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14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导演/艺术家特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容首次全番结 集,并打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分辑人物包括张艺谋、坂本龙一、李安、徐冰、蔡国强、冯小刚、姜文、王健、贾樟柯、诺兰、徐峥、马岩松、金承志、毕赣共14位知名导演、艺术家,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
★当艺术大师遇上许知远,艺术的抽象与语言的肌理交织碰撞,凝结成时代的琥珀:
他们是爱说梦话的野兽,他们有着与世界为敌的孤单灵魂,在一次次坦荡、犀利、狡黠的对话交锋中,“艺术怪兽”们袒露出内心丰盈与挣扎的撕痕,分享自己独特的艺术灵感与创作体验:“好的艺术留下来的是挣扎的坦然和天才的能力”...
◎编辑推荐
★14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导演/艺术家特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容首次全番结 集,并打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分辑人物包括张艺谋、坂本龙一、李安、徐冰、蔡国强、冯小刚、姜文、王健、贾樟柯、诺兰、徐峥、马岩松、金承志、毕赣共14位知名导演、艺术家,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
★当艺术大师遇上许知远,艺术的抽象与语言的肌理交织碰撞,凝结成时代的琥珀:
他们是爱说梦话的野兽,他们有着与世界为敌的孤单灵魂,在一次次坦荡、犀利、狡黠的对话交锋中,“艺术怪兽”们袒露出内心丰盈与挣扎的撕痕,分享自己独特的艺术灵感与创作体验:“好的艺术留下来的是挣扎的坦然和天才的能力”。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讨时代审美:
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各个领域涌现出极富性格的杰出个人,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值得被反复追问,借此,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又付出了何种代价。所以,《十三邀》挑选受访者的方式就是它的最大特色: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一种诠释时代和世界的角度和叙事。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14位艺术界标志人物,涵盖电影、音乐、装置艺术、建筑等领域,发掘创作灵感,尊重艺术真实,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也通过不断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视频;许知远专门为每位人物撰写点睛式侧写
相比剪辑后呈现的视频节目,图书版《十三邀》更为忠实、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收录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和访谈照片;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精彩的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每位嘉宾均附时间年表,人生轨迹一览无余;
新加大量注释,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方便读者深入理解。
从视频到纸书的转变,更耐读,更易懂,更具收藏性:定格对话的精彩与宽广,留存思想的碰撞与闪光,呈现我们时代更有温度和深度的对话美学。
◎内容简介
功成名就后的张艺谋,如何看待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日本传奇级音乐教父坂本龙一,却拒绝为东京奥运会做些什么?
把自己活成了电影符号的姜文,说自己仍然面对着十几岁时候的困惑?
少年成名的大提琴家王健,对自己的定义是没有进取心,讨厌竞争?
……
许知远与14位国内外著名导演、艺术家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当代艺术家访谈录。从李安、诺兰到毕赣,从徐冰、蔡国强到马岩松,对话跨越国籍与时代,涵盖电影、音乐、装置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在对话中,他们剖白自我,也直面时代,以一种手术刀式的真诚袒露自我的来路与创作之灵感,也不回避隐秘时刻的困惑与挣扎。身为创作者的永恒失败之感,与身为艺术家的成功与诱惑,在对话中不断交战与拉锯,他们如同站在“悬崖”之上回首自我、反叛当下、期待未来,也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呈现出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和各自鲜明的艺术态度。所以,艺术创作可能首先是一个注定失败者的挣扎,在挣扎着向永恒的过程中,必须更好的失败。
——“变成一个成功故事里的一部分,你觉得烦人吗?”
——“烦人,因为创作者是永恒的失败者,没有人是在创作里面成功的。”
◎媒体推荐
人们可以通过这个节目回看,当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名流大咖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如果不是这个节目存在,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出一些讨论。
——《南方周末》
采访者有意识地进入故事之中,所有的问题基于个人兴趣,带有强烈的作者色彩,(《十三邀》)节目如同一个“开放式厨房”呈现对话前后的空间和心态,我把它定义为“关于采访的真人秀”。节目做了四季,舆论从最初引发争议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它的稀缺性,
——《GQ智族》
许知远刻意与流行慢一拍的节目定调,让《十三邀》能触及其他人物访谈难企及的深度。
——钛媒体
作者简介 · · · · · ·
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十三游》主创。
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祖国的陌生人》《青年变革者 》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等多种版本。
目录 · · · · · ·
推荐序 礼物般的交谈时光(陈冲)
张艺谋: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但我愿意去做各种尝试
坂本龙一:我的声音是一个小岛,而音乐宽阔如海洋
李安:我希望能搅动人心,搅动后又希望能平复它
徐冰: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我们依托的这个文明所做的探索
· · · · · · (更多)
推荐序 礼物般的交谈时光(陈冲)
张艺谋: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但我愿意去做各种尝试
坂本龙一:我的声音是一个小岛,而音乐宽阔如海洋
李安:我希望能搅动人心,搅动后又希望能平复它
徐冰: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我们依托的这个文明所做的探索
蔡国强:像野兽一样善于迷失,像孩子一样保持天真
冯小刚:我是迟到的长跑者,也是逆着队伍往回走的那个人
姜文:不拍电影时,我面对的仍是十几岁时的困境
王健:音乐让我们还记得自己的灵魂,它的伟大就在这里
贾樟柯:我刚拍电影时觉得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现在觉得世界改变得太慢了
诺兰:所有的电影都在操控人心,我操控观众对时间的感受
徐峥:我没有那种豁出命的东西,但人要原谅自己
马岩松:我是从火星来的,要把现实全部抽空
金承志:如果没有合唱团,我们可能都在扮演自己不喜欢的角色
毕赣:我不想把年轻人想得那么肤浅,我们是被诋毁得最深的一代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许知远:当你进入一个新领域,研究北平也好,未来科幻也好这个过程中,是阅读起了很大的作用吗,还是想象?理解一个新事物,你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姜文:阅读非常有用,但是有用的不是阅读本身,是它能给你的激发。比如有一个人叫陈存仁,一个写晚清民国回忆的医生。他后来给章太炎当医生,他观察到好多人,包括胡适、杜月笙。当时是章太炎告诉他,你每天写两百字,将来就不害怕写东西了。结果他就坚持下来了,后来写什么都很流畅。虽然他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要写什么,但是他很真实地暴露他的那种态度,也很有意思,比那些装模作样的写作者有价值得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姜文:不拍电影时,我面对的仍是十几岁时的困境 -
这个事不是我个人的困境。整个人类,实际点说,就是按仨俩个剧本活的。基督教不是一个剧本吗?佛教可能也算一个剧本。莎土比亚是个剧本。有人演一辈子,莎士比亚演几个晚上。本质区别在哪?没什么区别,反正都是按照某一个人写的东西。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姜文:不拍电影时,我面对的仍是十几岁时的困境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的人也喜欢 · · · · · ·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谁不想聊一个认认真真的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完全没有看过《十三邀》,也不喜欢三联周刊,虽然在北京的时候逛了好多次单向街,似乎也没有逛出它和其它有名的独立书店有什么特别的差异。 《我还是喜欢失败者》,看到标题就想说一句好家伙,采访了十四个在各自领域极为成功的人士,取这么个博人眼球的标题,果然是根老油条... (展开)
失败,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局面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
> 更多书评 30篇
-
韧勉 (奋斗青年披荆斩棘ing)
许知远:当你进入一个新领域,研究北平也好,未来科幻也好这个过程中,是阅读起了很大的作用吗,还是想象?理解一个新事物,你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姜文:阅读非常有用,但是有用的不是阅读本身,是它能给你的激发。比如有一个人叫陈存仁,一个写晚清民国回忆的医生。他后来给章太炎当医生,他观察到好多人,包括胡适、杜月笙。当时是章太炎告诉他,你每天写两百字,将来就不害怕写东西了。结果他就坚持下来了,后来写什么都...2021-02-19 13:44:58 3人喜欢
许知远:当你进入一个新领域,研究北平也好,未来科幻也好这个过程中,是阅读起了很大的作用吗,还是想象?理解一个新事物,你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姜文:阅读非常有用,但是有用的不是阅读本身,是它能给你的激发。比如有一个人叫陈存仁,一个写晚清民国回忆的医生。他后来给章太炎当医生,他观察到好多人,包括胡适、杜月笙。当时是章太炎告诉他,你每天写两百字,将来就不害怕写东西了。结果他就坚持下来了,后来写什么都很流畅。虽然他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要写什么,但是他很真实地暴露他的那种态度,也很有意思,比那些装模作样的写作者有价值得多。 引自 姜文:不拍电影时,我面对的仍是十几岁时的困境 回应 2021-02-19 13:44:58 -
诺兰:希区柯克曾说过所有的电影都是在操纵人心,交错操纵。 博尔赫斯,我经常被他所吸引,我爱他的故事。 许知远:你不使用电子邮件,也没有手机,那你如何与这个快变化的现代世界相联系?如何用技术驱动世界? 诺兰:我认为很多人用技术做的事实际上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它只是用来打发时间,而且我很容易分心,所以如果让我找个让自己分心的方式,我可能会玩游戏什么的,然后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什么都不干。 我很重视什么也...
2021-03-29 17:37:49 2人喜欢
诺兰:希区柯克曾说过所有的电影都是在操纵人心,交错操纵。
博尔赫斯,我经常被他所吸引,我爱他的故事。
许知远:你不使用电子邮件,也没有手机,那你如何与这个快变化的现代世界相联系?如何用技术驱动世界? 诺兰:我认为很多人用技术做的事实际上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它只是用来打发时间,而且我很容易分心,所以如果让我找个让自己分心的方式,我可能会玩游戏什么的,然后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什么都不干。 我很重视什么也不做的时间,只是思考,努力想清楚现在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尤其是很忙的时候,或者正在为一个项目工作的时候,我已经不间断地工作了很久了,电影制作是一项非常繁忙的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解答,我一般是利用一些缝隙中的时间进行思考,比如当我坐在车里准备去某个地方,或者当我坐在一家餐厅等某人露面时。所以我很喜欢不用手机也不接收邮件,不与任何人联系,这样我可以利用碎片的时间来思考事情,这些碎片时间对我来说非常宝贵。 引自 诺兰:所有的电影都在操控人心,我操控观众对时间的感受 坂本龙一:夏目漱石对他影响最大;喜欢读大江健三郎、安部公房、野间宏、高桥和巳的书。
面向初中生出版“Schola”系列音乐集,希望他们了解世间存在的诸多差异,并享受这些差异。
关注生态环境,认为人类的存在对于大自然来说就像是患了癌症;读《老子》,希望人类可以意识到对大自然和其他物种的伤害,未来能更加谦逊地意识到大自然里其他物种的存在,希望下一代可以修复这些问题。“我音乐里面的信息更抽象,像祈祷或者安魂曲,至少是我为因我们而灭绝的物种写的“安魂曲”。
徐冰:“你一辈子的经验都埋在你身体里头,就看你什么时候需要,你需要的时候它就跑出来,有时候出来害你,有时候出来帮你。”
其实每一个文化都有它的利弊,都有它了不起之处和弊病之、问题在于你怎么把你身上带着的自己文化中优质的部分,通过过你的作品展现出来。这个优质的部分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效,它必原文明发展到某个节骨眼上的时候,对调解这个文明的误区和点能够起到作用:或者它能够补充这个文明在认识中有缺陷的地方;或者它能让你的思维多少比现有的思维范畴大出一些。必须有这个部分,你的作品才能够有效,否则就是无效的。 引自 徐冰: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我们依托的这个文明所做的探索 许知远:现在的媒介和渠道这么发达,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入再去接触西方,就不会再有你们年轻时候那么强烈的感受,那么年轻人还要继续去跟这个更大的世界接触的意义在哪里? 徐冰:我是觉得一个人如果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一定会对思维密度的提升有帮助。我的体会是,当一个灵感出现以后,如果它有价值,而且你的思维密度极高,这种创意与思维之间相互触碰的速度就会极快;但如果你是一个孤陋宴闻的人,或者是固执于一种价值观的人,那一定是有限制的。 再一个,我是觉得一代一定会比一代强,所以年轻人比我们这代强是一定的,现在的艺术圈已经有一些作品显示出他们的思维和我们这一代艺术家的思维截然不同了,而我们只能够羨慕他们。 比如说,鲁迅多了不起,奥威尔多了不起,但比起咱们现在的某些方法来,他们也是有限的。奥威尔提出了各种问题,比如监控的问题,但是他根本不了解今天的监控和咱们之间的关系,对不对?鲁迅真的是很了不起,但对这种电视的文化、手机的文化、游戏机的文化的了解一定是不如你了。很多的创意,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想法,包括很多艺术作品所带来的启示,其实都是这一代年轻人用他们的方式搞出来的。 引自 徐冰: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我们依托的这个文明所做的探索 许知远:中国应该是全世界与文字的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国家吧。你觉得它对我们思想的塑造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冰:那实在太多了。中国文字真的很特殊,这也导致我这个文化很特殊。一个是我们的发音,跟几乎所有别的语言的发音不同,咱们是单音节发音,其他绝大部分的语言是黏着语气的发音,一串一串的,所以才让咱们的书写形式成为差不多是世界上唯个依然活到了今天的、以一张图来代表一个音的语言体系。这是咱们跟其他文明最本质的不同,这个方块字决定了咱们的审美。包括咱们诗词的审美,它是整齐的,而西方的诗歌一上来就是当代诗的 格式,或者说它并不整齐,现代诗就是不整齐。包括中国人讲究对称,天对地,对月看起来好看。这种审美其实都是文字决定的。比如我的作品《魔毯》,其实就是受了中国古代《璇玑图》的影响。《璇玑图》可以说是最汉语的写作,在它里头有着几百首诗,而且怎么读都能读出来,这就是中国文字的特殊性。因为《璇玑图》 实在是太前卫了,以至于都没法放入文学史中。所以其实咱们的阅读跟西方的阅读所获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中文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一个单独的字背后的故事都在起作用,让咱们的阅读和咱们对东西的判断,变得特别的立体和有层次。 许知远:中文中隐喻很多。 徐冰:隐喻极多,中国人就是喜欢使用隐喻。另外,复制观我也觉得特别重要,中国人的复制文化其实是根深蒂固的,这来自我们对经典的崇尚,跟我们教育的模式有关系,接受教育的人最初几年学的就是如何复制,复制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到最后其实复制的过程就是教育的开始,就是对经典的敬畏。 许知远:所以我们的汉字其实已经完美解释了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吧。 徐冰:是的,都喜欢名牌。你会发现,只要是汉语文化圈的人都喜欢名牌,因为名牌代表了经典,我们崇尚经典。我们从小就对着字帖描摹,很多东西都跟这个有关系,包括中国的工作方法也跟写字的习惯有关系。比如说,写字时的第二笔得根据第一笔来,第三笔得根据前两笔来,而写字的最后一笔最重要,是保持平衡的。 最后我发现,中国人特别善于根据一个临时的条件来决定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东西绝对和书法有关系。 中国的美,是一种跟生理节奏相关的美感,与自然配合的美感而一种需要与自然配合オ能完成的美感,必然都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充满了即兴的东西,充满了和自然配合的一种较劲。像齐白石就很了不起,因为他真的很懂得这一笔下去以后,如何给这个材料和自然留有余地,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中国水墨画里头,也体现在书法里边。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都体现在书法里头,因为只有到了那个境界的人,才能够把书法写到最好。这种美学关系和西方的不太一样,西方的油画其实是出来的,就是通过反复地画,反复地腻,这种油画的美感和中国的正相反。中国的这种美感其实完全来自我们的书法,是书写决定了我们的方法,所以今天的中国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发展上的奇迹,邓小平还是挺了不起的,他的“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方法。 许知远:就是写书法的方法是吧,不知道下一笔是什么。 引自 徐冰: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我们依托的这个文明所做的探索 徐冰:对,其实跟这有关系的。 许知远:我第一次这么想,这太有意思了。徐冰:所以中国怎么发展那么快,西方人搞不懂,因为西方是在计划,从计划到论证,这种思维模式就像是西方的字体设计,它是在用各种数学的、几何的方式来运算应该如何如何安。书完全没有任何的计划,这完全是两回事。 许知远:但是这个缺陷也同样显著,就像你说的,年轻艺术家就可以做出很好的作品,机缘不行了就乱七八糟? 徐冰:对。总的来说,我认为文字真的是大大左右了我们的工作方法、思维方法和我们的文化性格,以至于中国今天为什么是个样子,有些原因谁都搞不懂,从这里头或许可以找到一点缘由,几千年以来,我们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引自 徐冰: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我们依托的这个文明所做的探索 蔡国强:方寸之间,天涯万里
我现在在研究绘画,我认为一百多年来,东方没有画得很好的画家,因为我们是把绘画作为他者来看的,它是个意境,跟我们人的身体和情感是有距离的,所以造成了我们在绘画的时候没有办法把我们的情欲、我们的欲望、我们真实的东西投射进去。我们要清醒,我们的任何画,只要放在毕加索那些西方大画家的旁边,就会很呆板,某种意义上像装饰画,不是那种能够喊、能够呼吸、能够拥抱你、能够跟你接触的。当然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美学、我们的精神追求,我们要的就是这范儿。结果搞得我们好像一谈到性就装模作样了。在艺术里面,性是很重要的,其实最后还是感性、你说你研究了多少艺术史和理论,最终在现场直接做东西的时候,需要你的感性能够很自然地随着现场的状况燃烧。这点是东方人的绘画没有的,这跟感性被压抑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在巴黎做了一个《一夜情》。 许知远:十月革命为什么这么吸引你? 蔡国强:我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并不是因为我做的作品好玩或者是我的作品里面有很多天真浪漫的东西,其实是因为我随着年龄的长大并没有开拓新的故事,还是在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里面倒腾。苏俄吸引我,因为它是我小时候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是我的连环画,比如保尔・柯察金。 引自 蔡国强:像野兽一样善于迷失,像孩子一样保持天真 许知远:关于艺术家的形象问题,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说,自十九世纪以来艺术家形象是反叛的、和所谓的大众高度分离的 、晦涩难懂的,但是你做的所有东西却是人群可以参与的、可以感受得到的,甚至更像流行的,或者是大众式的。 蔡国强:你说的这个其实是误解,艺术家并不是这样的。从古代以来,艺术家就是很想进入主流、很想获得成功的,想讨好皇帝、教皇、有钱人。伦勃朗就很想跟贵族结婚,很想成为那个时代商人的宠物,维达斯夫从古希腊一直出发到意大利,又到了西班牙,拼命要卖给教皇,这些是历史的真实,但为什么他们就伟大,就永垂不朽了呢? 艺术家都在追求永垂不朽,有的人行,有的人不行,我猜测,关键就是强烈地想要获取成功的同时,他们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反省,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反抗自己的意志。他们是在这个摇摆里面找平衡,又给皇帝画肖像,又面临着自己的创造力和自己的人生尊严的挣扎。所以他们能够捕捉到皇帝的脆弱和肮脏的人性,别的人就只是涌进去,却没有跳出来。所有的大师都在权力、名望、金钱和情欲的诱惑里面挣扎,但好的艺术留下来的是挣扎的坦然和天才的能力。我们总说他们是如何反潮流,如何反体制,如何做革命者但其实他们都是走着一条反动的道路,却创造了革命的艺术。 许知远:说到普希金,他的混乱既是思想上的,又是个人生活上的,但是你呈现的形象是非常有秩序的、清晰的。你的那部分黑暗和混乱在哪里呢? 蔡国强:我经常要找让我迷失方向的这种点子,因为你一定要承认你是天才,一件事情入家还没说你都已经有很多点子了,可那东西没用。什么才是能够让你迷失方向,再找回自己的呢?其实迷失了之后,除了怕以外,还有高兴和狂欢。最近好像都不迷失了,这可能更黑暗。 许知远:制造迷失需要什么手段吗?比如有的艺术家是通过女人,你是通过什么呢? 蔡国强:我的这个比喻不知道说不说得通,好的艺术家基本上是一批好的野生动物,绝对不是动物园的动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所以好艺术家和好艺术家之间在对话的时候,经常都不用出手,连说都不要说,就知道这个动物厉害。动物学家相当于策展人和评论家,他们总是在议论动物,规定动物的种类,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好的动物会迷失方向吗?会。可是好的动物就是善于迷失方向的,动物园的动物就不会迷失方向,什么都给它安排好,它哪里有地方迷失啊。 引自 蔡国强:像野兽一样善于迷失,像孩子一样保持天真 许知远:所谓企业家式的艺术家,好像是过去二十年一个非常独特的产物,之前也没有这样的一个存在。你觉得会继续存在四 蔡国强:艺术家刚开始是孤立的,社会很容易把他当成异端、被当成异端是一个艺术家好的状态。慢慢他就变成了社会的主流、人们有很多办法来消费这些东西。这个时候,更好的艺术家出来了、要么能消化掉这些东西,要么就不想干这些了。 引自 蔡国强:像野兽一样善于迷失,像孩子一样保持天真 王健:音乐是灵魂的歌声,这些艺术家的灵魂通过他们的音乐永远生存在我们身边,我们每次演奏的时候,你听到的就是他们的灵魂。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是我们灵魂传承的工具。 许知远:《荷马史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王健:面对死亡,那些英雄人物怎么勇敢地一步一步走过去。 许知远:而且是不断地离别。 王健:其中有一句话挺让人震撼的,斯巴达的一个上兵要出征他的妈妈就拿着家里祖传的一块盾牌对儿子说,“儿子,你要么把这块盾牌还给我,要么就躺在这个上回来”。这种文化,这种强悍的坚定不移的精神,非常令人震撼,非常的壮,不光是悲,还很社。 许知远:就是那种悲刷的文化。 王健:他们就是悲剧的文化,他们的悲剧跟东方的悲剧不大样,东方的悲剧是讲究一种伤感,一种忧伤,一种接受。 许知远:其实也挺自怜的,像屈原那种是吧? 王健:对,西方讲究的是悲壮,这个壮是最重要的,是一种在悲剧面前、在利益面前的不屈服,正视它,用英雄的气概去接受它,像古希腊这些史诗里面的英雄,他们是怎么死的?——这是西方文化的根源。你现在哪怕听一些最流行的、最娱乐化的、最普罗大众的好莱坞电影的配乐,都能听得出这个东西,它有悲壮的意味在里面 许知远:古希腊悲剧中也有很多的无奈,完全的无能为力,就是命运已经把你支配好了,你最终一定会杀死你的父亲。 王健:对,但你还是要走这一步。这和东方文化不太一样,真的就是文化DNA的差异。比如听贝多芬,听拉姆斯,甚至听舒伯特这样很甜美的音乐,里面都有这种最根本的西方文化DNA。 引自 王健:音乐让我们还记得自己的灵魂,它的伟大就在这里 王健:有两种理念一直在争论:感性重要还是理性重要?我向来认为,理性是总结感性的工作,感性永远走在理性之前。我坚信性其实是我们灵魂的指路明灯,理性只不过是帮助我们让感深的地方去发展。有些东西我们不理解,但是能感觉得到、你听到一些音乐就有感觉?为什么这几个音组合起来你就听?音乐里面很有可能包含了一些方程式,只不过我们的大脑还算不出来,但是我们感觉得到这个方程式。所以说我只有对这个有很强大的感受以后,我才能把它演奏得好。面对一个作品,我如果不起鸡皮疙瘩,没有兴奋在,我不可能拉好它一一再有知识,再 有理念,对历史再有研究,也没有用。音乐终究是个感性的东西,没有感觉的人是不能搞艺术的,即使他再聪明,能把所有音乐理论背下来,也没有用。 相反有很多人,他可能很笨,没有什么知识,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但他就是有感觉,他就能搞艺术,只不过可能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为艺术家必须用自己的智慧去不断地丰富自己。 引自 王健:音乐让我们还记得自己的灵魂,它的伟大就在这里 王健: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叛逆,不该有重音的地方他一定要加一个重音,他就故意跟你反着干。他有一颗叛逆的心。贝多芬其实是非常特别的作曲家。绝大多数作曲家都向命运妥协了,都接受命运了,像勃拉姆斯是包容命运;舒伯特是向命运而后接受,柔弱地接受;瓦格纳就是横行一段时间,然后烟消云散;而贝多芬是跟上帝抗衡、眼命运抗衡的一个人。他和别入不他不肯屈服,他讲的是人的权利,所以他确实有革命性,截然不同的一个人,刺头。 引自 王健:音乐让我们还记得自己的灵魂,它的伟大就在这里 回应 2021-03-29 17:37:49 -
艺术家都在追求永垂不朽,有的人行,有的人不行,我猜测,关键就是强烈地想要获取成功的同时,他们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反省,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反抗自己的意志。他们是在这个摇摆里面找平衡,又给皇帝画肖像,又面临着自己的创造力和自己的人生尊严的挣扎。所以他们能够捕捉到皇帝的脆弱和肮脏的人性,别的人就只是涌进去,却没有跳出来。所有的大师都在权力、名望、金钱和情欲的诱惑里面挣扎,但好的艺术留下来的是挣扎的坦然...
2021-03-09 12:30:32 2人喜欢
艺术家都在追求永垂不朽,有的人行,有的人不行,我猜测,关键就是强烈地想要获取成功的同时,他们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反省,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反抗自己的意志。他们是在这个摇摆里面找平衡,又给皇帝画肖像,又面临着自己的创造力和自己的人生尊严的挣扎。所以他们能够捕捉到皇帝的脆弱和肮脏的人性,别的人就只是涌进去,却没有跳出来。所有的大师都在权力、名望、金钱和情欲的诱惑里面挣扎,但好的艺术留下来的是挣扎的坦然和天才的能力。我们总说他们是如何反潮流,如何反体制,如何做革命者,但其实他们都是走着一条反动的道路,却创造了革命的艺术。我不知道这样说清楚了没有。 引自 蔡国强:像野兽一样善于迷失,像孩子一样保持天真 回应 2021-03-09 12:30:32 -
韧勉 (奋斗青年披荆斩棘ing)
王健: 有两种理念一直在争论:感性重要还是理性重要?我向来认为理性是总结感性的工作,感性永远走在理性之前。我坚信人类的感性其实是我们灵魂的指路明灯,理性只不过是帮助我们让感性往更深的地方去发展。有些东西我们不理解,但是能感觉得到,为什么你听到一些音乐就有感觉?为什么这几个音组合起来你就觉得好听?音乐里面很有可能包含了一些方程式,只不过我们的大脑还算不出来,但是我们感觉得到这个方程式。所以说我只有... (2回应)2021-02-19 13:50:24 2人喜欢
王健: 有两种理念一直在争论:感性重要还是理性重要?我向来认为理性是总结感性的工作,感性永远走在理性之前。我坚信人类的感性其实是我们灵魂的指路明灯,理性只不过是帮助我们让感性往更深的地方去发展。有些东西我们不理解,但是能感觉得到,为什么你听到一些音乐就有感觉?为什么这几个音组合起来你就觉得好听?音乐里面很有可能包含了一些方程式,只不过我们的大脑还算不出来,但是我们感觉得到这个方程式。所以说我只有对这个作品有很强大的感受以后,我才能把它演奏得好。面对一个作品,我如果不起鸡皮疙瘩,没有兴奋在,我不可能拉好它一一再有知识,再有理念,对历史再有研究,也没有用。音乐终究是个感性的东西没有感的人是不能搞艺术的,即使他再聪明,能把所有音乐理论背下来,也没有用。 相反有很多人,他可能很笨,没有什么知识,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但他就是有感觉,他就能搞艺术,只不过可能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为艺术家必须用自己的智慧去不断地丰富自己。 引自 王健:音乐让我们还记得自己的灵魂,它的伟大就在这里 2回应 2021-02-19 13:50:24
-
……其实形式、风格、流派都不重要,因为这些都已经是被知识化的东西,你最多是把它们作为参照的系数来比照,而没有本质的意义。其实说到底,还是你自己得说你自己想说的话,说没人说过的话。要把这话说好,你就得找到一种特殊的说话方式。过去大师的说话方式,所谓他们的艺术风格,没有一个是可以被你直接拿来用的,绝对没有。而自己过去的说话方式,也不能直接拿来再用,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社会现场。 不要用固定模式、固...
2022-04-06 02:08:10
……其实形式、风格、流派都不重要,因为这些都已经是被知识化的东西,你最多是把它们作为参照的系数来比照,而没有本质的意义。其实说到底,还是你自己得说你自己想说的话,说没人说过的话。要把这话说好,你就得找到一种特殊的说话方式。过去大师的说话方式,所谓他们的艺术风格,没有一个是可以被你直接拿来用的,绝对没有。而自己过去的说话方式,也不能直接拿来再用,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社会现场。 引自 徐冰: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我们依托的这个文明所做的探索 不要用固定模式、固有体系、固化思维来限制自己。思想应该不断吸取新养分、新灵感。
徐冰:我是觉得一个人如果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一定会对思维密度的提升有帮助。我的体会是,当一个灵感出现以后,如果它有价值,而且你的思维密度极高,这种创意与思维之间相互触碰的速度就会极快;但如果你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或者是固执于一种价值观的人,那一定是有限制的。 引自 徐冰: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我们依托的这个文明所做的探索 信息是思想的驱动。
回应 2022-04-06 02:08:10 -
许知远:你那么迷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段时间实际上是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有创造力的时期,包括日本也是,你觉得那个创造力的源头是什么? 李安:不晓得,真的没研究。我觉得好像是老天爷有意为之,跟那个时代比,现在有点无聊。那段时间这个世界好像正处在一个青少年时期,而且是一个早熟的青少年爆发的时代,真的很迷人很可爱。当然,尤其是电影,真的有意思。 特别喜欢李安的采访,但不是因为这一段文字。可以感觉到采...
2022-04-04 01:58:01
许知远:你那么迷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段时间实际上是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有创造力的时期,包括日本也是,你觉得那个创造力的源头是什么? 李安:不晓得,真的没研究。我觉得好像是老天爷有意为之,跟那个时代比,现在有点无聊。那段时间这个世界好像正处在一个青少年时期,而且是一个早熟的青少年爆发的时代,真的很迷人很可爱。当然,尤其是电影,真的有意思。 引自 李安:我希望能搅动人心,搅动后又希望能平复它 特别喜欢李安的采访,但不是因为这一段文字。可以感觉到采访者一直在努力、刻意的引导,企图挖掘更深层次的、更惊天动地的东西。但是李安是很实在的。他总是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不晓得就是不晓得,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从采访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李安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
有时候艺术创作确实没有那么多因果循环深明大义;突然来了灵感,就那么着了。就像学鲁迅的文字,他老人家现在来做自己的阅读理解,大约也不一定合格吧。
回应 2022-04-04 01:58:01
-
……其实形式、风格、流派都不重要,因为这些都已经是被知识化的东西,你最多是把它们作为参照的系数来比照,而没有本质的意义。其实说到底,还是你自己得说你自己想说的话,说没人说过的话。要把这话说好,你就得找到一种特殊的说话方式。过去大师的说话方式,所谓他们的艺术风格,没有一个是可以被你直接拿来用的,绝对没有。而自己过去的说话方式,也不能直接拿来再用,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社会现场。 不要用固定模式、固...
2022-04-06 02:08:10
……其实形式、风格、流派都不重要,因为这些都已经是被知识化的东西,你最多是把它们作为参照的系数来比照,而没有本质的意义。其实说到底,还是你自己得说你自己想说的话,说没人说过的话。要把这话说好,你就得找到一种特殊的说话方式。过去大师的说话方式,所谓他们的艺术风格,没有一个是可以被你直接拿来用的,绝对没有。而自己过去的说话方式,也不能直接拿来再用,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社会现场。 引自 徐冰: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我们依托的这个文明所做的探索 不要用固定模式、固有体系、固化思维来限制自己。思想应该不断吸取新养分、新灵感。
徐冰:我是觉得一个人如果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一定会对思维密度的提升有帮助。我的体会是,当一个灵感出现以后,如果它有价值,而且你的思维密度极高,这种创意与思维之间相互触碰的速度就会极快;但如果你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或者是固执于一种价值观的人,那一定是有限制的。 引自 徐冰: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我们依托的这个文明所做的探索 信息是思想的驱动。
回应 2022-04-06 02:08:10 -
许知远:你那么迷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段时间实际上是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有创造力的时期,包括日本也是,你觉得那个创造力的源头是什么? 李安:不晓得,真的没研究。我觉得好像是老天爷有意为之,跟那个时代比,现在有点无聊。那段时间这个世界好像正处在一个青少年时期,而且是一个早熟的青少年爆发的时代,真的很迷人很可爱。当然,尤其是电影,真的有意思。 特别喜欢李安的采访,但不是因为这一段文字。可以感觉到采...
2022-04-04 01:58:01
许知远:你那么迷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段时间实际上是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有创造力的时期,包括日本也是,你觉得那个创造力的源头是什么? 李安:不晓得,真的没研究。我觉得好像是老天爷有意为之,跟那个时代比,现在有点无聊。那段时间这个世界好像正处在一个青少年时期,而且是一个早熟的青少年爆发的时代,真的很迷人很可爱。当然,尤其是电影,真的有意思。 引自 李安:我希望能搅动人心,搅动后又希望能平复它 特别喜欢李安的采访,但不是因为这一段文字。可以感觉到采访者一直在努力、刻意的引导,企图挖掘更深层次的、更惊天动地的东西。但是李安是很实在的。他总是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不晓得就是不晓得,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从采访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李安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
有时候艺术创作确实没有那么多因果循环深明大义;突然来了灵感,就那么着了。就像学鲁迅的文字,他老人家现在来做自己的阅读理解,大约也不一定合格吧。
回应 2022-04-04 01:58:01
论坛 · · · · · ·
金承志是怎么混进去的? | 来自:) | 3 回应 | 2021-12-04 23:31:39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 (无心恋战)
- 工作后购书目录 (张小国)
- 我的实体书 (喂,是念念啊)
- 一頁folio出版书目 (一頁)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名字长怎么了 2021-02-14 22:01:07
这是我2021年读完的第7本书。 并把对应视频又重新看了一遍,文字版更全面,视频更有画面感、更生活,各有各的色彩。 第一卷是14个艺术家,张艺谋、坂本龙一、李安、徐冰、蔡国强、冯小刚、姜文、王健、贾樟柯、诺兰、徐峥、马岩松、金承志、毕赣。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感就是谦逊,越是成功的男人越是谦逊,哪怕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在自己眼里也是永远如老黄牛一般哼呲哼呲脚踏实地的干活。 我特喜欢张艺谋那句话“你还... 这是我2021年读完的第7本书。 并把对应视频又重新看了一遍,文字版更全面,视频更有画面感、更生活,各有各的色彩。 第一卷是14个艺术家,张艺谋、坂本龙一、李安、徐冰、蔡国强、冯小刚、姜文、王健、贾樟柯、诺兰、徐峥、马岩松、金承志、毕赣。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感就是谦逊,越是成功的男人越是谦逊,哪怕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在自己眼里也是永远如老黄牛一般哼呲哼呲脚踏实地的干活。 我特喜欢张艺谋那句话“你还想超越时代?能把眼前这事儿做好就不错了。”所有远大的理想都是基于眼前做好一件一件的事。 (展开)
1 有用 老实巴交 2021-02-05 16:48:19
访谈节目虽然没什么时间看,但是能够把交流的内容变成了文字,慢慢地有空看下来,也是一件好事。也可以了解一下在文化领域里的各位成功者,在创作中都曾有过心路历程。
3 有用 叉叉虫 2021-01-09 12:17:05
这真是一本很许知远的书 好过节目本身20210109
2 有用 Incertus 2021-02-14 11:26:29
原本觉得看这样的访谈录会是非常轻松愉悦的过程,但在纸页哗哗翻动的同时想要跟进这些人物言语之下的思想,却意外感到一种难言的疲惫。当然不是身体上的但也不能说是精神上,可能是它注入给我的刺激,所带来的未知与广阔。算不上是《十三邀》节目的粉丝,因为很多时候接受不了镜头放大的尴尬,但是转化成文字却令我感到刚好与舒适,甚至有些想再倒回去看看说话者在说某一句话时的身体语言。很多受访者都很坦诚,有些原来说完全陌生... 原本觉得看这样的访谈录会是非常轻松愉悦的过程,但在纸页哗哗翻动的同时想要跟进这些人物言语之下的思想,却意外感到一种难言的疲惫。当然不是身体上的但也不能说是精神上,可能是它注入给我的刺激,所带来的未知与广阔。算不上是《十三邀》节目的粉丝,因为很多时候接受不了镜头放大的尴尬,但是转化成文字却令我感到刚好与舒适,甚至有些想再倒回去看看说话者在说某一句话时的身体语言。很多受访者都很坦诚,有些原来说完全陌生的,例如徐冰、王健,却从访谈录里感受到了极大的魅力。几位导演带来的收获更不必多言。 (展开)
8 有用 麦子不知所云🌈 2020-12-10 08:04:20
#2020已读128|比起看视频我好像更喜欢看集结成的书,可能因为避开了可能有的尴尬?这辑大多是熟悉的导演,有时出现前后呼应,仿佛隔空对话。比如张艺谋分析才华与否,说李安属于勤奋挂,吭哧吭哧,一翻到李安的,他说自己很勤奋。也有不认识的,就是从头了解,蔡国强讲他的作品,《一夜情》的概念太有意思了。他们有的真实,有的不一定(比如冯小刚说潘金莲他真的不care票房不由得让人想起当时的风波…),有人觉得当... #2020已读128|比起看视频我好像更喜欢看集结成的书,可能因为避开了可能有的尴尬?这辑大多是熟悉的导演,有时出现前后呼应,仿佛隔空对话。比如张艺谋分析才华与否,说李安属于勤奋挂,吭哧吭哧,一翻到李安的,他说自己很勤奋。也有不认识的,就是从头了解,蔡国强讲他的作品,《一夜情》的概念太有意思了。他们有的真实,有的不一定(比如冯小刚说潘金莲他真的不care票房不由得让人想起当时的风波…),有人觉得当下年轻人很厉害的,有人觉得年轻人不行了,看他们聊天都还挺有意思。许知远的问题从来不务实,但也就能得到不太常见的答案,尤其文字编辑之后,受访者的回答几大段,是非常出彩的。还有张艺谋他们那一代讲过去,无一例外都提到了文革。以及,大部分我喜欢的对话人,都还是读过非常多的书的。 (可以看第二辑的本命啦! (展开)
0 有用 YESMOLA 2022-07-04 22:17:32
几个人都是成功者,却说喜欢失败者
0 有用 米娜 2022-07-04 19:06:28
常说代码冰冷,输入一串程式,毫无意外的可得出一个必然结果,其实每个人也都是自己人生经验的总和,输入了时代和个人生活经验,也可得出特定的观点、行为模式,非常有意思。比起可以粉饰太平的传记,我更爱访谈录,尤其文字质量高的,读起来轻松流畅。诺兰的部分还是会读出防卫和疏离,其它章节还都挺“走心”的。好看的
0 有用 大河 2022-07-02 13:18:35
张艺谋与金承志两篇还算有意思。
0 有用 llqual 2022-06-26 01:27:51
书比较轻,这点很好,毕竟厚。诺兰那一章比较无聊,排队采访效果不佳。
0 有用 那我+1 2022-06-25 17:59:44
个人觉得从采访内容分配来看,关于采访对象有所成就后的内容多了点,整体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