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問题舆研究方法
2. 歷史概况
章 李陽冰校訂致
1.前言
2.二徐的評價
3.關於卷数
4.刊定的實際情沉
5.書法史上的意羲 .......
6.小结
第二章 小徐本研究
(一)《説文解字繁传》成書年代致
1.前言..
2.王鸣盛的看法 ..........
3.《资治通鑑》的記载
4.朱翱反切.....
5.小结 .......
(二)張次立校訂致--背景情况
1.前言
2.《蔡傅》傅入宋朝的途徑·
3.嘉祜年間的書籍校訂工作奥蘇颂 ...
4.張次立的校工作 .......
5.小结 .....
(三)小徐本的校訂層次--以强次立校訂爲中心
1.前言 ...
2.個唇次--将所補字插入部中之例 ....
3.第二個眉次--所補字集中存在於部末之例 ........
4.第三個唇次--懂改動反切之例 .......
5.張氏按語 ...........
6. 其他部分 ..........
7.小结 ......
(四)小徐本流传致 .........
1.前言 ..........
2.葉夢得借蘇頌舊藏本 .......
3.尤袤借葉夢得所藏本 .............
4.李燾舆吕祖谦 ..........
5.其後的流傳..
6.现存《繁传》版本的来源 ...... ....
7.小結 ..........
.第三章 大徐本研究
(一)大徐本出现以前的《説文》學...
1.前言 .......
2.《説文字源》 ......
3.林罕舆其《字源偏旁小説》..
4.郭忠恕、夢英舆其《篆書目绿偏旁字源碑》
5.《说文解字篆韻譜》...
6.《说文正字》 ..........
7.小结 ........
(二)雍熙校刊致 .................
1.前言 ..........
2.大徐本出现以前的情况 .........
3.雍熙校刊 ..........
4.校訂的意羲 ...........
5.小結·
第四章,大小徐本文本差異致
(一)徐铉據徐鑙按語改動正文説解 .........
1.前言 ................
2.前人研究 .............
3.大徐本依徐锴按語改形聲字爲會意字之例..
4.會意字以外之例 .....
5.大徐本引徐锴按語入《説文》説解正文 ....
6.徐兹不從徐锴按語之例............
7.小结..................(二)其他差異...............
1.前言................
2.語羲上無差别的文字差異...........
3.關於省聲的差異...........
4.引用經文的差異........
5.其他说明大徐本合理性强的例子......
6.小結...
第五章元豊校訂致
1.前言.......
2.元豊再校....
3.校盯者的背景....
4.王安石《字说》
5.佚文验證.....
6.《字説》、《说文》奥科皋..
7.不行於世的原因....
8.小结......
第六章 《六書故》所引《说文》致
(一)《六書故》所引唐本《説文》致
1.前言....
2.《六書故》所引《说文》各本
3.比较现存唐寫本舆《六書故》所引唐本
4.唐本的性質...............
5.小结...........
(二)《六書故》所引蜀本《説文》致
1.前言..........
2. 蜀本引文...........
3.引文的性質...............
4.蜀本來源....
5.小结.........
第七章 《説文解字五音韻譜》研究
(一)李燾改编《説文解字五音韻譜》的歷史意羲
1.前言............
2.《五音韻譜》的成書過程..........
3.宋代的流傅情况................
4.《五音韻譜》之性質..............
5.在元代的流傳...............
..............................
· · · · · · (
收起)
7 有用 文禾斗 2021-11-01 02:58:17
细思说文大小徐之差异,与论语郑何之差异之分析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主张校定文本需要彻底排除择善而从的态度,而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性。 收获:李阳冰校订后,悬针体改玉箸体;用会意解形声,是文字学通俗化的结果;《六书故》引的唐本是李阳冰本。
2 有用 園田蕪狐 2023-09-20 22:51:20 湖北
整体看来是个读书笔记攒出来的东西:①大量依仗现成研究,没有或少有己说,细节修补;②细大不捐,喜欢半路跑题,无关说文。小徐本张次立校改问题,体现出中日学术视点的不同,在日本是个热门话题,但这边没啥讨论,因为剥离文本层次是很困难的,涉及到诸多问题,难道今本有改动都是张次立干的(乆),前后三次痕迹就那么完美保留在今本?第四章比较大小徐本来很好,发现了小徐保留唐本原貌,而大徐多据小徐意见校改本文,所以作者... 整体看来是个读书笔记攒出来的东西:①大量依仗现成研究,没有或少有己说,细节修补;②细大不捐,喜欢半路跑题,无关说文。小徐本张次立校改问题,体现出中日学术视点的不同,在日本是个热门话题,但这边没啥讨论,因为剥离文本层次是很困难的,涉及到诸多问题,难道今本有改动都是张次立干的(乆),前后三次痕迹就那么完美保留在今本?第四章比较大小徐本来很好,发现了小徐保留唐本原貌,而大徐多据小徐意见校改本文,所以作者反复强调大徐本的文本被修改得更“合理”(其实应该用“自洽”),事实暗含未见得符合唐本的隐忧,因为越是圆融自洽的系统就越是危险,但却又说没发现大徐改本文的明显证据(??),显示出过度的疑豫。对实质性异文的判定也令人担忧,有無偏旁居然也能列为“无差别”。六書故考察有阅读史启发。 (展开)
3 有用 挟书谤王蘑菇酱 2021-12-11 13:36:31
前四章的启发较大,从中看出大小徐校订的“主观性”及其取向的异同。第五、六两章显得有些左支右绌,大概是因为实迹不存,难以悬揣个中细节。第七章则已有更好的研究了。
10 有用 路小佑 2021-10-28 09:49:08
最大的贡献是试图厘清与剥离今本大小徐的文本来源与层次,很有意义,但分析却大多浅尝辄止(其他部分的分析亦然),有时仅仅排比材料而已。版本部分则已有令人“拍案叫好”的研究出现。不过说实在的,缺乏《说文汇校》《唐本说文汇考》等资料基础,没有汉唐用字史、篆文史、字理史等方面的研究支撑,《说文》研究很难说能取得什么突破性进展。现在火热的字源研究与《说文》研究,几乎是两回事了。另外,不妨推测一下,本书用了多少... 最大的贡献是试图厘清与剥离今本大小徐的文本来源与层次,很有意义,但分析却大多浅尝辄止(其他部分的分析亦然),有时仅仅排比材料而已。版本部分则已有令人“拍案叫好”的研究出现。不过说实在的,缺乏《说文汇校》《唐本说文汇考》等资料基础,没有汉唐用字史、篆文史、字理史等方面的研究支撑,《说文》研究很难说能取得什么突破性进展。现在火热的字源研究与《说文》研究,几乎是两回事了。另外,不妨推测一下,本书用了多少个“不妨推测”。 (展开)
1 有用 仙林野人 2022-08-11 15:15:47
论述较简略,越写越见为难。