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原作名: Cities on the Move
译者: 倪凯
出版年: 2021-1
定价: 69
装帧: 精装
丛书: 汤因比著作集
ISBN: 9787208167940
内容简介 · · · · · ·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类型的城市?
人类城市在发生怎样的变动?
当今城市的通勤者怎样变成了新一代的“游牧民”?
面对“世界城市”,人类该何去何从?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进入超大规模城市、大都市群的时代,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聚焦“变动的城市”,关注城市发展、扩张的悠久历史。他对城邦、首都城市、机械城市、世界城市等不同类型进行分析,从古代城市的发展路径中汲取智慧,对未来作出展望。他认为,未来的世界城市将会遍及全球,生活在其中的人类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 · · · · · ·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出生于伦敦的历史学世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1919年和1946年分别以英国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平会议。1926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一直任职到1953年为止)。1947年3月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1955年退休,辞去伦敦大学教职,专心致力于写作。由于他在学术上的重大成就,他被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
汤因比一生游历甚广,著述颇丰。他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的单位,以人的生老病死的现象,来解释文明的兴衰与死亡;他既用哲人的独特眼光,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又以超凡的叙史才能,以历史学家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细致的描...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出生于伦敦的历史学世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1919年和1946年分别以英国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平会议。1926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一直任职到1953年为止)。1947年3月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1955年退休,辞去伦敦大学教职,专心致力于写作。由于他在学术上的重大成就,他被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
汤因比一生游历甚广,著述颇丰。他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的单位,以人的生老病死的现象,来解释文明的兴衰与死亡;他既用哲人的独特眼光,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又以超凡的叙史才能,以历史学家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细致的描述。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他也因此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的扩张
第二章 城邦
第三章 都城与都城的特性
第四章 首都城市的选择:威望
第五章 首都城市的选择:便利
第六章 首都城市的选择:战略
第七章 首都城市:熔炉与火药桶
第八章 圣城
第九章 机械的城市
第十章 未来的世界城市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因而城市人口的增长是三种力量同时推动的结果:现存城市人口更贫困更落后部分的爆炸性增长;由乡村社会相应人口爆炸性增长所产生的过量农村人口,这种爆炸性增长与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同步;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这三种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形式。城市人口正在快速地增长着,甚至比全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要更快,这是因为地球陆地表面非城市居住区正在被吸入城市。因而,世界城市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同样说明世界城市并不会覆盖地球所有的陆地表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城市定居区以及工业区扩张的结果,会形成世界城市,所有现存的地方都市带都会并入一个环抱世界的单体城市。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章 未来的世界城市 -
贫民窟的危害可能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对于当今世界的城市人口的少数特权阶层来说,注定不会居住在贫民窟中。当今世界的贫民窟——未来的世界城市将会继承——有四种类型。一种为戈特贫民窟(ghetto),机械化城市向郊区分离之前的原始居住区;从一开始廉价公寓和住房就已经在戈特贫民窟设计,以满足穷人的定居需要,因而根据中产阶级的标准,这些建筑并不符合中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另一种情况是,房屋一开始为富人建造,且最初的原住民也是富人,后来富人搬去了城郊新的居民点,于是这些房屋就被穷人占领了。在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情况中,贫民窟的房屋很可能物质条件极差、拥挤不堪,且无论是在维护良好的条件下,还是维护不好的情况下,贫民窟都缺乏现代管道设施——不管怎样,没有足够数量的管道以满足当下居住在贫民窟的众多人口的需要。第三种类型的贫民窟是棚户区,插在更加富裕的原生城市中心间的缝隙中。第四种类型的贫民窟是位于郊区的棚户区;这一棚户区由小木屋组成,且组建棚户区的小木屋使用人们丢弃的垃圾搭建,这些垃圾包括废旧木板、废旧的波形铁皮、压平的汽油桶;在雨水稀少的地区,甚至会使用硬纸板搭建。棚户区很可能没有下水管,没有供水设施,并且也没有路灯(没有合理的街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章 未来的世界城市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变动的城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变动的城市"的人也喜欢 · · · · · ·
变动的城市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变动的城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光启书局 (点亮阅读之旅,在世界寻找家园)
这本书得到了哥伦比亚建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赞助,是其出版的一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我很高兴这本书能在这一赞助下面世。城市环境研究以及城市建筑研究对人类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这本书的主旨是根据先前的城市历史来证鉴当今“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同与其相互作用、密切关联的人口爆炸性增长一样,是令人震撼而又心生畏惧的。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并不完全是全新的开始。像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一样,它是处于...2021-01-20 21:06 2人喜欢
这本书得到了哥伦比亚建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赞助,是其出版的一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我很高兴这本书能在这一赞助下面世。城市环境研究以及城市建筑研究对人类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这本书的主旨是根据先前的城市历史来证鉴当今“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同与其相互作用、密切关联的人口爆炸性增长一样,是令人震撼而又心生畏惧的。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并不完全是全新的开始。像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一样,它是处于时间维度中的事件,因此不研究它的过去是无法完全理解它的。机械化堆积的城市是传统城市的延续,即将到来的世界性城市的触角将会遍及全球,它与体量渺小的耶利哥、乌尔以及魏玛一样都是人类的聚居地。就其超大的体量而言,世界城市(Ecumenopolis)将依然是一个城市,世界城市与其前辈的相似性和差别的研究可能会帮助我们尝试性地学习如何在大都市生活。
回溯过去,今天可以发现人类聚居区的历史就是一个联合的过程,并且它同样是一种有前景的实现人类历史合作研究的方法。它之所以有前景是因为人类聚居学(Ekistics)是一个共通的领域,大量已经有所实践的研究领域在此交汇,在此之前,这些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割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通信研究、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医药学、生物学都需要被考虑,并且无论我们进行分散研究还是跨学科研究,为了确保研究的正确性,我们必须将它们放在时间维度中进行思考。
我最初接触人类聚居学要感谢康斯坦丁·道萨迪亚斯博士,他是人类聚居区跨学科研究的创始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聚居学是一个新的学科,它将以前许多相互隔绝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如果不是1967年参加道萨迪亚斯博士在提洛岛举行的学术巡游会议时与查尔斯·拉姆斯(Charles Abrams)教授有幸相识,今天这本小书可能永远也不会创作出来。这一系列的学术巡游给予道萨迪亚斯的客人增进交流的机会,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对人类聚居学感兴趣的同仁,已经投身于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在这里我无法完全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情谊,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提及三位学者的名字,聆听、交谈以及阅读他们已经出版的作品,使我获益颇多。
假设道萨迪亚斯博士在1968年出版的《人类聚居学》一书出自其他人之手,无论是谁,我都可以断定这将会是体现作者成就的作品。这本书总结了他以前大量的作品,是一部经典的、意义深远的作品。但是正如我所了解的,道萨迪亚斯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我意识到《人类聚居学》的出版,仅仅是其迈出的一小步,一些正在酝酿中的、早已计划出版的作品必定会比《人类聚居学》的影响更加深远。查尔斯·拉姆斯的作品《城市化的世界——为求安身之地而挣扎》(Man’s Struggle for Shelter in an Urbanizing World)以及《城市边界》(The City is the Frontier),分别于1964年和1965年出版。愿景(Vision)并不总是与所掌握的事实与数据相吻合,理想主义不会与常识共存,普世关怀不会与可行的有限认知并存,当这些品质确实共存于一个人时,这也确实是一种成果丰硕的结合。第三个我需要感谢的是戈特曼(Jean Gottman)教授,我们第一次相见是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道萨迪亚斯在提洛岛举行的一次学术巡游会上,我们再次相见,现在戈特曼教授是牛津大学地理学系的主席,所以现在我与他已经成为同舟共济的伙伴。
我十分感谢戈特曼教授的作品《大都市圈: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Megalopolis: The Urbanis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对我的启发,戈特曼所掌握的巨量信息,在其敏锐、睿智的建构下更加富有启发性,在书中戈特曼对其所掌握的数据进行了解析,并且运用丰富的地图、方案、表格、附录清楚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戈特曼教授以及拥有版权的二十世纪基金会已经允许我引用《大都市圈》中的三篇文章,我对此十分感激,戈特曼的观点对我的论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试图将这些观点融入我自己的话语体系中,以便拥有更多的权威性。这些引用在213、217以及234页将会出现,我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用脚注的形式进行精准的标注,以示感谢。
借此机会我同样向城市规划学的第四位同仁致敬,我并没有见过他本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的作品曾经不断地给我启发。当我还是牛津大学的一名学生时第一次阅读了他的作品。我现在向未曾谋面的《水资源以及选址的环境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The Effects of Variety in Atmospheric Conditions, Water, and Locations)当中希波克拉底专论(Hippocratean treatise)的作者表示感谢。
阿诺德·汤因比
1968年12月
回应 2021-01-20 21:06 -
光启书局 (点亮阅读之旅,在世界寻找家园)
因而城市人口的增长是三种力量同时推动的结果:现存城市人口更贫困更落后部分的爆炸性增长;由乡村社会相应人口爆炸性增长所产生的过量农村人口,这种爆炸性增长与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同步;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这三种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形式。城市人口正在快速地增长着,甚至比全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要更快,这是因为地球陆地表面非城市居住区正在被吸入城市。因而,...2021-01-11 13:22 1人喜欢
因而城市人口的增长是三种力量同时推动的结果:现存城市人口更贫困更落后部分的爆炸性增长;由乡村社会相应人口爆炸性增长所产生的过量农村人口,这种爆炸性增长与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同步;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这三种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形式。城市人口正在快速地增长着,甚至比全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要更快,这是因为地球陆地表面非城市居住区正在被吸入城市。因而,世界城市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同样说明世界城市并不会覆盖地球所有的陆地表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城市定居区以及工业区扩张的结果,会形成世界城市,所有现存的地方都市带都会并入一个环抱世界的单体城市。 引自 第十章 未来的世界城市 贫民窟的危害可能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对于当今世界的城市人口的少数特权阶层来说,注定不会居住在贫民窟中。当今世界的贫民窟——未来的世界城市将会继承——有四种类型。一种为戈特贫民窟(ghetto),机械化城市向郊区分离之前的原始居住区;从一开始廉价公寓和住房就已经在戈特贫民窟设计,以满足穷人的定居需要,因而根据中产阶级的标准,这些建筑并不符合中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另一种情况是,房屋一开始为富人建造,且最初的原住民也是富人,后来富人搬去了城郊新的居民点,于是这些房屋就被穷人占领了。在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情况中,贫民窟的房屋很可能物质条件极差、拥挤不堪,且无论是在维护良好的条件下,还是维护不好的情况下,贫民窟都缺乏现代管道设施——不管怎样,没有足够数量的管道以满足当下居住在贫民窟的众多人口的需要。第三种类型的贫民窟是棚户区,插在更加富裕的原生城市中心间的缝隙中。第四种类型的贫民窟是位于郊区的棚户区;这一棚户区由小木屋组成,且组建棚户区的小木屋使用人们丢弃的垃圾搭建,这些垃圾包括废旧木板、废旧的波形铁皮、压平的汽油桶;在雨水稀少的地区,甚至会使用硬纸板搭建。棚户区很可能没有下水管,没有供水设施,并且也没有路灯(没有合理的街道)。 引自 第十章 未来的世界城市 回应 2021-01-11 13:22 -
丛林宜歌 (行走在地狱的屋顶 凝视繁花)
在大约八千至一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使他们自己由流浪的食物采集者、猎人、渔民转化为定居的土地耕种者以及家畜饲养者。这一先前的艰苦转换是一个先例,给予我们充足的理由,赋予我们希望,轮到我们时,我们或许会从我们自身的苦难中生存下来。我们的经历感觉是严峻的,但是我们所了解的祖先的磨难告诉我们,他们所经历的磨难比我们所经历的更加严峻。既然我们的祖先越过了那样的时刻,我们想必能够效仿他们,如果我们展现出勇...2021-02-09 00:16
-
丛林宜歌 (行走在地狱的屋顶 凝视繁花)
在大约八千至一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使他们自己由流浪的食物采集者、猎人、渔民转化为定居的土地耕种者以及家畜饲养者。这一先前的艰苦转换是一个先例,给予我们充足的理由,赋予我们希望,轮到我们时,我们或许会从我们自身的苦难中生存下来。我们的经历感觉是严峻的,但是我们所了解的祖先的磨难告诉我们,他们所经历的磨难比我们所经历的更加严峻。既然我们的祖先越过了那样的时刻,我们想必能够效仿他们,如果我们展现出勇...2021-02-09 00:16
-
光启书局 (点亮阅读之旅,在世界寻找家园)
这本书得到了哥伦比亚建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赞助,是其出版的一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我很高兴这本书能在这一赞助下面世。城市环境研究以及城市建筑研究对人类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这本书的主旨是根据先前的城市历史来证鉴当今“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同与其相互作用、密切关联的人口爆炸性增长一样,是令人震撼而又心生畏惧的。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并不完全是全新的开始。像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一样,它是处于...2021-01-20 21:06 2人喜欢
这本书得到了哥伦比亚建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赞助,是其出版的一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我很高兴这本书能在这一赞助下面世。城市环境研究以及城市建筑研究对人类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这本书的主旨是根据先前的城市历史来证鉴当今“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同与其相互作用、密切关联的人口爆炸性增长一样,是令人震撼而又心生畏惧的。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并不完全是全新的开始。像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一样,它是处于时间维度中的事件,因此不研究它的过去是无法完全理解它的。机械化堆积的城市是传统城市的延续,即将到来的世界性城市的触角将会遍及全球,它与体量渺小的耶利哥、乌尔以及魏玛一样都是人类的聚居地。就其超大的体量而言,世界城市(Ecumenopolis)将依然是一个城市,世界城市与其前辈的相似性和差别的研究可能会帮助我们尝试性地学习如何在大都市生活。
回溯过去,今天可以发现人类聚居区的历史就是一个联合的过程,并且它同样是一种有前景的实现人类历史合作研究的方法。它之所以有前景是因为人类聚居学(Ekistics)是一个共通的领域,大量已经有所实践的研究领域在此交汇,在此之前,这些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割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通信研究、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医药学、生物学都需要被考虑,并且无论我们进行分散研究还是跨学科研究,为了确保研究的正确性,我们必须将它们放在时间维度中进行思考。
我最初接触人类聚居学要感谢康斯坦丁·道萨迪亚斯博士,他是人类聚居区跨学科研究的创始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聚居学是一个新的学科,它将以前许多相互隔绝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如果不是1967年参加道萨迪亚斯博士在提洛岛举行的学术巡游会议时与查尔斯·拉姆斯(Charles Abrams)教授有幸相识,今天这本小书可能永远也不会创作出来。这一系列的学术巡游给予道萨迪亚斯的客人增进交流的机会,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对人类聚居学感兴趣的同仁,已经投身于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在这里我无法完全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情谊,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提及三位学者的名字,聆听、交谈以及阅读他们已经出版的作品,使我获益颇多。
假设道萨迪亚斯博士在1968年出版的《人类聚居学》一书出自其他人之手,无论是谁,我都可以断定这将会是体现作者成就的作品。这本书总结了他以前大量的作品,是一部经典的、意义深远的作品。但是正如我所了解的,道萨迪亚斯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我意识到《人类聚居学》的出版,仅仅是其迈出的一小步,一些正在酝酿中的、早已计划出版的作品必定会比《人类聚居学》的影响更加深远。查尔斯·拉姆斯的作品《城市化的世界——为求安身之地而挣扎》(Man’s Struggle for Shelter in an Urbanizing World)以及《城市边界》(The City is the Frontier),分别于1964年和1965年出版。愿景(Vision)并不总是与所掌握的事实与数据相吻合,理想主义不会与常识共存,普世关怀不会与可行的有限认知并存,当这些品质确实共存于一个人时,这也确实是一种成果丰硕的结合。第三个我需要感谢的是戈特曼(Jean Gottman)教授,我们第一次相见是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道萨迪亚斯在提洛岛举行的一次学术巡游会上,我们再次相见,现在戈特曼教授是牛津大学地理学系的主席,所以现在我与他已经成为同舟共济的伙伴。
我十分感谢戈特曼教授的作品《大都市圈: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Megalopolis: The Urbanis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对我的启发,戈特曼所掌握的巨量信息,在其敏锐、睿智的建构下更加富有启发性,在书中戈特曼对其所掌握的数据进行了解析,并且运用丰富的地图、方案、表格、附录清楚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戈特曼教授以及拥有版权的二十世纪基金会已经允许我引用《大都市圈》中的三篇文章,我对此十分感激,戈特曼的观点对我的论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试图将这些观点融入我自己的话语体系中,以便拥有更多的权威性。这些引用在213、217以及234页将会出现,我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用脚注的形式进行精准的标注,以示感谢。
借此机会我同样向城市规划学的第四位同仁致敬,我并没有见过他本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的作品曾经不断地给我启发。当我还是牛津大学的一名学生时第一次阅读了他的作品。我现在向未曾谋面的《水资源以及选址的环境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The Effects of Variety in Atmospheric Conditions, Water, and Locations)当中希波克拉底专论(Hippocratean treatise)的作者表示感谢。
阿诺德·汤因比
1968年12月
回应 2021-01-20 21:06 -
光启书局 (点亮阅读之旅,在世界寻找家园)
因而城市人口的增长是三种力量同时推动的结果:现存城市人口更贫困更落后部分的爆炸性增长;由乡村社会相应人口爆炸性增长所产生的过量农村人口,这种爆炸性增长与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同步;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这三种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形式。城市人口正在快速地增长着,甚至比全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要更快,这是因为地球陆地表面非城市居住区正在被吸入城市。因而,...2021-01-11 13:22 1人喜欢
因而城市人口的增长是三种力量同时推动的结果:现存城市人口更贫困更落后部分的爆炸性增长;由乡村社会相应人口爆炸性增长所产生的过量农村人口,这种爆炸性增长与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同步;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这三种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形式。城市人口正在快速地增长着,甚至比全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要更快,这是因为地球陆地表面非城市居住区正在被吸入城市。因而,世界城市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同样说明世界城市并不会覆盖地球所有的陆地表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城市定居区以及工业区扩张的结果,会形成世界城市,所有现存的地方都市带都会并入一个环抱世界的单体城市。 引自 第十章 未来的世界城市 贫民窟的危害可能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对于当今世界的城市人口的少数特权阶层来说,注定不会居住在贫民窟中。当今世界的贫民窟——未来的世界城市将会继承——有四种类型。一种为戈特贫民窟(ghetto),机械化城市向郊区分离之前的原始居住区;从一开始廉价公寓和住房就已经在戈特贫民窟设计,以满足穷人的定居需要,因而根据中产阶级的标准,这些建筑并不符合中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另一种情况是,房屋一开始为富人建造,且最初的原住民也是富人,后来富人搬去了城郊新的居民点,于是这些房屋就被穷人占领了。在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情况中,贫民窟的房屋很可能物质条件极差、拥挤不堪,且无论是在维护良好的条件下,还是维护不好的情况下,贫民窟都缺乏现代管道设施——不管怎样,没有足够数量的管道以满足当下居住在贫民窟的众多人口的需要。第三种类型的贫民窟是棚户区,插在更加富裕的原生城市中心间的缝隙中。第四种类型的贫民窟是位于郊区的棚户区;这一棚户区由小木屋组成,且组建棚户区的小木屋使用人们丢弃的垃圾搭建,这些垃圾包括废旧木板、废旧的波形铁皮、压平的汽油桶;在雨水稀少的地区,甚至会使用硬纸板搭建。棚户区很可能没有下水管,没有供水设施,并且也没有路灯(没有合理的街道)。 引自 第十章 未来的世界城市 回应 2021-01-11 13:22
-
丛林宜歌 (行走在地狱的屋顶 凝视繁花)
在大约八千至一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使他们自己由流浪的食物采集者、猎人、渔民转化为定居的土地耕种者以及家畜饲养者。这一先前的艰苦转换是一个先例,给予我们充足的理由,赋予我们希望,轮到我们时,我们或许会从我们自身的苦难中生存下来。我们的经历感觉是严峻的,但是我们所了解的祖先的磨难告诉我们,他们所经历的磨难比我们所经历的更加严峻。既然我们的祖先越过了那样的时刻,我们想必能够效仿他们,如果我们展现出勇...2021-02-09 00:16
-
光启书局 (点亮阅读之旅,在世界寻找家园)
这本书得到了哥伦比亚建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赞助,是其出版的一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我很高兴这本书能在这一赞助下面世。城市环境研究以及城市建筑研究对人类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这本书的主旨是根据先前的城市历史来证鉴当今“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同与其相互作用、密切关联的人口爆炸性增长一样,是令人震撼而又心生畏惧的。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并不完全是全新的开始。像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一样,它是处于...2021-01-20 21:06 2人喜欢
这本书得到了哥伦比亚建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赞助,是其出版的一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我很高兴这本书能在这一赞助下面世。城市环境研究以及城市建筑研究对人类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这本书的主旨是根据先前的城市历史来证鉴当今“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同与其相互作用、密切关联的人口爆炸性增长一样,是令人震撼而又心生畏惧的。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并不完全是全新的开始。像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一样,它是处于时间维度中的事件,因此不研究它的过去是无法完全理解它的。机械化堆积的城市是传统城市的延续,即将到来的世界性城市的触角将会遍及全球,它与体量渺小的耶利哥、乌尔以及魏玛一样都是人类的聚居地。就其超大的体量而言,世界城市(Ecumenopolis)将依然是一个城市,世界城市与其前辈的相似性和差别的研究可能会帮助我们尝试性地学习如何在大都市生活。
回溯过去,今天可以发现人类聚居区的历史就是一个联合的过程,并且它同样是一种有前景的实现人类历史合作研究的方法。它之所以有前景是因为人类聚居学(Ekistics)是一个共通的领域,大量已经有所实践的研究领域在此交汇,在此之前,这些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割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通信研究、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医药学、生物学都需要被考虑,并且无论我们进行分散研究还是跨学科研究,为了确保研究的正确性,我们必须将它们放在时间维度中进行思考。
我最初接触人类聚居学要感谢康斯坦丁·道萨迪亚斯博士,他是人类聚居区跨学科研究的创始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聚居学是一个新的学科,它将以前许多相互隔绝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如果不是1967年参加道萨迪亚斯博士在提洛岛举行的学术巡游会议时与查尔斯·拉姆斯(Charles Abrams)教授有幸相识,今天这本小书可能永远也不会创作出来。这一系列的学术巡游给予道萨迪亚斯的客人增进交流的机会,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对人类聚居学感兴趣的同仁,已经投身于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在这里我无法完全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情谊,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提及三位学者的名字,聆听、交谈以及阅读他们已经出版的作品,使我获益颇多。
假设道萨迪亚斯博士在1968年出版的《人类聚居学》一书出自其他人之手,无论是谁,我都可以断定这将会是体现作者成就的作品。这本书总结了他以前大量的作品,是一部经典的、意义深远的作品。但是正如我所了解的,道萨迪亚斯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我意识到《人类聚居学》的出版,仅仅是其迈出的一小步,一些正在酝酿中的、早已计划出版的作品必定会比《人类聚居学》的影响更加深远。查尔斯·拉姆斯的作品《城市化的世界——为求安身之地而挣扎》(Man’s Struggle for Shelter in an Urbanizing World)以及《城市边界》(The City is the Frontier),分别于1964年和1965年出版。愿景(Vision)并不总是与所掌握的事实与数据相吻合,理想主义不会与常识共存,普世关怀不会与可行的有限认知并存,当这些品质确实共存于一个人时,这也确实是一种成果丰硕的结合。第三个我需要感谢的是戈特曼(Jean Gottman)教授,我们第一次相见是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道萨迪亚斯在提洛岛举行的一次学术巡游会上,我们再次相见,现在戈特曼教授是牛津大学地理学系的主席,所以现在我与他已经成为同舟共济的伙伴。
我十分感谢戈特曼教授的作品《大都市圈: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Megalopolis: The Urbanis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对我的启发,戈特曼所掌握的巨量信息,在其敏锐、睿智的建构下更加富有启发性,在书中戈特曼对其所掌握的数据进行了解析,并且运用丰富的地图、方案、表格、附录清楚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戈特曼教授以及拥有版权的二十世纪基金会已经允许我引用《大都市圈》中的三篇文章,我对此十分感激,戈特曼的观点对我的论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试图将这些观点融入我自己的话语体系中,以便拥有更多的权威性。这些引用在213、217以及234页将会出现,我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用脚注的形式进行精准的标注,以示感谢。
借此机会我同样向城市规划学的第四位同仁致敬,我并没有见过他本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的作品曾经不断地给我启发。当我还是牛津大学的一名学生时第一次阅读了他的作品。我现在向未曾谋面的《水资源以及选址的环境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The Effects of Variety in Atmospheric Conditions, Water, and Locations)当中希波克拉底专论(Hippocratean treatise)的作者表示感谢。
阿诺德·汤因比
1968年12月
回应 2021-01-20 21:06 -
光启书局 (点亮阅读之旅,在世界寻找家园)
因而城市人口的增长是三种力量同时推动的结果:现存城市人口更贫困更落后部分的爆炸性增长;由乡村社会相应人口爆炸性增长所产生的过量农村人口,这种爆炸性增长与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同步;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这三种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形式。城市人口正在快速地增长着,甚至比全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要更快,这是因为地球陆地表面非城市居住区正在被吸入城市。因而,...2021-01-11 13:22 1人喜欢
因而城市人口的增长是三种力量同时推动的结果:现存城市人口更贫困更落后部分的爆炸性增长;由乡村社会相应人口爆炸性增长所产生的过量农村人口,这种爆炸性增长与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同步;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这三种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形式。城市人口正在快速地增长着,甚至比全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要更快,这是因为地球陆地表面非城市居住区正在被吸入城市。因而,世界城市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同样说明世界城市并不会覆盖地球所有的陆地表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城市定居区以及工业区扩张的结果,会形成世界城市,所有现存的地方都市带都会并入一个环抱世界的单体城市。 引自 第十章 未来的世界城市 贫民窟的危害可能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对于当今世界的城市人口的少数特权阶层来说,注定不会居住在贫民窟中。当今世界的贫民窟——未来的世界城市将会继承——有四种类型。一种为戈特贫民窟(ghetto),机械化城市向郊区分离之前的原始居住区;从一开始廉价公寓和住房就已经在戈特贫民窟设计,以满足穷人的定居需要,因而根据中产阶级的标准,这些建筑并不符合中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另一种情况是,房屋一开始为富人建造,且最初的原住民也是富人,后来富人搬去了城郊新的居民点,于是这些房屋就被穷人占领了。在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情况中,贫民窟的房屋很可能物质条件极差、拥挤不堪,且无论是在维护良好的条件下,还是维护不好的情况下,贫民窟都缺乏现代管道设施——不管怎样,没有足够数量的管道以满足当下居住在贫民窟的众多人口的需要。第三种类型的贫民窟是棚户区,插在更加富裕的原生城市中心间的缝隙中。第四种类型的贫民窟是位于郊区的棚户区;这一棚户区由小木屋组成,且组建棚户区的小木屋使用人们丢弃的垃圾搭建,这些垃圾包括废旧木板、废旧的波形铁皮、压平的汽油桶;在雨水稀少的地区,甚至会使用硬纸板搭建。棚户区很可能没有下水管,没有供水设施,并且也没有路灯(没有合理的街道)。 引自 第十章 未来的世界城市 回应 2021-01-11 13:22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变动的城市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小大 2020-12-10
历史的研究单位不止一个,除了文明,还有城市
1 有用 晓林子悦 2021-02-02
城市的历史已经成为人类的全部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理想的情况是将城市的历史放在全人类的发展情景中加以观察。不过出于实用目的,从相互交织的其他线索中分辨人类命运的这一特殊线索是方便的也是可能的。汤因比追溯了世界城市从耶利哥到大都市的发展轨迹,描述了几座不同类型的首都城市和宗教信仰的圣城所体现的功能效应,比如,秦朝的历史就阐释了边缘地区与中心地区的拉锯战。汤因比认为,城墙功能的反转是城市发展过程中... 城市的历史已经成为人类的全部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理想的情况是将城市的历史放在全人类的发展情景中加以观察。不过出于实用目的,从相互交织的其他线索中分辨人类命运的这一特殊线索是方便的也是可能的。汤因比追溯了世界城市从耶利哥到大都市的发展轨迹,描述了几座不同类型的首都城市和宗教信仰的圣城所体现的功能效应,比如,秦朝的历史就阐释了边缘地区与中心地区的拉锯战。汤因比认为,城墙功能的反转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显著的物质性变化,近代的机械化城市用城墙将公园以及绿化与城市的建筑密林隔绝开来,城市化与科技进步两者之间的关系注定了城邦会被潜在的世界性国家的都市取代,城市是一个社会的化身,而社会往往表达集体的意识。汤因比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原则,这些原则意在使当代世界广泛分布的城市生活成为可能并且是能够让人接受的。 (展开)
1 有用 云汪 2021-02-28
汤因比的城市思想。事实证明,广阔的视野、宏大的情怀、深厚的积累、严谨的方法、浓厚的好奇心,让汤氏进入到每个领域都游刃有余。关于首都物质与治理资源交换的分析,大运河VS海上航道更利于大一统,铁路的复兴、未来城市(即所谓世界城市)设想都很有启发性。总之,是一本很有汤氏风格的书!另外,我们的城市化道路貌似和本书分析设想的很像啊,壮哉!
0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21-01-21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城市史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从地理位置、政治地位、经济发展与地缘关系影响等多个层面,探究世界范围内城市的现代化变迁历程。在这本篇幅不算长的小书当中,汤因比将个人生命体验、各类史料综述与历史趋势论断交融在一起进行讲述,往往寥寥数语,就将城市变迁的来龙去脉与未来趋势,交待得清清楚楚,尽显史学大家风范。受制于本书的成书时间,汤因比在本书中之于城市史的论述,仍然以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城市史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从地理位置、政治地位、经济发展与地缘关系影响等多个层面,探究世界范围内城市的现代化变迁历程。在这本篇幅不算长的小书当中,汤因比将个人生命体验、各类史料综述与历史趋势论断交融在一起进行讲述,往往寥寥数语,就将城市变迁的来龙去脉与未来趋势,交待得清清楚楚,尽显史学大家风范。受制于本书的成书时间,汤因比在本书中之于城市史的论述,仍然以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史学视角为主,而社会史与文化史层面的内容不是太多,但在有限的内容当中,汤因比对“大城市病”之于城市人生存状态与城市文化生态影响的精彩论断,已经被当今的现实,证明其前瞻性与敏锐眼光。 (展开)
0 有用 韧勉 2021-03-09
汤因比的城市研究指出所有城市的发展历程会经历三个阶段:自然便捷城市——机械化城市——世界城市。他指出一个城市的传统布局,在城市历史的第一阶段是自然便捷的,当机械化以及由其引发的扩张使城市处于变动中的时候,这种传统布局成为一种牢笼。扩张中的机械化城市彼此间相互融合构建了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现在正在聚合成为世界城市;不过所有的机械化城市在开始时都以传统规划方式布局。即使是那些在处女地上建造的新城市,它们... 汤因比的城市研究指出所有城市的发展历程会经历三个阶段:自然便捷城市——机械化城市——世界城市。他指出一个城市的传统布局,在城市历史的第一阶段是自然便捷的,当机械化以及由其引发的扩张使城市处于变动中的时候,这种传统布局成为一种牢笼。扩张中的机械化城市彼此间相互融合构建了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现在正在聚合成为世界城市;不过所有的机械化城市在开始时都以传统规划方式布局。即使是那些在处女地上建造的新城市,它们依旧被规划为向一个商贸中心聚集的形式。城市的扩张以连续同心圆叠加的方式进行—事实上,这一物理扩张形态会为城市中心带来相应的增长压力。 (展开)
0 有用 除却巫山非云也 2021-04-14
还是有些枯燥啊
0 有用 andysnape 2021-03-31
对于城市发展和变化的分类值得一看。
0 有用 陈钢 2021-03-29
作为近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在阅读他写的历史时,能跟上他的思路已实属不易,但城市这一选题势必会涉及到很多社会学的内容,例如社会变迁,贫民窟等。所以我认为也许这并不是很好的一个历史学选题,因为其社会学部分一定不会比现在的社会学家写的更专业。但是汤因比依然告诉我们:我们的经历感觉是严峻的,但是我们所了解的祖先的磨难告诉我们他们所经历的磨难比我们所经历的更加严峻,既然我们的祖先越过了那样的时刻,我想必能够... 作为近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在阅读他写的历史时,能跟上他的思路已实属不易,但城市这一选题势必会涉及到很多社会学的内容,例如社会变迁,贫民窟等。所以我认为也许这并不是很好的一个历史学选题,因为其社会学部分一定不会比现在的社会学家写的更专业。但是汤因比依然告诉我们:我们的经历感觉是严峻的,但是我们所了解的祖先的磨难告诉我们他们所经历的磨难比我们所经历的更加严峻,既然我们的祖先越过了那样的时刻,我想必能够效仿他们,如果我们展现出勇气,远见和创造力的话,而这些也是我们祖先的自救途径。 (展开)
0 有用 伊夏 2021-03-28
阅读体验非常像看移轴视频👀
0 有用 韧勉 2021-03-09
汤因比的城市研究指出所有城市的发展历程会经历三个阶段:自然便捷城市——机械化城市——世界城市。他指出一个城市的传统布局,在城市历史的第一阶段是自然便捷的,当机械化以及由其引发的扩张使城市处于变动中的时候,这种传统布局成为一种牢笼。扩张中的机械化城市彼此间相互融合构建了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现在正在聚合成为世界城市;不过所有的机械化城市在开始时都以传统规划方式布局。即使是那些在处女地上建造的新城市,它们... 汤因比的城市研究指出所有城市的发展历程会经历三个阶段:自然便捷城市——机械化城市——世界城市。他指出一个城市的传统布局,在城市历史的第一阶段是自然便捷的,当机械化以及由其引发的扩张使城市处于变动中的时候,这种传统布局成为一种牢笼。扩张中的机械化城市彼此间相互融合构建了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现在正在聚合成为世界城市;不过所有的机械化城市在开始时都以传统规划方式布局。即使是那些在处女地上建造的新城市,它们依旧被规划为向一个商贸中心聚集的形式。城市的扩张以连续同心圆叠加的方式进行—事实上,这一物理扩张形态会为城市中心带来相应的增长压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