因为没有真正可信的测量工具,都是模糊的判断,特别是心理学的模糊判断,那更不靠谱。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那你不觉得人有记忆、痛苦? 汪建:哪儿来的痛苦记忆啊。我怎么就没痛苦。 许知远:这不是反人类了?如果你坦诚地说,怎么可能没有痛苦呢? 汪建:没有痛苦,你要想你能达到的东西。如果有人来搞你,你逃不掉,那就痛苦。 许知远:对你来说,从莎士比亚到歌德到鲁迅,他们这些人的存在都没有意义了? 汪建:他们的东西我从来不看。 许知远:意识的世界可能是一个高度宽闹的世界啊 汪建:先活得长,才能看得见结论。我就搞不明白,为什么非要有痛苦,真正的痛苦来自吃不饱穿不暖,或者你把你的思想强加于别人,别人不听。我根本就不想你怎么想的,我怎么会有痛苦呢? 许知远:但是这会不会是一种对人的矮化,人怎么能全部归结于吃饱穿暖呢? 汪建:你躲开痛苦不就完了。 许知远:不,痛苦就是人的天然的一部分 汪建:精神上的东西要靠自己化解,别人不管用的。像“文革”时候,我下乡去,跟农民在一起无忧无愁,所有的事情都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填饱肚子,在山上唱着山歌,这不是一种活法吗?比起我们的前辈,比起那些下乡青年,我们现在太幸福了。 汪建:后来我就下结论,活着才是硬道理,健康幸福地活着是硬道理,活得长长久久、高高兴兴是硬道理其他的全是扯蛋。吃饱了,喝足了,想不明白就换一种活法,这个地方不行就到那个地方去。我永远潇酒,所以他们叫我老顽童 许知远:我得自己陷入失语状态了。好吧,姑且信之。你觉得自己像一个教主吗? 汪建:他们这么叫。最大的冲突就是生命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冲突,所有的思想文化积累都是从工业革命和农业积累来的,我说不要去看那些东西,我们要进人一个全新的状态,将来把大脑给解密了 许知远:你不觉得这样的时代可怕吗? 汪建:可怕的是工业社会,我们是未来社会的人,我对当今的东西没有多大的兴趣。 许知远:但这个图景就是一个工业时代的作家想出来的呀,赫胥黎他们都是这么想的。 汪建:不是,我们现在的生命合成已经实践了,往那儿逼近了。我不是一个想当然的人,我是一个拥有严格的逻辑思维的实践者,我说的东西基本上都是靠谱的,误差在十年以内,我绝对不去做那种在我的生命领域看不见的事情。当然也会给年轻人铺一条路,让他们去做,我是希望我能看得见,我能享受得了,所以我先说我是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少跟我谈高大上。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那你相信灵魂的存在吗? 汪建:信那个东西什么,费那个劲干什么,到时候自然会知它的。 许知远:所以这些灵魂、这些意识都是可以通过新的工具来法化、数据化的? 汪建:一定会。没有揭不开的秘密。就是等时间,等进步了。科技进步了,有了工具,自然可以揭开了。 许知远:所以你也不太相信人类身上存在的那种不可解的神秘性? 汪建:神秘性是说不认知,但哪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解的。能产生的东西就有原因,有果就有因,有因就能解得开 许知远:会不会变成盲目的科学主义式的自信?科学训练的前提就要意识到这种无知的存在啊。 汪建:无知你就去探索。 许知远:那怎么解释像牛顿这么聪明的人,到了晚年好像又回到了宗教? 汪建:他当时搞不明白啊,现在他可能就会说,那我不信了。 许知远:你们的朋友,弗兰西斯・柯林斯写了两本书,《生命的语言》和《上帝的语言》。你怎么看这些和你相似的人物的选择呢?他们也属于科学前沿的,但是他们还是会面对上帝这个问题,难道是他们不认知吗? 汪建:这个心理上的逻辑现在是没法量化评价的。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量子生命是怎么回事? 汪建:就是思考。你看,当你睡醒的时候,你还多少记得天晚上做过一个梦,说明这个梦是有能量消耗的,是有物质活动的可是从现在的认知来看,分子是没有变化的,分子变化也不会那ム快,所以它一定是量子层面上的东西。比如说光合作用就是一个量子过程,线粒体的能量供应是个量子过程,我们的生命过程是一个量子过程。我们现在没有工具,量不出来,那就先放一放。要真弄,就要先去解决工具问题,而工具问题涉及一个重要问题:成本。在今天这个时代,你花得起钱去做这个事吗?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这后面其实是一个大众文化的变化。在长沙的时何炅他们的兴起就是一个新的大众文化的语言开始了,到李宇春她们的兴起又是一个阶段,到了2009年的《蜗居》又是一个新的变化,你得有一个很明显的粗部化的倾向吗?
马东:我知道你的出发点,但我想问你的就是,这个粗化相对于什么?或者说我们曾经精致化过吗?
许知远:我们曾经向往过精致化
马东:我们每一个时代都向往精致,但我们从来没有过。我有这么一个角度。在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识字率没有超过百分之五,所以透过千年的历史烟雾,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文化和传承都是那百分之五的人留下来的。他们是认字的人,是人中的精英,历史是由这些人写的。如果一个社会一直只有百分之五的识字率,而且还能够穿过岁月烟尘,你看到的当然都是精致的。
但是我们不能把它误认为世界的真相,因为那百分之九十五的人オ是世界主体。今天我们的识字率是百分之九十以上,但人们内心的趣味并不会因为识字就发生质的变化,因为人会对娱乐本能地靠近。所以,人口结构没有变化,文化结构没有变化。这种情况下今天所发生的这些事情粗鄙化了吗?应该没有。因为本来就是粗的
许知远:可能一直是这样,但这些人被压抑着没有发声,现在这个声音突然大起来,就会有这种假象
马东:对
许知远:你总提娱乐的本质。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追问娱乐这个东西的内在本质的? 马东:在去了爱奇艺以后。我在腾讯的星空演讲,说了一些没说清楚。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从来都不是目的,是沉淀的结果。把文化当作目的去追求,是崇高的,但是本末倒置。京剧很美,但梅兰芳和程砚秋就是当时的刘德华和周杰伦,你说他们在那个年代是粗鄙的还是精致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娱乐形式,本质上都一样 许知远:所以你觉得当年看莎士比亚的英国人,跟现在看《奇葩说》的年轻人,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马东:当然没有。在莎士比亚那个年代,莎士比亚只是其中的一个剧作家,但他的作品更好,穿过岁月留到了今天。李白也是这样,那时候人人写诗,因为科举核心就是写诗文,只是他的更好,所以留到了今天。而人们对李白、对柳永的喜爱,跟人们今天对高晓松的喜爱没有差异 许知远:那是不是会有时代的质量的不同?比如说李白、梅芳虽是很流行的,但是他们的这个流行是可以穿越时间的。你不能不承认时代之间的差异,有的时代就是更高级。 马东:我明白。你知道吗许老师,我把这个东西称为文化历史观,就是在大尺度上是一样的,只看你的尺度够不够大而已。 许知远:这不变成相对主义了吗?变虚无了。 马东:你可以把颗粒放大去看,但你一定要把这个颗粒放在时代里面去看。就像你看一条船,一定要把这条船放在河上去看,要知道它是河流里面的一条船。 许知远:那所有的事情都只有相对价值,没有绝对价值。它必须在那个时代语境之中才有价值。但我一直觉得,我们这时代挺低劣的。在稍微长远一点的历史时空,可能我们的贡献是非常低的,在更普遍的思想和情感的追求上是留不下什么东西的。我们可不可能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很低谷的时刻呢?这不困扰你吗? 马东:我自己的感受就是,文化是结果论的,你今天做这个结论为时尚早,要放一百年以上,再看这个时代到底留下了什么,没留下什么。我采访过周有光先生,他那时候差不多一百岁了。我问他“两会”有很多文艺界的代表提出要恢复繁体字,他怎么看。他说这是外行话。我又问他怎么看火星文,有好多人觉得它干扰了汉字的纯洁性。他说要到五十年后看,如果我们五十年后还在用,它就进文化系统了,因为我们的文字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今天给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结论都还为时尚早。 引自 马东: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幸福感,但我的底色是悲凉 许知远:我看《奇葩说》争好多问题,有什么可争的?就种感觉。 马东:不是给你看的。因为有些事你已经想明自了。在时轴上面,你认为有一个叠加效果,就是前面既然有了,后面就不要 但其实历史不是,历史永远是遗忘了重新来。 许知远:这我相信。这就是为什么我对反历史的年轻人有怀疑大家不要以为自己发现的事情都是崭新的事物,要稍徴理解一点过去人在做什么。 马东: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就是在活着,就是在生活。只是今天,这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每一个都有使用自媒体以及技术通道的权利,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听到了。在大家都不认字、技术没有进步的时代,这个就自然分化了。 许知远:如果让你只做那百分之五做的事情,是不是对你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马东:我做过了。从大的尺度上来说,我觉得文本时代要结束了,我们所遗留下来的对文字的崇拜和思维依赖,是因为文字要言简意赅,要言之有物,要有弦外之音,要隽永深刻,还要有趣味还不能太多。为什么呢?因为传播有成本。从竹简到纸张都是有成本的,直到今天电子化了。 我做了一个节目叫《汉字英雄》。做这个节目的核心就是,纸质化没有了,纸不再是文字的依托了,电子化后的效率是成倍数地提高,提高了以后,我们原来因为传播成本被控制而训练成的文本思维,有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对文字的依赖会逐渐弱化。这是我的判断。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尼尔·波兹曼所说的电视时代,中国是在进入互联网之后开始的。我们的下一步,是图文的时代,是视频的时代。 许知远: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 马东:我喜欢。 许知远:一点抵触情绪都没有? 马东:没有。一点抵触都没有。 许知远:为什么呢?很奇怪。 马东:我没那么自恋。我的自我认同和满足感,只在于我是不是在好奇心的前端。 许知远:你说的那个好奇心的前沿,大部分时刻都是伪好奇心误以为自己在一个前沿。这个前沿在历史中其实只是一个旧沿后沿。 马东:只有在你的眼中,它是伪前沿。大众传媒的作用不是追求最前沿,最前沿是学者、思想者的事情,大众传媒是让没有接触过的人接触到。你也承认,于丹老师肯定不是《论语》专家,但《论语》因她的传播,让更多人去关注。 引自 马东: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幸福感,但我的底色是悲凉 马东:哪个文化是先进的?哪个文化是落后的?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文化只有凋敝和繁荣。在这个维度上是确定的,就是繁荣好,调敝不好。 许知远:我们的文化繁荣吗?我们是伪繁荣吧。 马东:文化有两个维度,大文化和小文化。我们今天的文化在大文化的逻辑下是繁荣的,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人在产生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撞击,它代表着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我说的繁荣是指的这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了千篇一律的東缚,但你说整个社会是不是有,那我不知道。 许知远:但我觉得跟人群中的每个人谈话,他们的语言都是篇一律的。 马东:不是,你看到的是,我看到的不是。这是出发点的问题 许知远:我的意思是,大家误以为技术使他们变得很不一样了多元化、丰富化,他们被技术催生出一种奇怪的优越感,我是对这个很怀疑 马东:所以你恨技术?你怀疑技术进步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许知远:我不恨它。但我当然非常怀疑。 马东:我从来都不怀疑。我们的心理结构和共同人群的文化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变,那绝对是技术进步没有什么可以跟技术进步给世界造成的变化相提并论。但是在心理上,人的生物进化的节奏是非常慢的,几千年对于我们的进化历程来说太短,所以我们本质上没有变化,但是这一点都不矛盾。 引自 马东: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幸福感,但我的底色是悲凉 许知远:但是你同时又提到你被威尔・杜兰特、康德所照亮十多年后还会深情地回忆起。这种照亮是什么? 罗振宇:这种照亮在当时的生命当中意味着两个东西。第一个是自卑,就是你居然干这些不务正业的事,别的同学成绩都那么好拿到了奖学金,人家分配单位找得那么好,而你天天还在看闲书这是一种自卑。当然还有一种自卑,就是我讲的青春期的孔雀羽毛。像我这个身型,跑跳、篮球肯定是不行了,但是你知道康德,你知道宗三,那吹起牛来也是神采飞扬的。那是唯一能举起来的一根尾巴。所以这些东西和具体的生命目的好像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很羞耻的事情。 许知远:你怎么看你对这么一大群人产生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罗振宇:原因是走狗屎运了,我们这一代读书人,运气比较好,中国文化史上的历代大师,本质上都是某种高雅文化的阐释者。想想孔子在那个时代是什么人?满口新名词,什么“仁”啊“爱”啊,搞《周礼》的那帮学者哪知道什么叫“仁”?把官学里的东满地撒,然后挣钱,找人要腊肉吃。朱熹那代不也是这样吗?《十三经》的注疏,到了宋代的时候我来一遍,口语化。胡适其实也是这样,胡适的西学功底有多深?他在西方就上了那几年学他能有多深,但是他把那一代的东西传到中国来。没准中国文化诞生大师的机缘也就在这个时代。 许知远:你觉得你跟他们是有接续性的吗? 罗振宇:没准有。因为我干的活叫知识服务,我也没什么学问但是我有读书技巧。我甚至可以建立一个读书组织,我帮你读书读完之后把我们的理解告诉你。我读错了我也至少做了一件事——帮你省时间。从智力和视野上我算不上绝顶高手,但作为一个服务者是够的。那就做这一件事情,学孔子,一定要腊肉,也得挣钱定要面向普通老百姓,提供真诚的服务,然后不自以为尊,不自我放逐。 其实很多看《罗辑思维》的人,他们对西方文化不熟悉,对西方文化稍微熟悉了你就知道,我讲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创见,而是把一个深远的思想传统的一点点皮毛拿到中国来,然后我这样的方式对很多人来讲很新鲜。听得懂是你的福气,因为你对接到的是一个很伟大的思想传统。 第二个走运的地方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类文化可能正好整体进人了一个口述时期。你想为什么要读书啊?读书的本质无非就是社交嘛。我读许知远的书,是因为我不能天天揪着你喝酒,我没空你也没空,所以咱俩只能通过这个不得已的介质进行交流。我倒想跟张艺谋去捏个脚聊一晚上,人家不搭理我,所以我只好看他的电影。所以一切内容本质上都是社交。读书这件事是一个不得以的事,它是在印刷文化繁盛的时候的一个处理方式。可是当我能跟许知远对面坐着聊天,我有什么必要非得读你的书呢?你说给我听,我觉得我感知到的东西远比文字当中感知到的东西要多。 其实人是没有阅读能力的,是后天强力训练出来的,所以阅读曾经成为一个阶层的基础。但在这个时代口述一定是个机会,你们用文字积攒了几千年的那么丰厚而伟大的思想传统,我只要翻两页自己看懂了,然后我说给你听。 引自 罗振宇:过去知识是一种权力,现在我们把它当作一项服务 许知远:你有没有担心你对知识的再次表述和传达,把知识变得过分实用,变成某种速成,但人生从来不会如此?
罗振宇:人生从来如此。
许知远:你觉得从来如此?
罗振宇:当然。如果在唐代没有行卷的风气,怎么会有唐传奇?如果当时朝廷的达官贵人和那些很高的门第不认诗歌,怎么会有盛唐的诗篇?所有我们今天看起来高贵的东西,在它诞生的那一刻都是无比俗和实用的,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一个角度是人类的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叠加,甚至是附会和误解的系统。知识是这样的一个演化场景,在各种各样的力量的协作下,不断地自我演化,它是一次拉马克式的进化,知识从来不是确定的。回到你的问题,其实是在问有没有纯粹的知识。我觉得有,我正是为大家打开这个门,我在讲的恰恰不是使用知识,而是在讲它的趣味何在。我其实不同意我在把知识实用化这种说法,我是在把知识趣味化。
有些东西一旦打开一道门,都不需要你进去把东西拿出来,你只需要站在门口赞叹就足以吸引无数的人。我还记得我在武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叫郑在灜,湖北人,一辈子研究《离骚》,其实他讲的课我也听不太懂,口音太重了。但是我至今记得他讲的那句话:“《离骚》啊,好啊,写得真是好啊。‘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离骚》我翻开过多少遍,从来没有一次有力量把它读完,就因为老头上堂之后来了那么一段,我觉得不读《离骚》还是个人吗?然后我就回家去读《离骚》了。所以只需要站在门口进行一次赞叹,就会吸引多少人进去。得是什么样的傻子才认为有人进到知识系把它给搞错了,是罪大恶极的事。在文化传播史上,如果你连鲁鱼亥豕之误都不要发生,整个雕版印刷就全毁掉了。
我经常在我们商城的后台看到这样的订单,地址是这么写的贵州某民族自治县哪个镇什么汽车修理铺对面。他可能在我们这买一本《经济学通识》,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我们的传播,他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什么叫经济学,一定是我站在经济学门口的赞叹,他党得有魅力,他要买一本。也许他没看完,也许对他一生什么用部没有,但是你不觉得他的人生就此被点亮一点点吗?这种成就感是支撑我们干下去的根本动力。至于我是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这重要吗?
许知远:那你为什么对预测未来的书,比如对凯文・凯利的书这么着迷呢?
罗振宇:我们这一代人对书好像有一个误解,书是替圣入立言它说的都是对的。但是我觉得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正确和错误变得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知识探求的边界抵达了什么样的新
边界,这事才重要。这个道理一般人很难理解,就是知识面积越小的时候正确度越高,知识的面积越大的时候它的错误率就越高。所以在这个时代已经谈不上谁正确谁错误,一切知识都进入一种猜想式状态。如果说此前我特别迷恋读人物传记、历史、杂文之类的东西,现在我越来越迷恋于读新潮的、对趋势的猜想这些东西,就是因为它们给你提供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这些知识都不能说是对的,但是它们会帮你升高一个维度去看问题。
这其实就是《人类简史》那本书告诉我们的,认知是人和人之的唯一壁垒了。原来有大量的壁垒一血统、出身、城市、学历、官职、社会地位,但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只剩下认知这一个壁垒。做生意也是一样,做生意做得好的人你不要以为他是运气好,他就是认知水平高你一个维度。
回应 2021-04-05 16:17 -
员外 (You are what you say.)
现在作为从业者回忆起来,为什么我那么喜欢吴宗宪,其实是因为他带给了我那种嘻嘻哈哈说出真话的感觉,我现在学的其实也是这种。 许知远:如果不嘻嘻哈哈说真话又怎么样呢? 李延:就是像你这样被人骂。你知道你怎么解救自己么,你和咱们全中国的人每人面谈一遍,大家都会喜欢你的,但是你做不到,没有这个机会。2021-03-04 07:43
-
许知远:对你来说,科学研究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有的时候民族主义看起来帮助了科学发展,有的时候它又限制了,因为科学是讲究自由、没有疆域的。 汪建:在小科学上你这个说法是对的,在大科学上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大科学一定要代表国家意志,因为它需要烧大量的钱。 许知远:国家代表一种巨大的权力的支持 汪建:对,有了权力支持,不管我们做的事怎么样,所有的争议都会局限在学术界内部。 许知远:你在讲话或...
2021-04-05 16:17
许知远:对你来说,科学研究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有的时候民族主义看起来帮助了科学发展,有的时候它又限制了,因为科学是讲究自由、没有疆域的。 汪建:在小科学上你这个说法是对的,在大科学上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大科学一定要代表国家意志,因为它需要烧大量的钱。 许知远:国家代表一种巨大的权力的支持 汪建:对,有了权力支持,不管我们做的事怎么样,所有的争议都会局限在学术界内部。 许知远:你在讲话或者鼓动员工的时候经常会用这种方式吗?类似我们已经落后了两百年,现在要超过他们,变成领先。这种竟争关系对你来说是一个真实的激励吗? 汪建为什么不这样呢?落后两百年,我说跟在后面走烦不烦?烦。那就到前面去玩玩行不行?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所以你觉得工具是驱动变化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 汪建:对。你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了用火的能力就有了食物有了肉食才有了人类的进化,有了对稍高温度的控制力就有了陶瓷、青铜器,到了能够控制上千度的温度,就有了铁器,到了上万度温度的控制就有火炮,再到了上百万度、上亿度就有了核武器。这都是对工具的掌控能力。 许知远:那达尔文是什么工具呢? 汪建:达尔文是用放大镜、显微镜和他的肉眼。他那个时候不做出来,别人也会做出来,有几个人和他竞争。唯一一个真正牛的人是爱因斯坦。量子测量是他想出来之后再有人给他测的。物理学实际上说白了也是测量科学,生命科学也是测量科学。为什么我对认知那块的研究表示怀疑呢?因为没有真正可信的测量工具,都是模糊的判断,特别是心理学的模糊判断,那更不靠谱。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那你不觉得人有记忆、痛苦? 汪建:哪儿来的痛苦记忆啊。我怎么就没痛苦。 许知远:这不是反人类了?如果你坦诚地说,怎么可能没有痛苦呢? 汪建:没有痛苦,你要想你能达到的东西。如果有人来搞你,你逃不掉,那就痛苦。 许知远:对你来说,从莎士比亚到歌德到鲁迅,他们这些人的存在都没有意义了? 汪建:他们的东西我从来不看。 许知远:意识的世界可能是一个高度宽闹的世界啊 汪建:先活得长,才能看得见结论。我就搞不明白,为什么非要有痛苦,真正的痛苦来自吃不饱穿不暖,或者你把你的思想强加于别人,别人不听。我根本就不想你怎么想的,我怎么会有痛苦呢? 许知远:但是这会不会是一种对人的矮化,人怎么能全部归结于吃饱穿暖呢? 汪建:你躲开痛苦不就完了。 许知远:不,痛苦就是人的天然的一部分 汪建:精神上的东西要靠自己化解,别人不管用的。像“文革”时候,我下乡去,跟农民在一起无忧无愁,所有的事情都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填饱肚子,在山上唱着山歌,这不是一种活法吗?比起我们的前辈,比起那些下乡青年,我们现在太幸福了。 汪建:后来我就下结论,活着才是硬道理,健康幸福地活着是硬道理,活得长长久久、高高兴兴是硬道理其他的全是扯蛋。吃饱了,喝足了,想不明白就换一种活法,这个地方不行就到那个地方去。我永远潇酒,所以他们叫我老顽童 许知远:我得自己陷入失语状态了。好吧,姑且信之。你觉得自己像一个教主吗? 汪建:他们这么叫。最大的冲突就是生命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冲突,所有的思想文化积累都是从工业革命和农业积累来的,我说不要去看那些东西,我们要进人一个全新的状态,将来把大脑给解密了 许知远:你不觉得这样的时代可怕吗? 汪建:可怕的是工业社会,我们是未来社会的人,我对当今的东西没有多大的兴趣。 许知远:但这个图景就是一个工业时代的作家想出来的呀,赫胥黎他们都是这么想的。 汪建:不是,我们现在的生命合成已经实践了,往那儿逼近了。我不是一个想当然的人,我是一个拥有严格的逻辑思维的实践者,我说的东西基本上都是靠谱的,误差在十年以内,我绝对不去做那种在我的生命领域看不见的事情。当然也会给年轻人铺一条路,让他们去做,我是希望我能看得见,我能享受得了,所以我先说我是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少跟我谈高大上。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那你相信灵魂的存在吗? 汪建:信那个东西什么,费那个劲干什么,到时候自然会知它的。 许知远:所以这些灵魂、这些意识都是可以通过新的工具来法化、数据化的? 汪建:一定会。没有揭不开的秘密。就是等时间,等进步了。科技进步了,有了工具,自然可以揭开了。 许知远:所以你也不太相信人类身上存在的那种不可解的神秘性? 汪建:神秘性是说不认知,但哪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解的。能产生的东西就有原因,有果就有因,有因就能解得开 许知远:会不会变成盲目的科学主义式的自信?科学训练的前提就要意识到这种无知的存在啊。 汪建:无知你就去探索。 许知远:那怎么解释像牛顿这么聪明的人,到了晚年好像又回到了宗教? 汪建:他当时搞不明白啊,现在他可能就会说,那我不信了。 许知远:你们的朋友,弗兰西斯・柯林斯写了两本书,《生命的语言》和《上帝的语言》。你怎么看这些和你相似的人物的选择呢?他们也属于科学前沿的,但是他们还是会面对上帝这个问题,难道是他们不认知吗? 汪建:这个心理上的逻辑现在是没法量化评价的。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量子生命是怎么回事? 汪建:就是思考。你看,当你睡醒的时候,你还多少记得天晚上做过一个梦,说明这个梦是有能量消耗的,是有物质活动的可是从现在的认知来看,分子是没有变化的,分子变化也不会那ム快,所以它一定是量子层面上的东西。比如说光合作用就是一个量子过程,线粒体的能量供应是个量子过程,我们的生命过程是一个量子过程。我们现在没有工具,量不出来,那就先放一放。要真弄,就要先去解决工具问题,而工具问题涉及一个重要问题:成本。在今天这个时代,你花得起钱去做这个事吗? 引自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这后面其实是一个大众文化的变化。在长沙的时何炅他们的兴起就是一个新的大众文化的语言开始了,到李宇春她们的兴起又是一个阶段,到了2009年的《蜗居》又是一个新的变化,你得有一个很明显的粗部化的倾向吗?
马东:我知道你的出发点,但我想问你的就是,这个粗化相对于什么?或者说我们曾经精致化过吗?
许知远:我们曾经向往过精致化
马东:我们每一个时代都向往精致,但我们从来没有过。我有这么一个角度。在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识字率没有超过百分之五,所以透过千年的历史烟雾,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文化和传承都是那百分之五的人留下来的。他们是认字的人,是人中的精英,历史是由这些人写的。如果一个社会一直只有百分之五的识字率,而且还能够穿过岁月烟尘,你看到的当然都是精致的。
但是我们不能把它误认为世界的真相,因为那百分之九十五的人オ是世界主体。今天我们的识字率是百分之九十以上,但人们内心的趣味并不会因为识字就发生质的变化,因为人会对娱乐本能地靠近。所以,人口结构没有变化,文化结构没有变化。这种情况下今天所发生的这些事情粗鄙化了吗?应该没有。因为本来就是粗的
许知远:可能一直是这样,但这些人被压抑着没有发声,现在这个声音突然大起来,就会有这种假象
马东:对
许知远:你总提娱乐的本质。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追问娱乐这个东西的内在本质的? 马东:在去了爱奇艺以后。我在腾讯的星空演讲,说了一些没说清楚。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从来都不是目的,是沉淀的结果。把文化当作目的去追求,是崇高的,但是本末倒置。京剧很美,但梅兰芳和程砚秋就是当时的刘德华和周杰伦,你说他们在那个年代是粗鄙的还是精致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娱乐形式,本质上都一样 许知远:所以你觉得当年看莎士比亚的英国人,跟现在看《奇葩说》的年轻人,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马东:当然没有。在莎士比亚那个年代,莎士比亚只是其中的一个剧作家,但他的作品更好,穿过岁月留到了今天。李白也是这样,那时候人人写诗,因为科举核心就是写诗文,只是他的更好,所以留到了今天。而人们对李白、对柳永的喜爱,跟人们今天对高晓松的喜爱没有差异 许知远:那是不是会有时代的质量的不同?比如说李白、梅芳虽是很流行的,但是他们的这个流行是可以穿越时间的。你不能不承认时代之间的差异,有的时代就是更高级。 马东:我明白。你知道吗许老师,我把这个东西称为文化历史观,就是在大尺度上是一样的,只看你的尺度够不够大而已。 许知远:这不变成相对主义了吗?变虚无了。 马东:你可以把颗粒放大去看,但你一定要把这个颗粒放在时代里面去看。就像你看一条船,一定要把这条船放在河上去看,要知道它是河流里面的一条船。 许知远:那所有的事情都只有相对价值,没有绝对价值。它必须在那个时代语境之中才有价值。但我一直觉得,我们这时代挺低劣的。在稍微长远一点的历史时空,可能我们的贡献是非常低的,在更普遍的思想和情感的追求上是留不下什么东西的。我们可不可能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很低谷的时刻呢?这不困扰你吗? 马东:我自己的感受就是,文化是结果论的,你今天做这个结论为时尚早,要放一百年以上,再看这个时代到底留下了什么,没留下什么。我采访过周有光先生,他那时候差不多一百岁了。我问他“两会”有很多文艺界的代表提出要恢复繁体字,他怎么看。他说这是外行话。我又问他怎么看火星文,有好多人觉得它干扰了汉字的纯洁性。他说要到五十年后看,如果我们五十年后还在用,它就进文化系统了,因为我们的文字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今天给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结论都还为时尚早。 引自 马东: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幸福感,但我的底色是悲凉 许知远:我看《奇葩说》争好多问题,有什么可争的?就种感觉。 马东:不是给你看的。因为有些事你已经想明自了。在时轴上面,你认为有一个叠加效果,就是前面既然有了,后面就不要 但其实历史不是,历史永远是遗忘了重新来。 许知远:这我相信。这就是为什么我对反历史的年轻人有怀疑大家不要以为自己发现的事情都是崭新的事物,要稍徴理解一点过去人在做什么。 马东: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就是在活着,就是在生活。只是今天,这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每一个都有使用自媒体以及技术通道的权利,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听到了。在大家都不认字、技术没有进步的时代,这个就自然分化了。 许知远:如果让你只做那百分之五做的事情,是不是对你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马东:我做过了。从大的尺度上来说,我觉得文本时代要结束了,我们所遗留下来的对文字的崇拜和思维依赖,是因为文字要言简意赅,要言之有物,要有弦外之音,要隽永深刻,还要有趣味还不能太多。为什么呢?因为传播有成本。从竹简到纸张都是有成本的,直到今天电子化了。 我做了一个节目叫《汉字英雄》。做这个节目的核心就是,纸质化没有了,纸不再是文字的依托了,电子化后的效率是成倍数地提高,提高了以后,我们原来因为传播成本被控制而训练成的文本思维,有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对文字的依赖会逐渐弱化。这是我的判断。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尼尔·波兹曼所说的电视时代,中国是在进入互联网之后开始的。我们的下一步,是图文的时代,是视频的时代。 许知远: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 马东:我喜欢。 许知远:一点抵触情绪都没有? 马东:没有。一点抵触都没有。 许知远:为什么呢?很奇怪。 马东:我没那么自恋。我的自我认同和满足感,只在于我是不是在好奇心的前端。 许知远:你说的那个好奇心的前沿,大部分时刻都是伪好奇心误以为自己在一个前沿。这个前沿在历史中其实只是一个旧沿后沿。 马东:只有在你的眼中,它是伪前沿。大众传媒的作用不是追求最前沿,最前沿是学者、思想者的事情,大众传媒是让没有接触过的人接触到。你也承认,于丹老师肯定不是《论语》专家,但《论语》因她的传播,让更多人去关注。 引自 马东: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幸福感,但我的底色是悲凉 马东:哪个文化是先进的?哪个文化是落后的?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文化只有凋敝和繁荣。在这个维度上是确定的,就是繁荣好,调敝不好。 许知远:我们的文化繁荣吗?我们是伪繁荣吧。 马东:文化有两个维度,大文化和小文化。我们今天的文化在大文化的逻辑下是繁荣的,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人在产生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撞击,它代表着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我说的繁荣是指的这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了千篇一律的東缚,但你说整个社会是不是有,那我不知道。 许知远:但我觉得跟人群中的每个人谈话,他们的语言都是篇一律的。 马东:不是,你看到的是,我看到的不是。这是出发点的问题 许知远:我的意思是,大家误以为技术使他们变得很不一样了多元化、丰富化,他们被技术催生出一种奇怪的优越感,我是对这个很怀疑 马东:所以你恨技术?你怀疑技术进步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许知远:我不恨它。但我当然非常怀疑。 马东:我从来都不怀疑。我们的心理结构和共同人群的文化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变,那绝对是技术进步没有什么可以跟技术进步给世界造成的变化相提并论。但是在心理上,人的生物进化的节奏是非常慢的,几千年对于我们的进化历程来说太短,所以我们本质上没有变化,但是这一点都不矛盾。 引自 马东: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幸福感,但我的底色是悲凉 许知远:但是你同时又提到你被威尔・杜兰特、康德所照亮十多年后还会深情地回忆起。这种照亮是什么? 罗振宇:这种照亮在当时的生命当中意味着两个东西。第一个是自卑,就是你居然干这些不务正业的事,别的同学成绩都那么好拿到了奖学金,人家分配单位找得那么好,而你天天还在看闲书这是一种自卑。当然还有一种自卑,就是我讲的青春期的孔雀羽毛。像我这个身型,跑跳、篮球肯定是不行了,但是你知道康德,你知道宗三,那吹起牛来也是神采飞扬的。那是唯一能举起来的一根尾巴。所以这些东西和具体的生命目的好像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很羞耻的事情。 许知远:你怎么看你对这么一大群人产生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罗振宇:原因是走狗屎运了,我们这一代读书人,运气比较好,中国文化史上的历代大师,本质上都是某种高雅文化的阐释者。想想孔子在那个时代是什么人?满口新名词,什么“仁”啊“爱”啊,搞《周礼》的那帮学者哪知道什么叫“仁”?把官学里的东满地撒,然后挣钱,找人要腊肉吃。朱熹那代不也是这样吗?《十三经》的注疏,到了宋代的时候我来一遍,口语化。胡适其实也是这样,胡适的西学功底有多深?他在西方就上了那几年学他能有多深,但是他把那一代的东西传到中国来。没准中国文化诞生大师的机缘也就在这个时代。 许知远:你觉得你跟他们是有接续性的吗? 罗振宇:没准有。因为我干的活叫知识服务,我也没什么学问但是我有读书技巧。我甚至可以建立一个读书组织,我帮你读书读完之后把我们的理解告诉你。我读错了我也至少做了一件事——帮你省时间。从智力和视野上我算不上绝顶高手,但作为一个服务者是够的。那就做这一件事情,学孔子,一定要腊肉,也得挣钱定要面向普通老百姓,提供真诚的服务,然后不自以为尊,不自我放逐。 其实很多看《罗辑思维》的人,他们对西方文化不熟悉,对西方文化稍微熟悉了你就知道,我讲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创见,而是把一个深远的思想传统的一点点皮毛拿到中国来,然后我这样的方式对很多人来讲很新鲜。听得懂是你的福气,因为你对接到的是一个很伟大的思想传统。 第二个走运的地方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类文化可能正好整体进人了一个口述时期。你想为什么要读书啊?读书的本质无非就是社交嘛。我读许知远的书,是因为我不能天天揪着你喝酒,我没空你也没空,所以咱俩只能通过这个不得已的介质进行交流。我倒想跟张艺谋去捏个脚聊一晚上,人家不搭理我,所以我只好看他的电影。所以一切内容本质上都是社交。读书这件事是一个不得以的事,它是在印刷文化繁盛的时候的一个处理方式。可是当我能跟许知远对面坐着聊天,我有什么必要非得读你的书呢?你说给我听,我觉得我感知到的东西远比文字当中感知到的东西要多。 其实人是没有阅读能力的,是后天强力训练出来的,所以阅读曾经成为一个阶层的基础。但在这个时代口述一定是个机会,你们用文字积攒了几千年的那么丰厚而伟大的思想传统,我只要翻两页自己看懂了,然后我说给你听。 引自 罗振宇:过去知识是一种权力,现在我们把它当作一项服务 许知远:你有没有担心你对知识的再次表述和传达,把知识变得过分实用,变成某种速成,但人生从来不会如此?
罗振宇:人生从来如此。
许知远:你觉得从来如此?
罗振宇:当然。如果在唐代没有行卷的风气,怎么会有唐传奇?如果当时朝廷的达官贵人和那些很高的门第不认诗歌,怎么会有盛唐的诗篇?所有我们今天看起来高贵的东西,在它诞生的那一刻都是无比俗和实用的,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一个角度是人类的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叠加,甚至是附会和误解的系统。知识是这样的一个演化场景,在各种各样的力量的协作下,不断地自我演化,它是一次拉马克式的进化,知识从来不是确定的。回到你的问题,其实是在问有没有纯粹的知识。我觉得有,我正是为大家打开这个门,我在讲的恰恰不是使用知识,而是在讲它的趣味何在。我其实不同意我在把知识实用化这种说法,我是在把知识趣味化。
有些东西一旦打开一道门,都不需要你进去把东西拿出来,你只需要站在门口赞叹就足以吸引无数的人。我还记得我在武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叫郑在灜,湖北人,一辈子研究《离骚》,其实他讲的课我也听不太懂,口音太重了。但是我至今记得他讲的那句话:“《离骚》啊,好啊,写得真是好啊。‘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离骚》我翻开过多少遍,从来没有一次有力量把它读完,就因为老头上堂之后来了那么一段,我觉得不读《离骚》还是个人吗?然后我就回家去读《离骚》了。所以只需要站在门口进行一次赞叹,就会吸引多少人进去。得是什么样的傻子才认为有人进到知识系把它给搞错了,是罪大恶极的事。在文化传播史上,如果你连鲁鱼亥豕之误都不要发生,整个雕版印刷就全毁掉了。
我经常在我们商城的后台看到这样的订单,地址是这么写的贵州某民族自治县哪个镇什么汽车修理铺对面。他可能在我们这买一本《经济学通识》,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我们的传播,他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什么叫经济学,一定是我站在经济学门口的赞叹,他党得有魅力,他要买一本。也许他没看完,也许对他一生什么用部没有,但是你不觉得他的人生就此被点亮一点点吗?这种成就感是支撑我们干下去的根本动力。至于我是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这重要吗?
许知远:那你为什么对预测未来的书,比如对凯文・凯利的书这么着迷呢?
罗振宇:我们这一代人对书好像有一个误解,书是替圣入立言它说的都是对的。但是我觉得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正确和错误变得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知识探求的边界抵达了什么样的新
边界,这事才重要。这个道理一般人很难理解,就是知识面积越小的时候正确度越高,知识的面积越大的时候它的错误率就越高。所以在这个时代已经谈不上谁正确谁错误,一切知识都进入一种猜想式状态。如果说此前我特别迷恋读人物传记、历史、杂文之类的东西,现在我越来越迷恋于读新潮的、对趋势的猜想这些东西,就是因为它们给你提供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这些知识都不能说是对的,但是它们会帮你升高一个维度去看问题。
这其实就是《人类简史》那本书告诉我们的,认知是人和人之的唯一壁垒了。原来有大量的壁垒一血统、出身、城市、学历、官职、社会地位,但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只剩下认知这一个壁垒。做生意也是一样,做生意做得好的人你不要以为他是运气好,他就是认知水平高你一个维度。
回应 2021-04-05 16:17 -
员外 (You are what you say.)
现在作为从业者回忆起来,为什么我那么喜欢吴宗宪,其实是因为他带给了我那种嘻嘻哈哈说出真话的感觉,我现在学的其实也是这种。 许知远:如果不嘻嘻哈哈说真话又怎么样呢? 李延:就是像你这样被人骂。你知道你怎么解救自己么,你和咱们全中国的人每人面谈一遍,大家都会喜欢你的,但是你做不到,没有这个机会。2021-03-04 07:43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23日0点来领300-50可叠加优惠券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张震老婆(V) 2020-12-18
我觉得许知远面对汪建这样的人时,才是真正无能为力、崩溃的。其他时候,不得不承认,他因为坚定站在智识、理想主义一面而非常有力,锚定、李诞,简直都在勉强地说明着自己,不是对手。相比而言,蔡澜那种打死也不说、却又咬定自己曾有过理想的表现,蛮……老狐狸的,很烦人。
0 有用 澍禾 2021-03-26
做文化
0 有用 大脸 2021-03-31
读完了1接着读了4。还是有不少冲击自己旧有意识的新观点,并且反思自己怎么看视频的时候没有发现?蔡澜都是直言的人,心里都和明白,蔡澜已经不再奋力改变什么了,一直提示许,让他不要“总想做点什么”(改变不了的),要面对和享受当下。还直言说村上春树是浅薄的人(太直接太可爱了),薇娅和王石都是看得清楚的人,为什么可以到达这里,做什么不做什么,哪里再逼自己一下,通达而不掩饰自己仍在努力跟上时代,而不是认为自己... 读完了1接着读了4。还是有不少冲击自己旧有意识的新观点,并且反思自己怎么看视频的时候没有发现?蔡澜都是直言的人,心里都和明白,蔡澜已经不再奋力改变什么了,一直提示许,让他不要“总想做点什么”(改变不了的),要面对和享受当下。还直言说村上春树是浅薄的人(太直接太可爱了),薇娅和王石都是看得清楚的人,为什么可以到达这里,做什么不做什么,哪里再逼自己一下,通达而不掩饰自己仍在努力跟上时代,而不是认为自己在引领着什么。马东就更有趣了,根本上说,他和蔡澜还有许知远都是一类人,只不过大家与命运和时代抗争的方式和时间不同,前二位已经不再纠结了,许已经动摇作为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但没有动摇对高速变化的现实的质疑。 (展开)
0 有用 胖鱼 2021-03-20
他很会问问题,而且也挺真诚的。人不可貌相。
0 有用 带个灯盏去盗火 2021-04-06
读了五篇,喜欢王石的韧劲,汪建是个狂热的技术理性主义者,马东罗振宇有些话分不清究竟是真信,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强行为自己的文化产品辩护,最搞笑的是当年做搜索腾讯为了针对搜狗成立了个“打狗办”
0 有用 胸无大志 2021-04-19
第四本采访对象时商人,或者说和物质有关的一群人。 坦白讲,不是很有收获。尤其是第三本书那样的一个高度和深度,然后突然降到一群天天和钱打交道的人,感觉似乎变了味道。好几个采访我看的不是很仔细,囫囵吞枣,一部分是因为领域太专业,更多的是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不过,这也是《十三邀》存在的意义。所有的声音都有它存在的必要,都听一听,不必完全统一, 但要理解并支持它的存在。
0 有用 江边鸟 2021-04-19
挺喜欢马东那场对话,把许知远驳回去了。不喜欢汪建这个人。
0 有用 追风者 2021-04-12
大多是这个时代公众熟知的人物,带着浓浓的时代烙印,许知远的访谈带着很重的主观色彩,和不少嘉宾价值观迥异,看他们的碰撞很有意思。
0 有用 带个灯盏去盗火 2021-04-06
读了五篇,喜欢王石的韧劲,汪建是个狂热的技术理性主义者,马东罗振宇有些话分不清究竟是真信,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强行为自己的文化产品辩护,最搞笑的是当年做搜索腾讯为了针对搜狗成立了个“打狗办”
0 有用 大脸 2021-03-31
读完了1接着读了4。还是有不少冲击自己旧有意识的新观点,并且反思自己怎么看视频的时候没有发现?蔡澜都是直言的人,心里都和明白,蔡澜已经不再奋力改变什么了,一直提示许,让他不要“总想做点什么”(改变不了的),要面对和享受当下。还直言说村上春树是浅薄的人(太直接太可爱了),薇娅和王石都是看得清楚的人,为什么可以到达这里,做什么不做什么,哪里再逼自己一下,通达而不掩饰自己仍在努力跟上时代,而不是认为自己... 读完了1接着读了4。还是有不少冲击自己旧有意识的新观点,并且反思自己怎么看视频的时候没有发现?蔡澜都是直言的人,心里都和明白,蔡澜已经不再奋力改变什么了,一直提示许,让他不要“总想做点什么”(改变不了的),要面对和享受当下。还直言说村上春树是浅薄的人(太直接太可爱了),薇娅和王石都是看得清楚的人,为什么可以到达这里,做什么不做什么,哪里再逼自己一下,通达而不掩饰自己仍在努力跟上时代,而不是认为自己在引领着什么。马东就更有趣了,根本上说,他和蔡澜还有许知远都是一类人,只不过大家与命运和时代抗争的方式和时间不同,前二位已经不再纠结了,许已经动摇作为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但没有动摇对高速变化的现实的质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